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426)

来源: 2021-12-25 08:57:55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昔日高考状元流浪街头,引网友热议

 

前几年

  “沈大师”沈巍被人发现

  在上海一地铁站附近栖身

  他因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语出惊人

  面对陌生人的镜头

  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左传》《尚书》

  被人录制视频后上传到网络上

  而备受关注

  一时间成为众人争相追逐的“网红”

  

而最近,滕州的赵先生

  在逛街时偶遇的另外一名流浪男子

  因为言行举止异于一般的流浪汉

  宛若当年“沈大师”的翻版

 赵先生说

  他发现这名男子的

  一些行为和说话的方式

  跟正常的流浪汉完全不一样

  出于好奇,就上去跟他聊了几句

  这名男子称自己

  “最后一次毕业的学校是

  中国人民大学”

  赵先生说

  自己拍摄视频时通过此人的言谈

  大致感觉出他应该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

  但当时并无法确定他的身份

  “凑巧的是这个视频

  被一位曾在汝南县读过高中的朋友发现了

  他把这个视频随手发到了

  自己高中的班级群中

  被他的一位高中老师认了出来

  这位老师说视频中的人

  是当年汝南县高考文科状元常学福。”

  视频中

  常学福的精神状态并无异常

  当被问及为何流浪时

  他说自己主要是希望

  人生能够在幸福里面永远地活着

  能够平安、健康、富足、安逸

  没疾病没灾难没死亡

  这就是自己想要的

  并不是以现在有多少钱来衡量

  据河南省驻马店市教体局的工作人员称

  常学福确为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高考状元

  另据汝南高中教导处

  一个已退休的老教师确认

  他的确是当年的高考状元

  但无法具体确定是哪一界

  常学福的家人表示

  他并不是大学一毕业就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

  常学福先后去了威海、北京工作

  而后又在上海创业,做计算机服务类公司

  “那几年赚了不少钱”

  2010年左右

  常学福放弃上海的公司回到老家

  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独自居住

  在村里开了一个水果店

  如此生活了七年

  其间常学福也曾结婚,有一个女儿

  不过离婚后,女儿跟了妈妈

  大约在2017年前后

  常学福扔掉手机

  扔掉那个简易的棚子

  开始了自己的背包客生活

  他居无定所

  路过一个城市只会短暂停留

  至于常学福如今在哪

  据视频拍摄者赵先生表示

  视频拍摄当天

常学福出现的位置是滕州市步行街

  次日常学福也曾在步行街出现过

  此后自己便没见过他

  现在或许已经不在滕州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他是高考状元。

最近一段时间,一位河南汝南县的高考状元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能引起注意不是因为做了什么,而是自己的选择,据了解,这位河南驻马店汝南县的高考状元,大学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经在上海创业过,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但是,最终选择了流浪生活!

1997年的高考状元

如果说大学生的含金量,那么1999年之前的大学生都是牛人,因为,从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扩招。

今天,我们聊的这个高考状元就是1997年河南驻马店汝南县的高考状元,他叫常学福,汝南县1997届高考状元,当年以800多分的成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

毕业之后,常先生遵循了自己的信仰,也许,学霸的思维和我们很多人不一样,他说:“我要过新的生活,我有新的信仰。成功与否不是靠金钱来衡量的,比如我现在没有疾病,我觉得有一定的成功;如果我现在没有灾难,我觉得有一定的成功;如果有一天我没有饭吃,我觉得自己失败了。”

一个独立的思想

看完上面常学福的回答,我只想说,这个是一个独立的思想,虽然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但是,我相信,他有独立的思想,也就是说,他的经历,我们不能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

一位认识常学福的同学说:“他的确是1997年河南驻马店汝南县的高考文科状元。”并且,随着事情的发酵,驻马店当地的教育局经过核实之后也确定了这个消息,虽然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年。

