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解毒(11)
晁盖遗嘱之谜
曾头市晁盖中了毒箭,神医安道全也回天无力,终于命丧黄泉。弥留之际,原本“已自言语不得”的晁盖忽然醒了过来,“转头看着宋江”,谆谆嘱咐道:“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这便是晁盖的“临终嘱咐”,也是晁盖的惟一遗言。
晁盖这遗言好没道理。
晁盖这“梁山泊主”是怎么当上的?不是世袭的,不是选举的,也不是指定的,而是林冲火并了王伦,众人拥戴的。说白了,他这“第一把交椅”,是林冲从王伦手里夺了来推让给他的。他现在坐不了啦,理应还给林冲和众人,由林冲和众人再作商量,岂可视为己有,私相授受?
林冲火并王伦时曾骂王伦说:“这梁山泊便是你的?”
当然不是。
于是王伦便只好掉脑袋,而晁盖也才得以当寨主。
那么,梁山泊不是王伦的,便是晁盖的么?
显然也不是。
梁山泊根本就不属于哪一个人。既不是他王伦的,也不是你晁盖的。王伦活着尚且不能独霸,你晁盖人都快死了,岂能再管谁当家谁做主?
晁盖这遗言也好生蹊跷。
照理说,晁盖升天,宋江升职,是顺理成章的事。宋江原本就是“二把手”,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地位威望均无人可比。所以晁盖一死,吴用林冲等人便不管什么遗嘱不遗嘱,全都跑来找宋江,“请哥哥为山寨之主”。
他们的理由有两条。
一是“四海之内,皆闻哥哥大名”;
二是“若哥哥不坐时,谁人敢当此位”。
其实,还应该加上一条,那就是自从宋江上山以来,梁山的事务,实际上一直是宋江在主持,晁盖不过只是名义上的寨主。
因此,晁盖死后,由宋江继位,不但天经地义,而且大得人心。
〇 宋江 《水浒叶子》
然而晁盖却偏偏不想让宋江当寨主。
如果他想让宋江当寨主,根本就不必立什么遗嘱,这寨主之位,自然就是宋江的;而以宋江武艺之稀松平常和根本不可能直接上阵交手厮杀,又岂能捉得史文恭?
显然,晁盖这一遗言,已经几乎是公开暗示不肯让位于宋江了。
这就奇怪。因为晁盖一向视宋江为“生死之交”,而且宋江上山之初,晁盖就打算要让位的。
当初若不是贤弟担那血海般干系,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众?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谁坐?
晁盖
以晁盖之为人实在和仗义,说这话不大可能是虚情假意。只是因为宋江的坚持不就,这才形成梁山领导核心晁盖第一宋江第二的基本格局。
何况宋江不肯坐第一把交椅的理由,是晁盖年长。
宋江
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
现在这个问题没有了,正该那“山寨之恩主”来坐主位,怎么会半路里杀出个“临终嘱咐”来呢?
这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晁盖自私,一心只顾报那“一箭之仇”,把个人的恩怨看得比山寨的成败兴衰何去何从还重。作为梁山领袖,晁盖其实一直在思考后一个问题,而且越想,就越是对宋江不放心。因为他越来越意识到,宋江在梁山上的人缘威望早已远远超过了他,而宋江对梁山前途的看法和自己又并不一样。
晁盖其实是一个没有多少势力、能力也没有多少心眼的人。他在江湖上声望远不如宋江,哥儿们也没有宋江那么多。
晁盖去世时,梁山头领凡八十九人,属于“晁盖圈子”的不足十人,也就是最初跟随他上山的几个,再加上林冲。至于杜迁、宋万、朱贵,人微言轻,无足轻重,本人的心态也是无可无不可,顶多只能算作中间力量。
其余先后上山的,便基本上是“宋江团队”:破清风寨后,花荣、秦明、燕顺、王英一拨九个;劫法场后,戴宗、李逵、张顺、李俊一拨十一个。这些都是宋江的“心腹弟兄”。以后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三山聚义打青州,一拨一拨的人马上山,不是宋江的门徒(如孔明、孔亮),便是宋江的故交(如武松、柴进),不是为宋江所收(如呼延灼),便是专奔宋江而来(如段景住)。
这些人上山后,自然多半只认得宋江,不大认得晁盖。
〇 鲁智深 《水浒叶子》
比如鲁智深在少华山上要拉史进等人上梁山,便说“俺们如今不在二龙山了,投托梁山泊宋公明大寨入伙”;被华州贺太守捉住,也说“我死倒不打紧,洒家的哥哥宋公明得知,下山来时,你这颗驴头趁早儿都砍了送去”。
