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东北人开游艇炫富,他杀县长、抢金库,还找了13个小妹伴游

来源: 2021-11-03 13:21:48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看不惯东北人开游艇炫富,他杀县长、抢金库,

 

还找了13个小妹伴游 

 

 

 

金醉 魔宙 2018-06-16

【北洋奇谭】是魔宙的历史非虚构栏目

由老金讲述近代中国的真实故事,或奇趣话题

从而达到娱乐和长见识的目的

 

大家好,我是金醉。

 

今天我讲个山东人的故事。

 

这几天我在看世界杯,跟朋友吃饭聊天,也基本都是球。

 

一聊世界杯,就少不了黑中国足球的段子。

 

黑到最后,常有两种结果。

 

一是拿出手机打开FIFA游戏,用中国队踢,运气好了能夺冠。

 

二是会有朋友自嘲:要是高俅的技术能传下来,不至于这样。

 

微博上黑国足的段子,也常有类似的评论。

 

 

Image

 

 

这得感谢施耐庵,要不是在《水浒传》里造出这么个蹴鞠高手来,也就没有今天的段子。

 

Image

《水浒传》里的高俅,是施耐庵根据宋代笔记中记载塑造的人物。原笔记《挥麈后录》中,这人本是苏东坡的助理,擅长写书法和蹴鞠。图为2016西班牙网站报道截图,说高俅是中国古代的梅西。

 

我打小佩服施耐庵,把各种传说和历史揉一块,能整出个八百里水泊梁山来,从元朝一直讲到今天,不但有影视戏剧开发,还有水泊梁山4A级景区。

 

按照靠谱的史料记载,高俅并非蹴鞠高手,梁山好汉也没那么牛逼——甚至连108个好汉都没凑齐。

 

真实的宋江起义,就是36个人闹事,四处游击,没打多久就给镇压了。

 

 

Image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杨志等36人在山东省梁山县附近起义,四处攻打城镇,但并无明确根据地,坚持三年就黄了。施耐庵根据此事加以演义,写出了《水浒传》。图为影响一代人的宋江形象:小当家干脆面水浒英雄卡之呼保义宋江。

 

我们津津乐道几百年的故事,都是施耐庵“半虚构”的脑内剧场——大英雄豪气冲天,大奸贼恶贯满盈,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而真正发生过的,要原始、粗糙、混乱得多。

 

今晚要讲的山东人故事,就是类似这么个事儿。当年要有个施耐庵一样的高手拿这事儿写小说,可能比《水浒》还精彩。

 

 

乾隆三十七年(1774年)九月二十八日,山东临清县大宁寺附近的汪家大院里,一片哄闹。

 

官兵喊杀,妇孺尖叫,流民逃窜,院里的塔,正在熊熊燃烧。塔的四周被清廷官兵团团包围——这由乾隆皇帝御前侍卫亲自统领的剿匪队伍。

 

不时有人从塔上窗户跳下来。塔下的官兵扑上来一个个按住。

 

最后塔里就剩一个人。他穿一身紫袍,身边放着刀剑,盘腿靠墙坐着,火烧掉了头发和胡子,纹丝不动。

 

这人名叫王伦。

 

在过去一个月里,他从一个县城武术教练,变成大清帝国的头号敌人。

 

乾隆皇帝恨不得把他挫骨扬灰。

 

教主的诞生

 

王伦是山东寿张县人,个头不高,但武艺高强,还会治皮肤病。算是个有一技之长的人。

 

二十多岁的时候,他曾在阳谷县衙当衙役,因为办事不力被炒了鱿鱼。

 

没了工作,他就靠着教人习武,给人看病为生。他在贩夫走卒中很有威望,还收了些徒弟。

 

其中有个徒弟是个女孩,叫乌三娘。她原来在街头卖艺,拜王伦为师后,还成了王伦的情妇。

 

王伦和乌三娘的搭档,就像一对侠侣。

 

当时,社会上流行白莲教,王伦参加过,受到不少影响。教人习武时,他就把白莲教思想也教给徒弟。

 

Image

 

 

一旦有理论支持,王伦的徒弟就觉得自己也是“教派”。

 

再加上,王伦有个绝活,可以十几天里不吃饭,只靠喝水活着。

 

现在看来并不稀奇,只要有水,人能活一个月——但在那时,这绝活就像神功护体。

 

于是,徒弟们就把王伦奉为了教主,教名就叫“清水教”。

 

