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打着慈悲的幌子去砸人饭碗

来源: 2022-08-30 20:13:05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这伪君子,早该翻车了

王动 小卡 凤凰WEEKLY 2022-08-26 21:00 Posted on 北京

 

“大家都是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

这段时间,一位旅游博主的遭遇引发了全网热议。

起因就是他到重庆某景区游玩,体验了一把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滑竿”,也就是俗称的“坐轿子”。

然而,他没想到,自己竟因此遭到了网暴,罪名是“践踏他人尊严”。

 

而这起网暴事件的后续却更加离谱:事件的最终受害者,成了抬轿的师傅们。

因为害怕被人拍视频网暴,很多人来了景区之后,根本不敢坐滑竿

 

这直接导致了师傅们收入直线下降。

正值旅游旺季游客众多,生意却大不如前,有师傅表示,再这样下去自己“快要失业了”。

有些人在空调房里敲着键盘大发善心,嘴上喊着维护弱者的尊严,却活生生剥夺了抬轿师傅养家糊口的生计。

如此一厢情愿的“体谅和善良”,不是虚伪是什么?

 

重庆轿夫:我快要失业了

坐滑竿遭到网暴的案例,确实不在少数。

有人说,人家很累,你坐上去是想累死人吗?

有人质问,就不能给钱让他们帮忙拎东西,自己在后面走吗?

还有人借此联想到了,“在旧社会,抬轿是底层人对老爷们的义务劳动,所以坐轿子也算得上对别人的压迫。”

所以,他们要为弱势的一方讨个公道:

“生而平等,凭什么高高在上地让别人伺候?”

网友如此振振有词地帮轿夫们伸张正义,那轿夫们自己又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而实际上,大多数轿夫都是当地农民,做这份职业只为补贴家用。与大多数体力活一样,这份工作的辛苦自不必说,确实挣的是血汗钱。

 

根据红星新闻的报道,轿夫从村里到景区,要翻越大山,经过悬崖,每天早晨5点就要起床,为的就是能在第一批游客到达时顺利出轿。

早晨还要提前把午饭做好,带到山上吃,因为山上的饭太贵,能省一点是一点。

 来源:红星新闻

不过,好在辛苦还是值得的。

抬轿的薪水比种地养猪还高,每年大概能挣五万元,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已经非常可观。

网友们口中“不道德”的生意,恰好就是这里68位轿夫养家糊口的生计。

有记者采访了一位姓倪的师傅。他表示,自己的儿子即将大学毕业,他很想多挣一点钱。“肯定想让大家都来坐,做生意要挣钱的嘛”。

如今人人都害怕坐轿子不道德,被网暴,那今后这68位师傅该何去何从?

 

他们背后的68个家庭里需要赡养的父母,抚养的小孩,又该怎样维持生活呢?

一位轿夫还说: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乘客让他们累起来,才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尊重。

真正的尊严是什么?

是自食其力。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让一家人都过上平安快乐的好日子。

是肩上扛着重担,手上牵着希望。

图源,纪录片《中国人的一天》

如果真的心疼轿夫们的付出,我们应该做的,是珍视他们的劳动,呼吁提高滑竿的收费金额,而不是光说不做,动动嘴皮子道德绑架坐滑竿的人。

 

别忘了,自以为是的“善良”,带给别人的往往只有伤害。

 

看不得穷人受罪,就要剥夺他们的生存机会?

类似“抵制滑竿”这样的事,早就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还有另一个经典的劳动者议题是:下雨下雪刮大风的时候,千万不要点外卖。

然而和滑竿事件一样,故事往往也有另一面:
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成为外卖骑士,他们有的人心里想的却是,下雨天虽然辛苦一些,但是可以多挣一点就算一点,家里急着用钱。
或许是孩子要上学,或许是妻子正在待产,再或者重病的老人在等钱救命。
虽然苦虽然累,但有付出就有回报,有汗水就有收获,有工作机会就有希望。
需要钱的人,谁不希望工作机会多多益善?
双方你情我愿,在劳动法保护下,光明正大的购买服务行为,有些人却非要横插一杠,给别人加上一把巨大的道德枷锁。

