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不太敢进医院:1根针管,27年,218条人命

来源: 2022-01-06 16:37:45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写完不太敢进医院:1根针管,27年,218条人命|

 

 

 

老金和小伙伴 魔宙 2022-01-06 22:00
Image

 

大家好,我是周庸。
 
不少人问过我,你觉得最恐怖的杀人犯是什么样的?
 
小孩杀人?随机杀人?性虐狂杀人?精神病杀人?
 
都不是。
 
我觉得最恐怖的一类,是隐形在人群中的杀人犯。每个人都可能和他有接触,但却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他——杀多杀少,全凭他自己说了算。
 
这类杀人犯,满足“完美犯罪”的第四种特征:
 
一、明知道就是他做的,也有许多蛛丝马迹指向他,但就是没有能定罪的直接证据。
二、被凶手误导,误认为凶手是其他人,或者以为受害者是自杀。
三、完全找不到凶手。
四、警方没有立案,甚至没有人察觉到罪案发生了。
 
你可能会问,有这样的人吗?
 
今天就给你们讲一起案子。这人谋杀了超过218个人,不仅没被发现,大部分受害者家属还对他感恩戴德。
 
要知道,哪怕是最凶残的连环杀手,也极少有人的屠杀人数过百,比如绿河杀手加里·里奇韦杀了49人,而震惊世界的开膛手杰克,一共也只杀了5个人。
 
这人还给我留了一心理阴影,看完他的事儿,我每次进医院,心里都犯嘀咕。
 
对了,今天的案子依旧来自我姐们儿黑桃三,老规矩,看完了记得来夸她一句。
 
 
Image
 
 
1998年6月24日,81岁的凯瑟琳老太太(Kathleen Grundy)约好早晨11点和朋友们见面。
 
这个老太太身份挺特殊,她是海德市的前任市长,退休之后也没闲着,整天操心海德的慈善和社区工作,是个非常负责、守时的人。
 
Image
凯瑟琳的照片
 
但今天,她迟到了15分钟。
 
时间到了12点,凯瑟琳还是没露面,两位朋友担心起来,决定去她家看看。
 
到家后,朋友们发现凯瑟琳家后门打开,凯瑟琳正安静地躺在卧室床上,装束整齐,一副准备好要出门的模样。
 
但往前走了几步,他们发现了不对——凯瑟琳一动不动,皮肤晦暗,早就没了温度,显然死亡有段时间了。
 
凯瑟琳的女儿安琪拉(Angela Grundy)得知了这件事,赶了过来,还给家庭医生哈罗德打了个电话,哈罗德说她妈妈死于“心脏停搏”,也就是心脏病。
 
只不过,哈罗德在死亡证明上,把凯瑟琳的死因写成了“衰老”,而不是心脏病突发。
 
安琪拉如果懂一些法医知识,肯定能第一时间看出不对——一般来说,死亡证明的死因都尽可能写得详细,比如,心肌梗死致死、外源性毒物中毒致死、“肺栓塞”导致肺不能持续给大脑和其他机体部位供养氧气致死。
 
就算是年纪太大,自然死亡,也会写死于「多器官衰竭」,不是“衰老”。
 
但安琪拉不懂这个,加上哈罗德是镇上口碑最好的医生,她也不了了之。
 
时间来到三周之后,安琪拉料理完妈妈的后事不久,一家律师事务所找上了门,上来就说我们有你妈妈的遗嘱。
 
安琪拉一下给整不会了,因为她本人恰好是一名律师。她妈妈的法律意识也不错,早在10年前,就将自己的遗嘱交给了她。
 
安琪拉打开遗嘱,看到上面写着,自己老妈要把拥有的38万英镑,都留给家庭医生哈罗德,以感激他对自己的照顾。
 
这是她老妈的全部财产。
 
可疑的地方还有很多。遗嘱里要求把尸体火化,但凯瑟琳早就要求过土葬;遗嘱通篇都是大写字母,还有多处拼写错误,而这不符合凯瑟琳平时手写的习惯。
 
拿到这份漏洞百出的遗嘱后,安琪拉先是去了新遗嘱上的律师事务所,又联系了遗嘱上的见证人,发现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当时签的东西是遗嘱。
 
而且,他们都是哈罗德的病人。
 
安琪拉立马报了警,让警察调查哈罗德。
 

Image

哈罗德看着倒斯文的一个人 
 
1998年9月7日,哈罗德被逮捕。面对警察的调查,哈罗德倒是很爽快,直接上交了自己的打印机,说自己曾借给海瑟琳写遗嘱。
 
但警察并没有在上面找到凯瑟琳的指纹。
 
警察开始怀疑凯瑟琳的死因,他们只能重新挖出凯瑟琳的尸体,再做一次尸检。
 
法医发现,凯瑟琳根本不是”心脏病突发“或者”衰老“死亡,她是被谋杀的——她生前被注射了大量的海洛因。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遗嘱受益人哈罗德医生。
 
