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干涉父母买骗老人的保健品了......

来源: 2021-10-30 13:28:23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同意老妈买骗老人的保健品了......

 

 

作者:金桥,资深诺友,自由职业者,曾从事 EXCEL 培训,著有计算机操作类畅销书

《30 天精学 Excel  — 从菜鸟到数据分析高手》,后跨领域研读心理学,聚焦婚姻情伤修复咨询。

本文来自:人生是一场自我教育(ID:ziwo-jiaoyu)。

 

 

以前,看着老人步履蹒跚,我看到的是形体移动的缓慢与老态龙钟的病躯,

却根本无法体会老人内心的无奈与渴求。毕竟,那是与我无关的老人。

当自己的父母过了七十,各种老年症状出现的时候,我才对衰老有了一点初步的体会。

衰老与病症的痛苦,是让人唉声叹气、意志消沉的,一边痛苦一边又不得不习惯乃至接受。

如果说子女在外对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那父母每在电话中被问及身体状况时,也总是说:还可以!

年轻的时候,深夜电话响起,总有种温馨愉快的感觉,那有可能是期待已久的电话。

现在,夜晚的电话一响起,便会不由心头一惊,害怕是父母突发的症状。

 

人老了,很多是无法倒退的机能衰老病变,一趟趟往医院跑,各种方法的尝试,这个过程中,老人心情复杂。

一是不愿意耽误子女太多时间,一是病痛的折磨,又怀着希望尝试一个个新法子。

我母亲 72 岁的年纪,身体是先天虚弱那种,一直睡眠不好,严重的颈椎问题,引起脑供血不足,

有时会天旋地转,有时心脏会加速泵动,人就非常难受。以前被庸医推荐吃降低心跳频率的西药,

眼瞅着状况越来越差,后停用。去武汉大医院住院全面检查,什么也查不出来,对西医是彻底失望。

这几年用太医养生食疗调理,相对有不少改善,但眩晕、失眠、肩颈疼痛一直没有根本性好转。

 

这种折磨,让一贯节俭的母亲对各种花钱尝试也在所不惜。

前一段时间,母亲和父亲在武汉照看我哥的孩子(高一,哥嫂不在武汉工作)

天天看湖北卫视的健康节目,一点点听讲课,拿免费试用品,到最后下定决心想买一个批次的药。

在年过 70 老人的认知世界里:只要是出现在电视上的,往往都是可靠的;出在书上的,是比较权威的;

至于网络文章,各种音频电台也是比较可靠的,他们先天对这些媒体有一种认可,这可能是时代的影响。

 

何况现在的电视健康节目做得相当完美,某某教授和蔼可亲,不厌其烦回答着各种问题,

观众来电反馈个个像模像样,二次三次反馈效果越来越好,不同口音的观众轮番登场。

老一辈哪能理解这些套路,慢慢地观察,慢慢地相信。

 

那些药听起来,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父亲的高血压、冠心病,买回来,全家都可以尝试受用。

对于不断受病痛折磨的人来说,有一点希望,是很愿意去尝试的。

何况广告词也是深入人心:“你现在一毛不拔,将来让你一毛不剩!”

“你什么时候最听话?去了医院最听话,医生说交多少钱就交多少钱,医生说割哪,就割哪!

你怎么不早点听我的话,自己养好身体呢!”

……句句攻心,反复轰炸之下,难免心动。

 

母亲,早就跃跃欲试,但她的心里有压力,受骗还是小事,主要还是担心两个儿子责怪她受骗。

人活一张脸,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吃亏上当,但让子女辈的念叨你,这是比较难堪糟心的事情。

母亲观察了大半年,昨天终于下定决心定购,大概一万左右的价格。

听对方说,货送到了,再付钱,可以现金支付,母亲是“哎呀”长叹一口气,早知道是这种付款方式,

早就买了。其意是,她一直以为要网上付费,而她不会操作只能通过我们,

一个可能是会被儿子说是骗子而阻止,一个如果最终无效,容易让儿子们念叨。

 

她多希望不让孩子们知道而买下这保健品尝试一下。

前几天,我哥过来吃饭,趁母亲不在,说:“老妈喜欢看健康节目,还收了免费寄的人参——

那免费的人参能有啥用,又哪来那么多真正的人参!”

