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53:二十七、花港观鱼(上)

来源: 龙剑 2020-05-17 08:58:2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855 bytes)

                                                                  花港观鱼(上)

    花港公园位于西湖的西南角,有东、南、西三座大门。东大门通过定香桥和苏堤连接,是公园的主入口,靠近六桥最南的映波桥;定香桥下的水道则沟通小南湖和西里湖。在东大门曾有过一座寺院,叫做定香寺,定香桥由此得名。南大门在南山路上,对面是近年新辟的太子湾公园。西大门在杨公堤。站在杨公堤西望,远处山阜就是花家山,组成古时武林水,众多溪流之一的花港是从花家山流入西湖的。花港公园所在的花港半岛最初就是由花港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岁月变迁,当年的地形地貌已有很大变化。

    太子湾公园原是西湖的湖湾湿地,相传此地曾是已成年的南宋孝宗庄文太子和宋宁宗景献太子的攒园(古时帝后太子暂时停棺的地方),故有太子湾之称。上世纪八十年代,杭州开始实现引钱塘江水更换湖水的治理方案,引水工程的明渠就建在太子湾。以饮水明渠为主体,构成一处有小桥、流水、茅亭野趣浓郁的太子湾公园。浓郁的太子湾公园。公园面积80.03公顷,1989年基本建成,引水明渠穿越公园中部,与西岸的翡翠园,东岸的琵琶洲构成主景区。园内古木参天、山花交错,曲径清幽、景色娇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太子湾公园就成了杭州人拍摄新婚录像的热点。

    花港观鱼很早就有名了,据成书于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中说:“近者画家称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这里所说的画家指当时著名山水画家、画院待诏马远。他向皇帝进呈了十幅西湖风景图,即西湖十景,其中就有“花港观鱼”的名目。

    为了观赏而养鱼可追溯至西周,不过那时还都是养在池塘中,人们从天然水体中专门捕捞色彩鲜艳的鲤、鲫进行饲养。在江南一带红色的鲤和鲫则比较常见。野生金鲫鱼在晋代的文献中已有记载,隋唐时期已经在池塘中饲养金鲫鱼了。正式将金鲫鱼当做观赏鱼,并且开始进行家化的遗传研究是在宋代。北宋杭州西湖南屏山上,有一兴教寺池,饲养着十几条红黄颜色的鲫鱼。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曾在游西湖时写下“我爱南屏金鲫鱼,重来附槛散斋余”的诗句。可见当时杭州已有供给其一定的食物,这是半家化的开始。那时的金鲫鱼只是色彩鲜艳美丽,其他方面与野生鲫鱼没有差异。

    宋高宗赵构迷恋玩赏金鲫鱼,宫廷内外养金鲫鱼成风,于是杭州一带应时出现了专门养鱼的行业。他们的养鱼池中只养金鲫鱼,不会与其他鱼杂交,也避免了种间斗争,因而比较容易繁殖和保存新出现的变异。养鱼者十分注重异种金鱼的出现与繁殖,已经开始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了,使新的变异得以保存下来。南宋金鲫鱼由半家化转入池养家化期,最后形成千变万化的金鱼新品种,能在数百年这样短的时期内完成人工选择,在世界野生动物驯化史上堪称奇迹。

    宋理宗时,内侍官(太监首领)卢允升在花溪流入西湖的地方建造了一座面积近三亩的小园林,称为“卢园”。花溪是发源于花家山的一条小溪,现在花港所在的半岛就是这条溪流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园内架梁为舍,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立埠为港,广植草木,十分精致。皇帝在宫里养金鱼,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这位卢太监也在园内畜养许多异色鱼类。一不小心卢园就因鱼出了名,达官贵人纷纷前往参观取经,还被马远画入西湖十景进呈皇帝,这就是最早的花港观鱼。《武林旧事》卷五中记载:“卢园,内侍卢允升园,景物奇秀,西湖十景所谓‘花港观鱼’即此处也。”宋理宗去世时,周密已经三十多岁,应该去过卢园欣赏所养的异色鱼类。

