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絮语 :一 百年前的一男三女
【华夏文摘】逸方:夏夜絮语 一一 百年前的一男三女
一
才气横溢的诗人徐志摩与他短暂人生中邂逅的三位同样不同凡响的女性是百年来国人不断谈论的话题。近年来,在各种网刊,油管视频上,涉及他们的种种轶事仍然吸引人们的注意。清皇朝覆灭后民国初年的国民生态确实令当代草民好奇。
首先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自由度。似乎,他们想要到哪儿去马上就去了。既不需要派出所的路条,也不必要看居委会朝阳大妈的脸色,恳求她们盖一个恩准放行的红印。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怎么会那么有钱。留洋需要的昂贵的生活费,盘缠路费,以及各种开销都不在话下。说走就走。居家出行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这种清寒的书生真是望尘莫及。
更令人费解的是徐志摩怎么那么容易同时在几个大学当教授,尽管他没有博士学位,也看不到他的学术专著。但是,每个月能拿到上千元银洋的薪资,真了不起。——-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林语堂讲如果李清照的漱玉词在现在发表,拿到的报酬大概只够喝几碗酸梅汤。——–嗨,怪不得陆小曼宁可打掉王赓的胎儿,断然与这位西点军校的高才生、军警界的佼佼者离婚,而与志摩共筑爱巢。当然,自然而然地,我们会想起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妮娜 和 情人渥伦斯基 私奔的情景,以及等待他们的悲剧。
毫无疑问,林徽因是三人之中最为耀眼的巨星。在十六岁时,徐志摩仅一见就钟情,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不顾一切要抛弃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而且正为他怀第二胎的发妻张幼仪,为的是能得到她。林父察觉异常,带女儿回国,许配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他以为此事可以了断。可是想不到的是徐志摩放弃学业赶回国内。竟然有本事拿到梁父主管的图书馆的钥匙,周末林梁在此约会时,徐公然每次都准时赶到,插上一脚,要横刀夺爱。匪夷所思!
林徽因有没有产生过嫁给徐志摩的念头?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她随梁思成赴美留学,而且影响了梁选择建筑学为两人终生的专业来看,林是一个有头脑有主见,了解社会,并懂得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靠自己生存的,在民国初年少见的女性。此后,她倆专心致志踏踏实实考察编辑中华古建筑,为中国的建筑学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可见,林徽因还是难得一见的事业心极强的学者,胜过多数男性学者。更令人钦佩的是她是拖着肺结核的病躯,而且是在民国内忧外患严重困难时期到处奔波才完成这些繁重费精力的测绘工作的。任何人看到这些都不免肃然起敬。这哪里是一个弱不禁风的漂亮的女子,她强悍胜过多数男性。顺便想起,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谈到当时梁林夫妇与来华的费正清夫妇过从甚密。费夫妇发觉他们与其他同事之间不时有口角,而且,对民国当局很不满,对某些宣传很爱听。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大概,这也对费正清以后形成的反对国府的观点起了作用。当然,梁林两位很欢迎人民共和国的到来。也投入很大很真诚的热情为之服务。可惜,因保留北京古迹而发生的歧见令他们悲痛欲绝。林很幸运,去世早,而梁在文革之中的遭遇就令人唏嘘不已。
相比之下,徐志摩见异思迁,把事业和家庭不当一回事,明显表现出一种富家子的纨绔习气。自私,随心所欲,追求虚荣,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死活,在他的心底肯定占据上风。这种价值观肯定不会受到林徽因的认可。两个人怎么可能走到一处?在晚年林徽因曾对人讲徐志摩爱的不是我,他爱的是他心目中的而在现实中不存在的那个女子。林的见识入木三分。
若干年前,我曾看到林徽因的已故兒子梁從誡的採訪談話。他講他記憶中的母親身体多病,每天都有事务缠身,拖着病躯还要为孩子洗衣服,哪里有那么多的风流轶事。那是一个慈母的形象,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贤妻良母。今天的媒体很少注意这些,把大量的篇幅用于渲染林徽因的颜值,她到底爱过哪些人,等等。那就过于流俗。林如果再世,看到这些文字可能会捧腹大笑。
二
