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那些事

来源: 2021-11-03 19:08:39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帝国名妓:晚明风流故事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1-11-02
 
 
1
 
 
大明帝国风雨飘摇之际,崇祯八年(1635),18岁(虚岁)柳如是,和28岁的陈子龙,走到了一起。
 
这位瑰丽脱俗、后来被列为秦淮八艳之首的奇女子,对那位比她年长十岁,却是晚明复社骨干,写诗治文“高华雄浑”的陈子龙,爱得如痴如狂。
 
一位是帝国名妓,一位是江南才子,在一个明末清初江山鼎革的年代,爱来得如此温柔婉转、却又轰轰烈烈——陈子龙是崇祯三年举人,崇祯十年进士,后来担任明末刑部主事、兵科给事中,崇祯八年(1635),恰是陈子龙科举和人生的低潮期,此时,他仍是举人身份,两次进京会试仍未高中,心中烦闷,柳如是就在这时,走入了他的生活。 
 

剧照:柳如是与陈子龙。

 
他们在江南松江城的徐氏别墅相遇缠绵,柳如是(1618-1664),这位美艳清新,却性似男儿的女子,模仿曹植的《洛神赋》,献给了陈子龙一首《男洛神赋》:
 
启奋迅之逸姿,信婉嘉之特立。
群妩媚而悉举,无幽丽而勿臻。
 
自古以来,未有女子如此夸誉男人的,也只有这位炽热、奔放、调皮的奇女子,才会如此表达自己的感情。
 
 
 
2
 
 
 
她是倔强的。才十几岁,她就被卖入青楼,后来被当过明朝宰相的周道登(状元出身,曾任明朝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收为小妾。周道登爱她年小聪慧,经常将她抱在膝上传授艺文,周家的姬妾们醋意勃发、群起而攻之,说她放荡不羁,以致她被逐出周家,无奈再入青楼。
 
她再次被卖到苏州吴江为妓,此后,她干脆以“相府下堂妾”为标榜,高张艳帜于江南小镇盛泽镇归家院。
 
盛泽镇,是明末著名的丝织品集散地,客商云集、名扬海外。
 
在这里,本名杨爱的她师从吴中名妓徐佛,但美貌才情、绮谈雅什却更胜徐佛一筹,引来无数客商、才子竞逐风流,出于状元宰相府、受教吴中名妓,诗文琴棋书画都有高人指点的杨爱,以《金刚经》中“如是我闻”的典故,为自己取字如是,偏名柳如是。 
 

▲剧照:柳如是才貌双绝,引得晚明名流竞相追逐。

 
被称为“云间三子”之一的宋征舆爱她,想登船相会,她就让丫鬟传话,说:
 
“宋郎且勿登船,若果真有情,就请跳到水里等待吧!”
 
正是风寒水冷的冬天,那痴情少年却二话不说,直接跳进水里,惹得佳人痴怜,赶紧让船工用长蒿救他上来,“由是情好遂密”。
 
但少年怎堪浓情,后来,松江郡守要驱逐盛泽镇一带的“游妓”,柳如是找来宋征舆商量对策,她原本是希望,这个年纪轻轻、才情却誉满江南的少年,能够给他一个归宿和名分,没想到宋征舆的回答却是:“那你就避一避、躲一躲吧!”
 
一番话,惹得柳如是勃然大怒,“别人对我如此,你却也如此待我!”说罢,她随手就将古琴旁边的一口倭刀抽出,手起刀落,将琴弦斩为两段,这位泼辣刚狠的青楼雏妓,让宋征舆震惊不已,悻悻退出,由此两情遂绝。
 
 
 
3
 
 
 
携手陈子龙,已是柳如是从周道登府中被逐出,与宋征舆绝义之后。
 
尽管偏居江南小镇,但柳如是却与文人名士过往甚密,她与复社领袖张溥、书法家李待问(李存我)等都是好友,还因为宋征舆等人关系,认识了“云间三子”另外两位高才陈子龙、李雯。
 
那位大他十岁的陈子龙,就在此时,翩翩而来。
 
她18岁,他28岁,然而,陈子龙却已有妻室,尽管陈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工部郎中,然而此时家道也已中落,经济窘迫的陈子龙,并无能力为柳如是赎身,加上陈子龙原配的极力反对,这对才子佳人的缘分,在一代名妓十八岁的芳龄,最终戛然而止。 
 

▲剧照:抛弃儿女私情的陈子龙,最终为明朝殉国就义。

 
此时,大明帝国已是日渐衰颓,无力顾及儿女私情的陈子龙,在两年后的崇祯十年(1637)考中进士,被任职为兵科给事中,1644年明朝亡国后,陈子龙出任南明兵部侍郎,并以书生之身,组织义军坚持抗清,1647年,坚持抗战三年的陈子龙最终兵败被捕。
 
清兵将他严刑拷打,陈子龙始终“植立不屈,神色不变”;清兵问他为何反清,陈子龙说,
 
“我崇祯朝兵科给事中也!”
 