实际上,仔细分析网络上诸多“为穷人的尊严”发声的尖酸评论,实际上也映照出了一些人心中关于职业的高低贵贱。

同情,必然带着一种俯视的姿态。

而这种带着距离感的俯视和同情,往往是要闹笑话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具体的人。

然而一旦站到了道德高地上,人们热爱虚幻的道德优越感,远远胜过真实的人的处境。
还记得大凉山孤儿的故事吗?
2017年,有媒体曝出,成都的一家俱乐部组织了一批未成年人打拳,在六角笼里打“表演赛”:
这些孩子,大多是来自四川凉山的贫困儿童。
视频一经曝出,争议便纷至沓来:
还在义务教育学龄的孩子,为什么失学了?
未成年人,怎么成了圈钱的工具?
无数网友群情激奋,指责视频中的恩波俱乐部用孩子牟利,耽误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要求将这些孩子们都送回去读书。
在舆论压力下,当地只好出面,把俱乐部的孩子们接走,安排他们入学读书。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并不想离开俱乐部,不少孩子甚至痛哭流涕,拒绝签字。
这些离开凉山的孩子,不少都是孤儿。他们的故乡,已经被艾滋、毒品、贫困重重包围,留在那里等待他们的只有绝望。
第一批孩子,就是当地民政部门的一位领导,抱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的想法,介绍到恩波俱乐部的。
在这里打拳,不仅能保障衣食无忧,还提供了一条未来的可能:做职业运动员,改变命运。

 

在大凉山这样的地方,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可是,以拯救孩子的名义,很多人却要把他们送回去。
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永远不用处理真实的困境与危险,只要站在干岸上,“哪管他洪水滔天”。他们的正义,有时候反而是将他人推向了深渊。
无论如何抗拒、不解,孩子们最终还是被带离了俱乐部,由十几名监护人接回了凉山。
好在几个月后,故事有了一个两全的结局:恩波俱乐部取得了体校的资质,自愿留在那里的孩子,除了练拳,也可以接受正规的教育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幸运。
那些指手画脚指责恩波俱乐部的人们,大多数从来没有到过凉山,没有为这里做出过任何贡献。
他们所寻求的,不是给苦难者更好的出路,而是遮蔽他们真实的困境,换取一种虚幻的道德胜利。
他们并不在乎当事人如何生存,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那一点空洞的“正确道理”。
郭德纲的相声里讲过一位大善人的故事: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是个心地善良的富人,他常对人说,我这人心善,见不得穷人!看见穷人就掉眼泪。
那怎么办呢?
他把方圆二十里内的穷人都轰走了。
这些流落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并不重要,王老爷子们还有很多事要忙,很快,他们就会迎来下一个发善心的机会。

发发善心,就把别人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对道德优越感的追逐,几乎是一种人性的弱点。

获得这种优越感太容易了。网络时代,只需要在空调房里敲敲键盘,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一种高高在上的“正义感”。

但反过来,未知全貌的恶意揣度、站在道德高地慷他人之慨,往往可以轻易毁掉别人的生活。

几个月前的上海,我们已经亲眼见识过这样的事情了。

在上海人民足不出户的时期,外卖小哥在城市的毛细血管里穿行,为无数市民雪中送炭。
虹口的一位送菜小哥,也是这些了不起的骑手中的一位。
他接受了一位女顾客的委托,为顾客的父亲送菜。
她的父亲是一位听障老人,独自一人居住在青浦。由于不会抢菜,这位顾客委托快递小哥给老人送一些饭菜和物资。

 

带着这份救命菜,外卖小哥从虹口到青浦,穿越27公里,足足走了四个小时,终于在凌晨把它送到了老人手上。
女顾客执意要表示感谢,但是微信转账、支付宝转账都被小哥拒绝了,最后,顾客给小哥充值了200元话费。
这个故事,本该是今年上海春天里的一抹亮色。
但是当有人把这个故事放上网之后,情况发生了180°的大转变。
在评论区,网友们关注的既不是小哥的义举,也不是女顾客的孝心,而是200元的打赏。
“太少了”,他们说。

 