清水教结构松散,王伦也只教武看病。这么混了十多年,基本人畜无害。

 

直到四十多岁时,他突然坐不住了,觉得自己人生空虚,得干场大事。

 

原因是:有人在他面前炫富。

 

这人就是乾隆皇帝。

 

 

Image

乾隆南巡图:作者:<清>徐扬 。

 

乾隆爱好旅游,隔几年就要离开紫禁城,出去逛逛。

 

这一年,太后过生日,乾隆为给老娘祝寿,安排人找了十二艘大龙船,带着太后沿大运河玩了俩月,顺道向平民百姓展示皇帝的巨大的财富和权威。

 

王伦目睹了一切,回去就开始胡思乱想——

 

皇帝这么威风,凭什么自己不能当?

 

王伦一边浮想联翩,一边给自己洗脑,最后认定自己天生就是要取代乾隆的,也就是要造反。

 

造反得有人帮忙,王伦聪明,决定先要培养铁杆粉。

 

那时候的底层社会,要人相信的最好办法,就是制造恐慌。

 

制造恐慌的最常用手段,就是跟人说:世界末日要来了——这方法现在还有人用呢。

 

 

Image

几个月前,还有人在网上分析2018年的世界末日具体是哪天。按照这个说法,世界杯都踢不完。

 

王伦的理论是从白莲教里改编来的。他说,“千禧年”要来了,到时会有七七四十九天“黑风劫”,所有人都要遭殃。

 

为了让这事儿显得真实可信,他还安排一个和尚对外宣称,王伦是“无生圣母”认证的“弥勒佛”下凡,想躲过劫数,必须跟王伦“入道”。

 

也就是说,跟着他干大事。

 

 

Image

无生圣母是白莲教的主神。王伦为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用了一句谶语:七十二家开黄道,专等一家来收元。“七十二家”指的白莲教众多分支,“一家”,就是指王伦自己。(图片来源:无生母吧)

 

大多数教众也没啥文化,分不清预言真假。再加上有人大肆鼓吹,以讹传讹,很多人真信了他的邪。

 

事先张扬的叛乱

 

就这样,王伦积蓄了四年力量,流言也传遍寿张,所有人都知道王伦要造反,寿张县衙开始注意王伦。

 

但寿张县令沈奇义有拖延症。

 

当时正值秋收,沈奇义觉得收高粱更紧急,反倒把风口浪尖上的王伦搁置了,准备秋后算账。

 

但县衙里有清水教的教徒,王伦马上就知道了沈奇义的想法。

 

王伦找亲信一商量,觉得机会难得。虽然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还是决定四天后起事造反。

 

为笼络人心,王伦参考官方,自创了一套官职体系,给教徒们都封了官。什么将军、先锋、参谋都有。

 

这些教徒一直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没尝过权力的滋味,王伦一下让他们有“地位”了。

 

本来还在纠结,一有权力,立刻就变成了王伦的死忠粉。

 

叛乱当天,王伦找人在寿张县衙门口搭台唱戏,招待县衙的人吃酒玩乐,让他们放松警惕。

 

Image

图为寇朝荣先生演的山东梆子《两狼山》。

 

自己人头上缠白布做标识,到半夜,城里信徒打开城门,叛乱者冲进县城,见人就杀,守城兵丁毫无准备,一哄而散。

 

沈县令没意识到严重性,还穿戴整齐坐在衙门堂上,要遣散叛乱者。

 

他不知道,同一个人,田间地头握着锄头时是百姓,半夜进城挥刀杀人就是土匪。

 

踏上造反这条路,就不可能回头,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叛乱者一把把沈县令揪下来,要他加入叛乱。

 

沈县令虽然拖延,但是有文人的气节,坚决不从,最后被一个入了教的衙役一刀捅死。

 

与此同时,叛乱者洗劫县库粮仓,打开监狱,让囚犯也加入叛乱,整个寿张全乱套了。

 

到第二天早上,一切尘埃落定,王伦来到县城,集结叛乱队伍,庆祝第一场胜利。

 

真正的刀枪不入

 

一出手就把事搞这么大,县官都给杀了,负责寿张防务的兖州府马上就做出反应。

 

 

Image

山东西部行政划分图。

 

清朝的军队有两种,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人数较少,只扎驻在重要城市。绿营军数量更多,是维护地方防务的主要力量。

 

到乾隆时期,绿营兵源已经不靠招募了,而是“世兵制”。

 

