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争一个公门职位,你都不知道古人有多拼
为争一个公门职位,你都不知道古人有多拼
【公门】35×35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故事还得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讲起。
书中第二十四卷,纪大烟袋讲了一个诡异的故事,他的本意,是要说“数皆前定”,也就是人的吉凶祸福是冥冥之中早就定好的,但故事里却有别的东西可掰一掰。
说乾隆三十五年,有一位翰林院编修,在某个场合碰到有人在扶乩,他就想趁机问一下自己的仕途。
翰林院编修,是御用文人,正七品,帮皇帝起草文书或讲话稿,记录皇帝起居,有时也为皇家上课等。虽是荣耀无比,为举国文人所艳羡,毕竟不是实职,权小禄薄,不如到外面当个小官,所以,翰林就想知道,自己在官场上还有没有戏。
结果,乩仙给他的判词是一首诗:
筇音qióng,竹杖之意。整首诗看起来,就是很普通的赏春诗,一夜春风来,万树桃李开,两只想采花的蝴蝶,各自飞过墙头,在花树下碰到了一起。
就这?这乩仙也太糊弄人了吧,没有一字提到仕途啊。
没过多久,又一轮御试,该翰林获任外地某县知县之职。那些知道他扶乩的朋友都说,乩仙判词第二句“桃李花开泼眼浓”应验了,西晋时的著名才子、美男潘安,到河阳当县令时,在全县大栽花,后世就用“河阳一县花”来比喻环境之美,也比喻县官治理有政绩。
很牵强是不是?别急,还有。
翰林外放当知县,虽然品级不变,毕竟是好事,他的那些同事都上门相贺,却发现他的守门人瘸着脚,拄着竹杖来开门。
为什么会这样?京官的仆人,最盼望的就是主人能外放为官,因为京中大官太多了,实在不好捞,一听说主人获选外地为知县,这个守门人高兴得从台阶上高高跳起,说:“我跟着发达了!”没想到得意忘形,落地时崴了脚,只能拄着竹杖走路。
乩仙首句“春风一笑手扶筇”也应验了。
过了几天,还没去赴任呢,翰林的熟人们就听说,他一下子开除了两个家仆。至于为什么开除,他却不说,好像难以启齿的样子。
喜欢八卦的人,哪朝哪代都一样,很快就有人传出消息来,说被翰林开除的那两个家仆,都抢着想当守门人,无奈已有瘸脚的那个在,这两人一咬牙,不约而同作出一个违背老祖宗的决定:把老婆献出去。
那天晚上,两仆人都把自己老婆打扮得很性感,一个准备了精美的点心,一个准备好一壶香茗,就想去勾引主人。黑暗之中,两人摸索着走到书斋外面,撞到一起,手里的点心和茶撒了一地。这下子计划败露,两女人恼羞成怒,当场揪头发开撕,互骂对方为骚货贱货。
翰林得知,毕竟是家丑,也不想多追究,就把两家仆人都赶走了。
果然,乩诗后两句“好是寻香双蛱蝶,粉墙才过巧相逢”也应验了,你说神不神?
纪晓岚也说:“此乩可谓灵鬼矣。然何以能前知此等事,终无理可推也。”太灵异了,实在没有道理可讲。
事还没完。又有一个曾经在翰林家干过针线活的女人出来八卦说,那两个被赶走的仆人,确实想争守门人之位,但一开始并没想到牺牲老婆的色相,只是分别和另一个颇有心计的仆人商量,那狡猾的仆人对他们俩都说同样的话:“舍不得妻子套不着郎,只能让你老婆出马才有戏,而且事不宜迟,今晚翰林爷独自在书斋,机不可失。”结果,大型车祸现场就出现了。
而那两个仆人被赶走后,这个狡猾的仆人又去给那个守门人——就是跛脚的那位下套,请他去某区逛妓院。跛脚守门人看穿了他的阴谋,假装同意,并让他先进去等,自己却悄悄去向主人翰林爷告密。结果,狡猾的仆人在妓院里被抓了个现行,也被赶走了。
最后纪晓岚感概道:“一州县官司阍(守门)耳,而此四人者,互相倾轧,至辗转多方而不已……”
此时正是康乾盛世,朗朗乾坤,一个不入流的公门职位,竟导致四个仆人各出奇招,互相倾轧,甚至把自己老婆变成公门,剧情比宫斗还精彩,为什么?
