杭州故事65:三十二、运河赏景(下)

来源: 龙剑 2020-05-30 08:58:3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002 bytes)

                                                                     运河赏景(下)

    近年来,随着运河综保工程的不断推进,人文景观最为集中的拱宸桥西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正式建成,有桥西历史街区和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南北两部分。在占地面积7.83公顷的桥西历史街区,早在清同治年间就是繁盛的水陆码头,2008年进行综合保护工程后,多处建筑得到恢复。不仅还原了敬胜里民居、桥弄街商铺和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等历史建筑,还兴建了公园、码头,成为桥西人乃至杭州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此外,桥西板块内的高家花园、洋关、桑庐、通源里等遗迹,现在也都得以修缮重现,在杭州第一棉纺厂原址上还开放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三个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拱宸桥西的扇博物馆门口有铭牌指出,这里是通益公纱厂的旧址所在,保留着四幢旧厂房。通益公纱厂由南浔巨富庞元济和杭州富绅丁丙、王震元等自清光绪十五年(1889)开始筹募股本,历时七年于1896年开工建造,第二年竣工投入生产。该纱厂几经盘手更名,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见证了杭州近代工业发展。洋关旧址:1896年,清政府在杭州设立“海关”开港通商,当时全称“杭州关税务司署”,即“洋关”。“洋关”有A、B、C三幢房屋留存至今,A楼原为税务司楼、B楼原为海关办事处、C楼原为办事人员住处,现均作为医务使用,这三栋楼现在位于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    

    小河直街起源于唐宋杭州城外一草市,清代发展成水陆码头,除南北方向的城中运河外,还有西北通往勾庄的小河和西南通向余杭的余杭塘河,几条水道的交汇点,十分繁华。如今,这里是一条富有运河风情、历史文化的特色商街。河畔走廊不仅可避风雨,还是沿街小饭店的营业场所,可以一面就餐一面欣赏运河风光。

    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出武林门至北关皆称湖墅,到清代时已有“十里湖墅”之称,现在杭州的拱墅区就得名于拱宸桥和湖墅。高鹏年在光绪年间所撰的《湖墅小志》,记载了许多当年运河风情,其时有名的是“湖墅八景”:夹城夜月、陡门春涨、半道春红、西山晚翠、花圃闻莺、皋亭积雪、江桥暮雨和白荡烟村,至今还有踪迹可寻。如:“夹城”就是今天的夹城巷,当年德胜桥还是一座石桥,皎洁月色下十分迷人;现在湖墅南路文三路附近还有半道红的地名,在前面所引苏轼的《申三省状》中已经出现半道红,据《吴越备史》晚唐时就有这个地名;江桥就是江涨桥。

    在江涨桥的西南角,有一个候圣驾景点,这就是乾隆坐船来杭州时上岸进城之处。乾隆皇帝曾经六下江南,六次南巡所走的路线,都是沿运河南下,抵达杭州,然后折回。巡幸所经之处各色人等及船只都要预先回避,沿途各处派兵守护,地方官员都要身着朝服前来接驾。这里是乾隆南巡终点,格外重要,杭城大小官员就在此等候圣驾。

    稍南,在运河与胜利河交汇处,有富义仓遗址。富义仓是古代为漕运船接送和贮备货物的官家仓库,这类仓库存世已极少。它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是南粮北运的中转站,占地十亩,共有四排仓房,可储存谷物四五万石,被誉为“天下粮仓”,现留存有三排仓房和水埠。如今,整修开放后的富义仓成了创意园区,“物质粮仓”变身为“精神粮仓”。例如杭州从上海引进的知名越剧演员赵志刚,就在富义仓有一个工作室。

    在德胜桥北侧运河旁建有一个“忠亭”,有栩栩如生的南宋韩世忠在长江畔金戈铁马、梁红玉在船头挥臂擂鼓的威武铁质塑象。建炎三年(1129)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强迫宋高宗退位给三岁的太子。在宰相朱胜非巧妙周旋下,被扣在杭州的梁红玉出城联络了勤王军队,在韩世忠统一指挥下在此地附近击败叛军,高宗复位。

    城中运河再往南就进入市区下城区段了,到环城北路北侧,由北南方向转为西东方向。拐弯处的东北面是西湖文化广场,南面是武林门码头。新开辟的“运河游”有运河水上观光游、钱塘江观光游、运河夜游和钱塘江夜游四条水上游路线,以及运河休闲游与塘栖古镇游两条水陆结合路线,旅客可乘坐专为游览定身制造的漕舫船饱览运河风光。漕舫船的大致轮廓是在明清漕舫船的基础上作少量变动,漕,按《说文解字》解释:“水转谷也”,漕运是我国历代王朝盛行的水上运输官粮的方式;舫是方形船的意思,因为相比于船头较尖的海船,内河里跑运输的船只所遇风浪小,船头呈方形则可以装载更多粮食。漕舫是我国古代木船的杰出代表,“漕舫船”是有杭州特色的船舶,运河游所用漕舫船,水面以下的船身用钢材造就,但外面会包有木材,所以整体看上去,是一艘木船。

