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往事(391)

来源: 2022-04-01 21:58:48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上海六院的“丁丁保卫战”推文,被骂不冤

 

雷斯林 为你写一个故事 2022-04-01 10:01
 
01
 
说来好笑。
 
昨天晚上,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发了一条推送,标题叫《丁丁保卫战》:
 
Image
 
随后澎湃新闻也转载了这条消息:
 
Image
 
新闻讲啥的呢。
 
说隔离酒店有一位外籍患者,丁丁(男性生殖器)异常勃起50个小时,情况非常罕见。而且50个小时已经远远超过了丁丁异常勃起的最佳抢救时间,后期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终身健康。
 
推文中写:
 
这对年轻未婚的患者无疑是不能承受之痛。
 
Image
 
于是他们当机立断,找了很多专家过来联合诊断,历经一个半小时,手术终于成功:
 
Image
 
经过术后观察,患者恢复良好,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康复出院:
 
Image
 
你说丁丁肿了五十个小时,最后进了手术室做了两次手术才好,也确实不算啥小病,救了也就救了。
 
又解决了一个疑难杂症,医院领导想宣传一下,表示自己医院医术高超,重视患者,文章发了也就发了。
 
这种内容其实很多医院都会发,一来可以展现自己医院医术高超,能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二来可以突出医院重视患者,体谅患者的病情。
 
救死扶伤的好事,发发文章本来没啥。
 
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上海是什么状态?
 
现在上海实行所谓“全域静默管理”,为了解决疫情,全上海2400多万人都被封在家里出不去,尤其是浦东和闵行一些街道的居民,已经在家里封了两周以上了。
 
我的健身教练住在北蔡,一周多以前还能看到他在朋友圈开玩笑然后秀自己健身的视频,但现在朋友圈一天比一天负能量:
 
Image
 
Image
 
Image
 
因为医疗资源不足,病人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浦东已经出现两例哮喘病人去世的悲剧了。
 
每天在上海疫情求助的话题里刷,都能看到很多因为疫情封控做不上血透的病人在发帖求助:
 
Image
 
就在上海六院,也有因为医院有阳性无法得到医治的病人:
 
Image
 
你说上海有2500万人,本来医疗资源就不足,然后现在上海抗疫又需要大量医护人员,虽然医生护士已经连轴转了,但实在是人手不足没办法。
 
大家都信了。
 
但怎么救治这个外籍人士能用到这么多医护人员?
不是说人手严重不足吗?
 
Image
 
 
于是这篇报道直接被骂了几十万条帖子。
 
文明一点的,质疑说“这是洋钉优先”?
 
Image
 
直接一点的已经对比起来了:
 
Image
 
还有人P了个锦旗,写了首诗来讽刺:
 
Image
 
我就不多举例了。
 
反正一个比一个难听,说啥的都有。
 
 
02
 
当然,六院这事到这还没完,下面才是重头戏。
 
在被一整个互联网的人骂完以后,六院泌尿科的人出来喊冤,六院的骨科全国排名数一数二,一直人满为患,而泌尿科则没有那么急。
 
最关键的是,这事明明就发生在3月2号,那会儿上海还没爆发疫情,医疗资源也没这么紧张。
 
也不知道宣传科的人为啥要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发这么一个宣传通稿,他们都觉得很冤,他们在3月2号治病救人还救出错来了?
 

Image

 
评论区也有人证实了这个说法。
 
Image
 
本来我看到稿件里提到患者10天后的恢复情况猜到不是这周的事情,可能是半个月以前,上海疫情还没那么严重时发生的,结果居然是一个月前的事情。
 
所以这件事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一边已经完全没有人手了,另一边一堆医生还在那抢救一位外国人的丁丁——事情虽然魔幻,也还没魔幻到那个地步。
 
但依然有问题。
 
明明是一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为啥要挑现在发这条宣传稿?
明明是一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为啥要在里面写“日前”,就好像是刚刚发生一样?
 
Image
 
这到底是一次宣发事故,还是有人在故意挑拨矛盾?
 
到底是不够敏感没有这个意识,还是敌在宣传科?
 
现在网友已经在往无间道的方向联想了,表示之前六院医护冲突,领导不顾医护安危,小编昨天发这个就是在报复,是在搞加速。
 
Image
 
还有人玩梗,表示硬挑在3月31日发,因为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
 
Image
 
但我觉得也可能没这么复杂,这就是一次宣发失误。
 
我仔细看了六院的公众号,他们好像轮流每个科室每周要发一篇类似稿件。
 
之前骨科发过:
 
 
Image
 
消化内科发过:
 
Image
 
 
呼吸内科发过:
 
Image
 
在其他科室的这些报道里,救治的都是中国人,文章里也都提到了“领导很重视,抢救很及时,手术很成功,病人很满意”,感觉这完全是通稿。
 
Image
 
可能本来这周轮到泌尿科的,泌尿科的稿子早就写好了就等这天发,一般而言,遇上上海现在的情况应该停发的,结果编辑没这个意识还是发布了,最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事情其他医院干不出来,但在六院真有可能。
 
上海六院是我在上海觉得管理最混乱的一家三甲医院,每次去都觉得那边的叫号制度形同虚设,我必须装作很凶狠的样子,才能在叫到我号的时候不被各种莫名其妙跑出来“有急事”的人插队。
 