如果以眼下在小市民中流行的世俗观点来衡量,陆小曼不仅没有输在起跑线,而且是起跑线上的大赢家。她有社会地位显赫的家庭,超级富裕的爹妈,而且是父母膝下唯一没有早夭的成年的漂亮的女儿。自幼受到普通家庭难以企及的各种十分烧钱的启蒙教育,十几岁的少女就已经跻身民国顶级外交圈,结交学者名流,成为“京城不可不看的一道风景”。她当然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得。而以她为中心的她的那些仰慕者追求者当然都投其所好,把她捧上了天,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分量。甚至不懂一朵盛开的鲜花其实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日子的花期。况且,要让鲜花吐艳还得脏兮兮的泥土下的根部不停地工作撷取营养供应上面的绿叶作新陈代谢,才能保证鲜花的美丽。当然她的父母眼光老到,王赓无疑是能保证女儿未来幸福的上佳人选。然而,对基本人生一无所知的陆小曼怎么能理解这些?怎们能适应婚后地位的变化?可以讲,她根本不知道婚后她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她还以为她仍然是一个受人追捧的交际花,一个随心所欲的美貌少女。而她的丈夫就应该随伺左右听候召唤,不断用甜言蜜语哄她开心。她哪里知道丈夫生活的不易?这就使她不开心,压抑,要寻求“解放”。而甩掉发妻,追林徽因不遂,同是梁启超学生的徐志摩被王赓邀请来陪伴妻子,自然而然就填补了这个真空,“解放”了陆小曼。当然,以后发生的一切依其固有逻辑无不顺理成章。
首先,徐志摩的家庭尽管富甲一方,毕竟是当地的靠实业维持的民间传统人家。不好好经营是坐吃山空,指日可待的。徐陆婚后雇佣那么多佣人,夸张豪华大把花钱的铺张排场怎么不令徐家恐慌?
其次,价值观念的巨大分歧不可调和。这一点显而易见。
为了使陆小曼开心维持她的排场和虚荣,徐志摩不得不四处兼课,赚取外快,疲惫奔波。当然,短期可以维持。长期哪能继续?尤为甚者,徐最多身兼七职,据一篇网文的研究,徐1931年上半年的收入就比当时的蒋中正全年的薪资还高。可是仍然不能够满足陆的要求。这简直不可思议。
要命的是陆小曼不仅不感激,而且颐指气使,百般挑剔。为了给小曼治身体上的些许不适,徐志摩引狼入室,引入另一个富家子,风流玩家翁瑞午来给陆小曼推拿按摩。这种有肌肤接触的,上门的,为秀色可餐的尤物进行的床上“治疗”,怎么不会产生肌肤之亲?翁更是引诱陆吸食鸦片上瘾,藉以实现对陆的控制。事实上,在陆小曼的眼中徐志摩比王赓知己称心有趣,所以她理所当然弃王嫁徐。现在翁瑞午更比徐志摩体贴有趣有滋味,当然就不把徐当回事了。她和翁在烟榻上吞云吐雾,对徐志摩呼来唤去,翁是鸠占鹊巢,反客为主, 徐是重滔王赓的覆辙,让翁成为陆的徐二世。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置换序列,毫无丝毫的人情味。——–你看,徐离家前夕因规劝陆戒大烟而被陆用烟枪狠狠地砸倒,陆小曼已经丧失起码的人性。讲得刻薄点儿,完全就是动物的本能在操作,哪有什么夫妻情谊。
按照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徐必定人财两空,声败名裂。而且社会舆论不会予以同情,很可能许多人会报以“活该”两字。因而,徐的飞机失事其实是其求得解脱的最佳选择。至少,这引起人们广泛的同情,也让徐避免了许多尴尬的处境,保持了徐的一些名节和声望。不能不讲上帝还是眷顾这位年轻的,追求爱情的,但是缺乏道德,理智和生活常识的诗人的。
在一九六零年代,报刊杂志时常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话: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我不是哲学家懒得去查证此话的出处,但是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徐的瘁死最不幸的当然是陆小曼。她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出面料理徐的后事。关键时刻还是张幼仪挺身而出,善后事宜。并且,与徐志摩老父协同仍然每月供养陆300大洋,徐父过世后,张继续给,按月供应陆,长达四五年之久,直至翁瑞午叫停。张幼仪的厚道、豁达大度古今中外也是凤毛麟角。令人肃然起敬。
陆小曼大概只有在徐志摩死后才知道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但是,她并不打算自己工作赚钱来养活自己。况且,烟瘾难熬,普通人视为巨款的300大洋在陆的眼光中根本算不了什么。所以,她选择了当翁瑞午的外室,亦即,如今时髦的“小三”。毫无疑问,从千金小姐,京城名花,官太太,洋场名教授美妇人,到花花公子的外室,玩物,从而受到正常社会的鄙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自由落体式的堕落过程。
当外室,当小三,当玩物就是那么潇洒快乐?非也。多年前,大约是在现已停刊的《共识网》曾看到一篇回忆跟陆小曼学画的文章。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作者受人指点跟陆学画。原来,1949年后,翁瑞午已经式微,陆不得不想法子谋生。消息传到陈毅市长耳中,陈知道陆的大名,便让陆进上海画院兼职,每月拿固定工资糊口。陆外教收徒赚点儿外快贴补家用。作者当时年轻,看到陆为人很低调,没有什么出众之处。但是好几次翁瑞午驾到,当着作者的面对陆就有一些轻佻无礼貌的言辞。陆只是小声对作者讲,不要相信他的话。作者怎么能相信陆年轻时竟然是受万人追捧的京城顶级名花?真是天上人间,岂止人间,简直就是堕入地狱。高贵的名花被人从枝干上剪下,插入花瓶供人欣赏。靠每天换水续命,自然,备受屈辱。如此卑微,乐耶?悲耶?
