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解毒(26)

来源: 2022-01-16 12:58:22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易中天的博客

 

宋江:犯不着那么傻

宋江其实不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他这辈子,傻事做了不少。但最蠢的事,除了放高俅,就是打方腊。

认真说来,宋江和方腊,似乎是难免有一场恶战的。因为他们两个,都不是那种满足于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而是颇想有一番作为的“大寇”。

这样的大寇,出路无非三条:招安(如宋江),被剿(如方腊),或是居然成了气候,改朝换代自己去当皇帝(如朱元璋)。

李逵无疑是倾心于第三种选择的,多次表示要“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宋江却不肯(或不能、不敢)。

〇 水浒叶子 李逵

其实,倘若宋江果真依了李逵,则他与方腊之间,便更会打得你死我活。因为方腊也是一个想当皇帝的,而中国的皇帝又历来不准有好几个。如果大家都想当,那就只有打,打到只剩一个为止。

宋江不敢称帝,也不愿被剿,因此选择了投降。既然投降了,就是“朝廷的人”。说白了,也就是朝廷的鹰犬。鹰犬的任务,不是逮兔子,就是抓狐狸。

所以,朝廷要宋江去打方腊,宋江不能不去。

〇 朝廷派宋江领兵征方腊

图片来源 人民美术出版社《水浒》连环画

 

不过,打归打,却不该是宋江这种打法。

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壮大自己。只要不是兵临城下,寡不敌众,不得已决一死战,就不能硬打硬拼,也不能失大于得。也就是说,打仗固然难免损兵折将,但不能伤了元气,也不能一无所获。

何况朝廷派宋江去打方腊,其用意有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要“以匪制匪”,让“强盗”打“强盗”;而宋江接下这份差事,则同他决计投降一样,是要为梁山的弟兄们找条出路,寻个归宿,谋个前程。

这个前程,既得由朝廷来给,又得靠宋江去要。

也就是说,得靠宋江同朝廷不断地讨价还价。要讲价,就得有本钱。这本钱,一是战功,二是实力。无功固然不能受禄,但倘若把实力拼光了,也就一钱不值,什么也讨不来。

所以,像宋江打方腊那样,人马越打越少,地盘越打越小,就是犯傻。

怎样才能不犯傻呢?

 

首先,要旗开得胜。

〇 图片来源 人民美术出版社《水浒》连环画

 

旗开得胜,朝野震惊,梁山这支队伍在世人心目中,就有了分量。

 

其次,要适可而止。

比如打下一两座城池后,就不宜轻举妄动再接再厉,而应该待在城里招兵买马,养精蓄锐,一面要朝廷封官许愿,一面向方腊暗送秋波,和两方面都讲价钱。

这个价钱显然是讲得成的。

 

〇 方腊召官员商议退兵之策

图片来源 人民美术出版社《水浒》连环画

 

因为这时方腊已经尝到了宋江的厉害,朝廷也看见了梁山的骁勇,官匪朝野双方,都要刮目相看,另眼相待,谁也不敢轻易把他们怎么样。

朝廷原本打不赢,除宋江外,没什么指望,自然必须笼络;方腊已经吃不消,宋江如肯倒戈,当然求之不得,岂有拒绝之理?

所以,宋江完全可以两边要价,待价而沽。

事实上,当宋江成为“剿匪”主力时,他就成了朝廷与方腊之间的第三股力量,而且力量还不小,正所谓“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同当年韩信攻下齐地时的情况一样。

因此,战争的主动权,实际上是握在宋江手上。

 

如果方腊不识相,则挥师南下,一鼓将其“荡平”;

如果朝廷不答应,则反戈相向,和方腊做个“联手”;

如果双方都拖拖拉拉,那就在已打下的城池里先待着,喘口气也是好的。

怎么着,也不至于像后来那样,把自己的一点本钱赔得干干净净,害得弟兄们一个个都做了刀下冤鬼。

〇 宋江设坛奠基阵亡众兄弟

图片来源 人民美术出版社《水浒》连环画

 

可惜,宋江也和当年韩信一样,没能利用这天赐良机,当然也就只能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然而宋江和韩信又是不一样的。

韩信毕竟原本就是刘邦的人,而且刘邦还有恩于韩信。

用韩信自己的话说,就是: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当然要报恩的。

宋王朝对宋江又有什么恩呢?屁也没有。

那么,凭什么要死心塌地为他卖命?

其实,即便站在道德立场上看,宋江也犯不着那么傻。他的投降,以及投降后去打方腊,无非就是想从“匪”变成“官”。

但在中国古代,官匪之间,又原本是没有什么道德界限的。

作为“官”的高俅,未必比作为“匪”的方腊道德高尚;王英强抢刘知寨老婆,与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也很难说有什么善恶之别。

既然“成者王侯败者寇”,又焉知方腊不会变成“官”,赵佶将来不会变成“匪”?何苦对方腊那么“疾恶如仇”,势不两立,必欲除之而后快?