Image
 
这件事,骂六院的领导决策有问题可以,骂他们组织混乱也行,说他们负责宣传的人没有意识不配做宣传工作我举双手双脚同意,但连带着六院所有医生一起骂,那就有点过了。
 
毕竟那些治病救人的医生,也并不知道自己做手术会在一个月后被放在公众号上宣传,被拿到大众眼睛底下烤啊。
 
 
03
 
发现时间搞错了以后,又有一波网友站出来,指责先前愤怒发声的人太敏感,内心自卑才会看谁都是“洋大人”。
 
我觉得话也不能这么说。
 
这些愤怒发声的人,无论措辞如何,其实中心思想都只有一个:要公平。
 
Image
 
我们也不指望出台什么“本国人民优先”的法律,那也不现实。只希望外国人来到中国以后不要有特权,要看病就得排队,要住院就得等床位。
 
这说起来简单,但似乎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不是这样。
 
比如疫情刚开始那会儿,还记得有留学生回国隔离期间“非要买矿泉水喝”结果被工作人员怒怼教育,然后拍下来热搜的事情吧。
 
Image
 
评论都在说:
 
Image
 
然而同样时间,在上海浦东:
 
Image
 
在长宁:
 
Image
 
在南京更是有一篇报道,叫《南京一街道为隔离老外提供暖心服务:帮狗找旅馆 一天送20趟快递》
 
Image
 
要知道,南京日报不是什么小媒体、自媒体,而是创刊近70年,实打实的官媒:
 
Image
 
然而,这篇报道,他们不但发在网站上,更发在了纸质报纸上:
 
Image
 
报道里写道:
 
有的老外一次只买4片面包,确保每天吃新鲜的,我们就每天送上门;老外要喝桶装纯净水,一次性购买了4大桶,我们就帮他一桶一桶从小区门口扛到楼上;有一位外国友人买了大件物品,没有电梯,我们硬是派了两个人抬上4楼、送进家里;有个小年轻酷爱淘宝,我们有一天帮他送了20多趟快递……
 
这还是疫情后的事情了,如果再往前翻翻,会发现还有更多,在这就不一一举例了。
 
在武汉:
 
 
Image
 
在南京地铁:
 

Image

 
所以也别怪网友敏感阴阳怪气,实在是这些年发生过太多事体会过太多事,让人不得不敏感一点。
 
包括“拯救丁丁”的那篇报道,虽然六院其他病例写成的文章也提到领导很重视,但最多是科室主任。而重视这个外籍患者的是院长、市领导。
 
Image
 
在这个节骨眼上,弄出这么一篇文章,被骂不冤。
 
还是那句话。
 
并不期待工作人员把中国人看得比外国人高,给中国人优待、虐待外国人,我希望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生活。
 

我想这要求并不高吧。

-END-

 

 

=============================================================

 

疫中三日

雪夜访 大时代小记事 2022-03-14 00:33

 

疫情又来了,感觉又回到了2020年。“人生几何,疫情三年”,不甘心这些时间白白流逝,遂试写疫中流水账,记录日常,名为“疫中流水”。

 

疫中客

 

2022年3月11日  周五

这一天,感觉自己还是个自由的人。

一大早,上海市卫健委通报称:2022年3月10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1例(其中5例3月10日已通报)和无症状感染者64例(其中21例3月10日已通报),3例无症状感染者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其余在隔离管控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2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0例,均在闭环管控中发现。

我住的小镇,还没有出现感染者,他们离得还远,我便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暂时幸福。这幸福感其实是后来才有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不觉得。

一天都在家里干活。晚上出去买菜,路上看见行人,没觉得有什么两样。到一家超市时,听到喇叭里广播着:进入超市的顾客,要出示健康码,量体温。一位胖乎乎的店员堵在门口说,出示行程码也行。

又去另一家超市,倒没人看健康码,门帘子上贴着纸,提醒人们要戴口罩。店里蔬菜、水果一堆堆的,琳琅满目。买了一棵大白菜,6.7元;三四个苹果,2.6元。

背着菜,走过一个小广场,靡靡之音袅袅传来,爷叔们搂着阿姨们的老腰,在转来转去,只是人群疏落了些,浅绿色口罩格外显眼,我赞一声:真是风雨不改,弦歌不辍啊。不知昨天他们跳舞时,是不是也戴着口罩?后来,我想起这个场景时,心头无端浮起“隔窗犹唱后庭花”的句子,有些小小的感慨,但又觉得曲为比附,实在不当。

 

Image

叔叔阿姨们在忘我地跳舞。 

继续买菜。路过一家连锁店时,9点不到,店里已黑灯瞎火。又赶到另一家连锁店,店员已在打扫卫生,他说,七点刚过,就卖得差不多了,这两天大家都怕买不到菜。连锁店的菜,晚上是打折的。20:30以后是6折,21:00以后是5折……我有时21:30走到这里,店里还有菜、肉。

路过一家新疆烧烤店,看到有馕,就买了一个,黄澄澄的,5元。这两天,朋友们都在劝说着囤粮。看来,我也要储备一些战略储备粮了。又到一家蔬果店,买了两块老豆腐,3袋方便面,16.8元。