1965年陆小曼走完了她62年既不长也不短的高开低走的人生。死后晚景凄凉。竟然无安身之处,一直到许多年后她的子侄辈才将她草草葬到苏州的一块公共墓地。小小的一块安息地。廉价的,字体无法恭维的墓碑,反差之大难以置信。然而,不得不讲上帝还是眷顾她的。如果她活到来年,1966年的夏秋季节,等待她的是什么?细思极恐! 总而言之,徐志摩和陆小曼这对情偶兼怨偶还是受到上帝的眷顾,在一个适当的时刻结束尘世旅途,很幸运的啊!
三
张幼仪是三位女性中最令人同情,也最令人尊敬的了不起的人物。她的人生起点最低。完全是一个旧式三从四德的苦命的女子。试问在一百多年前,被丈夫抛弃,而且是在怀第二胎,在举目无亲,语言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异国他乡被丈夫当作一双敝屣扔掉,无论是大男人或彪悍的女强人,无论是心理上,或客观物质上,或具体日常生活上都是难以忍受的。可是,不可思议的是张幼仪不仅没有倒下,没有向人哭诉求助,而是发奋学习德语,获得学位,取得令人认可的社会地位。这是一种何等高贵的大写的人啊!她的品格人性智慧能力远在抛弃她的徐志摩之上!更令人起敬的是她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德文,创办银行,创办时装公司,不仅能经济独立,而且能回馈社会,一手料理了徐志摩留下的烂摊子。最终独自抚养儿子成材。明智地选择定居香港和美国,最终以88岁高龄安然离世。查查古今中外,有几个人能与她相比?
张幼仪实质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有独立主见,坚韧顽强,不屈不挠,豁达大度,不计较眼前得失,睿智进取,顾全大局,长远打算,懂得进退和全局博弈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品格。
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谈到罗隆基曾经动过她的脑筋。可是张幼仪听说后立马回绝。她非常鄙视罗的为人。张幼仪的价值观和她的品行的高尚之处可见一斑。那些与罗隆基勾勾搭搭同居,而在要命的时刻翻脸揭发的浦熙修,史良们能与张幼仪相比吗? 她应该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当之无愧的一块耀眼的明星招牌。即使找遍当今,有几位能比得上她?
华夏古国要现代化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缺此不可。张幼仪的一生的确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华夏君子的风貌。我们应该为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前辈女性感到骄傲。而那位不识货,无知人之明的徐志摩在人格上应该被唾弃,尽管我们欣赏他的新诗和对暴政的洞察力。
四
近年来看到不少文章和视频以一种附炎趋势的态度大谈他们的家世,她们的美貌,以及多少人追求,多么了不起的荣华富贵。掩卷之后,难免不感到倒胃口。殊不知,人们的外貌与内心未必一致。 穿着洋气的人未必内心就现代化,就洋化。穿着土气的人内心未必不洋化。当然我们讲的洋化是指现代的进步观点。而这一点确确实实从陆小曼与张幼仪身上得到旁证。在徐志摩看来张幼仪是一个土包子,而陆小曼是一个洋派的 女神。可是内心深处陆小曼却是一个不思自立的,靠男人苟活的国粹土包子。而张幼仪却是一个独立进取的十足西化的现代洋派女子。有趣的是三位女性之中唯一没有出过国的就是陆小曼。但是她又最“洋派”,最讲排场。是上帝在开玩笑?