〇 图片来源 人民美术出版社《水浒》连环画

 

然而宋江似乎并没有想那么多。他傻乎乎地一心一意只想为朝廷尽忠,以为这样一来,他和他的弟兄们就可以青史留名了。

他哪里知道,在官府眼里,强盗就是强盗,哪怕受了招安,平了叛乱。可不是么?

平了田虎、王庆,群臣朝贺,宋江和卢俊义却被安排在殿外凉快;灭了方腊,两个人一个被喂了水银,一个被下了慢药,哪有什么好下场?

〇 卢俊义被奸臣设计陷害

图片来源 人民美术出版社《水浒》连环画

 

更何况,一个做了强盗又投降的人,还讲什么“忠义节孝”?

可笑!

关于宋江这个人,关于宋江复杂的性格,押沙龙在新书《读水浒》里的分析,比我讲得更透彻,强烈推荐阅读。

顺便多说一句,这本书,是近十年来,我读过的解读《水浒传》的作品中,最好的一本。

从人性的角度解读《水浒》

《读水浒》,读懂人性的善与恶

 

 

==================================================

武松刺配恩州,施恩为何不跟随保护,却只给了两只熟鹅哭着跑了?

杨角风谈水浒系列第64期:

武松替结拜兄弟施恩醉打蒋门神后,他就成了张团练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不除武松,就一日睡不安稳。

就这样,张团练也找到他的结拜大哥张都监,设下计谋,在换取了武松的信任后,一举将其拿下。虽未能在牢房里搞死武松,但也在飞云浦埋下伏兵,武松的处境异常艰难。

可是施恩明明知道张都监他们要对武松下手,为什么不能像鲁智深保护林冲一样一路追随,却只给了武松两只熟鹅,就哭着跑掉了呢?

要知道,当时的鲁智深跟林冲的关系仅仅是“就当结义”,而施恩跟武松可是“结为弟兄”,难道施恩对武松只有利用,没有感情?

杨角风谈水浒系列第64期:武松刺配恩州,结拜兄弟施恩为什么给他带了两只熟鹅,并哭着跑开?

一、

金眼彪施恩,在《水浒传》中,确实不怎么起眼,近来更是被黑得厉害,一方面是诟病他的武艺,另一方面则是诟病他的人品。

施恩武艺确实不咋地,虽然也正儿八经学过拳棒功夫,但两次对战蒋门神,一次被揍得两个月下不来床,另一次同样是被揍得卧床不起。

有人说,施恩霸占快活林本来就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让武松替他出头,明显是在利用武松。这句话不假,但在当时快活林属于三不管地带,是施恩首先将其开发,还在此开了酒肉店,并将周边商户纳入了管理范围。

有人说,施恩有逼良为娼的行为,在书中就有记载:

“但有过路妓女之人,到那里来时,先要来参见小弟,然后许他去趁食……”

这样理解就错了,施恩的主要收入来源,一个是酒店,另一个则是遍布整个快活林的赌场,替店家看场子,自然要收费了。至于妓女,他一般是不收费的,只要来拜一拜他,拿个类似上岗执照,就可以接客了。

既然是江湖上的事,自然就得靠江湖人的方式来决定快活林的归属问题,一旦官府参与进来,到时候两家都捞不到油水,整个快活林就充公了,纳入了正常收税范围。

这才有了施恩请武松“义夺快活林”,这是符合江湖道义的,只可惜蒋门神不这样干,玩阴的:

“那知府方才知道张都监接受了蒋门神若干银子,通同张团练,设计排陷武松。”

二、

有人说,施恩跟武松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这话要是把时间轴放到武松醉打蒋门神后便下结论,也确实如此!

一开始武松进了牢城营,不仅免了一顿杀威棒,还住进了单间,更是好酒好肉伺候着,半夜也没人找他麻烦。这些都是施恩在暗中帮助武松,作为报答,武松跟他结拜了兄弟,并替他教训了蒋门神一顿,重夺了快活林。

“施恩得武松争了这口气,把武松似爷娘一般敬重。”

到此为止,说他俩是互相利用,可以这样理解,但后面的事情就无法解释了。

在武松犯了事,被押入死囚牢后,施恩可是拼尽全力去营救,更是三次进入死囚牢商议越狱事宜。要知道,此时武松得罪的可是张都监,当初张都监派人来请武松时,施恩都不能拦着的:

“这张都监是我父亲的上司官,属他调遣。今者武松又是配来的囚徒,亦属他管下。只得教他去。”

施恩跟他父亲,拼尽了人脉关系,花了很多银子,才得以跟武松相见:

“出入情熟,一连数日,施恩来了大牢里三次。”

直到张团练得知了此事,禀告了张都监,张都监又贿赂了知府,才吓得施恩不敢去了:

“却不提防被张团练家心腹人见了,回去报知。那张团练便去对张都监说了其事。张都监却再使人送金帛来与知府……施恩得知了,那里敢再去看觑?”