清兵又问他为何不剃发,陈子龙又说:
 
“吾惟留此发,以见先帝(崇祯)于地下也。”
 
后来,陈子龙在被押送南京路途中,于松江境内趁看守不备,投水自尽。陈子龙死后,清军又残暴地将他的尸体凌迟斩首,并弃诸水中。
 
就义那一年,陈子龙40岁(1608-1647)
 
他没能与他心爱的柳如是厮守终身,却选择了将生命,献给了他挚爱终生的祖国。
 
 
 
4
 
 
 
她没能挽留住她挚爱的男人,尽管沦落风尘,但她却看不上那些心甘情愿为她日洒千金的纨绔子弟,独然向往能觅为知己的“旷代逸才”
 
陈子龙本算一位,但却翩然而去,在写给陈子龙的《别赋》中,柳如是写道:
 
“虽知己而必别······冀白首而同归,愿心志之固贞。” 
 

▲柳如是传世画作:月堤烟柳图。

 
在与陈子龙离别后,有一位徐姓公子,以“三十金”的重酬托鸨母求见柳如是,刚一见面,徐某倾心,就对柳如是说:“久慕芳姿,幸得一见。”
 
柳如是不觉失笑,徐某接着又说:“一笑倾城。”
 
性格本就旷达的柳如是又大笑,徐某又说:“再笑倾国!”
 
没想到柳如是却怒了,马上出门叫来鸨母说,
 
“得金多少?乃令此奇俗人见我。”
 
柳如是要鸨母退还酬金给徐某,鸨母自然不肯,并假说酬金已经用完了,柳如是于是便剪下一缕头发,让带给徐某说:
 
“以此偿金可也。”
 
徐某谈不上庸俗,但柳如是却看不上眼,她所深爱的“旷代逸才”有缘无分,放眼世间,她寻寻觅觅,希望能觅得一位蓝颜知己。
 
 
 
5
 
 
 
为此,她耗尽多年,一直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她主动求访明末文坛领袖、曾经高中探花的东林宿老钱谦益
 
这是大明亡国的前四年,这一年,柳如是23岁,钱谦益59岁
 
她女扮男装,泛舟常熟,向当时的文坛扛把子钱谦益,投上了一封署名为“柳是”的名帖,在那个年代,敢于女扮男装,主动求访诗人名宿,大概也只有柳如是这种泼辣刚毅的性格才能做到。
 
没想到的是,钱谦益刚开始却给这位“年轻人”来了个闭门羹,因为想要拜访这位文坛领袖、沽名钓誉的凡夫俗子实在太多了,钱谦益于是推说不在,拒绝了“他”。
 
柳如是不甘心,于是再投名帖,并奉上一首诗《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
 
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
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濛。
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
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
 
钱谦益看到诗后非常惊讶,他心存疑惑,于是出门迎接,才发现这位来访的“儒生”,原来竟是一位身着儒服的优柔女子,于是,这对原本更像父女的忘年相交,在诗文的切磋中迅速走近。 
 

▲剧照:柳如是女扮男装拜访钱谦益。

 
一心向往“旷代逸才”的柳如是,倾心仰慕这位江南的文宗领袖,钱谦益则怜爱这位聪慧美貌、才艺双馨的绝世女子,于是为她在家中园林,迅速建筑了一个精舍“我闻室”,意思取《金刚经》中“如是我闻”的语意,大约这次拜访后的一个月,柳如是搬入到了钱谦益家中,入住“我闻室”。
 
在这场女扮男装的会面八个月后,崇祯十四年(1641年)农历六月,钱谦益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以60岁的文坛领袖、崇祯朝原礼部侍郎的身份,迎娶了当时仅有24岁的江南名妓柳如是,而且,钱谦益不是用娶小妾的方式,而是以类似娶正房大鼓大吹的“匹嫡”方式,迎娶了柳如是。
 
尽管她出身卑贱,但这是位奇女子,所以钱谦益宁可顶着世俗压力,也要力排众议,以“匹嫡”而不是纳妾之礼,迎娶柳如是。 
 

▲剧照:钱谦益不畏世俗,以“匹嫡”之礼迎娶柳如是。

 
在钱谦益看来,“柳才色无双,小星不足以相辱。”所以,这位60岁的文坛领袖,坚持以“合卺花烛,仪礼备具”的方式,迎娶这位旷世奇女子。
 
对此,当时的文坛和市人非常不屑,婚礼当天,有人甚至朝着迎亲的婚船,乱扔石头嘲笑泄愤,在他们看来,以钱谦益的文坛领袖身份,却在晚年“恬然无耻”地迎娶一位风尘女子,无疑大跌身价。
 
然而,白首新郎钱谦益却不顾世俗,红颜新娘柳如是也衷情爱恋。
 
 
 
6
 
 
 
但钱谦益,却让柳如是,失望了。
 
钱谦益虽是探花出身的文坛领袖,但志气贞节却远不如陈子龙。钱柳婚后第三年(1644),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杀,随后李自成兵败、清兵迅速南下。
 
此时,钱谦益已在南明弘光朝廷中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但清兵铁蹄一到,钱谦益马上跟着大学士王铎等人,一起献城投降。 
 