作为一个高层官员,纪大烟袋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他难道真的不知道,在大清,小小门官却有大大的门包吗?
门包是什么?简言之,清代官场陋规之一。
所谓陋规,就是官员在正常俸禄之外的收入,它位于“贪”和“廉”之间的灰色地带,是得到最高一级默许的,半合法半公开的。比如下级官吏拜见上级,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炭敬”,这不算贿赂,而是表示对领导嘘寒问暖。此外,每逢传统佳节,或者官员生日,也都得“敬”。
那守门的又不是官员,也得“敬”吗?
虽然不是官员,但你想拜见上级,给不给通报,通报时说不说好话,还不是守门的一句话的事?
所以,“门包”就出现了。
知县虽然只是七品,是大清行政官员的最低一级,但他掌握一县之生杀大权,在全县百姓眼里代表着朝廷,所以,求他办事的当然不少,而要进县太爷的门,没给守门的门包,那也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门包一般给多少?
看你要见的官员级别,以及你想办的事大小而定。雍正三年起任湖南巡抚的布兰泰,在上任的第二年曾上过一个奏折,专门讲门包的,说他到任半个月,来参见的官员共有18位,所收的门礼共216两,平均每人12两。
巡抚比知县要高几级,给巡抚守门人的门包平均12两的话,给知县的,平均应该在三四两左右。从雍正到乾隆,门包均价肯定只涨不跌,四五两最少。四五两银子是什么概念?普通百姓之家,半年生活够了。一个月就来十个想求知县太爷的吧,守门的就可收四五十两银子,你说,值不值得把老婆献出去?
只嫌老婆太少了,否则,有几个献几个。
当然,说“门包”不雅,且易犯忌,徐珂编的清代笔记集《清稗类钞》里说:“凡致送门包于阍人,其缄封之红签,辄书‘门敬’二字,或曰‘门礼’。”
不管如何,比“意思意思”还是有文化多了。
《清稗类钞》里专门提到门包,还有一说法,“门包之陋规,与二百六十八年之国祚相始终”,门包这种陋规,竟然跟大清268年的国运始终有关,因为,它是从吴三桂开始的:
吴三桂之出关乞师,欲求见摄政王多尔衮而不可得,乃以重资赂其左右,始开门接见,其后遂成为陋规,牢不可破。
当然这也只是一说而已。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阍人》中引《后汉书·梁冀传》说:“‘冀寿共乘辇车,游观第内。鸣钟吹管,或连继日夜。客到门不得通,皆请谢门者,门者累千金。’今日所谓门包,殆昉(始)于此。”
东汉梁冀专权时,想拜见他的人太多了,他的门人几天之内就收到“累千金”,这算不算最早的收门包记载,可能只有历史学家和知道。
不过,既然提到“始”,《清稗类钞》中也说到“终”,更有意思:
及宣统辛亥八月十九日之前,武汉起事,时杨洪胜等谋变,为武昌府某所诇知,谒鄂督瑞莘儒制军澄,将密告之。时值深夜,阍人索特别门包,某谓此何时,此何事,尚可循曩例乎?阍人不得已,始通报。事为瑞所闻,大斥之。及杨等破获,阍人犹向索赏犒。
说辛亥革命前,杨洪胜(湖北新军第八镇列兵,时为革命党运送军火)等人密谋起事时,被武昌府某官吏侦知,半夜跑去向湖广总督瑞莘儒告密,瑞的守门人竟也向他索要门包,告密者怒了,说都什么时候了,还要行这惯例?守门人不得已才向瑞通报,也被他大训了一顿。等到杨洪胜等革命党被抓获,那守门人还向那官吏索要赏钱。
《清稗类钞》讲到这里,撂了一句挺狠的话:“或谓本朝之得国以门包,其失国亦以门包,可谓奇矣。”
说奇,倒也不奇,清如是,明又何尝不如是。据不知道靠不靠谱的野史记载,朱元璋加入郭子兴义军后,曾在一次战斗中被元兵抓获,幸得他身上藏有二钱碎银,贿赂了押送他的元兵,这才逃得一命。此后朱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铁腕反腐,却收效甚微,最后大明亡于大顺农民军,究其根源,不也是贪腐成风所致乎?
所以,别为康乾盛世有这么多人争一个公门职位而作友邦惊诧论,他们既是在争饭碗,也是在为“国祚”努力奋斗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