我这一天的生活很是平常,想起来,和上海乃至全国的形势发展实在很不相配。

这天,上海发布首次公布了此次疫情的祸源,是华亭宾馆。之前,网上对华亭宾馆传言很多,一位朋友来上海出差,曾住在这里,这次我特地发信息给他,告诉他华亭宾馆原来是境外人员隔离酒店,以后来上海不要住在这里了。华亭宾馆事件,让人们看到上海精准防疫的另一面。有朋友说,俄乌战争,暴露了“俄吹”的真相;而华亭宾馆事件,则是暴露了“沪吹”的短板。

Image

上海发布首次公布了此次疫情的祸源,是华亭宾馆。

这天,全市中小学全部转到网上上课,那些神兽们从学校放回了家里。就像2020年一样。

这天,我活得平淡无奇,一些朋友们活得波澜起伏。有人在朋友圈晒出酒馆的美食,晒出万紫千红的花。有人在大学隔离,有人在排队做核酸。

一位朋友说,现在这个样子,动不动隔离两周……学生焦虑得不行,刚刚安慰了一通。又说同事在排队做核酸时,被暴晒两个小时,几乎晕倒。某位同事当场怒了,“大不了这学期不进校了”。

一位大学教师朋友,担心如果被隔离了,她的猫怎么办。后来,我看到另一位朋友说,养猫的人请照顾好你们的猫。唉,生活于疫期,世事无常,做个猫奴真不容易。

一位朋友去某公园检测核酸,发回来现场照片,很多人,男女老幼。朋友说,这里混检,没有报告,只给一个条,大约要排三个小时………

Image

做核酸的人真多。 朋友供图。

朋友还发来一份“承诺书”,好像是社区要求填的,“本人承诺21天内没有去过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莘庄镇、浦江镇、吴泾镇……”  上面很多很多镇,才发现,上海真大,很多地方我都没有去过,而新冠病毒已捷足先登。

这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消息称,决定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

 

2022年3月12日  周六

一早,上海市卫健委通报称,2022年3月11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例和无症状感染者78例,其中4例本土确诊病例和57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2例和无症状感染者9例,均在闭环管控中发现。

这天,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称,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市民非必要不离沪,确需离沪者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来沪返沪者须持有抵沪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我响应号召,在家里闭门造字,阳光猛烈,就光着膀子在阳台上干活。天热得邪乎。据说,晒太阳,可以增加维生素D。不止一位医生告诉我,维生素C、D在干预新冠肺炎时有好处。

除了在家干活,这天我还在微信朋友圈里闲逛,跟着朋友的朋友圈去了淮海路,那里人很少,又去了南京西路,那里的人也很少。周六,那里本该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在朋友圈里,我还跟着另一个朋友去了武康路大楼,在3月的阳光里,看见它像一艘巨型航船一样,孤独地停在那里,周边一个人也没有。有朋友说,在某一年夜深人静时才看到它目前的样子。我把大楼转发在朋友圈里,说它卓然不群,周身散发着隔离的气息。后来,有朋友说,这大楼是被隔离了吗?我想了想,怕造成误解,就删了。

后来,我觉得武康路大楼是一个隐喻。也想起一位朋友说的话:这座城市面临巨大压力,各种慌乱可以想见,希望还是能稳住阵脚,别丢了那份至关重要的体面,别瞎出昏招。

Image

武康路大楼的时代气息。

在朋友圈里,我甚至跟着一个朋友去了松江,他说松江人民在隔离,他去看了樱花。一树一树的花,在阳光下打开,和树下的人亲密无间的样子,让人羡慕。就去盗了他的一树花,也发在朋友圈里,望梅止渴哈。

这天,一个朋友说,小区昨天还在发出入证,今天成了只进不出,全员两次核酸。

另一个朋友说,外面明显人少了许多,今天出去转了一圈,某商圈餐馆全关了,有家咖啡馆还开着,某蔬菜店一根鸡毛菜都没有,只有根茎类和瓜果类。也很奇怪,河边还有人搭着帐篷过周末的。刚刚看了上海发布,新增人数在上涨。

晚上又去买菜。昨天那家看健康码的超市,已没人管了。第二家超市里,似乎和往常一样。菜一样一样的,水果一堆一堆的。路过小广场,都走过去了,才反应过来,今晚没有人跳舞,那些爷叔阿姨们不见了。

又经过两家连锁店,一家黑了灯,另一家灯亮着,但货架都空着,只在柜台上,还摆着五六盒水饺,旁边一小堆菜,店员说那是别人买的。我就拿了两盒水饺,看了看时间,已过了21:30,打4折,10.29元。我问店员,怎么今天卖菜到现在?他说,今天进的菜比昨天多一半。

这天晚上,一位朋友在群里发了一个通知,说某某大学今晚封闭,通知上没有盖章,也没有注明哪所大学,大家一顿猜测。又有朋友说,听到大学的一些情况,不乐观,但觉得那是真实的。

 

2022年3月13日  周日

一早,上海市卫健委通报:2022年3月12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64例,其中1例本土确诊病例和60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例和1例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均在闭环管控中发现。

