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鼓励家庭储备,能有啥信号

来源: 2021-11-02 14:58:38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鼓励家庭储备,能有啥信号

顾意 观人随笔 Yesterday
 
商务部自己可能都没想到,一条中规中矩的通知,能引发那么多的转载和各种解读。
 

Image

 
近日,商务部印发通知,部署保障今冬明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切实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11月1日,新华社在转载的时候,包括后续很多主流媒体的转载,标题都还是这样的:
 

Image

 
到了11月2日,很多媒体和自媒体再转载,标题就变成了这样的:
 

Image

 
不曾在媒体工作过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种新闻传播规律,或者再说直白一点,就是一种标题制作方式。
 
这个消息,本来是商务部发布在自己的官方网站。而媒体每天都会在各个国家部委的网站搜罗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他们会把这些文件、通知、规定等以全部或局部的方式转载到自己的网站。
 
在转载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将文件稍微新闻化,如果内容太长,会做一个总结或提炼。
 
尤其是,媒体更擅于起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标题。这个标题又不能胡编乱造,一般就是从整个内容里提炼一句话、一个点。
 
在这一通知传播过程中,有人觉得“鼓励家庭储备”略新鲜,或者迎合了当下某种心态和情绪,就提上来了
 
结果,很多人都把这当做一个“大新闻”来传播,实在是自己唬自己了。
 
而传着传着可能也就忽略了,这份文件的全称是《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从这个通知中就可以看出,主要针对的就是蔬菜,目的是保供稳价,这是再常见不过的常规操作了。
 
通读全文,你会发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仅仅是一大堆措施中的一小条,也就是这份通知中的一句话,是从消费终端的角度做一个提醒,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Image

 
我想,对于会过日子的人来说,都不用商务部提醒,这种储备意识早就建立了。比如我,在前一段时间肉价还很低的时候,就屯了不少肉。还有饮用水,我发现超市的价格是浮动的,也经常在低价时大量购入。
 
如果说当下真的有什么特殊的背景,那么除了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涨价,也就是疫情或者一些自然灾害了。毕竟,经验早已告诉我们,一旦自己所在的地方出现疫情,尤其是需要隔离,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便不好购买。
 
其实,早在上个月,商务部就在针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涨价做一些回复、制定一些政策了
 
如10月28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降温降雨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近期部分食用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和一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商务部积极开展保供稳价工作……
 
这里其实就已经给出了原因:受降温降雨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
 
商务部前段时间也给出了监测数据:
 
10月18日至24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4.3%。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5.62元,上涨12%,其中西兰花、茄子和菜花批发价格分别上涨26.8%、24.7%和24.6%。同时,此前连续下降的肉类价格也在止跌回升,10月18日至24日,猪肉批发价格每公斤19.47元,上涨9.7%。
 
事实上,差不多每年的冬春季节,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供应问题,都会成为商务部的一个工作重点。比如去年,商务部办公厅也曾发布《关于投放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的紧急通知》。
 
再比如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提出要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
 
所以,无论是从生活的角度去看,还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去看,这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通知,原因和目的也都不难理解。倒是舆论场突然出现那么多“信号体”,实在令人费解。
 
我看到,还有人联想到这个:
 

Image

 
好吧,我只能说,我从小就听说要干仗了。
 
普通人想太多,望太远,就很容易忽略身边。比如自己的菜篮。
 

还是关心粮食和蔬菜吧。

 

 

======================================================

 

过度解读商务部文件、鼓吹战争的人可恨!

难得君 难得读书 Today

Image

文 | 难得君
 

今天,一帮疯子又开始在鼓吹战争了。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也就是11月1日晚上7点,商务部在官网发布一则通知,题为《商务部部署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Image

 

文章里写到:

 

“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要求“充分利用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网络优势,保障在重要时段和紧急情况下商贸供应网络正常运营”。

 

原本,这应该是指入秋以来,气温持续走低,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断崖式的降温,既往研究表明,气温较低的情况下,确实更利于新冠病毒的传播,未来局部发生疫情,可能变成常态。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生活的区域会不会变成那个”局部“,所以,多做储备,有备无患。

 

很快,这段话被各种自媒体和短视频捕捉到了,结合目前台海局势问题,放出各种战争论,以获取网络流量。

 

