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父家族的故事 (一)

来源: 2017-12-02 14:39:3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外祖父家族的故事 (一)


这里讲的事主要是文革初期的印象。因为文革时为了安全,在1968年-1969年时,父亲让我停学到老家乡下居住来躲避大连市内的武斗。那时候我很小,没有留心或有意去收集这些家族信息,现在把这些零星的记忆记录在此。

这是辽南的一个大村庄,北靠山南临河,风水不错。西边距长(春)大(连)铁路车站仅5公里,距渤海也就10公里左右。现在已经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部分了。火车站所在地是一个集市,有几百户城镇户口,每个星期天十里八乡的农民来这里赶集,交换农产品,卖点零钱买油盐酱醋。东南15公里是一个千年古城,镇里有3万多人口,有上百家工业企业,最大的一家有2000多人,是全国同行业中第二大的工厂。现在是东北第一镇,有12万人口,刚划入开发区。

上世纪
60年代村子叫做大队,有2000多人口,是拥有2万多人口的公社所在地。村子西北角有一座较高的山,叫做大和尚山,隔开了两个不同的公社。大和尚山向东延伸形成了屏障,挡住了冬天的北风,山北是另外的公社;大尚山向南延伸出一道梁子到一条河的边缘停止,梁子是村子的西边界。村子南面是一条几十米宽的自东向西流动的小河,流向10多公里外的渤海,叫作南河洼。水流不大,正常时仅一尺多深,下暴雨时可达三尺深,夏天时人们坐在里面洗澡,它也是和几个村子的自然分界线。村子的西面和东面各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小河,分别叫做西河和东河,宽度不到10米,都垂直流入南河洼。村子东面2—3公里就进入丘陵地带,山区,那是长白山余脉千山山脉的延伸,属于辽东丘陵。其实渤海海岸沿线的平原只有10公里—15公里宽,然后向东就是丘陵了。村子三分山三分平缓坡地,四分平原,坡地都不用修梯田,人均几亩地,是一个好地方。

北面远处
10多公里是五台山,很高,山顶是平的,平时是黛蓝色的,听说有榛子和大型动物,小时候很向往,但是从来没去过。大和尚山的那一边海边的人经常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虾爬子,一毛钱一斤,卖大飞蟹(像美国蓝蟹,但个头更大,腿更长),一毛八分一斤。奶奶买来用盐活腌起来放到坛子里,几天后用嘴一吸,生的蟹肉或虾爬子肉就进嘴里了,极其鲜美。
我祖父(称为爷爷)和外祖父(称为姥爷)都住在同一个大队的西面第二生产小队,称为后街(读gai)前面的大官道那些家是一队,称为前街(gai)。大官道就是官家修的土道,连接各村及其它公社的大道,不是村级土道。小队里都是山东移民的后代,也就几个姓:XLSY。每个姓最多十户,杂姓很少。
爷爷说:“你姥爷家也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晚清的一年山东大旱,蝗虫成灾,饥民出逃活命。你姥爷家前辈决定闯关东碰运气,爹爹带着大儿子,三儿子和五儿子随着逃荒的饥民跨海;妈妈带着二儿子,四儿子和几个女儿留守胶东黄县的家里。在海北若站住了脚了,妈妈就带着其他人去,若站不住脚,爹爹带着三个儿子回家。他们是姥爷的第几代先辈,我也不清楚。
在我记事的时候,见过的姥爷上辈只有一个人,其他的都是他这一辈以下的人。因为远离故土闯荡,要齐心合力克服困难,抵御外敌,所以哥们几个所生男孩按大小一起排序,而不是各自的儿子单独排序。姥爷这一辈有哥们七个,是哥俩所生。老大到老四是亲哥们,老五到老七是亲哥仨,姥爷排行老二
他们住在生产队的北面。大姥爷五间房子的一个深宅大院在最北面,高院墙的南面外边还有一块地,长着两颗很大的梨树。他们的南面是一个更大的院子,一排十一间房子,还有背靠背的二栋三间厢房,将院子分成东西二个院子。最西边三间正房住着我三姥娘一家,东边和它相连的三间正房住着我姥爷一家,姥爷还有朝西的三间厢房,是他自己盖的,这就是西院。东院的五间正房住着二家,西边二间的是我七姥爷和他的母亲,对她我没有太多的印象;东边二间住着四姥爷,两家共享中间的厨房和过道;六姥爷住在朝东的三间厢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