三、

即使进牢房见武松的途径被封了,施恩仍然不肯放弃,仍然是多方打听武松近况:

“施恩自此早晚只去得康节级家里讨信,得知长短,都不在话下。”

以施恩跟他老爹的权势,还不足以跟张都监抗衡,也导致他们俩不敢跟张都监撕破脸,只能暗地里使劲,保武松周全。

也正是在他们不断地运作下,送了叶孔目一百两银子,武松才免了死罪,刺配恩州:

“今来又得了这一百两银子,亦知是屈陷武松,却把这文案都改得轻了,尽出豁了武松,只待限满决断。”

而且在刺配之前,也是由于施恩一直在使劲,使得衙役下棒子时,轻打:

“原来武松吃断棒之时,却得老管营使钱通了,叶孔目又看觑他,知府亦知他被陷害,不十分来打重,因此断得棒轻。”

可以说,没有施恩做的这一切,武松根本就活不下来,早就死在牢房了,根本就走不到飞云浦。

而且,施恩都被蒋门神揍成那个熊样了,还绑着纱布前来给武松送行。

“约行得一里多路,只见官道旁边酒店里钻出施恩来……武松看施恩时,又包着头,络着手臂。”

为啥不在衙门口就送行呢?

还不是怕张都监啊,一旦他察觉施恩还在跟武松沟通,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搞不好施恩也得进去!

面对两个公差,施恩还想拿银子收买呢,结果人家不吃这套:

“那厮两个那里肯接,恼忿忿地只要催促武松上路。”

四、

由此可见,施恩跟武松的感情是真实的,他也确实拼尽了全力,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

有人说,他为啥不能跟鲁智深对待林冲一样,也去一路跟随护送呢?

实力不行啊,施恩自己都被蒋门神打成个木乃伊了,就算是一路护送,也不过是白搭芝麻酱,自己的性命也得搭进去。

况且,鲁智深就光杆一个,武艺又高强,没牵没挂的,自然能跟着。

施恩怎么跟?

难道家室不要了,而且张都监知道他一路跟着,又会怎么想,会不会把他打成武松的同党,会不会以他要劫走犯人为名,出动军队,一网打尽?

其实,此时的施恩已经是自身难保,若非老爹在官府还有点实力,就他这么个小吏一再跟孟州最高军事长官张都监作对,早就死了几百遍了。

所以这次见面,在施恩看来,极有可能是跟武松永别:

一方面,没有什么倚仗了,快活林是抢不回来了,自己银子也花了不少,武松还是被刺配了。一想到自己就要跟好兄弟分离,心中不是滋味,再想想自己被揍成这副模样,武松一走,后面张都监还不知道怎么对付自己呢,心中凄凉。

另一方面,他也是为武松哭,虽然他也提醒武松,让他注意这两个公人。可是他心中也明白,张都监是不可能放过武松的,如今的武松戴枷上路,简直就是九死一生。

“只是要路上仔细提防,这两个贼男女不怀好意!”

五、

其实施恩也很了解武松,自己确实是无能为力了,后面的路只能靠武松自己走,事实上,武松也给了施恩确定的答复:

“不须分付,我已省得了,再着两个来也不惧他。你自回去将息,且请放心。我自有措置。”

随后施恩便哭着离开了,这也是对其内心无助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武松的愧疚,并为他说的话所感动,而流下的泪水。

而施恩送给武松的两只熟鹅,极有可能就是他们三次牢房相见,所定下来的计策!

当然,救武松的方案不止一条,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只剩下了这最后一条,那就是在刺配路上逃脱,而这件事,只能靠武松一个人完成。

本来一开始他们是制定的越狱计划,后来由于疏通了叶孔目这条关系,知道不会判死刑,事情还有转折,才又改为了刺配途中逃脱,毕竟越狱的难度更大:

“此时武松得松宽了,已有越狱之心。听得施恩说罢,却放了那片心。”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武松是如何完成自我救赎的?