内向的性格

之后,有人联系到了常学福的姑姑。姑姑告诉大家,常学福性格内向,但成绩特别好,高考时考了800多分(1997年河南高考满分为900分)。

可能,我们也只能猜测,也正是因为性格内向,可能走不出自己的世界,但是,他的姑姑肯定,常学福的精神很正常,这从常学福的侃侃而谈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他具体为什么选择流浪,这个答案,也只有常学福自己回答。

随着深入了解,大家都知道,常学福大学毕业后选择到上海创业,开办了一家计算机服务公司,曾经赚了不少钱。

但是,在2010年左右的时候,他放弃了公司,回到河南老家,在村里开了一家水果店。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互联网如火如荼,著名的3Q大战就是在哪一年发生,这中间,我们不能猜测太多,也许,这就是一个选择,要知道,2010年距常学福考上大学整整过去了13年。

离婚,开始流浪

之后,常学福和妻子离婚,女儿由妻子抚养。

从此之后,常学福开始流浪的生活,虽然这些年,常学福的家人一直劝他,不让他流浪,

但是,当一个人性格内向的人决定了的事情,很难取改变,也许,这需要一个机会!

对此,常学福的弟弟说:“哥哥已经看破世事,对金钱没有任何的欲望。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我们没有必要强求他。以他个人的学历和能力来说,肯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说实话,看到常学福弟弟这句话,我感觉很霸气,这从常学福的脸上和谈吐就能感觉到,这应该是一种超脱。

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不管经历了什么,不管怎么样,我们需要的是乐观,需要的是积极还有向上。

他的思想,可能超越了我很多,但是,我想说,我们应该看看背后的目光。

这里,我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我只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我想到徐霞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游离,可能,当时看到的是流浪,也就是说,不管选择什么,

如果能留下什么,也许,真的很好!

不过,这里,我也有一个担心,随着常学福的出名,会不会有网红公司去包装,

常学福又会不会重新的选择,这都是未知数!您认为呢?

 

网友热议

  ahkui11790 :开心就好,自己想怎么活就怎么活

  消灭曱甴 :别人笑你太疯癫,你笑他人看不穿

  小样的_9527哒哒哒 :不要企图用世俗的眼光去定义别人。留意他现在的笑容,是纯粹而灿烂的,这已经足够。

  Geonordex爱哼:当代“第欧根尼”

  王先生的脚印:追求创新的生活没有问题 往往有自己想法的人,都有那么点倔精神

  Truly周Iron羊:说不定哪天体验够了,胡子刮了,澡一洗,衣服一买,回上海继续开公司去了呢

  Haoooooo_棒:虽然身上破烂,但他的眼里有光

 

对此网友们纷纷热议:

“我也早已厌倦了现在的生活状态,想去潇洒的流浪,怎奈上有双亲,下有孩子,责任重大,怎能潇洒?”

“不想求人,不想戴着面具生活,不想去讨好,不想和虚伪有瓜葛,所以浪迹天涯,随性生活,哪里的黄土都能埋人!”

“看似流浪却是在享受生活,享受自由。看似光鲜明亮却在痛苦挣扎,人生也许就是一场修行,只是每个人选择的方法不一样罢了!”

 

 

  微博博主观点

#人大毕业高考状元街头流浪#近日,河南汝南97届的高考状元常学福流浪街头瞬间引爆网络,很难想象,象牙塔下的天之骄子,数年以后会选择流浪,没人知道,他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常学福和普通流浪汉的区别就是:流浪汉是迫不得已,他是自己选的。或许这就是读书的意义。这是一种超脱,我喜欢,但做不 ?详细
#人大毕业高考状元街头流浪# 一个普通流浪汉这么说,大家只会觉得他脑袋有问题,但换做一个高考状元流浪汉说,有人觉就得这是人生超脱了,但其实事实就在那里,无论用什么眼光看都不会改变它本身[开学季]。 ?