此时的安琪拉不知道,她的妈妈并不是哈罗德医生唯一的受害人。她的死亡,只是这位医生惊天大案的冰山一角。
 
继续翻看哈罗德的死亡医学证明后,警察惊恐地发现,厚厚一本证明里,藏着太多相同的死亡。
 
高龄、独居、心脏病突发、自然死亡、下午2点到4点、穿戴整齐、在家里沙发上去世……
 
一个接一个的受害者冒了出来。
 
随着人数增多,警察只能重新挖开还没火化的尸体,重新尸检,又确认了8位受害者。
 
警察把这8个人的铁证摆到哈罗德面前的时候,哈罗德还是死不承认,啥都不说。
 
1999年10月5日,哈罗德以杀害15人的罪名被起诉,他在被告席上大喊自己”无罪“。
 
哈罗德的喊声没有人在意,也没有人因为他被起诉而松口气——这个镇子里,不明不白死亡的人太多了。
 
有个司机发现,他拉过的乘客里,有21个人在哈罗德医生上门不久后,都“自然死亡”了。
 
这个司机越想越害怕,专门列了个名单,准备上交。但他老婆不让他联系警察,因为哈罗德医生在镇子上实在是个受人尊敬的名人,如果去报警,说不定会被告诽谤罪。
 
后来证实,那21个人里有19个都是被哈罗德谋杀的。
 
整个海德镇的人都陷入一种恐慌,哈罗德医生在镇子上治病20年,治疗的患者超过几千人。
 
这些患者的家属意识到,他们以为平静去世的母亲、祖母、亲人,都有可能是被谋杀的。
 
哈罗德的审判陷入了僵局,因为不断有新的受害者冒出来。一年后,确认的受害者数量已经达到了192人。
 
每一次确认了新的受害者,英国都会引起一阵骚动。
 
由于受害者实在太多,曼彻斯特警方没法处理这么多谋杀案,英国议会成立了一个「公众调查会」,分两批人去哈罗德任职过的地方全面彻查。
 
要知道,英国只有在大规模死亡事件,比如坠机、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中,才会成立这种公共调查会,之前都是研究天灾人祸的。
 
对哈罗德的调查持续了4年时间,从2001年2月开始,到2005年1月结束,调查会听取了2500人的证词,分析了27万页的证据,分6次出了5000多页的报告,最终确认,哈罗德至少杀了218人,最小的受害者只有4岁。
 
这次调查,前后一共花费了2100万英镑。
 
至此,哈罗德案杀人之多、手段之高明、隐藏时间之久,震惊整个英国。
 
Image
 
哈罗德到底是怎么变成这样一个“杀人医生”的?
 
我从他的杀人情结讲起。
 
1971年,24岁的哈罗德刚刚从利兹大学毕业,来到约克郡一家诊所,按规矩在各个科室之间轮岗。
 
作为一名医学生,他接受的教育也一直是敬畏生命、救死扶伤。
 
在急诊科时,哈罗德遇到了一位车祸病人,被撞得血肉模糊。
 
哈罗德看着他痛苦的模样,擅自给他注射了比正常剂量高5-6倍的药物。
 
没多久,这个病人就慢慢平静下来。
 
这个场景,让哈罗德十分熟悉——在少年时期,他就曾多次这样注视着自己的母亲受苦。
 
哈罗德出生在一个还算幸福的家庭,父亲是长途卡车司机,母亲维拉是家庭主妇,他还有个大8岁的姐姐和小4岁的弟弟。
 
Image
哈罗德的父母
 
虽然哈罗德是老二,但他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从小就被母亲维拉“偏爱”,觉得儿子必是天选之子。
 
同学随便穿个小马甲上学,维拉呢,非把哈罗德打扮成上层精英家的小孩,穿西装短裤制服,戴领结,穿高筒袜——这个形象,让我想起了《哈利波特》里的马尔福,还必须是第一部里的他。
 