其实,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善良的心底是很受人们和社会看中的。我记得很年轻时曾读到过英国作家毛姆的短篇小说。故事涉及家境优越的一对英国年轻的情侣,他们乘邮轮去印度旅游。到岸时许多游客向水里扔钱币,岸边穷人家的小孩立即跳入水中在钱币沉底之前捞到手。可是这是一个鲨鱼出入的危险的海域。穷孩子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捞钱币的。这时,船上人们 中响起一阵骚动,原来有人发现鲨鱼来了。当然孩子们都上岸避险。忽然,女情侣拿出一枚5英镑的金币,高高地举起,亮晃晃的金光十分耀眼,也吸引了穷孩子们的注意力。就在这时,这位女士突然把这枚金币丢入海中,而禁不住诱惑的一位男孩随即跳入海中去捞。就在他捞到金币时一条鲨鱼也及时赶到,男孩被鲨鱼一口咬住,拖入深海。她感到好玩,无动于衷。可是她的男友愤怒异常。立即回到船舱,与她一刀两断。显然,这是一位美丽但没有人性的女子。简直就是一条美丽的毒蛇。男朋友怎么敢继续与之为伴?
人们的内心之美远比漂亮的外表重要!
笔者有一位姻亲,素未谋面。听我的太太讲当初他从苏联留学归来,被分配到一所大学任教。该校一位年轻女教师热情到火车站迎接他。并主动示爱,结为连理。可是到了八十年代,他患了病,这位“爱妻”立马离婚扬长而去。人情何以如此不堪一击?
对绝大多数人们而言,人生是一场万米甚至马拉松的长跑。绝不是一场60米或100米的短跑。起跑线上的优势固然重要,那仅仅对短跑起重要作用。对长跑而言,更重要的是加速度。学过高中牛顿物理力学的人都知道加速度取决于动力。因而,从以成败论英雄的世俗之见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让后代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树立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从而不断产生前进的动力。这才是首要之务。当然,良好的道德观是成为受人爱戴的人物的必要条件。
讲到底就是人的素质才是一生成败的关键。百年之前,国人刚从专制皇朝脱身出来,以为共和,民国了,自由了,那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其实很多人包括很多大知识分子都很幼稚。忘了首先还是要吃饭穿衣和有一个睡觉安生之处。忘了你的自由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损失和痛苦之上。抛弃了孔老夫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训诫。其实民国初年的当务之急是安定社会,组织生产,团结各方和衷共济。不幸,袁世凯称帝一步踏空,死后群龙无首。暂时掌权者为取得社会舆论支持,多对大学教授过于厚待,与普通民众的收入差距太大,这不能不引起下层社会的仇富和反智情绪。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少人忘乎所以,为所欲为。譬如那个由于嫖娼进而为魔鬼看中的大教授,甘愿引狼入室。事实上,大学教授的高收入还是来自从老百姓那儿收刮来的税钱。长此以往,加上为争夺权力而发动的战争,高昂的军费,必定难以为继。若要继续必定要横征暴敛,从而引起社会动荡。后来者之所以成功夺权,归根结底依靠的就是下层群众的仇富心理。当今,如果真正的革命左派一旦到农民工当中活动起来,把最底层的民众组织起来,那就比海内外高唱民主自由的书生们厉害千万倍。
许多知识分子其实很单纯幼稚。你看当代那位名噪一时的诗人顾城竟然带了夫人谢烨到新西兰的一个岛上去生活。竟然不考虑靠什么谋生。最后不得不把孩子送人,即便如此,跟他去的两位女性总不能一直忍受饥饿呀。当然,只能眼看一位先跟别人跑路,而谢烨要走就成了压垮顾城的最后一梗稻草。他已失去希望和理智,用斧头砍死谢烨,然后自己走上和崇祯皇帝同样的道路。这位顾诗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国史垂青的伟大诗人很多以悲剧告终。写出如“离骚”那样传颂几千年的屈原生前并未受到人们追捧,而是在他跳江之后民间的悼念才使他名垂青史。苏东坡同样备受官场排挤,一生仕途坎坷。惟有他的作品之中显示的高贵价值为民间珍视,他才真正不朽。徐志摩的轻轻松松的诗文固然朗朗上口,但是,多读几遍,还是只能产生轻轻的无可奈何的感觉,如此而已。人们总得努力谋生糊口,哪能有那么多精力来谈情说爱?况且,有几个人会真正爱你?自作多情的恋爱诗如果给年轻人看还能引起共鸣,有了一定人生阅历的人们就难免不感到可笑。李杜苏辛的传世之作之中有几篇直白爱情?相反,陆游的爱情悲剧词“钗头凤”传颂千年,读之不厌。
正如经济学谈论边际效应,爱情与一切其它情感一样也服从边际效应。审美总有疲劳之时。不信,试试看:天天讲我爱你,时时刻刻拥抱作爱,还不令人肉麻?人生具体的日常生活有许许多多其它事物等着人们去处理,爱情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即便动物也只有一定的发情期和交配期,何况高于动物的人否?
