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傻了,文化没你想的那么好使

来源: 2021-09-01 16:40:46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别傻了,文化没你想的那么好使

 

 

余少镭 现代聊斋余少镭 2020-11-02
 
Image

【有文化不如拳头大】160×109|布面综合材料|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Image

 

最近玩野了,不但写得越来越烂,上一篇居然连标题都出错,把“性命攸关”的“攸”弄成“悠”,丢人丢大了。这两天几次想删文,最后还是觉得,留着吧,就当是一根耻辱柱,时刻警醒。

 

厚道的朋友安慰说,没事,就算读者看出来了,也会以为你是故意的。

 

我说这又不是“造成语的反”,错就是错,没文化就是没文化,任何借口都掩盖不了这样的低级错误。

 

不厚道的朋友则说,得亏你没权力,否则,以后汉语词典里的“性命攸关”都得改成“性命悠关”了。

 

明显挖坑。交友不慎,夫复何言。

 

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他的话……好像也没毛病。

 

受儒家思想影响,千百年来,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手握重器者如果没文化,汉语受污事小,生灵涂炭事大。

 

《觚剩》里面就有这么一个故事,看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故事叫《鬼徒》,很短,抄一下再说:

 

宣城高检讨遗山言:其族兄某,于崇祯中训蒙村庙。暑夕散徒,纳凉庭间,忽见庙殿青灯影影,因从窗楞窥之。内有一人,危冠方袍,南面而坐。两傍童子,以次侍立,约十余人,深目巨鼻,貌极狰狞。高拍窗惊呼。殿内人从容徐步出揖曰:“吾亦师也。所训诸徒,皆三十年后公侯将相。上帝悯其目不识丁,欲使稍习文字,略知仁义。天下将乱,孑遗之民,不至被其卤莽啖噬也。吾身隐少微,适奉帝命来此,分方授业,暂假庙席,月余事毕矣。”语后入殿息灯,寂无所见。

 

“高检讨遗山”即高咏,明末清初安徽宣城人,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曾当过康熙朝的翰林院检讨,这故事就是他讲的。

 

高咏有一族兄,崇祯年间在私塾教书。私塾设在一座村庙里,某个夏夜,学生放学后,该塾师在院子里纳凉,忽见大殿上灯火复明,人影晃动,觉得不对劲,亏他胆子大,透过窗棂之间的缝隙往里望去,只见殿上一人面南坐着,儒师打扮,两边立着十几个童子,一个个深眼巨鼻,样子极其狰狞。

 

塾师还是被吓到了,下意识拍窗大叫。那儒师听到响声,从容走出殿,拱手作揖说:“同行,我也是当老师的,带的这些学生,都是三十年后要当王侯将相的,但他们全都没文化,因为天下将大乱,上帝(指天帝、玉帝,不是那个上帝)担心乱世中的蚁民被这些野蛮人随意杀戮,派我来教他们认些字,懂点仁义,将来下手不会太狠。我本来都退隐了,奉上帝之命来给他们当老师,就借您的学堂一用,一个多月就行。”

 

说完又一拱手,转身入殿。殿上灯火即灭,鬼影消失不见。

 

掐指一算,崇祯在位十七年,自挂东南枝,清兵入关;顺治在位十八年,康熙上位。很明显,故事里那儒师,奉上帝之命所教的那帮“鬼徒”,是要到康熙年间才成为王侯将相的。

 

确实,历史上,清兵入关后,满清统治者很快就选择了最有利于统治的儒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留住汉人知识分子的胃口,也就留住了他们的心。

 

《觚剩》作者钮琇是江苏吴江人,汉族,出生于1644年,也就是满清入关那一年,算是生在新王朝的人。他这故事,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就是:我们有幸躬逢盛世,是因为当朝手握重器者,在投胎前就接受了儒家的教诲,有了仁义之心,才打造出一个千年一遇的盛世。

 

现在你知道胎教有多么重要了吧。

 

 

 

问题是,既然上帝这么能耐,怎么不早点派大神对满清所有入关将领都提前进行教化,以避免“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那样的反人类大屠杀发生?

 

还是说,大屠杀是历史必然,嘉定扬州那上百万的百姓命中注定死得这么惨,上帝也改变不了?或者像某个神逻辑一样,说大屠杀也是上帝最好的安排?