责任编辑:李娜

 

 

===========================================================

 

我,6岁失去双臂,到处寻找人生出路,20岁成高考状元,现在有美满家庭

自PAI 自PAI 2021-12-24 11:35

 

这是《自拍》第255个真实口述故事

 

 

我叫杨孟衡。父亲的朋友从《孟子》里找到了这个名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希望我能持之以恒。

 

1990年11月,我出生在云南宜良县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村里有一条街,每三天赶一次集,还有一条河。

 

那件事就发生在这条河附近。

 

 

这是我1岁,在宜良县耿家营乡。

 

我六岁,和表妹在旱田里玩,田中间有一个抽水用的变压器,很陈旧了,本来一直停用着,那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又启用了,周围也没有什么防护或者警告标识。我看到那上面有一个瓷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非常好看,就想爬上去,把它拿下来。爬上去的一瞬间,我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吸流,我被吸了上去,看到一团火花,然后就失去了意识。

 

舅妈正好从附近路过,我被及时送去抢救。再醒来的时候我的双臂已经烧得焦黑。我妈妈跟我说,老天可能要把给你的双手收回去了。我当时年纪小,6岁,对失去双臂没有概念,只知道自己做了手术双手被拿掉了。刚开始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是手术后刚刚可以坐起来的时候,我起来走动,发现会摔跟头,找不到平衡,花了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学走路。

 

在医院有爸爸妈妈照顾,我遇到的困难很有限。回到家,爸爸妈妈去上班以后。我发现有很多事情我没办法自己做,比如喝水、上厕所、拿东西,对我来说都很困难。刚出院回家时,我还尿了几次裤子。都是父母上班的时候发生的。他们回来看到以后很生气,因为他们希望我能够再独立一点,至少学会靠自己生活。

 

我当时不懂什么是绝望,就是觉得生活比较艰难,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有很多不解。

 

 

7岁时,已经失去双臂的我在练习吃饭。

 

我出院歇了一周就回学校了。

 

出事的时候我才上一年级,比较流行武打片什么的,黄飞鸿啊、太极张三丰啊,还有成龙。平时在学校,大家都会比试“武功”。再回到学校,我没有了。大家一开始就很好奇,问这问那,也有一些嘲笑。我基本上就没有去回应。我也会觉得难受,但是怎么回应呢?

 

老师专门安排了一个女生跟我坐,她帮我拿书、翻书、收拾东西。我一开始在学校里基本不去厕所,因为我自己没办法,又很不好意思请人帮忙。有时候实在忍不了,一般都是请我的发小帮我。这段时间比较孤单,常常觉得没有朋友,就只有一个足球。8岁的时候,父母又生了一个妹妹,我很期待,因为有了妹妹,她就能陪我了。

 

从还在住院开始,我妈就教我用脚写字,回到家的时候,基本就学会了,我上学做作业,刚开始比大家慢一点。我后来成绩不错,一直是前十名。慢慢地大家发现,很多人那字还没有我用脚得好,成绩也不如我,也就不会再轻视我、嘲笑我了。

 

 

1998年,我在昆明世博园。

 

我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对我是比较疼爱的,当然要求也很严格。出事之前,整个小家庭日子还是在向好向上的。出事之后,父母变得比较沉重,他们当时才三十出头,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那几年,父母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唯一想到的办法,就是看看跟我类似的人出路如何?生活状态怎么样?他们希望让我看到希望,看到自己未来的出路,可以有的选择。

 

所以就各种渠道去了解跟我类似的情况,只要,他们都会跟我讲,带着我亲眼去看。比如台湾的口足画艺协会的会长叫谢坤山,他到昆明做讲座,我们几经辗转跑到昆明去专门听他的讲座,结束之后还厚着脸皮,冲到他休息室去找他,跟他聊了一下天。他用脚写书法,可以卖很多很多钱。我爸妈就想让我也学书法,看我能不能也靠这个养活自己。

 

那时候是我妈妈教我,我当时还小嘛,写两个字脚抽筋,就发脾气不写了,我妈妈就也脱下鞋子袜子,用脚拿着笔一笔一划写给我看。我们俩一起抽筋,最后我学会了,我妈也学会了。