父亲眉头一皱:“你妈那也是没办法,有点希望就想试试。”我沉默不语,大哥也不再说话。

 

母亲这几天有点试探我的态度,告诉我这个节目看了很久了,有很多案例反馈,好多毛病都解决了,

说买回来,你也可以试试。她本来是很信任我推荐的“刘太医养生”,这一年来尤其坚持得好,

这确实让她和父亲的状态都比以前好很多,但她渴望彻底解决问题,不受眩晕之苦、肩颈之痛。

 

我的态度一向比较温和,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电视上有很多的托,是配合演的。

母亲倒有点斩钉截铁:“上当就上这一次当!”这一万的损失是在她的承受范围之内的。

我说好:“那就试试吧!”

见我态度温和,母亲在晚上按电视节目上的热线电话来订购,完成了这一件事情,

我见母亲神色轻松,是那种犹豫很久终于做出决定的一种轻松。

 

我稍微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个医生在各个电视台都有活动,网上的反馈普遍不好,喊骗子的多。

我把这个情况和母亲说了一下,她有点犹豫。

我说要不这样:“试,还是要试,但没必要一次买这么多。”

他们有销售手段,买多少门槛才有送,母亲大概想着父亲甚至是我也可以一起用,

从最划算的角度出发,就花了一万这么多。

 

听我说第一次少买点,母亲有些犹豫,但想着又要去和销售方沟通,她觉得是自己出尔反尔,

加之对方之前的关注、电话访问,免费试用等一系列前期铺垫,母亲还是决定,就这样吧。

她们那一拨老年人,注重一个声誉,答应的事情,就不能随便反悔,吃亏不舒服,

因为之前的承诺,也要自己扛着。

 

事已至此,我开始全面配合安抚母亲。

本来下了决心的母亲,因为我刚才一番平和的“反骗”介绍,又有点不安起来,这种不安让我内心不忍,

我都有点后悔,何苦说这些,一个人的希望和自己做主办点事情,不也很重要吗?

我正在看电视剧《理想之城》,就喊母亲过来一起聊了会儿剧,夸了夸孙俪演得好,我想让她分心,

尽可能分散她内心的不安,但看得出来,这是无效的。

 

第二天一早起来,母亲的样子,不用问,就知道昨天没有睡好。

我笑说:“还是因为昨天的事情吧,我和你一样,心中有点事,就睡不好,我们这样的,干不成大事。”

母亲勉强哈哈一笑,睡不好的痛苦我是知道的,昏昏沉沉,人一点精神都没有。

我说,买了就买了吧,我们都来试试,说不定有奇效呢!

 

我内心真挺平静的:像这种事情,不是对错的问题,也不是上大当受大骗的严重事情,

就是一个老人心中的希望,和尝试的自主权。她心中有数,绝不会把大笔存款都拿去买,

她也绝不愿意用子女的钱去买,甚至完全做好了受骗一万元的准备。

我当然尊重,她自主支配的一方小天地。她内心压力最大的,还真不是受骗,是担心儿子们的念叨,

是担心在儿子们面前显现自己苍老无能的一面。

 

看看现在的老人,手机不会用,从而坐公交不会、高铁不会、结账不会,内心的那点尊严一退再退,

自己都觉得自己被社会淘汰了。市场上各种套路又多,稍有尝试,被子女厉声大喊:

骗局!哆哆嗦嗦,啥也不敢干。这种状况,想想也挺难受。

 

父母的内心也是纠结。比如我这才一回来,父母就打算给我五万元,说是我一直帮忙给买各种东西,

要给我报销呢。我哪有花五万这么多,只能感叹,到了现在父母总还想着支援自己的孩子。

我拿了一万,让他们安心,让父母觉得,他们没给子女制造任何麻烦,他们没有用到子女的钱。

打算给我哥写一段话,把这种情况交待一下,让他后期不用针对这个事情说什么,以减少母亲内心的压力。

隔了两天,我下班,母亲说药酒已经到了。

好的,我也每天认真配合母亲的要求,早中晚喝三次,并认真反馈我的感受,母亲越来越心安!

还让我用药酒涂擦我的运动伤腿,她也渴望看到我身体恢复的奇迹呢,我一一配合!