 

神话不需要逻辑自洽。这么质疑,很容易被冠上杠精的名号。

 

那咱撇开逻辑,就事论事,今天的辩题是:掌权者随意杀戮,都是因为没文化吗?

 

正方辩友叭啦叭啦,一大堆证据。但我今天练功,这证据就不再复述一遍了。

 

但是,作为反方,我想说,对方辩友不好意思,这只是你们儒家的一厢情愿。

 

最近在扒《史记·晋世家》,随手举个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暴君晋灵公,从小就是在名臣赵盾的监督下学习成长的,文化水平不可能不高,可你看他上位后都干了些什么。

 

其实除了个别像刘邦、朱元璋那样的开国草莽,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帝王,都是从小就在宫中接受最好教育的,什么太傅、少傅,全是补课名师一对一,可你翻开史书数一数,所谓的“仁君”占比有多少?

 

就说我们最熟悉的乾隆,自幼读书破万卷,对汉家典籍烂熟于胸,一辈子写诗四万多首,你说他有没有文化?可他杀起文人来,何时手软过?

 

其实,儒家宗师孔子虽然也认为,春秋中后期之所以杀戮成为时代主旋律,正因为礼崩乐坏,诸侯都不注重文化教育之故。但孔子也承认,“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注意这个“善人”,并不是名词“好人”,而是动宾词组,“教育人向善”之意。也就是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管哪个国家,想通过教育达到消弥残暴、制止杀戮的目的,至少要有百年大计,不可能一蹴而就。

 

回看《觚剩》里那个故事,其天真一目了然:让一个道德教师给一帮凶神恶煞补课一个多月,就能让他们去恶扬善?这不就是与虎念经吗【传送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手握重器者或仁或暴,有没有文化并不是决定因素。

 

就说宋朝吧,为什么成为现在很多人心心念念的“最好”的皇权时代?并不是历任皇帝文化水平高,而是因为,那是皇权与相权能实现制衡的时期,也是自汉代开始出现的“封驳”制度实行得相对最好的时期。

 

在宋朝,皇帝下的诏书,宰相觉得不妥,可以直接怼回去。宰相拟定的方针政策,皇帝也可以否掉。此外,还有一个独立于皇帝和宰相之外的“给事中”,专职“封驳”,无论皇帝下达的诏书,宰相或其他大臣拟定的政令,给事中觉得不妥,都可以予以“驳正”,撤回重议。

 

最有名的宋仁宗之“仁”,并不是他文化水平高,而是他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我们都很熟悉的包拯,就不只一次当面怼他,有一次唾沫都喷到他脸上了,他也不生气,用袖子擦了擦,继续听,最后还接受了包黑哥的建议。

 
 

当然说宋朝好,也是相对而言。就在北宋,也是发生过文字狱的,那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政敌构陷,说他借诗妄议,非置他于死地而不可。宋神宗有没有杀他之心?应该是有的,而且很明显,所以连政见不同的王安石、章惇都劝宋神宗不能杀苏,特别是当时已退居二线的王安石,一语千钧:“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石的弟弟、时任尚书的王安礼,也上书说:“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最后,苏东坡免死,流放黄州,四年间写诗文无数,包括最有名的《赤壁怀古》,以及,最拽最不服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不用死,还继续写诗,当然跟宋太祖“不能杀士人”的祖训有关,但更关键的,还是宋神宗虽居高位,却受到一定制衡,也能听得进逆耳忠言。

 

几乎就在“乌台诗案”的同时,因跟西夏之战失利,宋神宗恼羞成怒,想杀一个负责漕运的官员泄恨,同样也遭到以宰相蔡确为首的众大臣的反对。蔡确直接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无奈,说那就发配吧,不料,副宰相章惇也不同意,说:“那还不如把他杀了。”神宗问为什么,章惇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没辙,说出一句既怒又怂的话:

 

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没想到,章惇还是不依不饶,说:“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这样子硬刚皇帝,章惇会不会死得很惨?不但不会,还一直官运亨通,七十一岁善终,死后备极哀荣。

 

权力有制衡,当皇帝的就不能为所欲为,杀人这样的“快意事”就不能想做就做。这跟他有没有文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所以,迷信文化的“善人”功能,等于迷信与虎念经。如果没有笼子,文化,也可能为虎作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