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2:十一、梅林归鹤(下)

来源: 2020-04-16 06:43:5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诗人。少时父母早亡,但他勤奋好学,经史百家无不通晓,且擅书画,工诗词。终生不娶也不出仕,长期隐居孤山,结茅为室,编竹为篱。平时除了作诗绘画外,喜欢种梅养鹤。他在孤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余株梅树,从此放鹤亭一带成为西湖孤山赏梅胜地,后人又在附近还广植腊梅,一直延伸到西泠桥堍。每到严冬早春,蜡梅若金,白雪似银,红梅如火,清香四溢,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他驯养了一只名叫鸣皋的鹤,而又常常离家泛舟西湖赏悦山水,此时若有客来访,留在家里的家童就放鹤上天,白鹤纵入云霄,在湖上起舞盘旋,林逋见到白鹤,回棹归舟来接待客人,这就是“梅妻鹤子”之说的来历。

    因林和靖有后人,近来有人论证他曾娶妻生子,其依据就是宋理宗时一位自称林和靖七世孙的林洪写的一本《山家清供》。古人十分重视传宗接代,为无子者立嗣十分普遍的做法。《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一册第331页记载:“王时敏,上饶人,林逋弟子。逋卒,时敏为立后。”通常是立同姓同宗血缘最近的侄子为后,仅有一个侄子的话还可以兼姚两房。林和靖有兄子宥,登进士甲科。宥子大年,颇介洁自喜。英宗时为侍御史。林宥受教于林和靖,关系十分密切。林大年编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并请梅尧臣作序,看来其遗作是传给林大年的。梅尧臣与林和靖有诗唱和,曾写诗赠林大年,和林家交往了三代,对林家情况熟悉。梅尧臣本人又是北宋著名诗人,因此可以说,梅氏是为林的诗集作序的最佳人选。梅尧臣在序中说:“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诸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请余为序。”不仅明确说林和靖不娶无子,而指出其原因是少时多病。所以林和靖无子有后,所立后人最可能是来往密切的侄子林宥或侄孙林大年。可是有人偏偏不信与林和靖同时且有三代交往的梅尧臣,而抬出二、三百年后一个来历不明的林洪,除了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麽理由要这样做。

    元至正十年(1349),有一位名叫林净因的后裔,通过结识来华的日本名僧龙山德见,东渡日本定居在奈良,开创了“日本馒头第一所”,把馒头制作方法传授到日本,成为日本馒头鼻祖。林氏馒头在日本代代相传,二〇〇九年十月,林净因的第三十四代后裔,日本盐濑总本家会长川岛英子一行十三人,来到杭州孤山祭拜林和靖墓,会见林和靖在国内的后人,钱江晚报曾对此作过报道。

    人们曾说林逋在孤山上的生活,一日取一树之值为用,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我对此一直存疑。一棵梅树能结几个梅子,够他那种排场一日之用?答案或是名气大了,就有人出高价来买他家的梅子,这叫做名人效应,古今同理。

    不过人们不要太天真了,真的相信他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一日之用乃取自一树之值。林逋活着时名气很大,宋真宗几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皇帝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还明令地方官吏定期慰问。他死于宋仁宗在位时,仁宗追赐给他“和靖先生”的谥号,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赐封的隐士。这样的身份,按皇帝命令定期慰问他的地方官员拍马屁还来不及,难道还需要他上树采梅子,到集市上换几个钱过日子吗?林和靖不差钱!不必为衣食担忧。当然名人雅士取钱的方式和凡夫俗子有所不同。官员们都是一些人精,决不会笨到当面送林和靖一个大红包,请他笑纳。比如找一个借口请他题一首诗或写一幅字,继而付给他很高的润格,既完成皇帝交待的任务,又拿到可传给子孙的名人墨宝,还不影响和靖先生的清誉,难得三赢,于是皆大欢喜。

