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无力的洗白,不如坦然地抹黑

来源: 2021-09-10 16:51:28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如此无力的洗白,不如坦然地抹黑

 

 

余少镭 现代聊斋余少镭 4/19
 
Image

【乳姑不怠】布面油画 120×90|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这几天又在路上,更新频率变慢,朋友们见谅。

 

在贵州到四川的崇山峻岭间开车,坐副驾的朋友怕我疲劳,偶尔给我搬讲一些朋友圈看来的热点,听到这一个,我笑到差点失控翻车:

 

近日,浙江湖州营盘山景区内,一座女子给婆婆喂母乳的雕塑引发热议。景区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雕塑讲的是古代二十四孝,雕塑反映的“乳姑不怠”是其中一孝,“这是老祖宗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

Image

 

新闻一出,满屏又在科普,“乳姑不怠”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原文在此: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笃,长少咸集,曰:“无以报新妇恩,愿汝孙妇,亦如新妇之孝敬。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唐代崔琯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她的儿媳、也就是崔琯的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婆婆不用吃其他东西,身体也很健康。后来崔琯做到了工部侍郎、尚书右丞,遵从曾祖母的临终遗嘱,也十分孝敬祖母唐夫人。

 

这故事,一个字概括,不是“孝”,而是“神”。

 

一个年纪老到“无齿”的人,她的儿媳,再怎么说,四五十岁总该有吧,如此高龄的女性,还能坚持几年源源不断地向婆婆提供纯净、无毒、营养丰富的奶源,而且还是直饮,这不是蒙人,而是蒙牛吧。

 

还有,那位曾祖母长孙夫人,得老到多么无齿,才能张得开那张嘴?

 

按我说,这是属于“伤害性不大,但哺乳性极强”的故事,千百年来相信如此神话的人,只能是还在哺乳期的婴儿。

 

更好笑的是,二十四孝故事一个比一个变态,最反人类的“郭巨埋儿”都不见有人抗议,偏偏是这个相对还算有点人味的故事备受吐槽。

 

这一届网友,你们的价值观真的好飘忽。

 
 

想起一个反面的故事,几年前我曾经在老号上掰过,原名叫《雷葬妇》,出自清代笔记小说集《耳食录》卷四。

 

话说江西新建有一位车夫,姓洪,父亲早丧,其母又老又盲,洪车夫特别孝顺,每次挣到钱,就沽酒割肉,回家让他老婆煮给母亲吃。

 

洪车夫的老婆姓顾,贪吃又不孝,洪车夫不在家时,她就经常凌辱盲家婆;洪车夫买回来的肉和菜,她总是先吃一大半,剩下一点才给家婆吃。

 

洪母天性善良,受了委屈,还担心儿子知道,会暴怒而打老婆,所以从不跟儿子说,只在单独一人的时候偷偷哀声叹气。所以,洪车夫对老婆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情。

 

后来,顾氏生了一男孩,从坐月子开始,她嘴更馋了。婴儿几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洪车夫在市上买面回来,吩咐老婆煮面给母亲吃,他还得赶车到别的地方去。

 

洪走后,顾氏把面煮了,然后自己吃了个精光。

 

等到洪母肚子饿了,知道儿子买了面回来,就说想吃面,顾氏没办法,欺家婆眼瞎,竟抓了一些蚯蚓煮熟了给家婆吃。洪母一吃,胃里移山倒海,大呕特呕。

 

这时候,晴朗的天空突然狂风暴雨大作,一声霹雳,顾氏眨眼间就不见了。

 

等到风停雨歇,洪车夫赶车回来,经过他家附近的山,突然看到山脚下很多人在围观什么,走过去踮起脚尖一看,原是一个半裸妇人——奇怪,怎么那么眼熟,奋力挤进人群里,靠近仔细一瞧,原来是他老婆!只见她腰部以下被埋在石里,身体周围全是石头,就像被生铸在里面一样。

 

洪车夫急了,想把老婆拔出来,但用尽吃奶的力气都拔不出,而且越拔她越疼。问她怎么会这样,她喉咙哑了,根本说不出话来。奇怪的是,这样她也不死,双眼贼亮贼亮的,还骨碌碌乱转,像在向丈夫暗示什么。

 

洪车夫顺着她的眼神一看,埋着老婆旁边的石头上,雷电击出笔划很深的二十四个字:“埋半身以存孤,豁双乳以哺子。日一食以延生,终三年而击死。”

 

就是说,雷不劈死她,是为了留她双乳好哺育孤儿,一天给她吃一顿,延续她性命,三年后再劈死她。

 

洪车夫问了围观者,才知道了老婆不孝被雷劈的事。既然这是天谴,洪车夫再怎么愤怒伤心也没辙,只能每天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来找老婆吃奶,并带点饭菜来喂她,一天一顿,遵雷之命。