▲1645年,钱谦益跟随南明众大臣一起投降满清。

 
此前,柳如是力劝钱谦益殉国,“是宜取义全大节”,并表示愿意追随钱谦益一起殉国死难。清兵进入南京之际,柳如是试图跳水自杀,被家人死死抱住,后来,钱谦益跟别人说,他也要效仿屈原自沉湘江,但钱谦益摸摸池水,然后转身跟随从说,“水太凉了!”于是,“遂不死。”
 
在帝国崩塌的大潮中,钱谦益选择了投降满清,随后跟随新主子到北京上任;不久,钱谦益以老病缠身为由,向清廷请假返乡。
 
晚来名节丧失,清廷又未特别“提拔礼遇”,后来,心中失落的钱谦益经常感慨说:
 
“要死!要死!要死!”
 
对此,有一次柳如是讽刺他说:清军攻破南京那年(1645年)你都没死,现在说死,不是太晚了吗?
 
这位少妻,对于自己的老夫,说话总是单刀直入、针针见血,无话可说的钱谦益则“甚宠惮之。”
 
 
 
7
 
 
 
钱谦益屈膝投降之时,陈子龙却选择了奋起抗清。
 
大明亡国后第三年(1647),陈子龙兵败殉国,就在这一年,钱谦益也被清廷逮捕。
 
逮捕的缘由,是因为此时钱谦益在柳如是的劝说下,经常秘密协助南明军队刺探消息,钱谦益内心,有着文人的畏缩流气,他曾经附从阉党、投降满清,如果没有时代剧变,他或许还能以晚明文坛领袖的身份终老,然而晚来失节,对此他心中也是痛苦不堪的,毕竟礼义廉耻,还是时时在制约、谴责着他自己,因此从北京归来后,钱谦益也开始秘密联络义军,资助反清复明事业。 
 

▲剧照:柳如是与钱谦益。

 
然而消息走漏,钱谦益被清军逮捕,为此,柳如是四处奔走,她甚至向清廷上书,表示愿意代钱谦益去死。
 
最终经柳如是和众多亲朋好友的周旋,入狱四十多天后,钱谦益终于获释,这一天正是柳如是30岁生日,钱谦益写诗感慨道:
 
“恸哭临江无壮子,徒行赴难有贤妻。”
 
这位曾经鄙夷他投降满清,却在危难时刻与他患难与共的少妻,此时已经成了钱谦益晚年的精神支柱。 
 

▲钱谦益锒铛入狱后,柳如是到处奔走求救。

 
明朝灭亡后,一心矢志反清复明的黄宗羲后来回忆说,当时他跟钱谦益往来频繁,多次住在钱家,钱谦益则邀请黄宗羲晚年一起到钱家结伴读书,有一天晚上,钱谦益提着一盏灯,一个人来到黄宗羲房间,并拿出七块金子给黄宗羲说:
 
“此内人(指柳如是)意也。盖恐余之不来耳。”
 
因为柳如是知道,黄宗羲为反清复明到处奔走、经济窘迫,因此她特意要钱谦益,特别援助黄宗羲。
 
 
 
8
 
 
 
然而,大明帝国却运数已尽,在郑成功和张煌言的军队先后败走江南后,大明帝国的复兴火焰,已经逐渐熄灭。
 
待到南明的反抗势力逐渐被剿灭后,柳如是和钱谦益这一对年龄相差36岁的老夫少妻,也终于携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83岁的钱谦益1582-1664)老病去世,随后,钱谦益的族人开始抢夺钱家的银钱地契,并威胁柳如是,要她交出三千两银子买平安,否则“有则生,无则死”。
 
钱谦益死后一个来月,钱氏族人再次上门,威胁要将柳如是,以及她年仅十多岁的女儿和女婿扫地出门,面对一帮恶徒,性情刚烈的柳如是,从容地对钱氏族人说,你们安静片刻,让我上楼料理。
 
随后,她带着纸笔上楼。众人见久无动静,遂踢开房门,才发现柳如是已经自缢身亡。
 
在嫁到钱家多年后,她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终年47岁。她选择了用死,用一条人命的抗争,来帮助女儿击退这伙无赖恶徒,在留给女儿的遗书中,柳如是写道:
 
“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 
 

▲柳如是的人物画像。奇女子的一生,最终以悲剧告终。

 
在她生命的最后,她倾心思念他的丈夫钱谦益、那位她曾经爱恨交织的人生伴侣,并希望他能在阴间,为她和女儿主持公道。
 
至此,这位备为后世推崇的秦淮八艳“花魁”,终于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人生。三百多年过去了,人们通过复社领袖张溥的记录,依然能记得她在明末乱世的豪情壮志,这位当时不到二十岁的女子对张溥说:
 
“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应如谢东山(谢安)运筹却敌,不可如陶靖节(陶渊明)亮节高风。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
 
在某种程度上,她的内心更如一个男子,更似一个负有家国情怀的书生。 
 

▲剧照:柳如是。

 
但她一生挚爱的人,如陈子龙,不能给她一个名分;她选择厮守终身的人,如钱谦益,最终也未能守护她走完人生。
 
尽管性情刚烈,但蓦然回首,人们才发现,她终究只是鼎革变幻的时代中,一个纤细却奇崛的弱女子而已。
 
或许正如她自己的词所写: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纵有万般柔情,又将诉与谁人知?
 