Image
戴领结的哈罗德
 
朋友们叫哈罗德出去玩,维拉都不让他去,觉得这帮人都是小混混,耽误自己儿子出人头地。
 
哈罗德的童年,基本都这么独来独往,偶尔有几个朋友,也是维拉“鉴定”过合格的。
 
在这种优越感中,哈罗德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也从不和朋友说心理话。
 
到了高中,哈罗德考到了当地一流的私立学校,让他妈维拉更加得意。
 
Image
意气风发的哈罗德
 
但是,1963年,哈罗德17岁生日刚过 ,维拉确诊了肺癌,晚期。
 
癌症后期病人非常痛苦,浑身疼,维拉只能躺在床上被人照顾,而爸爸在外忙于工作,姐姐成年不在家,弟弟还小,照顾母亲这事儿只能哈罗德承担。
 
哈罗德好几次看着母亲维拉受苦、疼痛,无能无力,只有家庭医生上门给她注射一小管吗啡止疼时,维拉才会呼吸平稳,安稳睡一会儿。
 
哈罗德看着妈妈安睡的脸,若有所思。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这种药物,它还有个学名叫“阿片类药物”——也就是鸦片。
 
阿片类药物使用罂粟花做成的,吗啡改改化学结构,就成了海洛因。
 
六月的一个周五,医生给维拉注射完吗啡,维拉便陷入昏迷,下午,病情恶化的她去世了。
 
看到母亲的遗体后,放学回来的哈罗德没有任何反应,他的父亲对此也没啥反应。
 
一周后,有同学问哈罗德,你这周过得怎么样?哈罗德只是云淡风轻回了一句,一般,我妈妈去世了。同学们都挺震惊,寻思这人是真的心硬啊。
 
但其实,在维拉去世的那天半夜2点,哈罗德独自在大雨里跑了几个多小时。
 
哈罗德年纪不大,就切身体会了一次至亲离世,从那之后,他立志当个医生。
 
医生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他生物、化学成绩不太好,专门重修了这些课,才在1964年考上了利兹大学医学院。
 
毕业来到约克郡这家诊所,哈罗德职业发展得还挺好。他做了2年的“预注册医生”,又干了2年入门级全科医生。
 
刚才提到,他曾给一位车祸病人注射了5-6倍的吗啡。
 
这只是一个开始,那段时间往后,哈罗德像做实验一样,不断测试人体能承受的药品剂量,所有向他求助的病人,都是他潜在的试验品。
 
在儿科轮岗时,一位4岁的女孩苏珊因为胸腔发炎入院,被哈罗德看着了。
 
小姑娘平时有癫痫,住院时更是呼吸困难,浑身乏力,说不出话。
 
哈罗德对苏珊妈妈说:你女儿不行了,得下猛药。如果用药的话,可以延长女孩的生命,但小苏珊会非常痛苦。
 
女孩妈妈觉得只要有一线希望,那也得试试。她准备下楼买杯咖啡提提神,离开了不到十分钟。
 
女孩妈妈回来后,等来的是一个噩耗:小苏珊已经去天堂了。
 
在哈罗德医生的建议下,苏珊很快被送去火化了。
 
没有人发现,女孩的手臂上多出了一个针眼,那是注射吗啡的痕迹。
 
这位妈妈度过了悲痛的几年,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几度哽咽。她意识一个残忍的真相——如果不是那天刚好轮到哈罗德在儿科值班,小苏珊就不会死。
 
小苏珊是医生哈罗德确认谋杀过的两百多人里,年龄最小的对象,只有4岁。
 
Image
这张哈罗德抱小孩的照片,我咋看咋觉得瘆得慌
 
到了外科和康复科轮岗时,哈罗德的杀人活动更加熟练,而且学会了如何掩盖犯罪痕迹。
 
比如,他把选中的病人安排在最偏远的病房里,确保下手时不会有人闯进来,比如54岁的托马斯(Thomas colobine)。
 
托马斯有哮喘,自己提前出院过两次,是个“不听话”的病人。1972年4月12日,哈罗德趁着转班人少的时候,给托马斯注射了10mg的吗啡。
 

Image

吗啡有好几种使用方式,静脉注射最要命 
 
此时的哈罗德已经熟悉了吗啡这种药物,他不再像开始杀人的时候,一口气注射一整管吗啡。
 
对于有呼吸疾病的人来说,仅仅10mg吗啡就能要命,多余的都是浪费。
 
诊所所有人都没察觉哈罗德的问题,只有一名护士桑德拉(Sandra Whitehead)发现了一些不对劲——哈罗德医生转岗到妇女复建中心后,患者的死亡率突然升高了。
 