在他们嘴里眼里,梁山泊早就是“宋公明哥哥”的了,没晁盖什么事。
宋江不但人多,而且关系铁,过得硬。
花荣、李逵,是能和宋江一起去死的;武松、鲁智深、史进、燕青,还有那个“拼命三郎”石秀,都是些“水里火里不回头”而且“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汉子。
这些人在梁山上,敢说敢骂,敢作敢为,说一不二,举足轻重。正是靠着他们的拥护,宋江上山不久,就成了事实上的梁山之主。
相反,晁盖的圈子既小,又很松散。
公孙胜是个“闲散的人”,不去管他;白胜无足轻重,也不去管他。
吴用是晁盖的老弟兄,又是和晁盖一起上山的,却在宋江上山之后很快倒向了宋江。每次晁盖宋江意见分歧,吴用都站在宋江一边,帮宋江说话。
刘唐也是晁盖旧部,和晁盖一起出生入死,按说应该坚决执行“天王遗嘱”的,然而却在关键时刻“丧失立场”,成了“保宋派”,还要提供“理论根据”,道是“我们起初七个上山,那时便有让哥哥(指宋江)为尊之意”。似乎只有宋江当寨主,才真正是天王遗志,让捉得史文恭者为首,反倒违背了晁盖意愿。
林冲的态度也很暧昧。晁盖在位时,他倒是愿意帮晁盖做些事情(比如攻打曾头市,便是林冲相随),但晁盖死后,领头请宋江就寨主之位的,却也是林冲。可以肯定,如果宋江和晁盖发生冲突,林冲多半会守中立。
算来算去,关系最铁的,也就是阮家三雄。可惜他们人太少,又常年在山下水寨,成不了什么气候。
如此看来,晁盖其实很孤立。
〇 林冲 《水浒叶子》
晁盖是什么时候感到这种孤立的?不大清楚。
但曾头市事件肯定是一个总爆发。
梁山泊要打曾头市,起因在于一匹“照夜玉狮子马”。这匹马是段景住盗来献给宋江的。晁盖是山寨之主,段景住要以此马作为进身之阶,上山入伙,理应献给晁盖才是,怎么却要“献与宋公明哥哥”呢?
任晁盖再大度,心里也不能不起疑。
事实上,这种事情出得多了。
早在宋江将上山未上山时,就有欧鹏等四筹好汉前来相见,道是“只闻山东及时雨宋公明大名,想杀也不能够见面”。这话当着晁盖的面就这么说。好在大家“义气深重”,又都是来救宋江的,也就不会介意。
可是,后面上山的人,也都说是冲着宋江来的。
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就更是喊得厉害,口口声声“江湖上只闻及时雨大名”,这就不能不让晁盖有了想法。我相信,晁盖即便再愚钝,也不会感觉不到,梁山好汉们对他的态度是客气多于敬重,对宋江却是实实在在的又敬又爱。
与此同时,晁盖也一定感觉到宋江是在一步一步有意无意地架空他。
自宋江上山,梁山泊的大半个家,便都是宋江当了。但有疑问,都是宋江拿主意;但有征战,也都是宋江领兵下山。每到这时,众头领的态度,不是一片响应:“哥哥所言极是”;便是一片踊跃:“愿随哥哥前往”。
晁盖有什么决定,总是被委婉地驳回;想要领兵下山,也总被客气地劝阻。
“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宋江总是这么说。
结果,宋江的功劳越来越大,人马越来越多,威望也越来越高。这就不能不让晁盖心里有点那个。再说,晁盖也弄不明白,他这个“山寨之主”,究竟是统帅全局的领袖,还是摆看的花瓶?究竟要什么样的事,才该他出面、出手、做主,才不是“轻动”?晁盖心里,真是想不明白,好没意思。所以这一回,晁盖决计不听宋江那一套,死活要带兵下山去。
不但“宋江苦劝不听”,而且“晁盖忿怒”。
这“忿怒”二字值得玩味。忿怒什么呢?显然不仅仅是因为曾头市。
想当时晁盖一定有一种紧迫感。
他对宋江说:
你且休阻我,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
同时晁盖一定也有一种孤独感。
以往宋江下山时,只要说一声“小可情愿请几位弟兄同走一遭”,厅上厅下便会一齐都道:“愿效犬马之劳,跟随同去”。就连打一个小小的芒砀山,吴用和公孙胜都要左右辅佐。
这一回,却似乎没什么人自告奋勇,得晁盖自己点将。吴用和公孙胜都留下陪伴宋江。打先锋和当军师,全靠“梁山初结义”时的弟兄林冲一人。
这就几乎注定了晁盖要失败。
而紧迫、孤独导致的狂躁、冒进,则是晁盖失败的直接原因。
晁盖战死疆场,自然不失英雄本色,但也同时说明他确实不具备领袖资质,甚至缺少大将风度。凡为人主、为将帅者,必须能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像晁盖这样沉不住气,怎么行呢?