这些留言仿佛在说,她转账的200元,不是在表达感谢,而是在表达鄙夷、歧视、侮辱……
女顾客不得不一一回应对她的种种质疑。
200元是在小哥出发前就已经转账,在事先并不知道路途如此困难;
自己的家庭条件也不好,200元是量力而行:
女顾客先是找到了最初转发这件事的博主帮忙澄清,后来外卖小哥本人也站出来呼吁,不要网暴女顾客:
但网暴并没有停止,甚至有人挖到了女顾客的个人隐私,开始大肆传播。
几天后,最初转发这件事的博主更新了女顾客的消息:
因为不堪网络暴力,她选择了跳楼自杀。
外卖小哥在暗夜中奔走,委托者则送上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感谢,这个温暖的故事最终毁于流言的风刀霜剑,没有人为此道歉,他们只是在为自己以为的“正义”发声而已。
发生在河南的“小凤雅”事件里,我们也见到了类似的情形。
2017年,一名叫王凤雅的女童患上了一种名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罕见病,这种疾病需要巨额的治疗费用,小凤雅一家,只是河南太康的普通农民。
小凤雅的父母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募捐,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帮助。
但几个月后,小凤雅还是因为医治无效去世。
很快,有人爆料,小凤雅的去世,并不是因为医治不力。小凤雅的父母以她的名义募捐了15万元的巨款后,拿这笔钱去给儿子做了唇腭裂手术,却置绝症的小凤雅不顾。
知名大V更是在微博上声称,小凤雅是被亲生父母虐待致死。

 

一时间,关于关于“重男轻女”、“诈捐”、“虐童”的指责淹没了这个家庭。
小凤雅的母亲在朋友圈澄清,确实带儿子做了兔唇手术,但费用是由另外一家慈善基金会赞助,与网友捐款无关。
当地警方的调查也显示,小凤雅家属当初的筹款目标是15万元,但实际上只收到38638元捐款,基本都用在小凤雅的治疗上,没有所谓“诈捐”。
对小凤雅一家最严苛的指责,就是滥用善意。给小凤雅的捐款,应该而且只能用于治疗费用。
严格意义上说,小凤雅的母亲确实“挪用”了一部分捐款,比如把给小凤雅的捐款拿来买奶粉、玩具。

 

除了小凤雅,这个家庭还有四个孩子、两个老人需要赡养,小凤雅的妈妈已经辞职在家,小凤雅的父亲则是一个智力障碍患者。
他们面临的是叠加在一起的重重苦难,看客却要求他们实践一种真空中的道德。
在“诈捐”、“虐童”的传闻流传出来的时候,很多人甚至等不及让小凤雅的家人发声,就冲上来,在舆论上判了他们死刑。
事实反转之后,小凤雅的家人依然每天收到数十条辱骂短信。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家人都觉得非常冤枉,也很屈辱,他们愤然把仅剩的一点善款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并对媒体说:我们现在什么都不要,只想要一个道歉。
回看前面所有的案例:
骂坐轿子的人欺侮劳动人民,可以把自己包装成为劳动者权益发声;
举报赶走大凉山孤儿的人,也可以说自己给未成年人争取了教育机会;
攻击女顾客太抠门的人,当然可以说自己是在替外卖骑手追求公平;
攻击小凤雅家人的网友和大V,当然也可以用为女童的福祉来伪装自己。
但追根究底,他们所追求的都是自以为是的道理、廉价的同情、脱离常识和逻辑的善良。
这几样都是看上去极其美好的品质,但内核里却毫无真诚可言。化作道德谴责时,还往往变成了胡乱刺伤他人血淋淋的刀子。
残忍中带着一丝荒谬。
请谨慎挥舞手中的道德大棒吧,睁眼看看人世间最真实的笑容与哭声。
每当忍不住对别人大张挞伐的时候,也不妨用罗翔自省的这句话,来提醒自己:

 

此时此刻的我,是不是也在用虚伪的道德优越感,来掩饰自己的内心呢?
参考资料:

1. 红星新闻.“小伙坐滑竿心疼轿夫给666元”感动网友 对话轿夫:坐滑竿打赏的是女游客,凭力气挣钱赢尊重.2022-08-03

2. 齐鲁晚报.博主雇轿子上山遭网暴,被斥“花钱践踏尊严”!轿夫:这是我们的生计.2022-8-22
 

作者丨 王动 小卡   编辑丨米利暗

 

 

==================================================================================

读宋史的赵大胖|不要打着慈悲的幌子去砸人饭碗

 
 

01

我今天写稿子的间隙,看到一条很让人百感交集的新闻。

重庆武隆有一个景区,叫天生三桥,就是张艺谋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那个地方。这里的路很陡峭,腿脚不便或者不愿意爬坡的人,可以有偿选择一个交通工具,我们川渝地区叫滑竿,其实就是一个竹子做的简易轿子。

file

大概就是这里,我十年前去过

滑竿需要两个人抬,稍微对农村有点了解的朋友就能知道,现在还愿意留下来抬滑竿的人,岁数都不小了。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守在景区的固定位置,排着队等着游客坐滑竿,挣一点辛苦钱。

