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没有鬼,终极答案来了

来源: 2021-08-29 05:59:36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到底有没有鬼,终极答案来了

 

 

余少镭 现代聊斋余少镭 2020-09-16
Image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灰】120×90布面油画|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不知不觉,来到鬼月的最后一天。鬼门即将关闭,我也将踏上归途,回到广州银河公墓旁边的家。

 

说好鬼月要日更,只是对自己的承诺,没想到,这个月,会有机会跟朋友出来游荡,往西到了贵州,往北到了郑州,现在是到了东边的淮安,今天还去参观了吴承恩的故居(以后会在“西游解毒”中跟大家聊聊)。算起来,大概只有七天在家,其余都在路上,所以,日更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被封的老号发过的,但修改的时间,不少于写新的,只是省了选材的麻烦。

 

这于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可算一次行为艺术,因为多年以前在报纸上写“每日专栏”,只是一周五篇,周末还可以歇两天,这个月,没有一天不在写,其中不少,都是坐在副驾上写完排完发出的。

 

没想到,就这么坚持下来了。当然,这个过程,没有朋友们的一路支持,我也是坚持不下来的。

 

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废话不说,鬼月的最后一篇,想跟朋友们聊聊一个始终避不过的问题:

 

世上到底有没有鬼

 

“鬼,归也。”这是古人对鬼最早的定义,也就是说,人死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就是鬼。

 

但“原来的地方”是哪里,回去后是老老实实呆在那里,还是会四处飘荡?没有权威说法,这就给了民间各种鬼故事创作的空间。

 

狭义上的鬼故事,从东晋的《搜神记》开始进入文人的视野,经过唐宋的发酵,在明清达到巅峰。前面文章说过,满清入关后,康雍乾文字狱登峰造极,写什么都有可能丧命,只有鬼故事,讲得再离奇,影射再赤裸,都没听说有谁是因为写鬼故事而罹祸的。

 

所以,清代的志怪笔记汗牛充栋,从政府官员到落魄文人,都像在竞赛一样写鬼故事。除了文学成就最高的《聊斋志异》,还有像《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耳食录》《小豆棚》《谐铎》《夜谭随录》《夜雨秋灯录》等优秀笔记集,不胜枚举。

 

这些志怪小说的作者,自己信不信鬼?

 

或者说,他们对鬼的态度是怎样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的正统儒家,对鬼神的态度是怎样的?

 

基本上,都是以孔子的话为圭臬:一、子不语怪力乱神;二、敬而远之。

 

这是一种巧妙的回避,不说有,也不说无,只是说我不屑谈论它们,就算有,也敬而远之。

 

因为“至圣先师”的态度有点暧昧,就给了后世儒家很大的发挥空间。

 

袁枚写志怪笔记,把书名定为《子不语》,就有点跟圣人对着干的意思——我就是专门要说些你不想说的,吹啊。

 

但也有些儒家,选择了无鬼论。

 

我们先以纪晓岚为例,来看看他对鬼神是什么态度。

 

《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有一篇很短的:

 

 
 

边随园征君言:有入冥者,见一老儒立庑下,意甚惶遽,一冥吏似是其故人,揖与寒温毕,拱手对之笑曰:“先生平日持无鬼论,不知先生今日果是何物?”诸鬼皆灿然,老儒癿缩而已。

 
 

 

边随园名叫边连宝,诗人、学者,他告诉纪晓岚,某人有一次到阴间玩,看到一老儒生站在屋檐下,神情极其恐慌,明显是个新鬼。他旁边站一鬼吏,好像之前跟他认识,寒暄几句,就拱拱手笑着说:“您平日总持无鬼论,不知道今天是什么东西?”此言一出,旁边的鬼都笑了起来,那老者一声不吭,更加畏畏缩缩了。

 

不管这故事是谁编的,边连宝讲给纪晓岚听,纪晓岚把它写下来,很明显,是对那些不信鬼者的讽刺。

 
 

同书卷十八,还有一个同主题的故事,也是纪晓岚的朋友、曾当过乾隆侍读的吴云岩讲给他听的。

 

说有一姓秦的书生,从不怕鬼,觉得人生最大遗憾就是没见过鬼(跟我很像)。一天晚上,秦生在郊外散步,忽听得树丛中有人在吟诗,隔叶望去,但见一古装男子坐在石头上,吟诵声极其凄厉。

 

秦生很兴奋,终于见鬼了!便主动走上前去,深深一揖,说:“人鬼殊途,打扰了,我就想知道鬼神的真相,比如,刚做鬼时是什么感觉?”