 

====================================================

 

上当受骗又何妨?还是要看情况

 

易中天

某天,一条活鱼送到了子产那里。

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当时担任郑国的执政官,有人送鱼并不奇怪。

子产也很高兴,立即叫来管鱼池的,吩咐他把这条鱼放进池子里养起来。

那人却把它吃了。

然后,回去汇报工作。

子产问:

鱼到了水里,怎么样呀?

 

管鱼池的说:

刚开始时还傻傻的,过一会儿就摇头摆尾起来,最后突然一下不见了。

子产说: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啊!它到了该去的地方呀!

出来以后,那个家伙得意洋洋逢人就讲:

谁说子产大夫聪明来着?那条鱼明明在我肚子里,他却说“得其所哉”什么的,还要重复一遍,呵呵!哈哈!

这么说,子产上当受骗了?

是的。还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对此,孟子的解释是:

  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欺,就是欺瞒;罔,则是愚弄。

 

这话的意思是:一个正人君子,不会被异端邪说和花言巧语所迷惑。

但如果对方所说合情合理,比如就像那个管鱼池的,把鱼的状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便难免会信以为真,想不到对方是在坑蒙拐骗。

所以子产被欺,是理所当然。

〇 胡永凯绘

但,为什么心甘情愿?

因为真正伟大的人物,内心世界其实都非常简单和纯净。而且越是内心强大,越是思想单纯。

他不会为自己设下心理防线,时时处处小心提防谁谁谁,反倒愿意像小孩子一样,傻乎乎地相信别人。

这就叫: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何况,不就是条鱼吗?

而且,那个管池子的还只是欺瞒,不是愚弄。

愚弄与欺瞒有什么区别?

欺瞒是事后撒谎,意在掩盖真相。

愚弄是事先设局,意在陷害别人。

就是说,欺瞒不过利己,愚弄还要损人。

愚弄岂非更恶劣?

当然,一般地说,愚弄造成的损害不大,多半只是设计智力上的陷阱让对方跳进去,

然后看他笑话,否则就不叫愚弄,得直接叫陷害。

愚弄却只是玩弄。

然而其心可诛。欺瞒不过是利用了良善之心,但是君子求仁得仁,其实无怨无悔,欺瞒就欺瞒好了。

愚弄却在挑衅他的智力,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孔子才说:可以欺,不能罔。

当然,哄,就更可以。

哄,其实是把对方当小孩子。

而且,也只有关系特殊感情好,才能哄。

至于事先设局,侵犯或夺取他人利益,甚至置他人于死地,则叫做,也叫骗局

只不过,骗局这个词要到南宋才出现,见于刘克庄的《庚申召对》一文。

那么,不愿意上当受骗,该怎么办?

恐怕就得学会做人和看人。

但这很难,孟子说: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虞是料想,不虞之誉就是想不到的赞扬。这时多半会喜出望外,孟子却主张不要。

因为有不虞之誉,就会有求全之毁,也就是由于求全责备而导致的诋毁。

人不是神,怎么可能完美无缺?神也做不到。

那好,拒绝苛求,也得谢绝溢美。

实际上,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都不客观。一面坚拒求全之毁,同时笑纳不虞之誉,就不公平。

更何况看人太难。人类可以通过科学认识世界,大到宇宙小到分子都头头是道,却至今说不清人是怎么回事。

最难认识的,恰恰是自己。

自己都看不清自己,何况别人?

这就既会有不虞之誉,又会有求全之毁。

那该怎么办?

孟子的主张是: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嚣读如敖,嚣嚣就是自得其乐。

就是说,别人认识理解我,我快乐。

不认识不理解,也快乐。

总之:

我的快乐与别人的看法无关。

所以叫自得其乐。

至于如何认识别人,孟子也给出了办法。

他说: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

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眸读如谋,就是眼珠,眸子则是瞳仁。

瞭读如蓼,明亮。

眊读如茂,蒙昧。

廋读如搜,藏匿。

这段话的意思是:

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窗户一旦打开,丑恶即便藏在内心深处,也会暴露无遗。

那些鬼鬼祟祟的人,眼睛是模糊不清的,眼神是游移不定的。

相反,内心坦荡充满浩然正气的,则一定眼睛明亮炯炯有神,正所谓心明眼亮。

所以,要想防止上当受骗,那就在听人说话的时候看他的眼睛,看眼神是游离飘忽还是坚定不移。

更何况,这样谈话也有礼貌。

这个办法,诸位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