有一天,同时有三名女性去世,她们都先后和哈罗德医生见过面。
 
这很反常,因为复建中心的病患通常都是病情在好转,死亡率极低。
 
桑德拉护士也经常在去世病患的房间里,看到空的静脉注射包,都是哈罗德医生落下的。
 
但哈罗德医生是被所有人夸奖的对象,桑德拉护士也就没追究。
 
她只要再多留意一点,就会发现哈罗德医生签署的死亡证明里,病人的死亡时间基本都是下午6点,与凌晨12点——正是医生、护士交接工作,人最少的时候。
 
哈罗德经常趁着这个时候去查房。
 
诊所的医生和护士们见到了,还夸这个年轻医生真是劳心劳力,对患者上心。
 
在这个诊所中,哈罗德杀死了15名左右的患者。
 
到了1974年,桑德拉护士的怀疑再也来不及说出口了——哈罗德医生搬走了。
 
他带着妻子、女儿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搬到了西约克郡一个叫托特蒙德的小镇。
 
在这儿,他很快变得如鱼得水。
 
他在一家医疗中心成为了正式的全科医生,六个月后就转正了,又在郊区买了新房,让家人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哈罗德呢,经过四年的实习摸索,杀人手法逐渐变得固定,受害者基本都是年纪超过70多岁的老人,多数是独居妇女,身体相对健康或者有些慢性病。
 
哈罗德上门家访,随便编个理由说抽血、或注射维生素,实际上给他们打的都是静脉注射吗啡或者二乙酰吗啡。
 
他的下手时间,一般都是下午2点到4点——这也是他母亲去世的时间段。
 
1975年1月21日,哈罗德先后去了一位73岁老人、一84岁老人和63岁老人的家里,这些老人身体都还算硬朗,但当哈罗德上门会诊完后,她们全都“突然而平静”地死亡。
 
死因特别模糊,都是心脏病突发、出血或癌症。
 
1975年3月,癌症患者艾娃(Ava Lyons)71岁生日的前一天,哈罗德上门诊疗。
 
他当着艾娃老公的面,把吗啡打进了艾娃的身体,完事儿后 艾娃老公还请他喝了杯咖啡。
 
临走前,哈罗德假惺惺上楼查看了艾娃的情况,显然,艾娃早就凉透了。
 
但艾娃的家人不会怀疑一个癌症患者“安详”去世有什么猫腻,艾娃的老公对孙女说,哈罗德医生是个好医生啊。
 
Image
以“恐怖医生”哈罗德为原型的画 
 
杀的人多了,哈罗德医生也不再满足于只杀害年迈的老年人。
 
1975年5月,一个得了肾结石的25岁姑娘埃莱娜(Elaine Oswald)打电话说自己不舒服,哈罗德说那我去你家吧,给你再抽血化验一下。
 
去到女孩家里后,女孩的家人都在场。哈罗德没有慌,把事先换好吗啡的注射器推进了女孩的血管里。
 
几分钟后,女孩躺到在地上,停止了呼吸。
 
女孩的家人立刻打了急救电话,哈罗德没想到他们没放弃而是重新求救,救护车很快赶到的时候,他有些慌。
 
他假装镇定地对医护人员说,女孩应该是药物过敏了。
 
为了伪装关心,哈罗德一直陪在女孩身边,还一起跟去了医院。
 
最后女孩被救回来了,女孩的家人全部都觉得,哈罗德医生是救自己女儿的英雄。
 
这次是哈罗德谋杀年轻的病人的尝试,失败之后,他的信心大受打击,一连八个月的时间,他名下的患者都健健康康的。
 
讽刺的是,反而是在哈罗德不再杀人的这段期间,同事发现了他的不对劲。
 
哪里不对劲呢——他杀人的吗啡、杜冷丁,可都是管控药。
 
之前提到过,这种药都是从罂粟籽里提取出来的,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虽然能镇痛缓疼,但有极强的成瘾性。一般来说,妇女生孩子,医生也只敢注射20mg杜冷丁给止疼。
 
对于没用过杜冷丁的人来说,500mg就够要命了。
 
这种药,在中国,和很多国家,都是严禁入境的,携带就有可能给你抓起来。
 
举个更近的例子,之前有个香港学生,买的都不是阿片药,而是两盒治感冒的新康泰克,带去了新西兰,被新西兰机场的海关发现,最后被奥克兰地方法院判了2年半的刑期,一键送入监狱服刑。
 
那么问题来了,哈罗德杀了那么多人,他的药都是哪来的?
 