顺便想起从少年时代就存在的一个问题:如果贾宝玉如愿和林黛玉成婚,林黛玉就不会死,这个婚姻就真幸福美满?这个婚姻能延续多久? 贾家被抄之后,他们靠什么维生?如果他们生得晚一些,在金陵城遇到太平天国的革命大军,他们又怎么活?那么多的,汗牛充栋的红学研究宏著,为什么不研究一下那么几大家子人后来怎么活?他们的后代怎么活下去?
嗨,陆小曼万幸没有生孩子。如果她有孩子的话,我猜想她一定会教育孩子学一点能为社会需要的本领,平平安安地靠自己的本事过一生,不要去追求虚荣。而她的孩子将遇到什么样的环境,能不能生存下来,都是很头痛的问题。要知道在1950和1960 年代,陆的这种身份在上海坊间是被小市民们称作“姘头”的。姘头的孩子在社会上到处都受歧视,无论民间还是官方,特别,那些高人一等的人事干部谈起管辖的小民们的家庭隐私无不立马流露出一种蔑视的态度。即便顺利成长,她或他会对那“轻轻的来去康桥”感兴趣?你看,胡适的二公子胡思杜就受不了环境的折磨愤然悬梁自尽。笔者就目睹周围好几位同龄人年纪轻轻就发疯,结束生命的悲剧,尽管原因不一,而环境的恶劣是首要因素。近来网上传出一对上海年轻夫妇发出我们就是最后一代的悲怆之声,令人难以释怀。人类的社会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啊。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信也得信。这就是现实。你单个的一个人,在老天爷看来与地上的一颗草有什么差别?
人们侈谈现代化,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观念上的现代化,亦即,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不, 不,不,——— 确切地说,价值观念的正确化。吊诡的是:现代的,西方的许多观念未必正确。恰恰相反,十分有害。———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提供了正确的观念,可惜不孝子孙根本不当一回事。那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们能做到这八个字,就会主动进取,社会就会因为人们遵守道德规范而自觉约束自己,社会就安定团结,工农科技就会人才辈出。这八个字远远胜过东西方的那些高深莫测的宏伟的了不起的,任何一种主义。盖因任何主义,任何制度都是靠人去执行的。没有自觉的道德约束,聪敏的人们当然会“智慧出有大伪”。在精致的利己主义支配下,一切动听的弘论都是废话。
回过头来看看百年前的那些弄潮儿,不少都是所谓的大师。其中不乏徐志摩的朋友。他们曾设饭局来“劝退”王赓。王赓愤然离席。到头来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同样,中国落到后来和现在这种地步,他们也狼狈不堪。这一切非一日之功,种种莫名其妙的大师们的运作其实难辞其咎。那些大师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数典忘祖。把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砸烂了,全面否定传承几千年的华夏价值观中的精华主流,像搅屎棍一样把原本沉淀在最底层的渣滓搅到最上层,毒化了社会的共识。其实,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不在少数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赵太爷,等等,那样的人物。你只要读读巴尔扎克和雨果的作品就知道各个民族都大同小异,问题是其中的菁英分子应该有爱心,引导全民族积极向上,而不是谩骂挖苦,泯灭人们的同情心和天生的恕道之心。从人群变成狼群绝非一日之功。笔者年轻时读雨果的作品,掩卷之后,多半会获得积极的良性的启示,懂得社会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才对。可是,读了咋们那些大师的作品后就感到十分迷茫。当然,那些大师不也最终变成无根的靠人们发慈悲,不断换水才能活下去的瓶中的插花。在全面控制了经济和人们的生杀大权后,上海的统治者柯庆施曾经不无蔑视地公开在大报告中讲知识分子就是懒,贱。只有不断敲打才行。还能再侈谈什么大师?