武松在中招之后,马上就认清了形势,放弃了幻想,准备战斗。这一点跟林冲啊,卢俊义啊,完全不同,那俩人还心存幻想,一个幻想着还能跟老婆团圆,一个幻想着狱卒能大发慈悲。

而武松却能识时务,一看知府要玩真格的,要动刑,马上就招了:

“那牢子狱卒,拿起批头竹片,雨点地打下来。武松情知不是话头,只得屈招……”

六、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就是保存了体力,若是跟林冲或卢俊义一样,被折腾地没有反抗之力了,天王老子来了也救不了啊。

一方面是自己识时务,另一方面,则是靠把兄弟施恩使力了。一方面阻止了武松在牢房里就被解决的危险,另一方面在发配前的那顿打,因为贿赂了叶孔目,也打轻了,保存了实力。

等到了发配日子到了,施恩又过来送了两只熟鹅,外加一双鞋,以及一些细碎银子或衣物等。

因为武松知道在发配路上,会出事,所以他也早就提高了警惕,做足了准备!

因为一直高度警惕,所以在两个公差说悄悄话的时候,他也在竖着耳朵听,听到他俩说,怎么不见另外两个人啊,武松就暗自笑了:

“武松听了,自暗暗地寻思,冷笑道:‘没你娘鸟兴,那厮倒来扑复老爷!’”

随后,武松开始准备了起来:

“武松就枷上取下那熟鹅来,只顾自吃……又行了四五里路,再把这只熟鹅除来……行不过五里路,把这两只熟鹅都吃尽了。”

看了没,走了这么长的路,武松只顾吃肉,目的就是保持体力。当初鲁智深,为什么第一次败给了丘小乙和崔道成,还不是因为饿,体力不支!

记住哦,这里的两只熟鹅可都被武松一个人干掉了,那两个公差可是一口都没吃到。

七、

等到另外两个提刀的人出现了,武松知道,自己该行动了,但仍然在战术上麻痹对方:

“武松又见这两个公人,与那两个提朴刀的挤眉弄眼,打些暗号。武松早睃见,自瞧了八分尴尬,只安在肚里,却且只做不见。”

这时候,武松脑袋就开始急转了,该怎么动手呢?

显然,找个有利的地形,自己成功的概率最大啊,也好巧不巧,飞云浦到了:

“只见前面来到一处济济荡荡鱼浦,四面都是野港阔河。五个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有牌额写着道“飞云浦”三字。”

为什么说地形很重要呢?

就是因为,武松再厉害,也不可能同时跟四个人动手,况且自己此时还戴着枷。所以,他必须得掌握主动,需要趁对方还没准备好,打他个措手不及,瞬间缴了两个人的械,才是王道:

“那两个提朴刀的走近一步,却被武松叫声:“下去!”一飞脚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去了。这一个急待转身,武松右脚早起,扑通地也踢下水里去。”

武松假装去水边撒尿,把两个提刀的也引到了水边,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时机了,走你……“扑通”、“扑通”……

“那两个公人慌了,望桥下便走。”

为啥两个公人慌了呢?

因为按照他们的预案,那两个拿刀的才是行凶的,自己不过是帮手。现在两名主犯落水了,当然得去捞他们啊,况且此时的他们,脑袋瓜子“嗡嗡”的,根本没料到武松会来这一手。

八、

可惜啊,他俩这一跑,就给了武松破枷的时间!

其实,不要小看施恩送给武松的那两只熟鹅,为啥不送烧鸡呢?

就是因为,鹅大啊,在鹅肚子里面装个开锁神器,也不是不可能。武松能瞬间破枷,极有可能就是施恩送他的烧鹅里面暗藏玄机,不然不可能这么顺利:

“把枷只一扭,折做两半个,赶将下桥来。”

两个武艺高强,又拿刀的,被武松瞬间踢下水,等于是瞬间丧失战斗力。随后武松又利用开锁神器,或者自己的神力,扭断了枷,就算是赤手空拳,对付两个公差,还是毫无悬念的。

就这样,武松在飞云浦完成了反杀,凭借自己的智慧,实现了自我救赎:

“武松奔上前去,望那一个走的后心上,只一拳打翻,就水边拿起朴刀来,赶上去,搠上几朴刀,死在地下,却转身回来,把那个惊倒的,也搠几刀。”

本来,获救了也就罢了,但武松怎么想怎么憋屈,非要返回城杀张都监、张团练等人,这是施恩没有料到的:

“虽然杀了这四个贼男女,不杀得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如何出得这口恨气!”

后来施恩也因为武松的血溅鸳鸯楼,而受到牵连,家算是没了,投了二龙山:

“原是孟州牢城施管营的儿子,为因武松杀了张都监一家人口,官司着落他家追捉凶身,以此连夜挈家逃走在江湖上。后来父母俱亡,打听得武松在二龙山,连夜投奔入伙。”

所以,施恩跟武松,并非简单地互相利用的关系,他们的感情是真实可靠的。后来,施恩死了后,武松还因此大哭一场,要知道,武松可很少这样哭过:

“施恩、孔亮不识水性,一时落水,俱被淹死……武松念起旧日恩义,也大哭了一场。”

也算是还了当初施恩送他的两只熟鹅,以及痛哭而去的恩情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水浒,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