这人可精了,刚到这医院时,他就自愿接下了整理药品的工作,在同事眼里刷了一波好印象,因为这个工作很琐碎,也不出业绩,根本没人愿意干。
 
整理了几次后,哈罗德就摸熟了药品记录管理的门道,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的漏洞。
 
他发现,根本没人监管该丢弃的药品是不是真的被全部销毁了。
 
比如某个医生开了5mg的药,到货的是10mg的剂量,剩下的5mg,哈罗德自己都留下来,也没人管。
 
哈罗德还会给病人多开超量的杜冷丁,然后自己代表病人去取药,把多余的自己留下。他的很多病人,都对常来看望自己的哈罗德医生充满感激,根本不知道自己曾“被”开了多少杜冷丁。
 
这些多余的杜冷丁,哈罗德不是打入了自己身体,就是超量达到了病人身体里,再把死亡病患的药扣下来,用来谋杀下一个病人。
 
哈罗德为啥还给自己打杜冷丁呢?
 
就那句老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早在给病人注册药物之前,哈罗德自己就染上了瘾。
 
他大学时候就给自己偷摸注射吗啡了,1965年,哈罗德刚19岁,在利兹大学遇到了16岁的女孩嫔罗丝(Pimrose Shipman)。
 
Image
年轻时候的哈罗德
 
嫔罗丝出生在一个保守的宗教家庭里,一直待在家里学习,基本没接触过异性。
 
60年代英国的妇女已经开始追求平等权利、外出赚钱,嫔罗丝家还有宵禁。
 
俩人在校车上经常相遇,很快恋爱,没多久嫔罗丝就怀孕了。
 
未婚先孕在当时是件丑闻,不仅嫔罗丝的家人生气,连哈罗德他爸都说:幸亏你妈走得早,不然脸都被你丢光了。
 
1966年,20岁的哈罗德和怀孕5个月的嫔罗丝举办了个非常简单的婚礼,简单到新娘家里人都没来。结婚后,他们搬去了哈罗德的学生宿舍。
 
为此,嫔罗丝的妈妈一辈子没原谅女儿,还把她从遗嘱里移出去了。
 
被丈母娘排斥、自己母亲去世、育儿的压力,这些事儿混在一起,让哈罗德没忍住,偷偷给自己打了一针吗啡。
 
哈罗德一直记得第一次注射吗啡的场景,他曾说过,那个瞬间他想起了自己在中学时,给身体擦红花油,曾凑在瓶口闻味道的场景。
 
后来,哈罗德又试了其他几种相对容易拿到的阿片类药物(也就是鸦片类易成瘾的药),又试着止疼药混酒精,一针一针推到身体里。
 
慢慢地,哈罗德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对哌替啶(俗称杜冷丁)上瘾了。
 
威廉·巴勒斯的小说《瘾君子》里写过人第一次使用吗啡的感觉:
 
“ 吗啡的药效先到达腿肚,然后是脖子后方,一阵放松感逐渐蔓延,肌肉从骨骼松弛开来,像是失去了轮廓,又如同浮在温暖的海水中。随着这令人放松的波动传遍全身组织,一阵强烈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之前我也提过,普通人注射500mg杜冷丁就会死亡,而那时的哈罗德的瘾大到,平均每天都要注射300mg杜冷丁,有时候一天能用600-700mg。
 
你肯定会问,滥用药物,对哈罗德没啥影响吗?
 
有,哈罗德也是普通人,无法避免滥用药物的副作用。
 
那段时间,哈罗德开始无征兆地晕倒。他在医院办公室晕倒过,也在家里卫生间晕倒过,还磕破了头。
 
她老婆叫来了救护车,医生诊断为为”未知原因的癫痫发作”和和“轻度”抑郁症——也就是根本没查出来啥。
 
对于这件事儿,哈罗德跟领导解释,是自己行医压力太大,没休息好才晕倒的,领导也就没再说啥。
 
直到1975年9月,有位同事偶然发现,医院管控类的药品货单上杜冷丁量太大了,远远超过了真实需求。
 
再一看,哈罗德的签名出现了一遍又一遍。
 
医院意识到了严重性,很快开始了内部调查,就发现了哈罗德伪造病例和偷取病患的药的事儿。
 
医院领导叫来了哈罗德,开门见山摆出证据说他盗窃,伪造,滥用药品。
 
哈罗德见状,只能承认,还无耻地求领导和同事再给他一次机会,帮他把这事儿瞒下来。
 
领导拒绝了他,并且让哈罗德赶紧辞职滚犊子,去戒毒所戒毒。
 
同事后来对公共调查会说,从来没见过一向温和的哈罗德发那么大的火,他把文件,抽屉都摔了,从不离身的医药箱也被他砸在地上,大喊着他绝对不会辞职,他老婆还来医院闹了一通。
 
