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4:十二、 孤山易容(下)

来源: 龙剑 2020-04-18 08:16:1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974 bytes)

                                                                 孤山易容(下)

   明代尽管如《西湖游览志》所载:“孤山旧有广化寺、西阁、玛瑙宝胜院、竹阁、柏堂、万寿寺、西太乙宫等,并废”,但明清以降,孤山文脉,承先启后,绵延不绝。四照阁、放鹤亭、快雪堂、表忠祠、东坡庵、数峰阁、水竹居、大雅堂、敬一书院诸精舍雅室,代有兴建。

    明代前来孤山拜访的人仍然众多。嘉靖年间曾两度入明的日本遣明使策彦周良,上了孤山,亲自目睹了三贤堂说:“孤山乃林和靖隐处也。至今三贤堂岿然存。堂中塑白乐天、苏东坡、林和靖三像。所谓三贤是也。”另一种说法是更早的弘治、正德年间的杭州知府杨孟瑛,就在孤山辟建四贤祠,祀李泌、白居易、林逋、苏轼。杨孟瑛是苏轼以后治理西湖的功臣,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荡近3500亩,并以疏浚产生的淤泥、葑草在西里湖上筑成一条呈南北走向的长堤,堤上建六桥。后人为纪念杨孟瑛,称此堤为“杨公堤”,堤上六桥为“里六桥”。杭州老百姓后来将他的塑像安放于孤山的四贤祠中,供后人祭祀凭吊,四贤祠因此改称“五贤祠”。不管是几贤祠,明代常有人甚至是外国使节前来祭祀凭吊,足见此时孤山知名度仍是相当高的。

    清代康雍乾时期,孤山开始又一轮大规模的亭台楼馆的建设,达到孤山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其中大而要者,莫过于清行宫、圣因寺之肇建,文澜阁、西泠印社之创始。清圣祖康熙南巡,驻跸西湖,为了皇帝南巡时在杭州居住,特于西太乙宫原址辟建行宫。地方官员每年要报请拨款维护这行宫,到了不再南巡的雍正,觉得不胜其烦,雍正五年浙抚李卫奏改为圣因寺。圣因寺有五进二十余殿堂亭阁,号称湖上四大丛林之一,自南宋建观迁寺后,是为孤山佛寺之复兴。由此行宫的日常维护,就交给和尚们打理。

    乾隆继位后也有六次南巡。康熙南巡是为了考察河工,乾隆则是以游玩为主,风尚为之一变,装点更为奢华。乾隆在圣因寺西择地建造新的行宫,地当孤山正南,占地面积很大,规制天成,题额为“明湖福地”。行宫不再是康熙那样以日常起居为主要功能,而是大规模的园林建设。行宫有八景:四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贮月泉、鹫香庭、领要阁和玉兰馆,体现了皇家的气势和造园技术。八景各有特色,且多数为植物景观。如有以竹子为主题的竹凉处;有观春花的玉兰馆;有利于夏季避暑的绿云径;有以植物香味为特色的鹫香庭等。

    明代的冯小青是一位才女、词人,自小秀丽聪颖,孤芳自怜。因离乱,嫁至杭州,僻居西湖孤山玛瑙坡。小青整天与《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伍,因而广植牡丹,最后抑郁而终,年仅十八,生前焚烧诗稿。《红楼梦》引小青诗:“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需怜我我怜卿。”黛玉焚稿情节正是以小青为原型,现存所著《小青词》。后来乾隆造行宫时,就在四照亭前,垒石为台,种植牡丹数百本,花开如蒸霞烂锦,从此牡丹广泛用于杭州园林。

    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修成后,除底本外,又先后抄录七部,按著名藏书楼宁波天一阁的式样分别在北京、承德、沈阳、天津、扬州、镇江、杭州建阁珍藏。杭州的文澜阁就建在圣因寺。阁外的垂花门内叠石嶙峋,洞壑幽明,上筑趣亭、月台。后为御座房,房后有池,碧水如玉,婷立仙人、灵芝两峰。池东树御碑亭,池西设游廊,正中即文澜阁,画栋珠帘,金碧辉煌。阁后“西湖天下景”,曲桥清池,幽雅异常。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攻占杭州,孤山的皇家园林建筑遭到极大破坏,文澜阁被焚,四库全书散失一半。杭州藏书世家“双丁”兄弟,丁申,字竹舟,丁丙,字嘉鱼,太平军占领杭城,避难杭州城西留下镇的西溪。太平军退出杭城,丁申在街市购物时发现用于包装货物的包装纸竟全是《四库全书》的散页。于是丁申、丁丙兄弟四处奔走,五年后搜罗残帙约九千册。丁氏兄弟又按《四库全书》目录进京遍觅底本,雇书手补抄缺失。后经钱恂、张宗祥继续组织人员补抄和收罗原本,终于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得以恢复全帙,现存浙江图书馆。现存文澜阁阁舍,大多是光绪六年(1880)丁氏修葺或重建。亭阁错落,曲径通幽,古朴清净,幽雅宜人。文澜阁虽历经战火,至今犹得保全,堪称国之瑰宝。        