其实,晁盖不如宋江之处甚多。
他既无远虑,亦无近谋,而且往往意气用事。
比如杨雄、石秀两个来投奔梁山,晁盖却要砍他们的脑袋,原因只在于“这厮两个,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因此连累我等受辱”。
结果遭到众人反对,人情也让宋江做了。这岂非考虑欠妥?再说了,既然已经答应他两个入伙,就该唯才是举,好生安顿,晁盖却叫他们坐在杨林之下。想那杨林不过地煞星之十五,杨雄、石秀却在天罡星之列,武艺本事相去何远?可知晁盖实在没有识人之力用人之量,也实在不够资格当领袖。
〇 石秀 《水浒叶子》
难怪晁盖这领袖当得有点窝囊了。
最窝囊的是,他明明看出了宋江有投降的意思,自己也很不赞成投降,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投降对不对、好不好先不说,好歹也是一个纲领一条路线,晁盖却什么纲领路线都没有。
他的上山,原本就稀里糊涂;上山以后,又得过且过。
依照他的想法,既不必像李逵嚷嚷的那样“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他自知无此能耐),也不要像宋江琢磨的那样,招安投降,谋个一官半职(他明白那并非出路),最好就这么得过且过地混着,当一天强盗打一天劫。只要弟兄们日日在一处厮混,有肉吃,有酒喝,就不赖。
当然,晁盖并不蠢。
他也心知肚明,清楚这终非长久之计,可惜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过一天算一天,或者寄希望于来人。在他看来,有本事捉得史文恭者,一定有勇有谋。有勇,就不会投降;有谋,就能找到出路。
这当然是个办法,可惜行不通。
因为那捉得史文恭者,如果是山寨中人,岂肯颠覆宋江的领袖地位;如果是山寨外人,又怎么颠覆得了?显然,不管是谁捉得史文恭,也仍得让宋江去坐那头把交椅。
所以,晁盖的如意算盘,几乎注定要落空。
关于晁盖这个人,关于晁盖和宋江的关系,押沙龙在新书《读水浒》里的分析,比我讲得更透彻,强烈推荐阅读。
顺便多说一句,这本书,是近十年来,我读过的解读《水浒传》的作品中,最好的一本。
============================================================
押沙龙的博客
《读水浒》:我的心有一部分陷了进去
我有本新书上市了,书名叫《读水浒》。
如果你不感兴趣,你可以选择现在退出,当然我更希望你接着往下看,因为我确实有些话要说,这些话跟这本书有关,但也不仅仅和这本书有关。
01
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本书?
这是一个很俗套的问题。我应该这么回答:因为《水浒传》非常非常了不起,非常非常重要,我希望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本书,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等等。
但这不是事实。
因为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弘扬传统文化,也没想到《水浒传》的重要性。事实上,写它是非常偶然的事情。
我就是很偶然地写了一篇关于林冲的文章,有的网友留言让我接着写,我才开始仔细打量《水浒传》这本书。事实上,是在一篇又一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心才陷了进去。
是的,我的心有一部分确实陷了进去。在这本书里,我有很多感情投射,就像写到朱仝的那一篇的时候,我心情激荡,难以自持,有一种巨大的悲伤感,觉得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就这样,我把它写完了。
02
我看过一些解读《水浒传》的书,当然有些写得很好,但不是我想要的。从社会角度,从管理角度,从历史角度,我们都可以分析《水浒传》,但我最想要的还是从人性的角度。
说人性也许有些矫饰浮夸,那就说是“人”吧。
人的忧伤,喜乐,哀愁,无奈。光明,黑暗,血,死亡,还有悲悯。
中国最好的古典小说几乎都有悲剧色彩,就连《西游记》也不例外。而《水浒传》是一场特别巨大的悲剧。豪爽慷慨、替天行道、快意恩仇,都是镀在大悲剧外面的一层虚假的薄膜。它的真实面向是命运的罗网,是挣扎的人生,是泼在黑夜里的一碗血。
为什么《读水浒》的封面是黑色加红色?