医院联系了英国联邦执法部门内政部,两个探员过来调查哈罗德这件事儿。
 
可能是哈罗德害怕探员们继续往下查,发现自己还给其他人注射杜冷丁的事儿,他就主动招了自己是如何获取杜冷丁,如何伪造处方药单,如何给自己注射毒品的。
 
总之一句话,我就是滥用药物而已,没干别的。
 
最后,哈罗德被判处处方药方伪造罪和滥用药物罪两项罪名,加以处罚600英镑,大概是今天的4.2万人民币。
 
他杀人的真相,被这么被轻飘飘地错过了。
 
按照英国法律,内政部又通知了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 General Medical Council ),让他们吊销哈罗德的从业执照。
 
如果那时成功吊销了,哈罗德就再也没有假装医生杀人的机会了。
 
可是你们猜怎么着,这个委员会和内政部一样,被哈罗德精心准备的谎话给骗了——他说自己在戒毒所待了3个月,表现良好,如今已经重新做人了。
 
哈罗德心里清楚,当时培养个医生实在不容易,加上医生又紧缺,如果自己表现得足够后悔,或许能争取来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1976年5月,哈罗德如愿以偿——委员会判定他可以继续行医。
 
1977年10月,31岁的哈罗德带着老婆和女儿,搬到了曼彻斯特东南部,一个叫海德(Hyde)的小镇。
 
Image
他们一家人
 
他去当地的Donnybrook Medical Center面试全科医生,特意主动说了,他曾经滥用药物的“黑历史”,给医院留了个洗心革面的好印象。
 
Image
就这家医院
 
实际上,就算他不说,医学委员会也会告诉他就职的医院,哈罗德心里门儿清。
 
医院最终录取了他。
 
只有一个条件,医学委员会规定哈罗德以后不能再持有管控类药品。
 
但是吧,我觉得这个规定纯属脱裤子放屁,因为它完全没限制哈罗德继续接触这类药品,毕竟作为一位医生,他还是有资格给病人开这些处方药。
 
这意味着,哈罗德还可以像之前一样,继续从病人手里偷这些杜冷丁和吗啡。
 
这家医院,在当地还挺权威,是由7位资深医生共同开设的,当哈罗德去报道的时候,同事和病人都很喜欢他,觉得他对病人很有耐心。
 
而且,哈罗德医生保留了老一辈“全科医生”会上门治疗的作风,不排斥做家庭医生。
 
海德镇是个老年人居多,还有很多独居老人的小镇,病人大多行动不方便,这点为哈罗德涨了不少口碑。
 
他们万万没想到,哈罗德本人满脑子想的只是在患者家里下手杀人,更方便、隐蔽。
 
没多久,哈罗德在郊区买了大房子。
 
Image
哈罗德在海德镇的家
 
他还参加了儿女学校的家长教职工联合会(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还参与管理当地的英式橄榄球俱乐部。
 
Image
哈罗德和女儿
 
他像我们之前写过的“玩具箱杀手”大卫·帕克·雷一样,完全融入了居住的环境,还挺受尊敬。
 
警方后来证实的第二起谋杀,发生在哈罗德新工作的十个月后。
 
1978年8月7号,54岁艾琳(Irene Chapman)去看望她86岁的妈妈萨拉(Sarah Marsland),正好撞上了哈罗德在。
 
哈罗德说萨拉最近老说身上疼,他顺道过来看看,没想到萨拉在孤独中死亡了。
 
悲伤过度的艾琳自然没有怀疑哈罗德的话。
 
这件事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艾琳也一直找哈罗德医生给她和她儿媳妇看病。直到1998年,74岁的艾琳也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被哈罗德杀害。
 
谋杀萨拉三周以后,Harold又以相同方式杀了两个人。
 
圣诞前夕,又是两名受害者。
 
1985年到1991年,他杀害了52个人。
 
Image
部分受害者照片 
 
他去患者家里治疗的次数多了,有医生觉得有点可疑,哈罗德就用一句话堵住他们:啥时候开始医生不登门会诊了?啥时候开始医生都不敬业了?
 