柳如是音乐:张优
 
 
全文完。感谢阅读~
 
 

参考文献: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三联书店,2001年版

王鹤:《晚明风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朱则杰:《钱谦益柳如是丛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月刊

 

===========================================================================

 

 

选美往事:历史上的性压迫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1-11-02

 

公元前485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终于想出了打败吴国的策略。

 

在正史中,这个法子是鼓励人口生育;而在传说中,这个法子便是美人计。

 

民间传言,勾践派遣相面的人在越国大范围筛选美女,他们找啊找,找到了诸暨县南五里的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碧涛波光中,一道照水剪影宛若天仙下凡,叫水中的鱼儿都忘了游动,渐沉于溪底。

 

后人称她为“西施”,“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大诗人李白也曾写诗讲过她的故事。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唐·李白《咏苎萝山》

 

勾践选择了西施以及另一个美女郑旦,派相国范蠡带着她们到吴国进献。

 

从此,两名纯朴美丽的农村姑娘,变成了越王施行美人计的工具,成为越、吴两国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武器”。

 

这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选美”。西施后来成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在历史的传说中,她再美,也只是男人政治的工具。

 

▲周文矩《西子浣纱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源/网络

 

 

 

“美”字最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东汉时《说文》中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

 

一开始,美不关涉道德,也不关涉伦理。美只是和美本身有关,只是和最完满、最令人愉悦的一种理想有关。

 

《诗经·卫风》中,有一段话直到今天仍常常用来赞美漂亮姑娘:“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里的美女主角,是卫国第12代君主卫庄公的夫人庄姜。

 

她身材高大硕壮,穿着朴素,皮肤洁白细腻,面貌端庄,方额弯眉,微微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眼睛明亮而黑白分明,给人一种庄重、高贵、朴素的美感。

 

这类美女的特征,逐渐演变成为中原地区女性形体美的标准,一种端庄淑女之美,后来甚至成为了汉至唐历代皇帝遴选后妃的正统审美标准。

 

两汉时期,皇室对选妃对象的相貌要求就是:“姿色端丽,合法相者。”

 

汉惠帝刘盈的皇后张嫣就充分展示了这种端庄之美,她不仅是个约一米七的大高个儿,还拥有一双天足大脚。

 

有一次,两个宫女正在为张皇后洗脚,汉惠帝坐下来看了看她的脚,笑着说:“阿嫣年少而足长几与朕足相等矣。”

 

汉惠帝自然不是要嘲笑张嫣的大脚,相反,他接着向身边宫女夸赞皇后的脚“圆白而娇润”,谁也比不上。这要是放在南宋以后的缠足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汉惠帝的皇后张嫣。图源/影视剧照

 

这种端庄颀硕之美,是汉代宫廷乃至所有封建王朝宫廷选美的正统和主流。然而,一些风流帝王却往往会将那些纤柔艳丽的歌舞伎人纳为后妃,深加宠爱。于是,纤柔之美也慢慢成为宫廷选美的重要倾向。

 

汉高祖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就是一位“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唱《出塞》《入塞》《望归》之曲”的美妇。

 

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也是因为善于歌舞又长得美艳,所以被武帝看中。汉武帝在出巡时,路过平阳公主家,酒席上对献艺的歌女卫子夫一见倾心,便在轩车中“幸之”,后来纳入宫,将她一路升为皇后。

 

除了卫子夫,汉武帝的李夫人也是一个歌舞者。她哥哥李延年是一位宫廷乐师,有一天,李延年给汉武帝唱了一首《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听后好奇心大增,世间哪有这样的佳人呢?于是就召见了这位“妙丽善舞”、纤柔俏丽的佳人——李延年的妹妹,自此宠幸有加。

 

▲妙丽善舞的李夫人。图源/影视剧照

 

西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姐妹俩,更是以体态纤细轻盈、美丽善舞而著称。她们都出身于歌舞艺人,按照汉代选后妃的标准,都属于非良家女子,本没有入选资格。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纤柔之美在宋代以前并没有成为女性美的审美主流,只能算是个别帝王厌烦了“大餐”之后别有风味的“小甜点”。

 

但从北宋开始,中国统治阶级中的男性,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种以纤柔瘦弱、慵懒娇羞为美的女性美审美情趣逐渐流行开来,连带着女子缠足之风也在士大夫的鼓吹下日渐风靡。

 

到了明清时期,弱不禁风的小脚女人成了女性美的典范,女性形体美已然走向畸形化和病态化。 

 

 

 

在权力关系之下,男性也像女性一样,会被当成“选美”对象。

 

虽然传统社会构建了男尊女卑的大框架,女性从总体上失去了人体审美主体的地位,失去了选择丈夫的自由,但作为个体的人,她们仍然有审视男性的能力。一些有权势的女性或特殊女性,更是拥有选择丈夫的“权力”。

 