这就是原因。
我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水浒传》就像一个残酷的实验,把人置于非常极端的环境里,描写他们的反应,“这有点让我想起中学里见过的解剖青蛙。在电流的刺激下,青蛙发出种种悸动,最终暴露出生理的秘密。”你也许会觉得夸张,那么你读了我这本书以后,也许能够理解我的这种感受。
03
拿到样书以后,我自己翻读了一遍,最大的触动倒是那篇《十八岁的少年血》。那篇写的是史进。史进是一百单八将里最早出场的人物,可是说是整本《水浒传》的迎宾者。但《十八岁的少年血》却是我全书里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也就是说,《读水浒》和原著的顺序是倒置的。但正因为倒置,我才更有触动。我在解读了那么多悲剧之后,返回头看《水浒传》的迎宾者,发现一切竟曾如此青葱和阳光。史进故事的开头,是风、月、松树、莎草,是全书中最优美的段落。盛夏之时,年轻英俊的史进坐在打麦场里纳凉,松林吹来阵阵清风,一切都安详恬淡,无忧无虑。
清风过后,故事一步步走向黑暗与血腥。命运翻出了底牌,一张张也都是那么狼藉不堪。
我们顺着命运的河流漂流而下时,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但如果我们倒置顺序,逆着命运之河回到开端,就会感觉到它骇人的残酷。
有时候,现实生活不也是这样吗?
04
这些人物的生命都曾是一点点灯火,在后来,它们渐次熄灭。有的是在征方腊的时候,而有的灯火在此之前,其实就早已熄灭了。生命早已经抽空为躯壳,灯光早已幻化为磷火,只是当事人不曾自知而已。
就像那位深陷梁山狗镇的扈三娘。
我不想把一切说得太过悲伤,所以《读水浒》里也有光明,有的时候甚至是耀眼的光明。光明就像世间的一切一样,终会消亡。但它亮起的刹那,命运之神的僵硬脸上也会泛起花火吧!
一定会的吧。
一朵莲花绽开,可以照亮三界黑暗,一定会的吧。
你看,《读水浒》里没有解读密码,没有细思极恐,只有人和命运的羁绊而行。命运怎么对待人,人怎么看待命运,而我们又怎么看待这些人。
我知道,我上面写的这些话有点过于抒情而伤感,编辑也许会不赞成,觉得会吓走你们这些读者,她会让我解释《读水浒》本身并不是这么悲伤的书,而是有趣的书、生动的书等等等等。也许我应该这样,也许我还应该举出书中的逗乐段子。
但是,回顾我写这本书的过程,最大的感受真的就是悲悯,难以遏制的悲悯。
我只希望没有影响到大家从阅读中体验到的乐趣。
05
说几句题外话。
我现在已经是个45岁的中年人。也许是因为岁数的缘故,我现在经常会有孤独的感觉,不是生活上的孤独,生活上我并不孤独。这种孤独是心智上的孤独。
我往往会觉得自己珍视的一切也许不被大家所珍视,自己相信的一切也许不被大家所相信。悲悯成为一种被遗忘的情感,共情成为一种过时的风气。这也许是事实,也许是岁数带来的幻觉。
但正因为这样,写书对我有了一种额外的意义。我当然希望它获得市场的成功。想到那么多书堆在一起,我也忍不住忧虑它们怎么可能全部卖掉。但是我同时还希望获得读者的认同,这种认同不是对我写作水平的认同,而是对我心智的认同。
寻求这种认同,其实是寻求一种确证,证明我在心智上并不孤独。世上还有很多人和我有类似的情感,类似的观念,类似的审美。
而我所珍惜的一切,并没有被时间簸去。
这越来越不像一个推广帖了。那么原谅一个中年人唠叨的废话吧,原谅一个中年人心智上的孤独感吧。

谢谢你们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