今天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去买菜时,进了第一家超市,就看到地上的篮子里,装了五六个食品袋,一个饿了么外卖骑手快步走进来,喊着180号,店员忙附身给他翻找着袋子。我看到一个标着“181”的长纸条,钉在一个食品袋上:下单时间:2022-03-13  19:38:33,预计送达:2022-03-13  20:38:42,货物有5样:97g奥利奥冰淇淋夹心抹茶味饼干、4.5L屈臣氏饮用水(蒸馏制法)、4L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闲趣香焙海苔味饼干90g/袋、50g米多奇烤香馍片。

Image

这家超市的网购业务增多。

第二家超市,一进门,就看见不少人排着长队付钱,意外。货架上很多菜没了,有一些香蕉,堆在几个篮子里,2块钱一斤,大概是处理货,卖相还好。用袋子装了几斤,又捎上两只蛇果,一共9.7元。又买了2块钱的胡萝卜。去付钱时,发现收银处没几个人,正暗自高兴,一个店员大声喊着,说收银机坏了,让去后门结账。到了后门,却发现已排了十几米的长队,少见,而且每个人买的东西都不少,不少人拖着篮子,满满当当的,多是年轻人。收银处一人扫码收钱,一人帮助装袋。闷热,感觉身上出了汗,香蕉和萝卜坠得手疼。

Image

3月13日,这家超市很多菜都卖没了。

20多分钟后,从后门出来,感觉清爽了很多。才注意到,原来路边一树一树的花,已开了,开得热闹,但路上几乎没有人。冷清。小广场上也没了靡靡之音。

两家连锁店都黑了灯,显见我来得晚了。又去一家蔬果店,店里菜果倒很齐全,门口的盆里盛着五六条鱼,鱼有两种,名字我忘记了,老板说,要哪种?我问了价格,要了便宜的两条。老板说,这种鱼,活鱼起码得20块钱一条,每条要你10块钱吧。就买了两条鱼。补充蛋白质。抗疫嘛,就是要吃好睡好,以最好的免疫力对抗病毒。

买菜回来,想今天的一些事情。好像一个前同事买菜回来,发现自己的小区封了。是回去还是不回去?这个问题似乎在今后的日子还会拷问其他人。

这天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一个在大学隔离的朋友,在隔离11天以后第一次洗澡。另一位大学朋友在家里做好了两次核酸检测,为进入校园做好了准备。

大学半封闭管理的信息,不时从朋友圈里冒出来:复旦、同济、上师大、上海海大……

好像客运站也传来封闭的消息。一位媒体朋友在朋友圈里感慨,上海在2020年以后,进入了最严格的管控状态。似乎,上海已经进入了部分软性封城状态。

Image

这条路上的花开得热闹而冷清。

这天,上海六院备受关注。针对网上的传言,上海发布回应称,“六院在常规筛查中发现了阳性感染者,相关情况之前介绍过。在后续排查中,又发现有感染者。市卫健委已组织市级指导组和专家组进入医院开展指导和帮助,同时做好防疫和生活物资保障”。之后,六医院称,“网上传播的该院急诊部医务人员发生肢体冲突的视频,经查确有其事,我们对此深感愧疚”。数位朋友觉得,六院这事让人失望,有些辜负市民,但能“愧疚”,也就有改进的可能。

这天,上海的精准防疫模式也遭到质疑。有人认为,上海疫情发现到今天,和她们的盲目自信还是有关系的。朋友圈不少人依旧力挺上海。

公众号文章《尽管如此,我依然愿意相信上海》说,“精准防疫的’上海模式’不是神话,而是理念——我们相信民生与防疫可以兼顾,我们相信防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错了,那修正就是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个合格的市民,不会像农业宗法社会的封建家长一样,死要面子活受罪。”

 

 

?“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雪夜访 大时代小记事 2022-03-15 06:19

疫中流水2

疫中客

 

2022年3月14日,周一

近日养成了习惯,早晨睁开眼,先看看上海发布说了啥,就像2020年关心武汉病例时一样。

2022年3月14日,我看到的消息不太好。上海市卫健委通报称,2022年3月13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1例(含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28例,其中2例本土确诊病例为此前的无症状感染者转归,32例本土确诊病例和90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

消息不太好的原因,一是,上海市发现的病例数量达到新高;二是,在无症状患者的信息中,看到了附近几个熟悉的地名。呵,在我们小区的南边和北边,都出现了病例。倒没怎么害怕,好歹咱在两年前也闯荡过武汉。

 

小镇没有感染病例的金身被打破了

晚上照常去买菜,在超市所在的路上,走不多远,突然发现了很多人排队,穿着志愿者马甲的阿姨维持秩序。往前走。发现这队伍真长,足有两三百米,走到尾巴上,保安和警察维持秩序,陆续有人过来排队,被志愿者爷叔拦住了,“现在已经过了8点了,明天下午2点到8点,再来排队吧”。爷叔告诉我,要有居委会发的单子,才能来排队。啥单子?爷叔掏出小半张纸,“核酸检测单”。

Image

核酸检测的长队。

走近超市,看到旁边的空地上,还支着遮阳伞,几个防护服工作人员在收拾东西,用消毒液喷洒地面,准备撤了。显然,这里也是一个核酸检测点。

3月11日查健康码的超市,门口新装了测温设备,进去的人伸出手掌,靠近设备量一下。在第二家超市,不少菜位上空空的,我想买的大白菜和小青菜都没了,只买了一些芒果和蛇果。

Image

 

这家超市里很多菜都卖光了。

 