一代国学大师俞樾的旧居俞楼,是此前一年他的学生徐花农所建,后又由其友人彭玉麟重修增建,是座优秀的园林作品,为今日孤山一景。

在孤山山顶的西泠印社,也是个依山面湖构景精巧的古典园林。光绪二十九年(1904),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厂、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以金石篆刻见长。 “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后公推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为首任社长。一时国内外篆刻名家云集于此,成为全国金石篆刻和书画艺术的活动中心。“与古为徒,以文会友”,以研究金石,创作篆刻书画为己任,素有“涛声闻浙东,印学话西泠”之盛誉。百年以来,风雅会聚,名流过从,号为华夏第一社。王福厂是西泠四位发起人中篆刻造诣最高的一位,“厂”读作an,不是“廠”的简体字。丁辅之则是杭州双丁中丁申的孙子,其外祖父魏锡又是赵之谦、沈均初这些名家的金石朋友,素精印学,不是一般的家学渊源。

    西泠印社社址总面积接近六千平方米,在孤山西南侧据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各具特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保存着历代碑刻、贴石、墓志、画像石等250余件。社内名胜,亦为西湖园林之冠。华严经塔现为西泠印社园林内标志性建筑,位于孤山之巅。四照阁原在今天华严经塔的塔基巨石上,西泠印社把它移向南面今址。原丁氏产业的柏堂、竹阁、凉堂以及仰贤亭、石交亭、剔鲜亭、观乐楼、隐贤楼、鹤庐、还朴精庐、山川雨露室、汉三老石室、斯文奥、鸿雪径、规印崖、岁青岩、小龙泓洞及印泉等胜迹,在在处处,俯仰得之,灵光闪耀,韵致备增,为海内外罕有之风雅地。 

    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利用清行宫御花园一部分改建为中山公园。门前湖滨有牌坊一座,是行宫遗物,原题“万寿无疆”,现题“日月光华”,语出《尚书》中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民国初年,《卿云歌》曾两次被采用做国歌歌词。第一次为1913年4月8日,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典礼时暂用临时国歌;第二次是1919年北洋政府把《卿云歌》配上乐曲作为国歌。

    公园门口的两座汉白玉大狮子,是杭州目前最古老的汉白玉作品。进门是一条林荫道,路尽头的石壁上镌有“孤山”两个丹书大字,相传是宋人手迹。石壁的两旁各建有一座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杭州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资助灾民而建的石亭,亭台石坊上刻有“善与人同”的题额。沿着石壁东侧的台阶而上,则是一座宽大的平台。平台的东侧是有名的皇家园林“西湖天下景”,取自苏东坡诗句。沿着山石台阶而下,石板小桥旁有亭翼然,康有为题写匾额“西湖天下景”五个大字。两旁柱子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叠字第一个字为行书体,第二个字为草书体。这种叠字诗或楹联是古典诗词中十分特殊的一类,不同的排列和标点句读,可以表达不同意思。如这幅十个重叠单字的楹联,据说至少有十五种不同的读法。如把行书体字与草书体字分开读成:水山处明秀,晴雨时好奇;跳字读成:水处明山处秀,晴时好雨时奇;把叠字拆开读成:水明山秀、水山处处明秀.,晴好雨奇、晴雨时时好奇;重新组合读成:处处山山水水明秀明秀,时时雨雨晴晴好奇好奇;读成问答式: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还可以回文,即倒过来读等等。

公园高处建有万菊亭、四照亭、团结亭等。其背后是一段平缓的山路,古木挺拔,苍翠清幽,亭亭如盖,不时有清代行宫遗物散布路旁,此即绿云径旧地。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