然后就没人敢说他了。
 
还有一个小bug,哈罗德为受害者写的死因,好多都是供氧、供血不足引起的,这种病的病人在临终的时候经常会痛苦挣扎,但他的病人死相都很平和。
 
因为注射过量吗啡,会让人在一分钟之内安详死亡。
 
但凡有一个医生皱皱眉,想想这个问题,或许哈罗德就被揪出来了。
 
但咱真不能说那些医生傻,因为哈罗德也是个心思特缜密,他会用尽一切办法掩盖自己杀人的事实。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1983年6月27日,哈罗德给77岁的莫伊拉(Moira Fox)抽完血后,第二天就杀了她。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莫伊拉的护工,还非让她来瞅一眼遗体。
 
通过这种方式,哈罗德就找到了一个能证明他的目击证人。
 
在诊疗本上,哈罗德还会特意把“给病人抽血”写在上面,这样就能掩盖自己注射吗啡的针眼。
 
病人过世后,哈罗德会“好心”建议受害者家属赶紧火化尸体,让所有的证据被一把火烧掉。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真觉得不寒而栗。
 
将200多例受害者放在一起看的时候,其实很容易找到诡异的地方——这些突然死亡的病人,全部都是在床上平静去世的,没有一个人当时在走路、做饭或者上厕所,更没有一个人生前跌倒过、挣扎过。
 
可是,当这些死亡病例,变成一个个60岁到90岁的老人,躺在床上,衣着整齐,平静过世,却没有一个人觉得有问题,甚至家属会因为他们祥和过世而感到安慰。
 
毕竟,谁能想得到,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是连环杀人犯呢?
 
1992年,哈罗德不再满足于被人领导的治疗方式,他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听他的指挥,也希望没人再领导他,他就离开了这家医院。
 
在老东家的斜对面,他开了一个私人诊所,起了个类似于“海德镇医院”的权威名字,还带走了2000多个病人,一点不顾老东家的死活。
 
Image
诊所开业那天,哈罗德和年纪最小和年纪最大的客户合影
 
这个私人诊所一开张就受到了海德镇居民的欢迎,因为哈罗德医生说话耐心又温柔,还能上门服务,连周末都不休息。
 
哈罗德的病人名单一度排到了3000多人,有个老奶奶排队得到了哈罗德的治疗,跟家人说这简直是“中了大奖”。
 
只有一小部分人不喜欢哈罗德医生。
 
有一次,一个老爷爷得了癌症,哈罗德对他的亲人说:“你们不用给他买复活节的彩蛋了。”
 
他们以为哈罗德医生是个没礼貌的人,但没有人听得出来,他的言下之意是——我打算复活节之前就处理掉他。
 
总之,在没人能管得了他的这两年,他一共谋杀了100多个病人。
 
1995年,30个受害者。
1996年,又是30个。
1997年,37个。
 
哈罗德的杀人进度,看似没有人可以阻挡了。
 
Image
 
他签署的死亡证明多到,连小镇殡仪馆的老板都起了疑心。
 
殡仪馆的老板黛博拉(Debra),发现镇子上心脏病发去世的老太太太多了。
 
小黛把这事儿给他爸提了一嘴,她爸说,人哈罗德医生多敬业,他还是你的医生呢,你瞎想啥呢?
 
直到1998年年初,哈罗德老东家医院的医生苏珊(Susan Booth)来到了殡仪馆,检查哈罗德医生签署的火化表格。
 
在英国,由于火化一把火烧了就啥也没了,所以火化需要好多手续和记录,其中一项叫C表格,专门登记死者的”死亡原因“。
 
对于哈罗德这样的私人医生,他填写的C表格,需要由另外一位医生来核实死亡原因,共同签字,以示公正。
 
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好多医生出于对同行的信任,也就是打个电话问一嘴,不会真的来检查病例,基本就是说医生咋死的就咋死的了。
 
医生苏珊呢,比较敬业,专门来殡仪馆签字,完事儿了之后俩人闲聊上了,殡仪馆老板小黛就问,你不觉得哈罗德医生的死亡证明也太多了吗?
 
苏珊一寻思,确实是啊,回去之后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另外一位医生琳达(Linda Reynolds)。
 
琳达一听,立马对比了1998年1月至3月期间,自己医院的死亡数量和他们为哈罗德医生的签的表。
 
自家医院,7个医生,9000多病人,14个死亡病例。
 
哈罗德的私人诊所,1个医生,3000多病人,16个死亡病例。
 
3月17号,哈罗德又给了琳达一张火化C表,让她帮忙签字。
 
这次,琳达坐不住了,和同事一番商讨,琳达通知了当地法医部门,法医又通知了曼彻斯特的警局。
 
可惜,曼彻斯特的警局没认为这是多大的事,只派了一个没什么经验的探员到海德镇调查。
 
哈罗德也因此消停了一阵,从3月24日到5月11日,哈罗德的病患没一个去世的。
 
调查到4月17号,没什么证据,小探员就给结案了。
 
刚结案,哈罗德就迫不及待杀了三个人。
 
但他也很快迎来自己的死期了——他杀的第三个人,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位拥有38万英镑遗产的市长,凯瑟琳。
 