 

 

1998年,我的证件照。

 

我出事以后,有一段时间还在到处看医生,因为截肢以后手臂还留着一些,为了方便以后安假肢,但是这部分因为长时间不动,整个肌肉、韧带会萎缩,体现出来就像关节错位一样。

 

当时我们住在农村,县城对我来说都是城市,到了昆明更觉得不知所措,大都市太大了,还要辗转坐车。那几次跑到昆明去看病,很累很累,我不理解,发脾气,父亲也不骂我。几个医生看完,可能给的都是比较消极的判断,父亲很难受,他也不能哭,就走在我前面。

 

我很不解,他为什么会难受呢?就这样看着他的背影。初中学到《背影》的时候,想起当时那些画面就特别有共鸣。我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父亲那种不容易,他的青春、他的付出、他的忧愁,我都是看在眼里的。

 

 

12岁时,我和爸爸在大连合影。

 

我也很失落,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好在我小时候有一些爱好,有一些宣泄的渠道,比如踢球等等,人一锻炼起来,烦恼就少了,视野就开阔了一些。

 

我很喜欢踢球,想当足球运动员。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系统训练,大概有三年的时间。因为没有手臂保持平衡比较困难,开始经常摔跟头。练完基本功以后,我就发现自己比其他人学得可能还要快一点,慢慢就成了县城少年足球队的队长。

 

 

球场上的我。

 

从初中开始我就想,要是有机会做运动员,能干一个跟体育沾边的事情,那就是最幸福的。但足球这个项目身体对抗太强了,我没可能干,所以只能当爱好。后来昆明市残疾人田径队来县城招运动员,残联的老师就推荐我去,然后入选,就从大概10岁多开始训练,练400米。

 

一开始是业余训练,寒暑假会长时间在田径队训练,平时上课还是回来。

 

 

2005年,我在训练中。

 

2004年,我13岁的时候参加了省运会,那次成绩不错,年纪又小,而且我跑步的动作、节奏感不错,教练很看好,本来有机会留在队里。

 

但后来国际上田径规则改了,我这个级别被合并了,相当于我这种没有手臂的运动员,要去跟至少有一只手臂的运动员竞争。像我这种情况,就完全占不到优势。比如跑100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摆臂,那我再怎么练可能也是跑不过人家的。

 

竞技体育是要拼身体、拼天赋的,条件不行,再怎么后天努力也是跟不上的,所以我就基本上没可能参加国家大型比赛,只能退役。教练觉得可惜,就去联系游泳队的教练,硬着头皮把我塞进去。

 

因为没有双臂,其实我也只有田径跟游泳两个项目可以选,田径没有可能了,就只有游泳。

 

 

我在游泳队参加训练。

 

我从零开始去学游泳,转去做游泳运动员。训练非常辛苦,而且很残酷。我到现在还记得触壁的时候那个钻心的疼。因为我只能用头去触壁,撞击的那一刻,痛感从头皮,传到颈椎,再到整个脊椎。

 

后来我去参加第七届全国残运会,赛前又受伤了。我们为了练腿的力量,每天都要戴着那种特别大的脚蹼,这会长期磨损拇指关节。可能戴得时间太长了,身体抵抗力又差,我突然就得了筋膜炎,脚背上肿起一大坨,像骨头一样硬,黑黑的,走路都走不动,也训练不了,只能每天躺着,做做仰卧起坐。

 

去医院,医生也没办法,只有每天打消炎针,消炎针是特别耗体能的,打了两三个星期消炎针,整个人都是虚的。最后只能带伤参加比赛,当然成绩也不好。

 

 

2006年,我在游泳训练中。

 

竞技体育的淘汰机制是很残酷的。有成绩就能上,没成绩,特别是关键节点上没成绩,就会被淘汰了。而且我这个伤,是第二次发生,第一次出现是半年前。这个情况,教练要去考量,然后我自己、父母也在考量,如果再等四年,这个情况又出现了,怎么办?拿不到成绩,什么也没有。

 

权衡利弊,万般无奈之下,只有退役。退役之后我挺抑郁的,特别低落。别的也不想,每天就是睡觉。爸妈也不想看着我每天就这么颓废,所以想各种办法让我找事情做。他们当时就给我几个选择,要不就是读初中,要不读高中,要不然再白养我一年,到18岁的时候就赶出去,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我睡了一段时间,就睡不着了,开始想:“以后怎么办?父母不养我了以后怎么办?他们老了怎么办?”

