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59:三十、秋瑾迁墓(一)

来源: 龙剑 2020-05-24 15:55:2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817 bytes)

                                                                   秋瑾迁墓(一)      

    从北山路过西泠桥,向南不远,路的左侧就是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辛亥革命先烈、鉴湖女侠秋瑾墓。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高2.7米。头梳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墓呈方形,用花岗岩砌成,高1.7米,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墓碑正面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第六次迁葬时徐自华撰文、吴芝瑛书写的《鉴湖女侠秋瑾墓表》。两块碑石均为文革初原墓被毁时杭州人民冒险收藏的劫后原物。墓穴内秋瑾烈士遗骨骨殖坛中,置石砚一方,上刻“秋瑾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西泠桥畔”。因推翻帝制而献身,帝制推翻后追崇为革命先烈的遗骨,迁葬十次,后面四次竟发生在已被追崇为烈士之后,这样的怪事恐怕是空前绝后的。

    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南浔乡绅创办浔溪女校,34岁的徐自华被聘为校长。徐自华(1873-1935),女,宁寄尘,号忏慧,石门县语溪(今桐乡市崇福镇)人”,出身名门望族,南社女诗人,生性敏慧。十岁即解吟咏。21岁,嫁与吴兴南浔梅韵半,生一子一女,婚后七年夫亡。年少寡居,以诗赋自遣,并专志树人。适逢秋瑾从日本归国,同盟会浙江支部长褚辅成(就是那位拆杭州满清旗下营的浙江首任民政厅长)介绍她来浔溪女校执教。

    两位才女一见如故,同事仅两月,就订生死之交。徐自华的妹妹徐蕴华(徐小淑)正在浔溪女校就读,师事秋瑾,成为秋瑾最得意的女弟子,后来姐妹俩经秋瑾介绍加入了同盟会。秋瑾奔走绍兴、杭州、湖州之间,组织革命军,西湖雷峰塔畔的白云庵就是她在杭州的秘密据点。是年冬,秋瑾去上海筹创《中国女报》,自华和妹徐蕴华出资赞助。第二年二月,两人泛舟西湖,相约“埋骨西泠”。五月,秋瑾为浙江起义急需军饷,来崇福找徐自华商量。自华姐妹当即倾奁中饰物约值黄金三十两相助。秋瑾感激异常,即脱双翠钏付自华,说:‘事之成败未可知,姑留此以为纪念。”临行,留下了一首绝命词致徐小淑,其中写道:“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需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再次以如遭不幸请“埋骨西泠”相托嘱。新亭之泪指因亡国而哭泣,即忧时忧国之意。语出《晋书·王导传》,说的是东晋初一些南渡名士于新亭宴饮,感国土沦丧,相对流泪。鲁酒指薄酒,见《庄子》“胠箧”篇。摆仑即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秋瑾丈夫王子芳和同任户部郎中(司长级官员)的廉惠卿都住在北京南半截胡同附近。秋瑾和廉夫人吴芝瑛两人才气相敌,时相过从,正式换帖结盟。吴芝瑛(1868-1934)是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桐城大才子吴汝纶的堂侄女,自幼聪慧,静处深闺,博及群书,励志继承家学,工诗、文、书法邑人誉为“三绝”。年十九,嫁给人称“无锡才子”的廉泉(惠卿)。光绪二十四年(1898),芝瑛随夫移居北京,未及数载,以诗、文、书法闻名京师,慈禧太后曾召芝瑛人宫,对其书法、文才甚为赞赏。吴汝纶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经吴芝瑛介绍,秋瑾和京师大学堂日籍教员服部宇之吉之妻服部繁子相识。1904年,秋瑾去日本,旅费多赖芝瑛资助,与服部繁子相伴同行。廉惠卿曾参加“公车上书”,思想倾向维新,夫妇因不满清廷,后来离京在上海曹家渡和杭州花港建小万柳堂隐居。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初四,身为绍兴大通学堂督办的秋瑾正在筹办七天前牺牲的徐锡麟烈士殉难追悼会,并打算乘机武装起义,一举拿下绍兴城,然后渡江直取杭州。因叛徒出卖及绍兴劣绅告密,当日下午四时许,在绍兴知府贵福的监视下,山阴县令李钟岳会同抚标兵管带率新军300人,前往大通学堂捉拿“乱党”。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李钟岳早就仰慕秋瑾的才学,常以女士“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之诗句,教育自己的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爱才之情,溢于言表。因此,“事变虽起,犹思竭力保护之。”为了避免士兵开枪伤人,李钟岳故意乘轿走在最前面,让清兵跟随其后,进入学堂,他又下令兵丁不许乱射,只许捕人。