比如,公主选驸马,就是古代“选美”的变种——男性成为被审视和选择的对象。

 

汉高祖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就可以在刘邦为她召集的30个年少貌美的男子中挑选心仪者,“召年少貌美者三十人,入内廷听选”。

 

其中有一个美男子,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耳的儿子张敖,“年方二十一,神清如冰玉,状貌雅丽,仪度翩翩”。连刘邦见了都连声惊叹:“美哉!古之子都、徐公不能过也。”

 

于是,这位美貌过人又富有才华的张敖公子,就凭借颜值和实力成为了鲁元公主的驸马。

 

一些敢于冲击礼教束缚的女性,也可以凭自己的审美眼光选择男人。

 

西汉蜀郡“冶铁大王”的女儿卓文君,因为司马相如雍容闲雅的风度和美丽帅气的容貌,而选择其作为自己的夫婿,大半夜跟着他出走私奔了。

 

▲才貌双全的司马相如凭借一曲《凤求凰》撩动了卓文君的心。图源/影视剧照

 

社会上对男性美的品评,最有特色的可能要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品藻。

 

魏晋时期的很多士族豪富之家,非常讲究仪容、举止,追求所谓的名士风度。

 

南朝人刘义庆写了一本书《世说新语》,专门讲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的八卦逸事,里面就记录了各种“美容止”的男性。

 

那时的士族大家格外注重仪容修饰,喜欢抹粉熏香。有的男性甚至出入要侍从搀扶着才能走路,摆出一副弱柳扶风的样子。

 

追求仪容举止女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男性士族阶层的审美情趣。

 

竹林七贤中“风姿特秀”的一位,嵇康,人们看见他就不由得感叹眼前人是“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他的朋友山涛说他,即使是喝醉了酒卧倒在地,也依旧美极了,“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嵇康(224—263?)。图源/网络

 

而当时的美男子潘岳(即潘安),更是“妙有姿容,好神情”,手上拿着弹弓,一副放荡不羁的少年模样走在洛阳道上,受到了广大妇女群众的热烈围观和疯狂撒花。

 

类似的奇闻异事,还可参见当时另一个美男子卫玠的经历。可见,当时的女性也有追求男性美的权利。

 

但是,在这些看似男女平等的审美背后,其实仍潜藏着关于身体审美的、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

 

如果一位男性姿容俊秀,风度翩翩,他就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赏识和尊重,甚至因此升官发财,走向人生巅峰。

 

▲《潘氏宗谱》中的潘岳画像。图源/网络

 

但一个美女的命运则全然不然,她们往往成为帝王、权贵、士族大家争夺和玩弄的对象。即便受到一时宠爱,风头无两,也往往逃不过高级玩物的悲剧命运,最终落入色衰爱弛的结局。

 

不仅如此,越是出名的美女,越要为时代的堕落背锅。不管是君王的昏聩,还是王朝的覆灭,都要从美女身上找罪责,美其名曰“红颜祸水”。

 

因此,一部“古代选美史”,本质上仍然是以帝王为首的男性特权阶层遴选、霸占、掠夺、践踏女性美的历史。

 

 

 

病态的时代,才会催生病态的“选美”活动。

 

古代良家妇女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可随意抛头露面。但有一群女子却热衷于“选美”,通过“选美”提升知名度,以便招揽顾客。她们就是青楼女子。

 

类似的活动不叫选美,而是有着一个更为含蓄的叫法——“品花”。因为每个参加的妓女,都会被匹配成一种花。

 

唐朝时,很多诗人墨客常常和名妓歌女相往来。诗人们赠诗给名妓,赞扬她们的美色和诗才,品评她们的才艺品德。

 

晚唐诗人杜牧在江南做官时,就常年流连于烟花柳地,结识了很多歌妓舞女。在他即将离开江南回长安赴任时,给一位他曾沉迷的红颜知己留下了《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唐·杜牧《赠别·其一》

 

▲歌女杜秋娘,杜牧也曾为她写诗。图源/网络

 

到了宋代,词人们专门用艳词来品评妓女的美貌与才艺,在品评中产生了有等次之分的“评花榜”。

 

他们推选出来的头名称作“花魁”,以此类推有“花吟”“花芙”“花颜”“花女”等。妓女们“一经品题,身价十倍,其不得列于榜首者,辄引以为憾”。

 

明清时期,由女子缠足又引出了“赛脚会”“晒足会”“莲足会”等比赛小脚的活动。这是下层良家妇女中一种畸形的“选美”。

 

在《水浒传》中,西门庆和潘金莲偷情前,小说先描写了西门庆俯身捡筷子,趁机摸了摸潘金莲的“三寸金莲”。

 

在缠足最盛行的地区,一般都以小脚为美,形成了一种小脚病态审美意识。一些地区还逐渐形成了比赛小脚的风俗,看哪家妇女的脚最小最美。

 

大脚女人就算长得很漂亮,也通常被认为是“半截美人”,要受到人们耻笑的。

 

▲三寸金莲与天足女人。图源/网络

 

这种赛脚比赛出现于明朝正德年间,又以山西和直隶两地最盛。

 