    南宋以后,卢园荒废,作为当时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也衰败了。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说:“旧有旌徳观、先贤堂。观本定香寺,今止存定香桥。宝庆间,京尹袁韶改建为观,有虛舟、雪锦二亭。” 宝庆是宋理宗即位之初的年号,那时定香寺就没有了,这个定香寺不知供的何方神圣,寺前通往苏堤的定香桥却一直保留到今天,当然其间是经过多次修缮的。清康熙帝三十八年(1699)南巡时,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养鱼,筑亭建园,题写“花港观鱼”四字,勒石立碑。雍正《西湖志》卷三是这样描写当时的花港观鱼的:“今卢园久废,建亭于花港之南,当三台山出入之径,去定香寺故址数十步。飞甍倒水,重檐逼霄,珠网绮疏,辉映云日,旁浚方池,清可鉴底,扬鬐鼓鬣之状,鳞萃毕陈。或潜深渊,或跳清波,以泳以游,咸若其胜。至花事日增,落红千片,飞坠水面,与朱蕴碧藻,点缀映带,游鯈唼喋,转与人相忘,虽濠濮间无以逾此。”“楼北建御书碑亭,后有高轩,环以曲廊,叠石为山,重门洞启,花径逶迤,洵湖南绝胜也。”

    康熙帝南巡时在杭州题书花港观鱼,把鱼字下面四点写成三点。皇帝是绝对不可能犯错误的,更何况康熙帝这位文治武功都十分显赫的,奠定清朝二百多年基业的大帝。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例如,“气”字有一个异体字“炁”,《镜花缘》快结束有一段攻打酒、色、财、气四座险恶关隘的情节,代表气的名叫无火关,用的就是这个上面为无下面为火的炁字)。做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这叫做皇恩浩荡,泽被万物。

    这个花港观鱼存在了一百六十年,在太平军占领杭州时毁于兵燹。同治八年(1869)重建鱼池、碑亭。光绪年间,近旁先后建小万柳堂、陈庄、红栎山庄等私家园墅,而花港观鱼景观却再度衰败。至1949年,只剩一口鱼池,一座残损碑亭和三亩荒芜的园地。现在见到的这个长方形的古鱼池,应该是康熙帝南巡时所建,并非南宋时鱼池遗物。

    195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开始重建花港观鱼景点的一期工程,把当时的花港半岛全部划归花港观鱼景区。拆除农舍及破旧民房,整理地形,深挖红鱼池,南北湖岸砌墈,开挖花港,筑路建桥,绿化种植,建成面积为1.1公顷的牡丹园,完善园内照明设施和公共卫生设备。1963年开始二期工程,继续将公园南部堆积疏浚西湖泥的土地划为园地,辟为疏林草坪区和芍药圃,栽种大片芍药。开挖延伸花港港道,整理港墈,新建茶室一座,继续完成路、桥、亭、花架等建筑。1964年二期工程结束后,花港观鱼景区的总面积增加到三百多亩,是卢园的一百倍。接着,先后扩建牡丹园,完善芍药圃,整修蒋庄建筑,改建东大门,调整树木,增添地被植物种类,在鱼池东岸临水建竹结构观鱼廊,延伸池中,供人游憩。

    现在花港观鱼景区范围:东接苏堤,北倚西山,东南临小南湖,东北濒西里湖。其艺术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条件,划分为密林区、大草坪、红鱼池、牡丹园和蒋庄五个景区,各具鲜明的主题和特点。密林区,浓荫夹道,分外幽深;草坪,雪松挺拔,宽阔开朗;红鱼池,凭栏投饵,鱼乐人欢;牡丹园,花木簇拥,处处有景;蒋庄,中西合璧,文华集粹。

    新花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优秀传统,倚山临水,高低错落,渗透着诗情画意。在空间构图上,开合收放,层次丰富;景观节奏清晰,跌宕有致,既曲折变化,又整体连贯,一气呵成。它的最大特色还在于把中国园林的艺术布局和欧洲造园艺术手法巧妙统一,不露斧凿痕迹,使景观清雅幽深,开朗旷达,和谐一致。特别是运用大面积的草坪和以植物为主体的造景组合空间,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园林中,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在西大门附近是密林区,密林区里主要树种是浓密常绿的广玉兰和香樟,密林边缘种植着高大挺拔的雪松。向东走出密林就是大草坪。草坪中一棵颇有纪念意义的红杉树,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时赠给我国的礼物,周总理决定把红杉树苗种在杭州。花港的这一棵,是经培育后,为纪念周总理而栽种的。继续向东就是康熙时立的御碑亭和造的古鱼池,碑阴题刻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作的诗:“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

   公园中心的红鱼池是全园的主景,面积17.6亩,鱼池以山石驳岸,低接水面、园路和小桥。共有红鱼三万尾左右,其品种有红鲫鱼、红鲤鱼和锦鲤,除了部分是自己繁衍的,大都是管理人员投放下去的鱼苗。游人在观鱼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夺食饵,纷纷跃起,染红半个湖面,蔚为壮观,故名为红鱼池。红鱼池有水道和西湖的小南湖相连,平时就引用西湖的水给红鱼池换水。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