也就是有编制有名额,老子当不动兵了,甭管儿子啥样,都可以接班继续当。

 

这导致绿营军素质混乱,战斗力大不如前。

 

总兵惟一召集绿营军,救援寿张,路过阳谷,还带走了阳谷守军。

 

王伦早不在寿张,一路向北,要奔往北京取代乾隆皇帝。路过阳谷,发现阳谷毫无守备,顺道把阳谷也给劫了。

 

惟一再回阳谷时,城里已经被洗劫一空,又羞又恼。

 

他指挥官军发起冲锋,但却发现叛乱者不但不逃,还嘴里念着咒,挥着棍棒锄头向官军反扑过来。

 

王伦为了让教众打仗不要怂,教他们一个咒语:

 

千手挡,万手遮,青龙白虎来护着;

求天天助,求地地灵;

枪炮不过火,何人敢挡我。

 

王伦说打仗时候念这个咒,刀枪不入,无人能敌。

 

官军压根没打过仗,哪见过这么不要命的。

 

不到两轮枪的功夫,叛乱者的锄头就劈头盖脸过来了。官军扔了枪就跑,一个军官腿慢了点,直接被砍成肉泥。

 

《临清寇略》记载了这场战斗,说官军“骑兵被创而奔,步兵无生还者”。

 

紧接着遭殃的县城是堂邑,叛乱者进城烧杀抢掠一整天,代理县令陈枚惨死在叛乱者手里。

 

而在紫禁城里,乾隆也早就注意王伦了,他不相信绿营,任命老将舒赫德为钦差大臣,带上精良的满族部队,前往山东平定叛乱。

 

 

Image

 

舒穆禄·舒赫德,满洲正白旗人,曾参与平定大金川土司、准噶尔部与回疆贵族叛乱,舒赫德画像被放进紫光阁。

 

同时还派出了一个斩首小分队,由一队御前侍卫组成,专门搜寻王伦。

 

Image

 

一边打仗,一边上天堂

 

此时王伦风光无限,一路上连连得胜。他还给队伍取了个新名字:“常胜军”。

 

听起来牛气冲天,但其实就是流民迁徙。

 

整个队伍有几百辆大车,领头的是王伦的先锋部队,几十辆大车里坐手握武器的战士。

 

后面是新加入的叛乱者,破衣烂衫,披头散发,十人一组跟在后面。和他们一起的车装着钱粮、老少妇孺。

 

旁边跟着牛羊鸡狗,有人专门照看。

 

队伍最后是王伦和他的女保镖,还有乌三娘带来的13个“仙女”,传闻这些“仙女”每晚都会上“天堂”,听无生圣母教诲。

 

队伍壮大了,王伦胃口也更大了,不屑于再攻打小城,将目标对准了大城市。

 

一方面王伦想显示实力,吸引更多人加入叛乱,另一方面,大城市城墙“大而坚固”,利于防守。

 

环绕四周,最大的城市就是临清。

 

临清位于大运河和卫河的交界,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重要的贸易集散中心。所有槽船都在这里集散,是南北漕运的枢纽。

 

此外临清储存了很多贵金属,还是一个重要的粮仓,满足了王伦对大城市的所有需求。

 

 

Image

临清城。

 

当王伦逼近临清时,救援的官军也向临清聚集。

 

惟一上回吃了瘪,这次联手山东巡抚来到临清,主动找王伦的麻烦。

 

巡抚总兵同时出马,临城城里的军民也松了口气。

 

《临清寇略》上说,当时全城人都在伸着脖子“盼捷音”,备好酒等庆祝,“孰料捷音未奏”。

 

官军在一片树林里搜寻王伦行踪,突然冲来几辆燃烧的大车,王伦的人从车后冲出来。

 

山东巡抚的奏章中说:

 

臣亲见其领头入阵之人(应该就是王伦),双手持刀,故锉其腿,疾走如飞,宛如猕猴。其余亦惧愍不畏死,不避枪炮。

 

叛乱者挥着刀棍,大喊“枪炮不过火”,向官军猛烈冲锋。官军虽然武器优良,但没有施展空间,立即就被打散。

 

官军遭遇了一次场面上的巨大溃败,撤退回城站稳脚跟,一清点战损,得到的结果大跌眼镜。

 

整场战斗,官军总共战死了9个人,讽刺的是,有148个人刚交手就逃了。

 

这场声势浩大的战斗,究竟场面如何,可想而知。

 

