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9:十五、三岛惊艳(上)

来源: 龙剑 2020-04-23 07:20:2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330 bytes)
三岛惊艳(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从此,这仙人所居的海上三岛蓬莱、方丈、瀛洲就成为古人向往的仙境,至少比无法启程前往的天宫,离现实世界要近一些,但仍然还是像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写“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杭州人以西湖为骄傲,就把湖中三座人工小岛合称“蓬莱三岛”:湖心亭是“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湖中三岛风光旖旎,恰似三颗镶嵌在微波荡漾湖面上的绿宝石,与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庶几可比。 湖心亭是湖中三岛中最早营建的,亭为岛名,岛为亭名。据说湖心亭的岛基是在苏轼治湖时奠定的,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临安府尹赵与踌疏浚西湖时,用所挖的葑泥,最终构成了这座小岛,并在上面建了一座湖心寺。元代在汉化不深的异族统治下,对传统文化毫无兴趣,西湖衰败了。湖心亭也和前面说过的孤山情况一样,旧有的建筑逐渐颓圮,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清代雍正年间所修的《西湖志》卷九中说:“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按察司佥事(省高等法院秘书长)阴子淑执法非常严厉。湖心寺的和尚依仗镇守浙江的太监的势力,无恶不作,连地方官员前往礼佛也不接纳。于是阴子淑访得和尚所做的坏事,毁了湖心寺,拆了寺外的三塔。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前后钱塘县令聂心汤在其所修的《钱塘县志》中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太守孙孟寻找湖心寺遗迹,寺外三塔只找到北塔的塔基,于是建亭其上。有一亩左右大的露台,四周围以石栏,在露台上湖山胜概可以一览无遗。早在宋真宗天禧四年(1010)杭州知州王钦若奏请朝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即皇上)祈福”,从此西湖又名“放生池”。放生是一种宗教行为,西湖放生,以宋代为盛。西湖在整个元代未曾治理过,明代虽然知道西湖是放生池的说法,但在哪里放生已经不尽了然,孙太守就在湖心寺旧寺基上建了一座德生堂,作为西湖放生场所。 孙太守的工程质量似乎比较差,没几年时间湖心亭和德生堂都坍圮了。万历四年(1576),按察司佥事徐廷裸重建湖心亭,题额“太虚一点”。万历二十八年(1600)苏杭织造太监孙隆在岛的四周叠石加固,并拓广湖心亭亭址,改为清喜阁,但整个小岛仍叫湖心亭。这个孙隆在江南干了不少坏事,第二年督税浙直,驻苏州,任意横征暴敛,增加苛捐杂税,致使广大机户关厂停产,织工失业。六月初六日,苏州织工进行反抗斗争,将孙隆的随员、税官黄建节六七人投入河中,放火焚烧税棍汤莘等人的住宅,包围税监衙门,并要求停止征税,史称“苏州民变”。不过他虽在江南犯下不少罪行,但能拿出“数十万金……装塑西湖”,先后修建了灵隐、湖心亭、净慈寺、烟霞洞、龙井、片云亭、三茅观、十锦塘等寺庙、古迹、大堤,使湖光山色更加明媚多姿。不管他的主观动机如何,修建西湖胜迹还是应当肯定的,所以当时一些著名文人如袁宏道、张岱等人一反厌恶太监的传统,十分称赞孙隆。 明亡后,大才子山阴张岱(1597-1679)在《西湖梦寻》中回忆当年湖心亭“金碧辉煌,规模壮丽,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甚伟观也。”与滕王阁、岳阳楼差可相比,恐怕有些言过其实。张岱接着写道:“春时,山景(山石盆景)、睺罗(即摩睺罗,唐﹑宋﹑元习俗﹐用土﹑木﹑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为送子吉祥物,与后世的无锡大阿福相似)、书画、古董,盈砌盈阶,喧阗扰嚷,声息不辨。”春天白天湖心亭是一个很热闹的文化集市,但到了晚上却十分荒凉。“夜月登此,阒寂凄凉,如入鲛宫海藏。月光晶沁,水气滃之,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张岱在《湖心亭小记》中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过关于夜月的西湖,雪中的西湖,比张岱大十岁的书画鉴藏家,秀水(今嘉兴)人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中表达了与张岱不同的意见,他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汪珂玉这句话此后被杭州人接受,成为杭州名谚,也有把月湖改为雾湖或夜湖的。 张岱曾为清喜阁的楹柱题写对联:“如月当空,偶似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下联用了苏轼所说,西湖对于杭州好比人之眉目的典故。比张岱早一些的杭州司理(司法局长)胡来朝有《湖心亭柱铭》云:“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深无隙地种桑麻。”寓意十分深刻,忧国忧民之心跃然其中。 雍正年间编的《西湖志》卷九记载:“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静观万类’四字,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又于阁上御书‘天然图画’额。雍正五年重加增葺。” 清代杭州人翟灏兄弟所撰《湖山便览》卷三讲了重加增葺的内容:“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南巡时在湖心亭御书“光澈中边”匾额。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清喜阁楼屋旧址改建为财神殿。抗战胜利后又改为观音大士殿,1952年,发现亭屋圆柱为白蚁蛀空。1953年在观音殿殿址上新建为一重檐歇山琉璃瓦钢筋混凝土方亭,为五十年代建设西湖风景名胜中第一所庭园建筑,就是今天见到的一层二檐四面厅形制,金黄琉璃瓦屋顶的湖心亭。 湖心亭掩映在花木之中,四周长柳拂水,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称为“湖心平眺”。清代乾隆时海宁人许承祖,在葛岭建有别墅,广索旧闻,博搜逸事,表微刊谬,总得诗三百六十五首,刊为《雪庄西湖渔唱》七卷,其中湖心亭诗云:“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春夏之日,眼前盈盈绿水荡漾,远处郁郁青山遙对,湖面点点轻舟,一派水色山光,令人陶醉。遇上细雨霏霏,在亭中可静静地欣赏雨中西湖山色空濛之景。茫茫冬日,在大雪纷飞时,湖心赏雪也別有风情。 岛南又有石碑,题着“虫二”两字(实际上应该是虫字顶上多一撇,下文都用虫字代替),这是将繁体的“風、月”二字的外边部分去掉。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这两个字,寓意“风月无边”。广东惠州西湖,也有一个湖心亭,亭前也有乾隆题的这两个字。据说海南也有这两个字的石刻,不知是谁题写的。如今的石碑,是杭州市园林文物部门 1982 年重新凿立的。碑中的这两个字,专门从清代乾隆皇帝所书的“曲院風荷”与“平湖秋月”两碑字体中挖拓。 我以为乾隆御笔的传说靠不住,游泰山在快到斗母宫的山道西侧见过这两个字的题刻,上款为:“己亥夏六月”,下款为:“历下刘廷桂立”。那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当时济南才子刘廷桂所书。传说刘廷桂在与朋友游览泰山时,谈到杭州西湖的那座“风月无边亭”,刘廷桂不以为然,认为泰山景色峻拔奇峭,松壑云深,才是真正的“风月无边”。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斗母宫已从初建时的道观改成尼姑庵,据说庵里尼姑名声不佳,不仅势利而且不守妇道。刘廷桂游山口渴,进斗母宫想要一杯茶,尼姑见他穿着一般,对他很不客气。刘才子一气之下,就在斗母宫下面道旁石头上题写了这两个字,讽喻斗母宫里的尼姑。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