在“小脚甲天下”的山西大同,赛脚会最是盛行,几乎每次庙会都会举行。其中,以农历六月初六和八月中秋节两次最为盛大隆重。

 

每逢庙会时,妇女们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同时,穿上极为考究的绣鞋罗袜,对自己的一双小脚精心修饰。她们在庙会上三五成群,或一起买胭脂水粉,或一道看时兴布料,或你看看我的脚,我看看你的脚,互相品评彼此的小脚和绣鞋。

 

山西太原的赛脚会,如今看来简直有些魔幻:每逢赛脚之时,参赛女性或围坐于空场,或坐于车中,仅将双脚伸出车外,任游人品评,互相比赛。当然,她们都穿着精心准备的鞋袜。

 

男人们经过一番“评脚论足”后,就会依次定出状元、榜眼、探花。那些名列前茅的女性,会因此远近闻名。而那些待字闺中的女子,也会因为一个好名次而使自己身价倍增,非常容易物色个好人家。

 

▲清“三寸金莲”红缎绣花弓鞋。图源/湖南省博物馆

 

可以说,明清时期,女子道德美、形体美标准都走入畸形的死胡同。

 

物极必反,时代大变革正在一潭死水中发酵酝酿。

 

清道光时期,龚自珍提倡妇女天足,认为天足的女子很美,从女性美的观念上否定了缠足:“娶妻幸得阴山种,玉颜大脚其仙乎?

 

他笔下的天足妇女,玉颜大脚,行走如仙,风度翩翩,充满了自然健康的蓬勃朝气。

 

此后,直到民国,天足女子逐渐成为婚嫁的首选,而缠足女子则饱受社会嫌弃。同样的,这看似是对女性的解放,但往深处想,又何尝不是男性对女性美的话语权在变相压迫着女性呢?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女性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采取了一些非自然乃至有碍于健康的方式,来改造她们的身体,实现对美的推销。

 

正所谓“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

 

爱美不是罪,是人之天性,但回望历史长河,对于“何为美”的定义,“谁说了算”的话语,却每时每刻充斥着阶层、性别与身体的权力。

 

只是,人们置身其中,毫无察觉。

 

 

全文完。感谢阅读~

 

 

参考文献:
郑虹:《风雅硕人——关于选美的文化解读》,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刘巨才:《选美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收藏

 

====================================================

帝国失控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1-11-01
 
公元前92年,汉武帝65岁了。
 
这一年,大汉建章宫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个男的带着剑从中龙华门进入,刚好被汉武帝看见。汉武帝命人抓捕。这男的把剑丢在一边,在一大群侍卫的追赶之下居然成功跑路。
 
在堂堂皇宫禁地竟能带着剑来去自如?汉武帝恼怒异常,把负责看守宫门的人斩了,又命三辅的骑士大搜上林苑,关上长安城门戒严,十一天后才解禁。
 
这是个不祥之兆。
 

晚年汉武帝。图源/《汉武大帝》剧照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登基。8年后,汉朝结束韬光养晦,开始兴兵征战四方。三十年间南征北战,大汉天威远播。如此说来,国家不可谓不强。
 
然而,战争是要烧钱的,是要劳民的。虽然战绩好看,但对国内的社会来说,却不失为一场灾难。
 
汉武帝继位之初,国内还是一片太平治世的景象,所谓“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无论国都还是乡野,仓廪都储藏了满满的粮食,府库则有余财。社会人口不断增长,“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
 
百姓生活好,社会秩序自然也好。“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犯罪率低,吏治也清明。但经过几十年战争之后,情况完全变了。
 
史载汉武帝通西域,制匈奴,“师旅之费不可胜记”,以致“民力屈,财用竭”,海内虚耗,一遇凶年便盗寇并起。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匈奴文物。图源/图虫创意

 

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许多农民无法继续安于生产,变成流民,以致户口减少。史载公元前107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
 
流民问题,首先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而政府为了稳定财政,又会将赋税加派到农民身上,以致农民不堪重负,产生新的流民,进入恶性循环。
 
“亡秦之迹”便是如此。
 
年迈的汉武帝很清楚事态的严重性,他意识到自己的政策必须做出调整了。不过,另一方面他也担心:
 
民生凋敝如此,上至官僚,下至百姓,他们会怎么看我?一定有人在暗地里戳我的脊梁骨,盼我早死吧?
 
比如,太子刘据。
 
 
 
公元前128年,29岁的汉武帝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刘据。汉武帝欣喜异常,又是命大臣写赋,又是修建婚育之神高禖之祠,举国欢庆。
 
刘据出生后,他的生母卫子夫便被汉武帝立为皇后,刘据的身份也随之变为嫡长子。
 

 