徐志摩的那些朋友中有没有对徐真诚的诤友?民初的那些大师所干的很多事实际上摧毁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他们对西方一知半解,引入西方的非主流的糟粕。嗨,聪敏人和菁英分子受人追捧,其实他们常常干蠢事啊!而且是很大的后果严重的蠢事啊!
五
回首我自己一生的经历,在垂老之年深感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治理管理人类本身的正道。事实上,刘少奇仅仅引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快就将中国从毛泽东陷入的泥潭中拯救出来。1962年前后,大学的政治学习引入刘少奇的《修养》。我们当时确实认认真真,也很感兴趣地学过。记得当时就和谈得拢的同学交流过看法。我们发现《修养》引用很多国学经典语录。其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四维八德,亦即,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所以,我们当时就觉得刘少奇是煞费苦心,要把国家引入传统的良性软专制的轨道。走上一条平稳发展的道路。诚如后来在文革中批黑《修养》的 文章所言,刘少奇是避而不谈“无产阶级专政”。可以肯定的是刘少奇深知这个“专政”的危害之深。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抛弃这个荒唐的“专政”。当时,许多人觉得国家开始向“治”的方向发展了。自然获得中上层的多数支持。记得参加我们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活动的校领导们就传出不少赞美刘少奇的言论。譬如,毛在延安时就讲过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刘少奇。刘在皖南事变后被派往新四军善后,迅速稳住阵脚。现在回头来看,刘少奇是看准了,找到了这个国家的弊病。他试图重新恢复中国的正确的主流人文价值观,他确实试图扭转乾坤, 可悲的是他只能诱导不能明讲,而且一切都要合符官方的教条,这就是文革之中大批判所谓的打着红旗反红旗。 果然,到1964,1965 年度,国内外已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好景象。原子弹成功爆炸,李宗仁回归大陆向中共投诚示好,法国戴高乐政府与中国正式建交, 等等。 这一切清晰地显示刘少奇的路线是卓有成效,获得党内外,国内外,无论是敌还是友,共同的肯定。 我清楚记得当时的社会市面已呈现出许多繁荣平和的迹象。实际上,如果不带任何党派偏见,客观地衡量,纵观历史,中共的民意和威望在刘少奇当政的那几年真正达到了历史峰值。夏夜纳凉,人们闲谈,都觉得刘少奇,陈云等务实派挽救了党和国家。老百姓图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一个安安定定的生活?只要能好好活下去,谁当政都无所谓。这就是几千年中国的国情。当然,后来的事态发展,令人沮丧,也难以理解。为什么会如此急转直下?毛泽东的政变为什么能成功? 更难以理解的是,那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中共不给刘少奇应有的历史地位。其实他比周恩来好!王光美和刘原是不是低估了刘少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没有良知,缺乏勇气? 难道中国人就是喜欢折腾?就是容忍那些野心家来倒腾,骗草民们互相恶斗,让他们从中渔利?
人们往往忽略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事情都要付代价。有得就必有失。回顾我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极少有“两利相权取其重”这样的好运气。更经常的是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可是,民国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集体智慧显示出来的却是两害相权取其重。 民国曾经是亚洲第一个走上共和政体的国家,可是如今国家的权力的运作还不如皇朝时期那么可以让各级官员知道如何进退。
当今的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浮躁轻薄之气蔓延,人们虚荣贪财,只肯做表面文章,道德沦丧,但是又巧言善辩,好为人师。更可恶的是人们已失去正义感,同情心。动不动就附炎趋势,打落水狗。现在俄乌的残酷热战更加剧了全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戾气环球。看来一场空前的浩劫就在成形之中。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做什么呢?
无论如何,请不要忘记您还有一颗属于你自己的头脑。请用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来判断。请不要盲从!更不要仰视那些名人名嘴。请找回自我,找回自尊。请不断提醒自己,我只属于我自己。一切都要三思而行。看看到底符合我自己的根本利益吗?世道其实非常无情,陷阱到处都有。务必小心。
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