的确,海峡上空空气紧张,各方口炮不断,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在21世纪的今天,说归说,威慑归威慑,但是两个超级大国爆发冲突,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动荡绝对不是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所能承受。

 

世界上只要还有国家这个概念,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一定存在,但同时,国与国之间因为国际分工也越来越相互依赖。

 

中美两国相互依赖到什么程度?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做“中美国”:Chimerica,用来强调中美经济关系联系的紧密性,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Image

 

两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度交融,别的不说,有多少人的子女妻子,资产都配置在美国?高端芯片,计算机操作系统,各种软件一旦断供了,用什么设计武器装备,用什么控制卫星、飞机、军舰。我举这些例都是管中窥豹,在技术运用层面,深度的合依赖作是超过普通人想象的。

 

中美两国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离了谁都不好过,所以尽管矛盾重重,但是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

 

而一旦爆发战争,对全世界来说,几乎就是一张前所未有的灾难。大家还记得14年人民币暴跌2%,引发的全球股灾吗?还记得美国加息造成的世界经济震荡吗?一旦两国宣战,就相当于向全球发射了经济核弹,经历疫情之后原本已经脆弱不堪的世界经济将彻底崩溃。

 

除了那些原本就一无所有的野蛮小国,现代战争的天价成本,任何一个文明大国都会考虑其成本和收益问题。

 

所以人类越是进入文明时代,越是高度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越小。

 

喜欢军事的读者都知道,现在各国都努力在高科技上发展军事装备,从我们熟知的飞机航母到无人机斩首,而一旦发生战争,死人就不可避免。

 

不要说无人机携带的地狱火导弹,就算是普通的一颗子弹,其威力也是大多数人不懂的。

 

任何生命在战场上都是渺小的,战狼只存在于电影、横店和小说中。

 

真实的战场就是一个巨型的绞肉机,可以瞬间吞噬无数的生命。

 

仅仅一把AK-47,口径7.62毫米,发射时初速每秒850米,弹丸在1500米以内依然有杀伤力,倘若被击中脑瓜和伤及内脏,基本上不太有生存的可能。

 

初速每秒850米射进人体的子弹,高速旋转离开人体后,弹丸速度依然有每秒570米左右。弹头击中人体的伤口仅仅1厘米左右,但是高速旋转的子弹会搅碎内脏和器官,在离开人体的另一面留下碗口大的窟窿,人体的血液会在短短几秒之内丧失1000毫升以上。

 

Image

 

如果子弹击中骨头,骨头会都碎裂,侥幸不死也成残疾。腿骨中弹就成了瘸子,手臂被打中也就断手了。

 

所以,不幸被AK-47击中的人,侥幸存活下来,肉体和心灵的创伤,都将伴随其终身,一直到死才彻底结束。

 

我老家有个亲戚参加过X战,是步兵,他说有时候,一个阵地刚刚占领,还没来得及构筑最简单的步兵工事,对方的炮弹就像雨点一点从天倾泻而下,所有人和装备都被撕的粉粹。他侥幸逃过一死,但是大脑里有块弹片不能取出来,他获得了勋章,但是后半辈子一直备受折磨,发作起来的时候,头痛欲裂,彻夜不眠,当吃药也作用不明显的时候,他会用头使劲的撞墙。他梦里经常出现的画面就是战场上被炸碎后挂在树枝上的人体碎片。他终身未婚,活到50多岁就去世了,火化的时候,才在骨灰堆里找到了一块瓜子仁大小的一块金属弹片。

 

毫不客气的说,所有那些鼓吹战争的人,既不了解真正的战争,也没有真正尝过战争滋味。

 

他们大脑里关于战争的概念,都来自于那些抗日神剧。

 

比如说扬言要用千枚核弹埋在四川,炸掉地球的大V赵某烨,扬言可以牺牲掉西安以东的某少将。

 

他们敢鼓吹战争,那是因为他们和他家孩子上战场的概率完全为零。

 

上战场的是谁?是人民子弟兵,是我们的朋友、老乡和兄弟。

 

奥维尔说:所有的战争宣传,所有的叫嚣、谎言和仇恨,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愿那些鼓吹战争的人下地狱!

 

愿世界和平,愿你我平安度过寒冷的冬季!

 

作者简介:难得君,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温情大叔,985硕士,曾任企业高管,大学教师。为防走散,关注微博@我是难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