    运河沟通不同水系,不同水系之间的水位高差往往依靠水坝予以维系,现代的水坝都设有机械化的船闸以便于船只通行,但在没有电机的时代,古人是怎样来穿越不同水系的呢? 翻越的坝就是古代的船闸,在没有电机的时代,货船穿越不同水系的很重要一条途径就是依靠人力、畜力,或是再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通过拉、拖、拽等多种形式将船抬起翻过水坝。根据史书记载,清代运河较大体形的货船长逾12米、宽达2米、吃水超过60厘米,满载后总重量达12吨。如此大体量的货船通过船闸对于人力和畜力,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如同自然河流急流中的拉纤,“漕运翻坝”是运河漕运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参与者的齐心协力,体现了顽强不屈、团结进取的一种精神。可以想像当年“漕运翻坝”的画面:在一个春风拂面的日子,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齐心协力的劳动号子声,循声望去,前面数支牛队呈“八”字形,费力拉拽着粗壮的绳索,牛队在纤夫鞭策下奋力向前,在人和牛竭力向前的步伐后面,一艘大货船一点一点地,异常艰难地翻过高坡。当时,国家大半南北物资的输送就是依靠这样的运河漕运方式,将田租赋税由水路运往京城。

    “漕运翻坝”的景象现在是看不到了,因此在运河边设立雕塑把历史重现。“漕运翻坝”的雕塑屹立在运河建国北路桥西南侧、东河与运河交叉处,这处雕塑高十六米,占地约六百平方米。雕塑由三部分组成,两座为“牛队”,一座为正过坝的“运河货船”,其中人物就达到十三位。因为是根据十九世纪美国传教士的照片而创作,给人的感觉除了气势磅礴,还有异常逼真的效果。雕塑院的林岗院长表示,这组雕塑要传达史诗般的气概,让世人通常看到杭州“温婉”之外,有另一种雄伟的个性和气势,所以这个景点叫做运河魂。

    运河魂东面,环城北路最东端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是艮山运河公园,其北面的运河岸边,依驳坎而刻的是“石栏长阵”四个遒劲有力的石刻大字。“镇守”河边的是八个每个高达3.5米的“武士”,这是传说中的辟邪神像,他们似乎仍然尽职地守卫着堤岸,防备兴风作浪的水妖进犯内河,这组雕塑叫“石栏长阵”。与之一桥之隔的“艮山风情”中,十块浮雕展现了艮山门的典故和历史场景:坝子铃声、水阁经文、吊桥流水、俞家望月、沙田红灯、河浫号声、石栏长阵、艮山王坟、流水飞舟、石弄潮声。每一块浮雕后面都刻着传说故事,静静的石雕讲述着艮山的历史。在石栏长阵的运河对面曾有一条小溪,溪水从护城河引入一户陈家的大池塘,流向恰成直角弯,而且又流经几十米的石砌斜坡,水流倾斜而下,如潮涌一般,发出哗哗的巨响,这就是“艮山十景”中的“石弄潮声”。

    在上城区的中河上有凤山水城门遗址,位于中山南路与中河路交会处。凤山水门横跨中河,城门两边已经没有城墙,只剩下中间拱形的一段,拱门上方有“凤山水门”四个字。它是杭城惟一一座保存600多年的古城门,始建于元代。 

    西兴过塘行及码头:江干区滨江的西兴老街官河沿岸,能见到很多保留下来的“过塘行”,一两层的房屋,门面不大,看起来像是客栈、门店。“过塘行”主要起票据交换,货物中转的作用。现在,过塘行建筑在西兴老街还有不少,大多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它们直接见证了运河的发展兴盛。    

    为让夜晚运河的漆黑冷漠变成光彩熠熠、风情万种,邀请法国著名灯光设计大师罗杰•纳博尼执掌设计亮灯工程:“运河之光”。“运河之光”于2009年元宵之夜全面亮相,一排排五颜六色的灯柱,让运河的夜色流光溢彩;一盏盏五彩缤纷的灯笼,使两岸的亭台楼阁恍惚迷人。夜色朦胧中,旅客站立“漕舫船”头,放眼近看远眺,柔和的灯光勾勒折射出夜运河不尽的风韵情致,堪与上海黄浦江、广州珠江的亮灯工程相媲美,让人恍若置身于在月中、云中、梦中。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