▲影视剧中的汉武帝与卫子夫。

 
公元前122年,刘据被汉武帝立为太子,成为帝国的继承人。
 
然而,随着刘据一天天长大,汉武帝却渐渐发现,太子不像自己。
 
汉武帝心中的太子,应该跟自己一样雄才大略,应当坚定不移地继承自己的路线,继续开边、兴利、改制、用法,努力建设富强的国家。但刘据却不是这一路人。
 
史载刘据“性仁恕温谨”,在许多事情上,都跟汉武帝意见相反。比如每次汉武帝要兴兵远征,太子就出来谏征:一个“仁恕温谨”,坚持儒道的人,自然是不喜欢打打杀杀的。
 
汉武帝对此颇为不满:“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我现在跑前跑后,苦活累活都干了,给你留个安逸不好吗?言外之意太子这有点不知好歹。
 
在政治上,史载汉武帝“用法严”,多用酷吏,喜欢搞一大堆刑事案件约束百官;而太子却“宽厚,多所平反,得百姓心”。
 
对此汉武帝更生气了:合着让我唱白脸当坏人,你跑出来唱红脸,好人都让你当了?朝堂上的酷吏们自然也不喜欢太子:要是这样一个“仁慈”的储君,将来继承了皇位,那还要我们这些酷吏做什么呢?
 
一边是当今的天子,一边是未来的天子;一个严厉,一个宽厚。表面上太子对汉武帝恭恭敬敬,但实际上,两个人的立场针锋相对。
 
朝中群臣看得明白,于是“宽厚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要么站皇帝一边,要么站太子一边,大汉的朝堂实际上分裂成两派。
 
汉武帝嫌弃太子“材能少,不类己”,转而宠爱其他皇子,连太子的母亲卫皇后,也在这个时候失了宠。于是太子常常心怀恐惧,担心自己某日被废。而自古以来被废的储君,几乎没有好下场。
 
如今汉武帝年迈,随时有可能驾鹤西去。
 
皇帝一死,太子就当皇帝了;皇帝早点死,太子就早点当皇帝了,不是吗?
 
对此,汉武帝心里始终有根紧绷的弦。
 
矛盾的爆发,需要有人点一把火。
 
 
 
建章宫闯宫事件发生后,紧接着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便因挪用公款被逮捕下狱。
 
为了救自己儿子一命,公孙贺便主动向汉武帝请缨,捉拿帝国头号通缉犯朱安世:以朱安世的命,赎自己儿子的命。
 
朱安世是行走江湖的大侠,抓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人谈何容易?然而公孙贺竟然成功了,他真的抓到了朱安世。不过,被捕的朱安世却笑了笑——这大概是史上最恐怖的冷笑:
“丞相祸及宗矣!”
 
在狱中,朱安世向汉武帝告发:
“公孙敬声与你的女儿、卫皇后所生的阳石公主私通,为了能与之长相厮守,不惜在通往甘泉宫的路上让巫师埋了小木头人偶,以此诅咒皇上早日归天。
 
汉武帝大怒,将公孙贺父子下狱,并命人调查。结果真的在甘泉宫之路挖出了木头人,公孙贺百口莫辩。
 

▲太子刘据。图源/《汉武大帝》截屏

 
汉武帝于是斩了公孙贺父子,灭其族。一同被杀的还有卫皇后所生的两个女儿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皇后的侄子、卫青之子卫伉。
 
眼看这么多人被老爹砍了,太子慌了神。这不仅因为他生性“仁恕温谨”,更因为被处理掉的,皆是卫氏一族的铁杆党羽:
 
公孙贺,其妻卫君孺,正是卫皇后的姐姐。
 
换句话说,公孙贺等人被清洗,意味着太子在朝中的实力大受折损。他与母亲卫皇后瞬间成了孤家寡人。
 
然而事情至此远没有结束。因为这作驱邪避灾之用的木头人,宫中到处都有埋。既然“埋木头人”跟“诅咒皇帝”联系在了一起,那么所有“埋木头人”的人,都有问题。
 
于是宫中掀起一股互相告发的血雨腥风,嫔妃、宫女、大臣,数百人因为这木头人丢了命。
 
杀人太多,年迈的汉武帝自己也怕。
 
某日,汉武帝做梦,梦到数千木头人向自己追袭而来,吓得魂不附体。自此以后精神恍惚,身体每况愈下。宫中“谈木头人色变”。
 
大祸终于临头。
 
 
 
眼见巫蛊之祸蔓延开来,太子一直惶惶不可终日:
 
埋个木头人还不简单吗?这要是脏水泼过来,该怎么洗白?
 
脏水真的泼过来了。
 
汉武帝身边的酷吏,赵国人江充,奉行严刑峻法,素来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想当年在赵国的时候,江充曾向汉武帝告发赵国太子刘丹与其同胞姐姐及父王嫔妃有奸情,汉武帝听闻后大怒,下令包围赵王宫,并收捕刘丹。在父亲赵王刘彭祖的求情下,刘丹捡回一条命,但王国太子地位被废。这是昔日江充的“光辉事迹”。
 
一个人如果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那他多半就不受太子的待见。而江充,的确曾经因事忤逆过太子。眼下皇帝身体欠佳,怕是时日不多。假如日后皇帝驾崩,而太子真的坐上了龙椅,那这天下可还有江充的活路?
 
于是江充横了心,要趁汉武帝在世扳倒太子。他向汉武帝进言,说汉武帝的病,正是因为巫蛊诅咒:还有人在埋木头人!
 