 

每次洪车夫抱婴儿来找吃奶,围观的瓜众里三层外三层,奇怪的是,“环视不得近,近则有物拽之仆(原文),即只能围观,不能亵玩,一走近就有一股神秘力量将人拉倒。

 

就这样过了三年,小孩该断奶了,雷就将顾氏击死,暴尸山石之间,尸体都焦烂了,大量的蚯蚓就像从地里冒出来一样,爬满全身,津津有味地噬食她。原来那道石缝则缝合如故,一点痕迹都没有。

 

《雷葬妇》最后,作者乐钧发了一通感慨:

 

不孝之罪,上通于天。雷神殛之,易易耳。第妇当诛而洪宜有后,洪贫不能再娶也。洪贫不能更召乳媪也,则子必死而洪无儿,足诛其妇并杀其子,杀其子竟绝其嗣矣。非所以报孝子也。于此见天之妙用,于此见雷之苦心。

 

不孝被雷劈,也是报应。但大人有罪不及幼儿,若把顾氏一下子劈死,洪车夫那么穷,雇不了乳母,那么,幼儿也会饿死,洪车夫也就绝后了。留顾氏双乳,就等于给洪车夫留了后代,这也是孝子应有的善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天之妙用,雷之苦心”。

 
 

论起来,“雷击留乳”跟“乳姑不怠”,一反一正,不外都是宣扬孝道。“乳姑不怠”走正面激励路线,说崔家孝道传家,所以子孙当到国部级官员;“雷击留乳”则走反面惩戒画风,让不孝妇现身说法,警示围观者,不孝就是如此下场。

 

不同的是,“雷击留乳”中的老天爷,应该一早就想到,半裸示众,围观者会“不理解,会觉得莫名其妙和不雅”,某些受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年轻人,还会产生不洁联想,甚至以义愤之名,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才施神力,让“环视不得近,近则有物拽之仆”。

 

可惜,安吉县营盘山景区没有这样的全局观,做不到既弘扬传统文化,又不让人“觉得不雅”, 只好在网友压力下将二十四孝雕塑进行全部移除,并洗白说,“设立二十四孝雕塑的初衷,并非提倡愚孝和效仿此类方式”。

 

这种洗白,既无力,又让人品出满满的委屈。二十四孝是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权威认证过的,怎么就“愚孝”了?全国各地二十四孝雕塑多了去了,设立的目的不就是让群众学习这种孝道精神吗,怎么就不能“效仿此类方式”了?

 

其实,他们本来完全可以向雷同志学习,用电力或什么力设置一个“文明观赏乳姑安全距离”,甚至通过门票价格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距离一百步多少钱,距离五十步多少钱,零距离多少钱,还可以顺便让游客亲身体会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再次弘扬了国学,一乳两得。

 

要不然,干脆就向网友解释说,这是弘扬传统文化,吐槽就是不爱国。就算有围观的游客“出手”也不怕,请不惮以最大的善意,相信他们都是为了体验触手可及的孝道精神,就像岳飞墓前秦桧老婆的跪像,不就被游客抹黑了吗?

 

谁敢说,这种抹黑不是爱国。

 

Image

 

-END-

 

 

==============================================================

 

 

禽兽都懂的道理,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懂

余少镭 现代聊斋余少镭 4/13
Image

【幸福的鱼】直径33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有事回老家几天,断更了,有朋友在后台关心,感动又惭愧。

 

酒余翻清代沈起凤的笔记集《谐铎》,见一故事,准确点说是寓言,颇为唏嘘,决定再冒着那啥的危险,跟朋友们分享一下。

 

故事的主角不是人,是一只生活在大江边的两栖灵性动物,也是个捕鱼小能手:獭

 

严格来说,叫水獭,长这样:

 

Image

捕鱼的獭|网络图片

 

一天,獭在江边闲逛,遇到一只鹯(zhān,鹞鹰类猛禽,擅长捕鸟,在《诗经》中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晨风),这一禽一兽,就聚在一块大石头上交流围猎经。

 

Image
鹯也叫晨风|网络图片

 

鹯说,獭兄您擅长捕鱼,我擅长捕雀,咱俩也算同道了。我烦恼的是,鸟雀见到我就像见鬼一样,远远就尖叫着飞走,搞得我总是抓不到十分之一,围猎成功率很低。我看獭兄常在河边研究鱼,不知道是否能把鱼都一群打尽。

 

獭说,鱼见我,就跟鸟雀见到您一样,满满的求生欲,但凡有一丝生机,谁愿意当刺身。

 

鹯说但不是哦,我听说您对付鱼很有一套,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应该是有啥秘诀吧,现在是共享时代,就别藏着掖着了。

 

獭说,世人确实传说我有异能,一念咒什么的,鱼就自动跳上岸来,其实这都是瞎扯,就像传说老虎有人为它作伥、狐狸身上有媚珠一样,都是无聊文人的臆想,咱不信谣不传谣。造物主仁慈又公平,给咱这些当禽兽的各赐生存之道,长角的,就没有利齿;长翅膀的,就只有两只脚,走路不快……所以,以为我有什么异能的那些人,应该是漫威看多了吧。

 

鹯不死心,又问,那您怎么那么擅长捕鱼呢?