在超市周边走,看到人行道上,立起了栅栏,把沿街的店铺也封在了里面。栅栏很长,封着店铺和小区入口,隔不多远,站着一个保安看着。问栅栏里面一个店老板,她说是今天封起来的。想起早上看到的信息,那个无症状感染者,就是住在这里了。

Image

栅栏封住了店铺和小区。

小区的另一个入口,门前停着一辆警车,五六个保安在门前,如临大敌的样子。小区的伸缩门前,有人蹲在地上,整理着袋装物品,门里面还有人等着,看样子是送东西的。一辆摩托车骑过来,被保安截住了,“你如果进去,可就出不来了。”

又一个小区被封了。我镇没有感染病例的金身被打破了。两年前的2020年2月,我从超市附近经过,从墙上的通知里,了解到附近小区出现病例,但和这次不是同一个小区。

 

封闭和解封

看来,在奥米克戎强大的传染性之下,不败金身只是幻想。我想起,几天前,住在隔壁镇的一位朋友,调侃我不要得瑟。

这位朋友在3月12日遭遇封楼。当天下午5时左右,他看到群里发布通知,称根据上级防疫部门紧急通知:现对本小区某栋楼进行封楼,对相关人员和环境进行排查。通知提醒居民,家里有特殊人员无法下楼做核酸的在群里报备,家里有孕妇的务必报备;准备好健康云核酸检测码,需要误工证明的也在群里报备。

之后,朋友接到居委会电话,下楼登记,又做了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从下面五层开始,往上面叫整层的人去排队;一旦排队的人过少,又从上层开始往下层敲门……”

在封楼51小时后,3月14日晚上,朋友终于等来了第二次核酸采样的消息。晚上8点多,他下楼做核酸,他说从十年前拿到这套房子至今,从来没有哪次下楼的积极性,像此时此刻这样高。他的高兴合情合理,如果全楼居民核酸检测阴性,就有可能解封。

住在另一个区的朋友K(化名),则是在3月14日晚上就收到了小区解封的好消息。之前,小区先是出入凭证,然后是封闭两天,做核酸检测。到了3月14天,封闭已有两天,但这天上午,K说,小区继续封闭,说有异常。好在,到了晚上,情况有了变化。据说,附近一些小区也纷纷解封了。

K的朋友老贾(化名)也住在附近,在这天遇到了新问题。他说,中午时分,有社区人士摁门铃通知,说明天或者后天起,小区要封两天……“我们小区是挨家挨户摁门铃通知的,让去囤点菜什么的”。

之前,小区已经集体做过一次核酸,那晚也是挨家挨户摁门铃的;事后大约十一点半又摁了一次,问有没有做过。

K说,提前通知挺好的,也不至于让钟点工、快递员困在小区里。他提醒老贾,再多备点东西,两天后不一定能解封。

另一位朋友阿姗(化名)也住在附近,说小区刚刚发通知,没有做核酸的居民不准出小区了……

阿姗注意到,他们常去吃饭的一座商城彻底关门了,昨天还有门店亮灯的,今天黑乎乎的,也不知道封几天。

她惦记着自己的学生,问了一下学生,说封校期间,只有一日三餐期间可以出宿舍。

此前一天,他们的一位朋友老洪(化名),小区也被封了,整个街道都封了。阿姗问他,有储备三天以上的蔬菜么,老洪说,储备了一点,三天应该没问题。老洪的小区在3月15日解封了。

上海的封控还在继续。在一份网上流传的名单里,3月14日封控点(十四天)共16个,还有两个临时隔离点。

K从朋友处的信息推测,这么看下来,可能每个小区都至少要封两天……已经和是否有密接关系不大了,感觉是最近媒体说的网格化筛查,有问题的继续封着,没问题解封。

之前,徐汇区的一位朋友也持相同看法,他在群里说,刚刚街道来敲门了,按照我的理解,现在上海将会逐一小区上门核酸+封控48小时,按照风险等级,分区域分批次,逐一展开,等48小时之后核酸结果出来,都没事,就解除封控。

隔了一天,上海市开新闻发布会,说上海将根据区域风险的程度,划定若干个重点区域,实行切块式网格化的核酸筛查,进一步强化社会面的防控。

 

“友友们不慌”

在出去买菜的晚上,我路过附近地铁站时,能感受到冷清。往常,地铁口不时会吐出一群一群的人,现在就看不到了,偶有零星的人出来,像散兵游勇。

我打开朋友圈,去看小镇以外的上海,看到地铁里空空如也,淮海路、南京路上行人稀少。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孤独着,像我家小区院子里的花,寂寞地开,寂寞地败。

在微信群里,我还看到,有人说,昨天还散步来着,今天不敢了。有人说,早上一单叮咚,傍晚一单盒马,不出门了。         

走在郊外的小镇,似乎还感受不到这一点,餐馆里坐着人,马路上走着人,公交车上也有人。只是走路时,不时碰到有人说,“这下严重起来了”。没头没尾的话,但大家都明白。

与市面的冷清相比,微信群里关于管控和隔离的话题,热得发烫。人们在各个群里,吐槽着隔离信息。
Image

网上流传的疫情新知识。

一位群友说,没啥,隔离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吃东西,食物解决了,就问题不大。但一位徐汇区群友表示不服:“最重要的是不能出门散步,属狗的,会疯的,饿两顿没什么”。

但一谈起吃,就会激起无数的话题。徐汇区群友说,“关键有的人,没有做饭的条件,老式里弄的老房子,公用厨房归一楼了,封起来了。万一封闭,只能外卖,或者泡面。”

一堆群友出来献计献策:“只能在家吃自热小火锅了”,“这时候马上下单小电器,电磁炉小电饭煲啥的,备好两周食物量”

……

对新冠病毒的恐惧,也不时在群里流露出来。

一位在隔离的群友问,“地铁上带护目镜的多不?我还有几天就放出来了,我不知道外面世界是啥样的了……”

群友七嘴八舌地回应:

“这么高防护等级?”