官军再次失败,让临清的形势又蒙上一层阴影,临清守将传下命令,城门紧闭,坚守不出。

 

守城官兵执行命令又过了头,看着德州来的援军到了城外,死活就不给开门。

 

援军又急又气,也只能苦苦哀求,费了好一番功夫,才进了城。

 

阴阳大斗法

 

临城城内分为旧城和新城。旧城城墙年久失修,难以防守。叛乱者赶到临清的时候,官军已经放弃旧城,将守备力量都收缩到新城。

 

 

Image

临清城内布局。

 

王伦带人进攻新城西门,发现面对的情形和之前完全不一样。

 

临清守军不断用大炮往城外轰,叛乱者怎么都攻不进来。

 

这时,王伦派出一队女弟子,在阵前摆起了“阴门阵”。

 

“阴门阵”渊源已久,明朝时就有记载,人们认为火药属阳,女性属阴,女性下体可以“以阴克阳”,对抗火炮。

 

鸦片战争中,清军就曾经用“阴门阵”对抗过英军,直到义和团的时候也还在用。

 

于是,这些女弟子脱光衣服,站成一排,一起把阴部对向城门大炮,让大炮哑火。

 

Image

白扇女战士:义和团女兵作战图。

 

王伦又派出了一队女战士,手上扇着白扇,嘴里还“喃喃有声”。另外有一队和尚,挥动幡旗指挥。

 

攻城的战士也念着咒语,像城墙发起冲锋,城上的人说,叛乱者“望之若鬼魅,…跳跃呼号,间挟邪术。”

 

吊诡的是,守军的炮弹真就打不着叛乱者了,他们好像被法术保护,炮弹飞到他们身前几米,全都纷纷坠地。

 

城墙上的守军都傻了,这时有人说,在大炮里塞进男人体毛,可以破解“阴门阵”。

 

然后城上的人就开始拔刀刮体毛,塞进大炮一起打出。

 

据一个守军后来记载,这个法子居然奏效了,守军的炮弹开始命中敌人,早先那些掉在地上的炮弹,竟然也自己跳起来,冲着叛乱者过去了。

 

王伦一看阵法被破,又派出一队15岁以上的男弟子,光屁股上阵,摆出“阳门阵”。

 

守军也不肯示弱,把城里的所有年老的妓女都带上墙,扒掉衣服,露出下体,并在城墙上开始各式各样的破阵表演。

 

有的妓女跨在城墙上对外撒尿,一些人把布团沾上经血往外扔,一些人光着膀子在拿着刀刮体毛,一些人杀掉黑狗和鸡,往城墙上倒狗血和鸡血,甚至还有人往城下扔狗屎。

 

可能是妓女年纪更大,王伦的“阳门阵”被压制住了,“老阴少阳,小男子败矣”。

 

王伦斗法失败,攻城的人可乱了阵脚,不断有人被炮弹击倒,冲锋的叛乱者开始退缩。

 

一个受伤的叛乱者退回来,跟后面的人说被城上的女人“破了法力”。其他叛乱者都朝城墙观望,阵法被破的消息就传开了。

 

王伦同样大惊失色,“城墙上有个红衣女人裸着下身,经血尿水往下直流,这是要破坏我的阵法。”赶紧撤回军队,另做进攻打算,攻城就这样结束了。

 

西门斗法受挫,王伦改从南门重新进攻,分别用了“放火烧门”和“牛车拉炮”的方法,城没攻下来,人倒是死了好几百。

 

连续进攻失利,王伦的人士气开始低落。

 

下半身大炮

 

这时,惟一第三次出场,带来了八旗精兵,扎寨临清城外。

 

 

Image

八旗兵。

 

惟一总结前两场失败,认为主要因为战斗太仓促,他没做好准备。

 

但唯一这次准备好,两军进行了一场“公正”的正面交锋。

 

这是惟一表现最好的一次,双方互有伤亡。但是官军有一大毛病,实在管不住腿,形势不占优总想跑。

 

惟一带头开溜,手下人也跟着逃,一场平局变成了官军一场溃败。因为跑得太匆忙,火炮都扔了,成了王伦的战利品。

 

王伦也不含糊,趁着得胜的势头,再次进攻临清。惟一留下的火炮立即派上了用场,调转炮口,对向了临清城。

 

但叛乱者并不怎么会用大炮,对着临清一通瞎打,只损毁了些房子,城墙一炮没中。

 