    第二天上午,贵福又命李钟岳赴城外查抄秋瑾的娘家。为了防止查出秋瑾革命的证据和连累更多的人,李钟岳故意不让手下人搜查秋瑾居住的小楼,草草收兵,结果一无所获而归。1936年,李钟岳之子,民国日报名记者李汝枫(字江秋)专赴杭州会见秋瑾之弟秋宗章,秋宗章对此事表示感谢,因为当时楼中藏有许多秋瑾与革命党人的通信,李钟岳不去搜查,避免了秋家人灭门之灾,于是秋、李两家遂成至交,此是后话。

下午,李钟岳奉命提审秋瑾。他不忍对秋瑾下毒手,稍加审问后,便令文案将程毅等7人带到公堂审讯,自己则破例设座,让秋瑾坐于椅上,同其单独交谈。二人对谈后,李钟岳让人取纸笔给秋瑾,秋瑾用朱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世人传颂的绝命诗句。李钟岳夸赞女士书法之工,秋瑾说:“未见过帖,字实不能写,文章是能作几篇的。”于是,李钟岳又让秋瑾作文,秋瑾说多年不用毛笔,书写不惯,李又另给墨水钢笔和英文练习簿。秋瑾提笔立成千余言,主要陈述其生平历史和申诉此次被捕之冤。整个“审讯”过程持续两小时之久,室内寂静异常,形同会客。

    此情形被密探报于贵福,贵福大怒,气势汹汹地责问李钟岳:“为何不用刑讯,反而待若上宾?”李钟岳则以“均系读书人,且秋瑾又系一女子,证据不足,碍难用刑”来辩解。贵福见李如此立场,知道审不出什么结果,便于晚间亲去杭州,面陈浙江巡抚张曾扬,谎称秋瑾已承认密谋革命,张曾扬不加复查,立即拟写了“就地正法”的手谕。深夜,贵福赶回绍兴府署召见李钟岳,出示了张曾扬手谕,令其立即斩杀秋瑾。李钟岳仍据理力争道:“供证两无,安能杀人?”遭贵福厉声训斥,并命令李钟岳监斩。

    凌晨三点李钟岳将秋瑾提至大堂,对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说完,这个父母官当场“泪随声堕”,身边的吏役也都“相顾恻然”。李钟岳征询女士还有何要求,秋瑾对这位父母官的暗中保护深表感激,并提出不要枭首示众、刑后勿剥衣服等要求。李钟岳答应了她的要求。凌晨四点,秋瑾在古轩亭口殉难。

未过3日,李钟岳即因“庇护女犯罪”被革职。离任之日,绍兴绅民数百人,乘船数十只,送至距城30里的柯桥,仍恋恋不舍。李钟岳离职后寄住杭州。在杭州寓所里,他终日闷闷不乐,反复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句,对秋瑾之死深感内疚。“我不杀伯仁但是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意思是我虽然没有直接杀人,但是,对于被杀的人应负一定责任,因而心中不安。

“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出版,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的一本书。《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现存三卷。

伯仁真实姓名叫周顗(yǐ),字伯仁,出生于269年,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周顗出身世家大族,他的父亲安东将军周浚曾参与灭吴的统一战争,立下战功,被封为武城侯。周顗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为当时的名士们所推崇。

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用科举制度的隋唐时期之前,魏晋时期选官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中央、地方可以根据备选人才的出身门第、舆论品评和行为表现自行聘任官员。当然门第是最重要的,形成了“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格局。周顗出身豪族,但无论是地方郡县怎么征召周顗出来做官,他都一一拒绝。虽同辈之人相互亲昵狎玩,但却不敢轻慢放肆地对待周顗。同乡人司徒掾贲嵩有清高的节操,见到周顗,惊叹道:“汝颍之地本来多生奇士,好久以来雅道不兴,今天又见到了周伯仁,将会重振风雅,清我邦族。”

所有跟帖: 

发生在50年代和60年代西湖边上的拆墓运动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36950 bytes) () 05/24/2020 postreply 17:00:31

西湖变成陵园,确实够煞风景。 -401.king- 给 401.king 发送悄悄话 401.kin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24/2020 postreply 17:44:10

而且墓地还很凌乱。 -吾道悠悠- 给 吾道悠悠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5/25/2020 postreply 07:23:44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