    林逋生活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位青史留名的隐士。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刚经过五代严重的动乱时期,宋朝建立后趋向稳定。北宋初年的几位皇帝,除宋真宗懦弱一些外,都有所作为,尽量保持社会稳定,政治环境比较宽松,文人纷纷踏上仕途,博取功名,出了好几位名臣贤相。林逋生活时期,为害北宋知识分子的党争未现端倪,官场上尽管政见有分歧,总的还比较和谐。

    如果不愿意做琐碎的行政工作,可以参加文化建设,著名的四大类书,即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太平御览》、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和史学类书《册府元龟》,就是宋初官纂的。前三部类书在宋太宗时编纂,主编李昉,学问很大,历史上称他温和无城府,宽厚多恕,不念旧恶,对于晚辈或手下工作人员尽力提携,并不压制,所以归隐的人不多。只有宋真宗时《册府元龟》的主编王钦若人品很差,书成,功揽于己而咎归于人。澶渊之盟前要迁都逃跑,澶渊之盟后陷害寇准,罢相出知杭州,到了杭州又图一时便利乱作为,留下很大后患,直到苏轼为他纠正,后文将会对此作说明。    

    林逋在当时属于另类。林逋临终留绝句曰:“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显然他对自己生前死后所处的环境是相当满意的,最后两句有点讽喻当时热衷于仕途的文人,特别是那位临终时懊悔未曾劝谏宋真宗受天书、封泰山的一代名相王旦。王旦是许多包公戏中包公老师王延龄的原型,廉洁公正而有能力,是真宗朝的股肱之臣,历史上评价很高。他在临死时唯一懊悔的一件事,就是明知道所谓的天书是假的,却没有谏阻真宗接受,反而跟着皇帝去泰山封禅。现在去泰山游览,可以看到在山脚下的岱庙有模仿当年泰山封禅的表演,代表皇帝主祭的宰相就是这位王旦,真是对他莫大的讽刺。林逋连王旦这样的杰出人物都看不上眼,可见其眼界之高。

    林逋是另辟蹊径,获得盛名的。这条路唐朝叫终南捷径。不过唐朝名士们归隐的终南山离长安很近,而最后弄得名气响了,以当官去为结局。但林逋不像他们,老老实实隐居到去世,即便这样,还是有人质疑林逋隐居孤山的初衷,放鹤亭内有林则徐的一副楹联:“世无异草能真隐,山有名花转不孤。”对仗工整,意味深长,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对联。我想林则徐或多或少认为林逋不是真正的隐士,此联的真实含义,见仁见智,让大家各自揣摩去吧。

    当然林和靖并非浪得虚名,那首《山园小梅》七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是他的代表作。颌联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流传极广,那种意境,不和梅花昼夜相处,对之满怀深情,是写不出来的。其实颈联也写得非常好,形象鲜明,没有直接写梅花,写的是同一季节霜禽的实际行动和季节不同粉蝶的可能感知,动态禽蝶和静态梅花对照,用霜禽和粉蝶的行动心态,烘托梅花之美,别开蹊径,令人叫绝。

    北宋诗人好写艳词,连寇准这样的硬汉都写过,欧阳修还为艳词惹出一场官司,林和靖也不例外。他有一首《长相思》,情真意切,令人回肠百转,写得极好:“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生。”清代《钦定词谱》介绍这个词牌“又名吴山青”,说的就是这首词。可笑的是那位硬说林和靖曾娶妻生子的人,竟以这首词作为林和靖曾经热恋过的证据,只能暴露他对北宋词坛状况知之不多。

    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东野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字,他和贾岛都是苦吟诗人,时称郊寒岛瘦;北宋初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曾前后三次掌西京留司御史台,人称李西台,此处苏轼称他留台。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

    林和靖隐居孤山,足迹不入城市者三十余年,把个隐士做得地地道道而名垂青史。孤山因为林和靖,引来了文人雅士前来探幽题句,声名远播,成为西湖著名景点,林和靖开发孤山功不可没。套用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所讲的那句话:“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究竟是林和靖靠孤山传,还是孤山靠林和靖传,后来也不甚了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