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32:十六、西湖溯源(下)

来源: 龙剑 2020-04-26 07:07:3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470 bytes)

                                                                     西湖溯源(下)

   如果西湖仅仅是这样的话,它也许就只是一个大水库而已。怪不得当杭州刚刚启动申遗的时候,一位来自北欧的世遗专家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家乡,像这样的湖有几千个。”他们不了解西湖是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九至十八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西湖留给人们深刻印象,远远不是因为它具有这位北欧专家说的自然功能,除了秀丽的风光之外,更多的是它一千多年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沉积。

    自然风景是天然生成,文化内涵却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西湖两者兼而有之,实在难能可贵。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西湖的人文历史。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后不久的汉代,就传说有金牛出现在湖中,人们认为这是“明圣”的瑞兆。所以在三国、两晋时期,西湖就有“明圣湖”和“金牛湖”这些名字。到了南朝,钱唐县治搬到宝石山麓后,就把它叫做钱唐湖。杭州刚开始建成的时候,许多人仍然叫它钱塘湖,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题所写。因为整个西湖都在县城的西面,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就叫它西湖,这是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但直到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中,才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西湖”这个名字。

    唐代,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现在湖面面积大了几乎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入到武林诸山山脚下,香客们可乘船到那里的寺庙拜佛。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松木场附近是一长带形的水面,叫做下湖,到南宋才完全湮塞,所以那时西湖也叫上湖。    

    尽管西湖天然风光十分秀美,人文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例如早在晋代就建造了灵隐寺,断桥在苏小小那个年代已经存在,陈文帝时始建的永福寺(孤山寺)开始了孤山的开发,比白居易早二十年的杭州刺史贾全在里西湖的西岸造过贾亭。但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之前,西湖主要是用作杭州城及其郊区综合水利工程的水源,可以说那时西湖不过是个大水库。

    不知道什麽时候西湖开始出现葑田,至晚李泌任职时还没有出现葑田危及西湖的情况,不然很负责任的李泌不会不管。仅仅过了四十年,自从白居易就任杭州刺史以后,事情明显有了变化。因为葑田严重威胁西湖的存在,白居易就成为开始对西湖进行系统整治第一人。他在杭州政简讼平,对轻微违法人员的惩罚是穷人在西湖边上种几棵树,富人清除几亩葑田。以现代的话语就是维稳,维持社会和谐。从此历朝历代(除元代外)负责任的杭州行政首长,不断和葑田作斗争,以求保存西湖,不被葑田湮塞。       

    白居易对西湖的整治透着浓浓文化气息,里西湖广种莲藕,湖边建莲亭,夏日莲香四溢;在孤山普栽竹林,山侧修竹阁,四时竹影婆娑。这种对西湖充满文化意识的建设,给后世极大的影响。在他的粉丝(苏轼的东坡名号就来自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开辟用于种花的东坡,即忠州城外东面的一片坡地)、北宋的杭州知州、文化名人苏轼手里发扬光大,达到极致。

    白居易对西湖的另一大功绩就是极大地提升了西湖的知名度,使天下知道在江南杭州有一个美丽的西湖。正如前面引述的唐宣宗《吊白居易》诗,《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流传甚广的长诗,已经使白居易在当时“天下无人不识君”。他反复吟颂的西湖,自然会吸引无数骚人墨客纷至沓来,一睹芳容。他们不断写诗作文赞美西湖,又大大加深了西湖的文化内涵,扩大西湖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两宋时期。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吴越国(907-978),以杭州为都城,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给西湖留下大量文化遗存,让后人赞赏并引以为傲。吴越国王钱镠还设置一支千余人的撩湖兵,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所以在整个吴越国时期西湖一直是波光粼粼。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苏堤就是他治理西湖留给后人的成果。他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写过一首《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杭州治湖中,他把这样制作的美食,用来犒赏参加西湖疏浚的民工,它就是现在的一道杭帮名菜“东坡肉”。后来哲宗亲政任用新党,居然有人借此攻击苏轼,说杭州人痛恨苏轼,要吃东坡肉,真是东坡居士始料未及的。

    苏轼两度任职杭州,前后合计达七年之多,占了他生命的十分之一以上,而且是精力最旺盛的壮年时期,为杭州留下比白居易更多诗篇,其中名作迭出,脍炙人口,不少是专门写西湖的,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与白居易一样,苏轼的知名度,对提升西湖在人们心目中印象功莫大焉。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使得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雅称。

    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杭州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前面讲到孤山时已经提到,下面将进一步详细论述。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举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在当时世界范围广为人知。

  元代尽管对西湖疏于治理,由于南宋末年的两位临安府尹,淳祐年间的赵与踌和咸淳年间的潜皋墅(即《咸淳临安志》作者潜说友),相继两度疏浚西湖,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锅儿”。据《元史》二十三卷记载,至大二年(1309)“江浙杭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 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半年时间路过杭州,官方驿站正式接待的外国使者就有一千二百人之多。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就更多了。最为闻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元代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代有所扩大。明代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杭州又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开始关注西湖。

    正德三年(1508),知州杨孟瑛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恢复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杨孟瑛是治理西湖又一大功臣。  

    明清两代,西湖继续经历了几次疏浚,湖中三岛就是这段时间出现在西湖之中。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尚有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现在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主持,再次疏浚西湖,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民国至今又为西湖建设作出不懈努力,才有今天秀美的西湖。 

    正如苏轼所讲:“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一千多年来白居易、苏轼等文化名人为西湖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如果西湖没有遇到白居易和苏轼们,它就没有今天这样特殊的地位。是中国的文化造就了西湖,西湖本身就是文化。西湖景观反映出中国农耕文明独特的景观审美传统,对十三至二十世纪东亚地区的园艺景观产生了显著影响,具有突出的世界普遍价值。西湖最近获得“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称号,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景点相比,西湖人文景观最丰富;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景点相比,西湖自然景观最多姿。

所有跟帖: 

重复了 -龙剑- 给 龙剑 发送悄悄话 龙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6/2020 postreply 07:09:34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