“没有那么夸张吧”,

“坐标张江,楼下公园都是带娃带狗出来晒太阳的”

该群友说,怕怕,我是在小区里被呵护了14天的花朵。隔离好多天了,全副武装安心点。

之前,有群友出来给大家打气:奥米克戎的毒性已经降低很多了,法国当时一天好几万,都不带慌的,友友们不慌。

朋友老李这天在朋友圈中说:对疫情我一点都不怕,但怕各地那种说一不二的各种措施。

这天夜里,我在网上看到张文宏的文章,文章说,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今天下午,我和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讨论了数小时。对于未来,我们都有高度一致的看法:

“病毒的毒力真的是明显降低了,香港这轮疫情死亡的病例除了年纪大是高风险因素外,绝大多数有明显的基础疾病。换句话说,免疫功能正常,打过疫苗的,无论是何种疫苗,只要是加强过的,基本上都没事。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隔了一天,我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关键时刻,张文宏说出了一个重要真相》说:

“‘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张文宏,那个离舆论场最近的医学界专业代表,又出来说话了。

“这篇千余字的文章,有着密集的信息量。而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常识:新冠病毒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用张文宏的话说,’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疫中流水》3:  丢掉幻想,出门囤菜

Unable to view this content because it violates regulations

接相关投诉,此内容违反《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查看详细内容

 

?樱花自由

雪夜访 大时代小记事 2022-03-17 06:08

《疫中流水》4

 

◎疫中客

 

2022年3月17日,周

早晨,上海落雨,时大时小。雨点打在枝叶上一片轰鸣,雨丝拂过枝叶时窸窸窣窣。

两天未见,阳台外的樱花树长出了嫩芽,慢慢地舒展开,点点嫩红若隐若现,似乎马上就要开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古人的诗意生存。在2022年3月,我这样的俗人没有这种感觉。

想起昨天,一个朋友在群里说,河北岸樱花开了,刚想喊朋友快来看……突然想到他们都被封了。

被封在小区里的朋友赞她:拥有樱花自由。我觉得,这说法很好,这是一种享受正常生活、美好事物的自由。

在2022年3月,拥有樱花自由的人无疑是幸福的。

我想起,我常去买菜的超市周边,马路两边的那些花树,水墨般的树枝,轻云般的细密白花,一树一树的,延伸到很远的地方,似乎一直开向天涯,那么热烈奔放,旁若无人。确实,它们旁若无人,往年看花的人多被封闭在旁边的小区里。愿他们早日拥有樱花自由,拥有热闹的春天。

Image

愿隔离的人早日拥有樱花自由,拥有热闹的春天。志明供图

在我感慨樱花自由的时候,上海的网格化筛查还在继续,雨水挡不住核酸检测,只是辛苦了那些医护人员和居民们。

有朋友说,今天轮到我们小区封闭检测了,希望全小区都是阴。当天,雨下得忽大忽小,居民们打伞排队,核酸一上午就基本做完了。

有朋友说,物业也是走心了,让网课学生先下楼排队做核酸。

有朋友为上海点赞:按空间顺序封控小区,按时间维度检测核酸(48小时内出结果后解封),网格化筛查各小区,地毯式排查,按风险研判,提前告知避免恐慌,防止全市停摆,给肯动脑子的领导们点个赞。“就是通知的方式略显old school了:大喇叭喊+发传单”。

也有朋友吐槽:因为下雨,核酸检测暂停,又被多关了一天。

也有朋友说,只有隔离才意识到,原来我冷冻柜里存了这么多品种的肉,原来我储藏柜里还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酱,原来我黑暗料理这么受欢迎,我居然连羊蝎子都有……

风雨中,有很多事。有很多人在为他人的樱花自由而努力。除了那些医护人员,还有普通人。

一个朋友说,她在早晨6:40出门采购,给四个闺蜜送粮,从普陀到青浦区徐泾、闵行区莘庄、剑川路、吴泾,合计路程137公里,花了5个小时。闺蜜们一个封14天,其他封2到4天。她送去地瓜、大蒜、蘑菇、小南瓜、豆角、土豆等物。她说,昨天小手指因故被割了一小块肉,一晚上一直冒血,中午去医院打破伤风,下午继续做志愿者,愿山河无恙,一切安好。

Image

春天应该是热闹而可亲的。

风雨中,我也想起我的朋友。我打了电话给一个老友。老友说,他3月8日就在家隔离了,孩子的学校出了问题,教师被隔离,学生居家隔离。我问下他每天吃饭的情况,他说叫外卖,还说爱人一年半前生了一场大病。很久没有联系了,竟有这么多事情发生。放下电话,我想了一阵子,怎样去帮助老友。