王伦攻不下新城,只能退到旧城,在里面烧杀抢掠,筹划下一次进攻。

 

但舒赫德已经来了,山东本地官员也镇定下来,调遣军队,配合舒赫德一起剿灭王伦。

 

王伦听说来了援军,很不以为然,召集所有手下,出城“赶走”官军。

 

王伦刚开始自信满满,但打起来后,发现这次官军并不轻易后退。相反,不断有官兵补充进来,敌人越来越多。

 

叛乱者招架不住,只能退回旧城,在城里打巷战。

 

眼看王伦胜利无望,很多叛乱者扔掉手里的刀,混进旧城难民队伍里,期望逃出泥潭,谋求一条生路。

 

旧城百姓遭过叛乱者的劫掠,痛恨王伦,纷纷出门为官军带路。因此在巷战中,反叛者依然节节败退。

 

王伦的一员女将——无生老母,年过六十,还骑马挥刀,和官军巷战,最后被官军抓获。

 

官军担心无生老母使用妖法,用铁丝上上下下绑个扎实,准备第二天押进京,这位无生老母没撑过当晚就咽了气。

 

乌三娘在巷战中也非常勇猛,左挪右闪,官军大炮怎么都打不着她。

 

一个官军看见旁边有具叛乱者的尸体,拔刀割掉了叛乱者的阳具,绑在大炮上,一炮就轰死了乌三娘。

 

到这个份上,王伦已经毫无希望了,带着亲信退到旧城内汪家大院,躲进后院的塔楼里。

 

而乾隆的“斩首小分队”也找到汪家大院,一队人直接就冲进后院。

 

御前侍卫看到一个貌似王伦的人,高喊:王伦何在!

 

王伦一回头,两个侍卫立即扑上去,一个拽住王伦辫子,一个抱住腰。

 

亲信们慌忙武器出来营救,一个人拿长矛冲向一个御前侍卫,御前侍卫躲闪不及,喉咙被扎了个洞。王伦退回塔楼,垂死挣扎。

 

眼看大势已去,手下的人也该跑的跑,只剩最后几个人躲在塔里,没吃没喝,抱着痛哭。

 

官军在楼下劝降,王伦知道自己罪无可恕,投降绝没好下场,横竖也是死,干脆自己动手。王伦要烧塔自焚,其他人去留随意。

 

亲信起先表示愿意一起死在塔里,但火烧起来以后,纷纷逃出塔楼向官军投降,只剩王伦被烧成一坨碳。

 

随着王伦的死,这场叛乱彻底被平定。

 

王伦说对了一件事,投降果然没好下场。那些从塔楼跳下去的亲信,有几个死于烧伤,剩下的惨遭严刑拷问,最后被凌迟处死。

 

清朝法律规定,叛乱头目所有16岁以上的男性亲属都要处死。

 

一个头目有个两岁的儿子,头目死后,官府把小孩囚禁起来,后来小孩满16岁,立即被斩首。

 

其他叛乱者也遭到清算,男的处死,女的终身为奴,与他们一些不相干的亲属也受到牵连。

 

很多官员和士兵下场也很惨,寿张县令沈奇义和堂邑县令陈枚不但死在叛乱者手上,连尸体都被肢解。

 

三次落败的惟一,战后被舒赫德推到阵前,当场处决。凡是在平叛中逃跑的士兵,不是斩首就是流放。

 

这一个月内,所有牵扯其中的人命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杀的杀,流放的流放。

 

到此,这件事才算真正平息。

 

 

研究这个故事时,最让我难忘的,是阴门阵和阳具大炮。

 

这种奇观一样的历史细节,最鲜活、最能体现当时人们想法、状态,也最接近真实。

 

但对主流历史叙述来说,这些细节毫无意义。你若不去刻意挖掘,就会被过滤掉。

 

再看整件事从起因到经过,都有一种荒诞的黑色幽默。

 

一个人不孕不育,就觉得自己要当皇上。

 

一群人衣食不缺,害怕世界末日就要造反。

 

帝国正值鼎盛,官军自以为高高在上,却被一群乌合之众打得溃不成军,威严扫地。

 

这场事件荒诞得像儿戏,但命运不开玩笑,最后结果极其残酷。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控制不了了。

 

这道理是亘古不变的。

 

参考书目&文献:

美,韩书瑞,《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叛乱》 

俞蛟,《梦厂杂著》 

秦震钧,《守临清日记》 

屠申,《六合内外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