 

 

2017年,我将自己写的书法作品送给我在剑桥大学的导师。

 

虽然之前写书法得过一些奖,但没卖过字,我也不确定能不能怎么样。而且卖字不长远,也不是一个稳定的收入。想来想去,好像读书就是我唯一的出路了。我出生在教师家庭,我父母、爷爷,包括亲戚,一辈子基本都是老师,我从小对知识是有一种向往和崇拜的。

 

所以17岁,我又回去读高中。我进的是实验班,其他同学都是靠中考成绩考进来的。只有我是因为父亲在那个高中教书,作为教工子女,相当于是靠关系进去的,所以我很惭愧。

 

一开始跟同学们交流还是挺多的。我因为是退役回去上学,比班上大部分人都大,大家都比较好奇,我还挺乐意分享。后来我就发现,他们年龄太小,经历也比较简单,就一路读书,跟他们去讲什么梦想、奋斗、失败,他们是没有感觉的。更多同学可能会觉得我就像祥林嫂一样,一遍一遍讲述着自己的惨痛经历。所以我就不乐意再去分享了,慢慢地跟他人的交流就变少了。

 

 

2008年,高中时期的我。

 

入学考试,我考了全年级倒数第三。回学校的时候理科都忘差不多了,我就把初中的课本都找来,上课的时候遇到不懂的,我就去初中课本里翻。我还逼自己每节课后至少要问三个问题,没问题也要至少想出三个来,逼着自己去学去思考。

 

我使劲赶,每天六点起、十二点睡,只要醒着,就在学习。整个高一都在干这个事情。以前考试觉得好多题不会做,完全无从下手,这么努力了三四个月,发现所有的题目都能写点什么出来。就这一次,我突然考了总成绩正数第三,连妈妈都以为我作弊。

 

后来2010年参加高考,成了宜良县的文科第一名,云南省排名前六十,报考了中山大学,学英语。这其实相当于我人生中第一次胜利,我憋了很久。高考之后,我获得了很多关注,得到了很多的荣誉,被邀请到各地去演讲,还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我在大学宿舍里。

 

我在小县城里闭着眼睛考都能考第一,但是到了大学以后,周围的人都是第一,甚至好几个同学是一路保送,升学考试从来没有考过。外形上,帅哥美女也就算了,然后人家各个方面的能力还都很突出,你会发现突然自己就变得于世不闻,找不到自己的世界。

 

第一学年还挺痛苦的,因为一方面是这些落差,另外一方面生活上有很多的不便,需要有人帮助。我就慢慢地想办法交很多朋友,记着大家的时间表,哪个同学跟我课一样就一块去吃饭。然后,学习上、其他方面,也经过努力慢慢跟上。

 

还有就是,我还是有一些长处的,比如说踢球、跆拳道、演讲等等,就开始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比如说有一些我特别敬重的同学会来找我一块去游泳。慢慢地自信就提升起来,朋友交流多了,在这个环境当中就比较舒服了。

 

 

2014年,我从中山大学毕业时跟父亲的合影。

 

我大学假期都会回家乡,又没有作业,一帮高中同学在一起感情好,就想着一起做点事情。从大二开始,我们每个假期都在家乡办培训班。大家把在大学里面学到的专业知识分享一下。学医的,回来就给高中生讲讲医学的研究知识,学土木的就讲讲他们的专业,发现效果还挺好。但我们创业其实没赚多少钱。

 