风雨中,我还看到一个记者被迫离职。他叫赵翔。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他,但如石扉客所说,《对话“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这篇稿子和“郑州特大水灾地铁口”这张照片,相信早已进入了新时代的公共记忆。

我没有见过赵翔。武汉疫情时,他做志愿者,为赴汉记者提供后勤保障,朋友帮我从他那里领过防护服。那时的3月,武汉也是樱花烂漫,人们被封在小区里,同样无法拥有樱花自由。财新记者萧辉曾经走进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感慨万千,“遥想往日熙熙攘攘,每朵樱花下一张人脸,如今空旷的樱花胜景,寂寞无人赏……”我觉得,萧辉和赵翔都为人们争取樱花自由而努力过。

Image

《对话“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

武汉疫情之后,赵翔在媒体工作,先在武汉,后去北京,奔走四方,辛苦异常。他采写的《对话“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备受社会赞赏,没想到这篇文字给他和同事带来那样的结果。世事如此,无话可说。保重!为他人争取过樱花自由的人!

 

核酸轮流做,今天到我家

雪夜访 大时代小记事 2022-03-18 07:42

疫中流水5

 

疫中客

 

2022年3月18日,周五

一大早,就被小喇叭声弄醒了,看了看手机,7点半左右。细听喇叭声,是在楼下,“居民朋友们,请到小区门口做核酸检测”。嗨,核酸检测,终于来了。

早有预感,上海实行网格化筛查,全市的小区都将分批次迎来核酸检测,俺也早就“丢掉幻想,出门囤菜”了,但当核酸检测真的来时,还是觉得有点突然。

 

半夜的抢购

 

我是在昨天晚上知道小区即将封闭的。

晚上8点10分左右,我出去买菜,小区里似乎没什么异常。我去了常去的两家超市,买了一袋圆椒、一袋香蕉和桔子,不知怎么的,忽然觉得,要买点挂面,就买了一包鸡蛋风味挂面,8.8元;一筒金麦厨宜家挂面,好像7元多。

回家路上,走在一条街上,忽然看到一家店铺前,前面有人貌似摆起了地摊,一大堆竹笋堆在地上,旁边几个长盆里盛着蚕豆,还有几盆绿叶菜,一个人大声吆喝着,“10块钱三斤喽”。看了看手机,将近10点,这些店铺早该收工了。旁边几个人在装蚕豆,一个人对我说,你不买点?要封小区了。我吃了一惊,这么快。不信,你去问问小区的保安。我就快走几十米,到一个小区门口,保安说今天12点就封小区。还有人在对着墙上的一张纸拍照。我也拍了一张,果然是12点封小区。我不敢怠慢,走回卖蚕豆的地方,对老板说,给我要三斤。

Image

夜里10点,这家商户在门前摆起了地摊。

走过一家菜店,那里的人更多,男女老少都有,老年人仍在不紧不慢地择菜,年轻人性子急,快速把茄子、萝卜、青菜塞进袋子里。肉摊前,三个小伙子“咔咔咔”地砍着肉骨头,收银处排满了十几米的长队,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在门口吆喝。我看看人太多,不敢停,继续往前走。

在一家杂货铺店,一些人在挑鸡蛋,有8块钱一斤的,10元一斤的,16元一斤的,我在8元钱一斤的筐子里,装了一袋鸡蛋,15元。旁边还有青皮的咸蛋,5元钱3个,10元钱7个,我买了7个。想了想,家里的酱油和醋不多了,又买了一瓶镇江香醋,一瓶海天酱油金标生抽。

再往前走,看到一家小食店,老板正在做煎饼果子,旁边的玻璃橱里有青椒卷饼、土豆丝卷饼,4元钱一个,我各要了两个。

赶回自己的小区,我问保安,是不是要封小区了?保安说是啊,每栋楼都贴着呢。我回到自己的楼,果然发现门上贴着白纸,咳嗽一声,喊亮灯光,把那通知拍了下来。果然是要封小区了,明天起连续两天,进行核酸检测。

回到家,我想了想,觉得还是应该买点东西。挎着包往外走,忽然发现一栋楼前搭了一个帐篷,蓝幽幽的灯光,不知道是做什么。

出了小区,就去一家蔬果店。还离得很远,就看到那家店前很多人,大概是等着付款的人溢到了门外。这家店有两间房子,一间卖菜、豆腐、酱菜、方便面、调味品、馒头等,另一间卖水果、肉、香肠、冷冻水饺、汤圆等,两边都有很多人,把小店快挤满了。我从卖肉的那边挤到卖菜的地方,买了两捆芹菜、三个圆茄子、一袋青椒、一袋年糕,一共48元。

老板娘在卖菜的店面结账,老板在卖肉的那边临时结账。他说,店里每天基本上都是凌晨2点关门,今天天一黑,买菜的就多了。

夜里11点半,店里还是很多人。我想起武汉封城之前,市民老杨讲述的情景:当时,武汉人有车回外地过年的,基本上都跑了,留在武汉的,就开始抢购。“没办法了,我看大家都抢,我也抢。抢购食品,加油,脑子是懵的,别人买啥我买啥,不管了,超市何止是空,盒马连胡椒都没了……”