但是他们的生意越来越不好了,除了疫情旅游业不景气之外,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原因:很多游客不愿意坐滑竿了,因为要被人骂,说他们不尊重人,把人当牛马使唤,而且,抬滑竿的都是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这更是罪过。

要是有人把游客坐滑竿的视频发到网上,还能听到更多难听的声音,后果可能谁都控制不了。

02

这件事让我想起不久以前看到的另一条关于天气的新闻。

某个城市的某一天天气很恶劣,我忘记是出大太阳还是下暴雨了,反正很少有人敢上街。然后就有一些非常慈悲的网友在新闻下面满含热泪地呼吁,让这个城市的人不要点外卖,因为外卖员在这个天气下出门太辛苦了。

呼吁激烈到什么程度呢?连当地的外卖员都亲自出来恳求他们不要这样了。

外卖员说:“如果条件不允许送外卖,平台不会派单;如果外卖员不愿意出门,就不会开终端接单。我们在这个天气里愿意接单,就说明我们想挣钱啊,你们这样是断我财路啊。”

我觉得也就是这位外卖员的素质高,能够忍住不骂人。

要是有人跑去给我的甲方说:“你看老赵每天那么辛苦,又要写宋史,又要写公众号,还要跑步,你们今后就不要给他安排业务了,让他好好休息一下。”

我要是查出来你是谁,我能冲到你单位门口拉着横幅骂你,你信吗?

03

我有时候觉得,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培养出来了一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他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坐在互联网的云端上,悲天悯人地指点一切,觉得体力劳动日晒雨淋的辛苦,觉得脑力劳动996的辛苦。

觉得他们辛苦,这一点毛病都没有,不觉得他们辛苦才是有毛病,但是他们接下来的处理方法就让人受不了。

正常人看到这种情况都是呼吁,不降低强度就提高收入,不提高收入就降低强度,反正不能让人两头吃亏。

他们倒好,一上来就砸人饭碗,不让人干活儿了。我觉得也就是他们英语不好,英语好他们能跟川普一样,上牙齿咬着下嘴唇蹦出仨单词:“You Are Fired!”

至于把人饭碗砸烂以后,人家哪里来的收入,靠什么生活,他们不管的。

他们反正已经把自己的慈悲之心表达出去了,剩下的事情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他们在云端不负责善后的。

04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向反对歌颂苦难。但是反对歌颂苦难,不等于禁止任何苦难存在。

抬滑竿的力工,他们两个人抬一百多斤人的辛苦吗?但凡干过农活(哪怕一天)的人都知道,这个重量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无法承受,况且他们抬滑竿挣的钱还比干农活要多,工作环境也比田间地头好一些。

你要真的心疼他们,你就号召大家都去照顾他们的生意,他们要是一天能够抬上四五趟、挣个几百块,一个月就把农村干一年的收入挣回来了,不比每天在景区绝望地干等一天好的多吗?

送外卖的小哥,送一单就有一单的钱,没有单子上门就只能干耗着,你要真心疼他们,你点了外卖之后给他们额外打赏,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关心和慈悲。

你们每天坐在云端不缺钱,要用钱就去父母的账户里下载,连流量费都不给,自然不知道挣辛苦钱的人,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多挣点钱,苦点累点也愿意。

但凡对钱没有那么强烈需求的人,谁还会去挣这种辛苦钱。

你们一慈悲,就让这些挣辛苦钱的人跟你们一样躺云端,但是他们没地方下载钱啊。

05

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有一个很有时代特色的名词,叫“温室里的花朵”,意思就是没有经过自然的风吹雨打考验过的人。

我反对将所有的人都拉过去进行苦难教育,但是我觉得,正常的、基本的常识教育还是应该有的。

因为穷人挣钱的方式太辛苦了,就把他们的饭碗砸了,这不是慈悲,这是残忍。

他们之所以叫“穷人”,就是因为他们最缺的一样东西是“钱”,只要让他们挣到了他们期望中的钱,他们自己都会主动降低自己的劳动强度,不需要其他人去提醒,也不需要其他人去强迫。

你这么做,无非就是蒙上眼睛不愿意看到他们吃苦而已,他们没有收入的苦更难,而你那时候就假装看不见了。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个甘肃流调中那个每天都去街心花园等活儿的大哥,有人说,他去了隔离点以后,终于可以不用吃馒头了,能吃上有肉的盒饭了。

我想回复,但是忍住了。

大哥,他要的不是每天吃一份有肉的盒饭,他要的是每天能够接到活儿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