我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每年的奖学金,还有假期兼职去教育机构讲课得来的。基本上我大二就没有再找家里要过钱了。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选择了保送研究生,去了云南大学。当时很傻很天真,觉得研究生这个阶段可能课业没有本科那么繁重,自己会有更多的时间,想做点事情,就试着去做演讲创业。

 

有一次忙到没来得及做作业,老师上课正好问到我,当时就没答出来,老师还挺失望的。那个老师对我有很深的殷切期望,他就跟讲了一句我印象特别深的话:“出来混,没做到的事情,迟早要还。”从那以后,我就开始调整。后来研究生的课程也没有落下。

 

 

我在云南大学读研的日子。

 

本科毕业的时候,周围同学家庭条件好的,基本都选择了出国。哥们跟我说,我们学英语的,还是应该去英语国家看一下。我一想,有道理啊。我就跟我爸说我想出国留学,我爸就说那只能把家里房子卖了。我一想这不行。就放弃了这个想法,选择了保研。

 

后来上研究生,一翻朋友圈,同学们在国外看着每天挺充实的,我就越来越心动。人一旦内心有一个萌芽,就会越来越迸发。创业挣的钱就变成攒学费了。毕业后,攒够钱,我就申请了牛津、剑桥、杜伦、还有伦敦大学学院。除了牛津,其他三所都录取了。

 

 

这是我和妻子的第一张合影,摄于2012年9月,当时我们还只是普通朋友。

 

去英国之前,我和女友领了结婚证。她是我高中同班同学,大三才在一起。我们决定结婚,开始的时候她父母肯定有一些顾虑,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并没有给我们什么阻碍。她很坚持,她的父母也比较开明,见过两次面以后就没有什么了。

 

我妻子当时也收到了录取通知,也是挺不错的大学,但她选择了陪读。结果后来申请签证时候,她的签证被连拒了两次。没办法,只能我先一个人去英国,我大概在英国待了一个学期,才想了各种办法给她把签证办了下来。

 

祸不单行,我出发去剑桥之前,奶奶又去世了。上飞机那天上午,我刚刚参加完她的葬礼。我就看到她被送到里面火化,接出来放进骨灰盒,然后我自己一个人,坐上飞机,飞到英国去。

 

整个过程我觉得很魔幻,很失落。

 

本来是,相当于到了人生巅峰,我实现了梦想、即将带着我的爱人出去留学,结果,被釜底抽薪一样,爱人签证被拒了,然后奶奶又去世了,全家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乱成了一锅粥。我只能自己一个人,背着一个包去英国。里面有几件衣服,一个电饭锅,小电饭锅里边背着一袋米,还有我妈准备的家乡的一点土,跟我说去到那边水土不服,就用这个土泡点水喝。

 

 

我一个人背着包出发去英国。

 

我从来没有出国的经验。最开始在剑桥真的是,困难重重。

 

我到的那天周六,附近超市、餐厅都关了,没得吃,我不认识路,也不认识人,只能在周围摸索。附近唯一开门的,只有学校的健身房,旁边有个自动贩卖机。当时健身房前台是一个印度的大妈,我问她哪里可以买东西,她就指着就自动贩卖机说这个可以买。我过去一看,不会用,只能请她去帮忙,我跟她换了一些零钱,她帮我买了饭。

 

结果我把饭拿回宿舍,又不知道怎么加热,只能把里面的生米掏出来就那么吃,吃了一半就实在吃不下去了。我路上背着一袋吐司还剩一半,我就吃这个。第二天周日,超市、餐厅还是都没开。我也没有被子,床上只有一个床垫,我就睡在床垫上,用衣服盖着,衣服穿厚一点。

 

那两天就这么过的。

 

 

2016年,我在宿舍里做饭。

 

周一去报到,我不认识路,路上也不方便拿着手机看地图,只能坐在床上把地图查好了,看一下太阳,辨一下大致的方位,沿着路走。当时还挺戏剧的。

 