 

獭说,很简单,我捕鱼秘诀就八个字:欲擒故纵欲贪故廉。我之所以捕了鱼还能让鱼群对我没防备之心,就是因为我没有滥捕滥杀。我在江中石头上坐着不动,鱼经过,就顺手捞几条吃,就好像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一样,那些鱼以为,从我身边游过也没啥危险,我就可以捞之不尽吃之不竭了。啥叫可持续发展,明白不?

 

鹯不甘心,说您说的也有道理,但鱼是鱼鸟是鸟,鱼智商低,终日不过随波逐流而已,有同类被捕,它们也无动于衷,就算知道经过您身边有危险,它们也会认为,这事不会落我头上的。鸟就不一样,鸟实在太狡猾了,比如斑鸠,群居时会让母斑鸠在外围守护;大雁,歇息时会派雁奴巡逻放哨,麻雀常常钻进人类的幕帐里,燕子在人类的堂屋里筑巢,寻找更强势生物的保护,让我们难以靠近……这些都是心机鸟啊,所以我看到一群鸟在眼前时,肯定要想尽办法全部抓获,不然等它们飞远,后悔都来不及了。

 

獭说,有个宏伟目标当然是好事,但为什么不学学我,试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您的围猎工作呢?

 

正说着,空中飞来一群鸟,目测有几百上千只,鹯迅捷出击,很快就抓了四五只。群鸟受惊,都飞进树林里,鹯不肯放弃,穷追不舍,不料,树林里一个猎人正张弓射鸟,看到鹯,一箭射出,穿喉而过,鹯当场就挂了。

 

目睹整个过程的獭,觉得鹯实在太蠢了,特意在江北岸为它设立祭坛招魂,感慨说:“但凡有点脑子都知道,不要贪得无厌,就永远有肉吃;贪得无厌,就会连自己的命都丢了,为什么就是不听我的忠告呢?没辙,古往今来,贪婪者都是这样下场。”

 
 

故事的名字,就叫《獭祭》,跟某种酒的名字一样。其实“獭祭”是一个颇有“国学含量”的词,早在《礼记·月令》里就有了:“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事。

 

獭喜欢抓鱼吃,这是真的,但它跟其他喜欢吃鱼的动物不一样,比较注重仪式感,经常将捕到的鱼整整齐齐排列在岸上,古人眼里很像陈列供品进行祭祀,所以就称之为獭祭鱼或獭祭。

 

至于那种名酒和《谐铎》里的这个故事,其实都是“獭祭”这个语词的创造性发挥。

 

都是围猎者,或曰收割者,獭懂得适可而止,给被围猎或被收割者充分的生机,也给它们一个错觉,以为只有运气太差的才会被抓住,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鹯则是采取抓尽杀绝的策略,明知道鸟的智商比鱼高,鸟也不会坐视同类被围猎,还是想对鸟一群抓尽,导致那些鸟一见它就避之唯恐不及,地球有多远就飞多远,也注定了它被另一种更高等生物围猎的下场。

 

那么,獭和鹯谁更坏?

 

《谐铎》作者沈起凤最后点评道:“聚族而歼则毒矣而欲贪故廉獭之阴谋更毒也。”

 

总想团灭的鹯,实在太狠了;但“欲贪故廉”的獭,才是真正的阴毒。

 

反正都不是什么好鸟。

 

所谓的生态平衡,不过是獭和鹯在比赛,看谁嬴得世界的未来。

 

但在更高维度的生物眼里,獭和鹯的区别,就是有文化跟没文化的区别。

 

有文化的,知道不能竭泽而渔,要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给鱼以充分的生机,才能保证年年有鱼。高明的獭,甚至能做到让鱼对它感恩戴德。

 

没文化的,看到多少割多少,它们的口号,永远都是“不要让那家雀跑了”,直至所有的家雀都跑光,它们自己的下场,不是饿死,就是被射杀。

 

如果你是被围猎者,学鱼还是学鸟,自己掂量一下。

 

学鱼,相信被吃掉只是小概率事件,对同类的不幸漠不关心,每次都认为这事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但当自己躲不过獭的魔爪时,则选择认命。

 

学鸟,有两种:一是远离围猎者,尽可能远走高飞;二是,如果跑不了,也要抱团对抗围猎者,哪怕牺牲自己,换来族群的安全。

 

这些禽兽都懂的道理,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