回到小区,看到两个人在小区门口搬桌子。我问他们,小区封闭的通知是几点贴出来的,说七点多吧。那边的帐篷是怎么回事?那栋楼封了,好像是有密接……

 

核酸检测

 

早上8点半左右,吃了昨夜买的土豆丝卷饼,我准备出门,听见楼梯响,打开门,看到对门的邻居正准备进家,忙问一句,人多不多?邻居说,人很多,先回来了。

8点40左右,我带着手机、身份证、充电宝出了门。楼外还是有点冷,雨后,地上水迹斑斑,落叶缤纷,像秋天一样,怪不得有朋友说,要警惕断崖式降温。

到了小区门口,嗨,还好,大概有十多人排着队,慢慢地移向门口的蓝色帐篷。冷风里,有几个蓝色隔离衣、白色防护服工作人员站在旁边,大概是天冷,有个隔离衣姑娘跳动了几下。

Image

在冷风中做核酸检测。

一个少妇带着儿子来了,一个防护服阿姨迎上前,“他也要核酸啊?到前面去吧,不用排队”。少妇带着儿子进了帐篷。我问防护服阿姨,某某楼被封闭是怎么回事?她说,你放心,那栋楼的人不和我们一起核酸。是出现了密接还是确诊?排在我后面的男人说,如果是确诊,就得封14天了,估计是密接或次密接。

很快排到帐篷跟前,用手机调出登记二维码,一个大白用扫码器扫了下,报出一个名字,“某某某?” 我答应一声,往里走。前面还有两个大白,手里捧着名册,我报了几楼几号,大白在名册上打了个勾,又问了一声名字。

帐篷里,面前一张桌子,后面坐着一个女医生,白色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医用手套,全副武装。旁边还站着一个穿亮黄色防护服的警花,一个穿医用蓝色隔离衣的女性。

我坐在桌子上,拿掉口罩,张大嘴,医生拿出一根棉签,往我喉咙里捅了几下。

走出帐篷,看到排队的人没几个了。防护服阿姨叫一个小伙子,到各楼去喊一喊……

我回到家里,才9点出头,整个过程也就十几分钟,顺利得让人不知所措。

想起前几天,一个朋友说,在公园排队做核酸,排了几个小时。

另一个朋友说,他们小区大概有近万人,虽然按门牌号分类,还是要排百十米。昨天中午水饺煮了一半,煎蛋也煎到一半,临时放下,去排了半小时队。

还有朋友说,今天,楼下的队一直很长,中午看没人了,赶紧下去,午休,傍晚又在排长队,搞得一整天都心神不宁。

在朋友们坎坷的排队经历面前,我有些不好意思,但也就此进入了封闭的第一天。

我希望小区全员阴性,早日解封。然而,两天后,就能解封吗?我不知道。

 

各有悲喜

 

这时,上海的网格化筛查还在继续。

10点钟,我看到了上海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通报称,3月17日,全市新增57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20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7例确诊病例中,55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203例无症状感染者中,100例在相关风险人群筛查时发现。

发布会称,前两天,我们在全市的重点区域内开展了切块式、网格化的核酸筛查,从今天起至20日,我们将针对非重点区域内人员,以街镇为单位,分时、分批次开展一次免费核酸检测。

发布会还称,我们将根据重点区域的核酸筛查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对不同风险级别的街镇采取差别化核酸筛查和防控处置措施。

看完发布会,我就想起几天来一些小区的悲喜。它们的故事各有不同。

一些小区在等着解封。

有朋友在等着核酸检测结果,说之前等了48小时以上,结果才出,因为太多了,那边来不及上传。

有朋友说,前天做的核酸目前都还没出,我不能出小区,我估计我们小区也要延长封闭时间。

一些小区在解封之际又被重封。

Image

梅陇镇继续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

有朋友说,或许是街道在3月16日至3月17日核酸筛查,查出了问题,街道所有小区将继续实施闭环管理,并从3月18日起开展新一轮核酸筛查。

有朋友说,我们重新封了2天。

有朋友说,我们都不通知,好吧,一起续杯了。

有朋友说,目前看来,确实是按照发布会的说法,风险程度不同的小区使用不同的策略,如果本小区有确诊密接啥的,风险系数会提高,封测要求就会有差别。这个周末结束前,恐怕都是这个状态,大家稍微囤点菜,毕竟小区封不封,取决于邻居们,封几天也一样取决于邻居们。

也有一些小区在48小时之后解封。

有朋友庆祝成功进入复活赛。

有朋友说,隔离期满,上班,公园的樱花很美,湖景绝佳,可惜,没了人山人海,该吃喝该玩乐该happy。

有朋友解封以后,却是意兴阑珊,“感觉封不封也没啥区别,咱也没地方去啊”

也有一些小区临时解封。

有朋友说,这不是解封,而是放风,先出去晃一圈,明天早上又要封起来了。朋友珍惜放风时间,出去买了胡萝卜、笋、包菜等物。

有朋友转发临时解封者的微博,“我哭了,真的哭了,小区暂时解封六小时给居民买菜,我杀进盒马跟大家一起扫荡,场面真的大,生鲜蔬菜全扫空的样子,都是一路小跑,兵荒马乱中,我听见后面有个女的边跑边喊:我要买咖啡。我哭了,这就是上海啊。”

这就是上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