我越走人越多,建筑越古老,走到一条河边,那会正好8月份,夏天还没过,前面一大片树林,过了一座小桥,河里有人在乘船,就像徐志摩写的一样。那时候,突然一个很大的建筑,国王学院的教堂,就跃然在眼前,我心理一下子很复杂,悬着的心放下,然后又澎湃起来,就觉得,这就是梦想实现的地方,我来对了。

 

 

2017年,我在剑桥大学图书馆自习。

 

剑桥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地方,很魔幻。可能某一天咖啡馆里坐对面的那个小老头,他就得过诺贝尔奖,你周围的同学随便一个小哥,可能都会在Nature什么的发表过论文。

 

我还看到了真正做学问的姿态、步骤和方法是什么样的。不止学生、老师,大家在一起真正做起学术来、研究起本专业的东西来都很严肃,都很严格,所以那一年多的学术训练我觉得特别好。

 

毕业以后我就回国了。

 

 

2018年,我从剑桥大学毕业了。

 

我在大学待了有将近10年,读了本科、两个硕士。在学校待的时间太长了,好像有点不接地气的感觉,我就想实践一下。

 

回来找过工作。其中有一个学校,听说我的情况以后,就说不行,你没有手怎么操作电脑系统呢?他们就会先入为主地去“觉得”,不会去尝试先了解我。他们不会去想,我要是不会用电脑,我怎么学习、怎么写论文、怎么毕业呢?后来,我去另一所大学教了一年英语。

 

同时,想到之前也创业过,老觉得现在可能平台更高了,创业机会更大。考虑到教课占用了创业的时间,还有,想在高校有长远的发展的话,没有博士学位不行,我就想那干脆出来专注创业,不行就再回去读博士,读完了安安心心地教书。

 

所以2020年初,我开始创业,本来是想要做教育,但是这两年因为疫情、还有双减政策,我们一直还不是特别稳定,还在调整。另一方面我也在尝试做新媒体,比如抖音。

 

 

妻子生下宝宝以后,我们在一起合影。

 

今年我的人生还发生了另外一件重大的事情,今年10月,我当爸爸了。

 

经过了成为父母这整个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生养不易。从怀上他我们就已经在操心了。一个小动静,我们就超级超级担心。大概怀上7、8个月的时候,有时候他在肚子里不动了,有时候又使劲动,光是因为这个,我就记得大半夜往医院跑了三次。

 

我自己成为父亲以后,觉得父母太不容易了。我完全不敢想,如果当年是我处在他们的位置会是怎么样,我肯定做不到他们这样。

 

我父亲之前因为我的事情要去打官司、为我的前程奔波,一度变得很神经质,经常一个人的时候还念念有词,就像自己跟自己对话一样。现在我和妹妹都大了,他的状况也好多了。虽然他还是不放心我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但比起我还在少年时期的时候情况好了很多。

 

 

我在踢足球。

 

我今年已经31岁了。想到那场事故,还是会觉得遗憾,这个在所难免。因为身体上的不便,年轻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努力,不努力的人就应该被淘汰,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我一定要有很多很多财富,这样我才能过得有尊严,我一定要往上爬,这样才算是改变自己。

 

比如高考结束,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会大有作为。大学毕业,更是意气风发。包括剑桥毕业以后,会觉得有一种学成归来的感觉,觉得又要翻天覆地地做一番事业。

 

回国这两三年,就发现好像也不是想象中那个样子。我特别认同,罗翔老师讲的,每个人其实能做成什么事情、生活能成什么样都是很偶然的,我们都是被社会、被自己周遭的环境所裹挟着往前走的,最后即使做成了,个人因素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小的。

 

现在,我就觉得细水长流,一点点小雀跃、一点点小胜利地慢慢去累积,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极致就行了,至于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这个是老天对我的安排。

 

 

*本文由杨孟衡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杨孟衡本人提供。
 
 
 

杨孟衡  | 口述

王满地  撰文

呱   呱  | 编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