老人家信了。命江充带人彻查巫蛊之事。
 
于是这大汉天下刮起一股“寻找木头人”之风。百姓之间相互诬陷对方巫蛊害人,官吏之间则趁机以巫蛊之事相互弹劾。
 
血雨骤下,直到在太子的寝宫,挖出了许多木头人。
 
晚年汉武帝。图源/《汉武大帝》截屏

 

埋个木头人还不简单吗?
 
太子崩溃了,想跟老爹辩白,但木头人就在那里,百口莫辩。鬼知是谁埋的什么时候埋的!
 
太子问自己的老师石德“为之奈何”,石德给太子讲了一堆道理,说了一堆计策,其中有一句话:
“你忘了秦朝扶苏太子的事了吗?”
 
思前想后,太子看了看剑。
 
七月初九,秋风瑟瑟。太子假传圣旨,收押了江充等人,将鼓捣木头人的胡人巫师烧死,又亲自监斩江充。监斩时,太子大骂江充:
“赵虏!前乱乃国王父子不足邪!乃复乱吾父子也!”
 
江充人头落地,太子再无回头路。
 
 
 
长安大乱,流言纷纷,都说“太子反了”
 
有人逃出长安,跑到汉武帝所在的甘泉宫报告长安发生的事。
 
老人家起初是清醒的,说太子一定是因为心里害怕,又与江充不合,才发生这样的事。便派人再去长安了解情况。然而,汉武帝派去之人却素来不讨太子喜欢,没敢进长安城便回来向汉武帝谎报:
“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
 
汉武帝听闻勃然大怒,急令丞相刘屈氂[máo]领兵征讨太子。太子在长安将城里的数万百姓武装起来与刘屈氂交战,打了五天,死者数万,长安城中血流成河。由于百姓们听闻是“太子谋反”,所以都不敢依附太子。太子最终兵败,一个人逃出了长安。
 
事后,刘据的门客,尽被斩杀;凡是跟随太子造反的,一律灭族;被胁迫参与谋反的军民,一律发配敦煌
 
八月初八,太子逃无可逃,绝望中自缢身亡,他的两个儿子,也旋即被杀。皇后卫子夫,也早已在宫中自杀。
 
一场木头人引发的祸乱,随着太子之死,终于落下帷幕。
 
然而杀戮却没有停止。因为汉武帝突然“醒悟”了。
 
壶关三老令孤茂上书替太子鸣冤。看到“太子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无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汉武帝心里有所触动。
 
后来,巫蛊之乱时众多相互告发经过调查,发现大多不实。汉武帝怅然。守护汉高祖祭祀庙的田千秋又给汉武帝上书:
“儿子擅自调动父亲的军队,其罪当受鞭刑;如今,天子的孩子误杀了人,该当死罪吗?我梦到一白头翁教我这么说的……”
 
汉武帝一听,守高祖庙的人梦到白头翁,这说的不会是高祖托梦吧。
 
至此,汉武帝终于相信自己的太子是被逼而反的,哀痛不已。修了一座思子宫、一座归来望思之台,悼念被自己逼死的亲儿子。
 
好的,既然太子是含冤被逼身亡的,那么当初那些构陷太子的人、逼迫太子的人,是不是应该血债血偿了?
 
在汉武帝的授意下,杀戮继续。丞相刘屈氂等与太子之死相关的人物,在后来都因这样那样的理由,被汉武帝送去太子身边了。
 
又一次,大汉杀红了半边天。
 
 
 
公元前89年,汉武帝风烛残年。
 
有感于近三十年来大兴兵事,劳民伤财,有感于太子之死,汉武帝内心甚为自责。在桑弘羊等人上书建议屯戍轮台,继续开疆拓土的时候,汉武帝下了一道《罪己诏》
 
在这道诏书里,汉武帝说道: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后世有很多皇帝,在形势困窘的时候,便下罪己诏,企图挽救局势,挽回民心,比如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一生下了六次罪己诏。然而古往今来众多罪己诏中,只有汉武帝这一道,最有效。
 
随着这道诏书的颁布,汉武帝的政策正式转向守文,结束了连续数十年的征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恢复民生。
 
公元前87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十三年后,汉武帝的曾孙,太子刘据幸存的孙子刘病已,当上了大汉天子,即汉宣帝刘询。
 

 

▲影视剧中的汉宣帝刘询。
 
天道轮回,皇位继承又一次回到了刘据这一支。而刘询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沿着曾祖父临终前转变的道路,以昭宣之治让大汉这架马车,继续奔驰了近百年。
 
不过有件事着实令人不解。
 
关于帝王的谥号,刘询不顾儒臣的反对,坚决给自己的曾祖父汉武帝上了庙号“世宗”。要知道在汉朝,必须是有为的帝王,才可以拥有庙号。
 
而对自己的祖父刘据,刘询也上了谥号。
 
这个谥号是:
 
关于这个谥号,历来争议颇多:有说意为“冤屈”,也有说根据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这谥号是好是坏?为什么给被逼死的祖父上这样的谥号?这其中的曲折,大概只有刘询自己知道吧……
 
全文完。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