凯瑟琳的死亡和莫名其妙的遗嘱,让她担任律师的女儿起了疑心,最终掀开了哈罗德杀人真相的冰山一角,又在特殊调查会四年的调查里,一桩桩一件件还原了哈罗德曾经的罪行。
 
在哈罗德20年行医生涯里,挂在他名下的病患,一共有459人去世。而最终,有218位病人,有确凿的证据是被哈罗德杀害的。
 
当时全英国的医生,患者的平均死亡率是0.8%,哈罗德的患者死亡率高达20%——其中有6个受害者都住在同一条街上。
 
事发后,哈罗德蹲在监狱里,无论面对级别高的警察,还是最权威的心理学家,自始至终都没有开过口。
 

Image

 
2004年1月13日,入狱5年后,在自己58岁生日前一天,哈罗德用床单把自己吊在牢房窗户防护栏上,自杀了。
 
媒体再一次震动。
 
因为按照英国的“国民保健署”,身为医生的哈罗德在60岁前死亡,他的配偶和孩子可以无条件得到一笔免税的10万英镑的保险金补偿,外加每年1万的补偿金。
 
如果他60岁自后身亡,这笔钱就得减半。
 
如果,当初英国医学会按规定吊销了哈罗德的营业执照,这笔钱也不会发了。
 
虽然哈罗德杀害了200多个家庭的亲人,但他对自己家人,心存了一丝善念。他的那位老婆,更是从头至尾都不相信丈夫是个杀人犯。
 
不管怎么说,哈罗德的杀人事件,给英国医学界上了沉重一课。
 
这件事后,英国的医疗系统,包括死亡证明系统、药品管制系统、医生监察系统都做了很多改革,弥补之前出现的漏洞。
 
整完这个案子后,我问黑桃三,她咋理解哈罗德的杀人原因。
 
她跟我说,其实很多药物都能做到杀人于无形,比如注射肾上腺素,这玩意儿人体本身就能产生,就算检测出来,也挺好糊弄。
 
但吗啡这种东西,无论过了多少年,尸检都有可能检查出来,作为医生的哈罗德不会不知道这一点。
 
她能想到的解释是,哈罗德的母亲死前被注射的就是吗啡。
 
一开始,哈罗德还没明确自己是否杀人,只是反复用吗啡在病人身上试验,这让他想起母亲去世的那一幕。
 
后来,当他发现自己能轻易操控病人的生死时,杀人这件事就像杜冷丁一样,让他成瘾了。
 
哈罗德本人肯定不会觉得自己让这些病人安详去世是犯罪,说不定在他心里,自己就像解脱母亲病痛的那位医生一样,是在“行善积德”。
 
在《致命女人2》里,杀了200多人的兽医伯特伦的人物原型就是哈罗德。在剧中,伯特伦的母亲被改编成了主动让医生给自己注射吗啡。
 
她死后,伯特伦的老牧师也说,这对她是一种解脱。
 
这些言行,让伯特伦觉得,给痛苦的病人注射吗啡致死,是做好事。
 
Image
《致命女人2》里老牧师说的话
 
无论是觉得自己是在行善,还是追求支配人生死的快感,哈罗德的所作所为,让我想到了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一句话——
 
“缔造人间天堂的企图,结果总是造就了人间地狱。”
 
 
 

参考文献:

https://www.radiotimes.com/tv/documentaries/true-crime/harold-shipman-true-story-the-shipman-files-bbc/Dr.Shipman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old_ShipmanThe shipman inquiry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hipman_Inquiry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73227/5854.pdf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73227/5854.pdfConvicted victimshttps://murderpedia.org/male.S/s/shipman-harold-victims-1.htmhttps://www.theguardian.com/gallery/galleryguide/0,6143,192757,00.htmltimelinehttps://www.radiotimes.com/tv/documentaries/true-crime/harold-shipman-true-story-the-shipman-files-bbc/Cellmatehttp://news.bbc.co.uk/1/hi/uk/3398849.stmBBC 纪录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_L0M-nZHXYDr.Shipman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old_ShipmanThe shipman inquiry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hipman_Inquiry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73227/5854.pdf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73227/5854.pdfConvicted victimshttps://murderpedia.org/male.S/s/shipman-harold-victims-1.htmhttps://www.theguardian.com/gallery/galleryguide/0,6143,192757,00.htmltimelinehttps://www.radiotimes.com/tv/documentaries/true-crime/harold-shipman-true-story-the-shipman-files-bbc/Cellmatehttp://news.bbc.co.uk/1/hi/uk/3398849.stmBBC 纪录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_L0M-nZH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