 

鬼:“一脱形骸,即已为鬼。就像茧化蝶时,它自己也是不知道的。”

 

秦生又问:“人死后真的是魂升魄降,回归大自然吗?”

 

鬼:“我做鬼的时候,就在这里,现在我全身就在你面前,并没有随风飞扬,你说呢?”

 

秦生又问,那神呢,真的存在吗?

 

鬼:“有鬼当然就有神,你能想象一个只有百姓没有官员的社会吗?”

 

秦生又问了几个问题,鬼都一一告诉他,最后说:“孔子并没有说世上无鬼,是后来那些大儒担心普通人对鬼神过分谄媚,什么事都想靠鬼神去解决,才编造无鬼论。其实,这有点矫枉过正,就像为了禁淫荡而把夫妇敦伦也禁了一样。你以为那些儒家真的不信鬼神,实在可笑。”说完,纵声长啸而去。

 

纪晓岚最后说,这故事是想说,儒者明知有鬼,偏偏要说无鬼,其中有不可告人的原因。

 

我品了又品,个中原因,就是儒家怕鬼神影响力太大,抢了圣人的饭碗。因为他们相信,儒家思想就是宇宙真理,影响力是“儒产”,别说鬼神,就是释、道也不能染指

 

那么,这是否说明,纪晓岚自己相信有鬼?

 

也不见得,他只是说“儒者明知有鬼,故言无鬼”,他自己并没有明确表态。

 

真正能代表纪晓岚对鬼的看法的,在卷十四的一篇长文中,我摘要讲一下:

 

有一个儒家讲师,在众人面前大谈无鬼论,大家就激将他:“现在正是夏天,你敢到墓地睡一晚吗?”讲师说去就去,who怕who.

 

果然,他在墓地里呆了一晚,啥都没见着,回来的时候更得意了,对众人说:“我就说嘛,朱熹老先生是不会欺骗我的。”言下之意,无鬼论来自朱熹,他当然是正确的。

 

纪晓岚听到了,忍不住怼他:“带着千金走千里,路上没被抢,不能证明这一路上没有盗贼;打猎一整天,碰不到一只野兽,也不能证明那一带没有野兽。因为一个地方无鬼,就断言天下无鬼;因为一夜无鬼,就断言万古无鬼,这是举一废百。”

 

纪晓岚这一段,颇有奇葩说的画风,他的逻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先不掰扯,再看他怎么继续怼那个儒师:

 

“您刚才说朱子不会骗你,其实,无鬼论最早是阮瞻提出来的,并不是朱子。朱子说的是,人死后魂升魄降才是常理,而一切鬼怪都不合常理——请注意,他说的是不合常理,并不是全盘否认。在朱子之前,开创理学的‘二程’也没有说无鬼,只是说民间传说的那种鬼是不存在的。朱子的弟子杨道夫说:雷霆雨露,日月交替,这些都是鬼神存在的迹象,只是操控这些的,是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鬼神,所以向他们诚心祈祷,是比较灵验的。至于那些会整人的,则是邪神恶鬼,他们或有或无,或来或去,或聚或散,不值一提。”

 

接下来,纪晓岚列举了《朱子语类》中,朱熹及其弟子们对鬼神的看法,以及一些无法解释的灵异事件。那个老儒师向纪晓岚要了这本书,翻看之后,怅然若失,说:“真没想到,朱子还有这本书。”

 
 

纪晓岚这一番话,提到了几个人,第一,是首创无鬼论的阮瞻。

 

阮瞻是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儿子,曾任太子舍人,《晋书·列传第十九》记载了阮瞻持无鬼论但被鬼怼的灵异事件,说阮瞻对无鬼论有满满的自信,觉得这理论能廓清阴阳两界。一天,有客人登门造访,寒暄几句,聊到鬼神之事,两人吵了起来,那客人辩不过阮瞻,突然脸色一变,说:“古今圣贤都说有鬼神,就你牛逼说没有!告诉你吧,我就是鬼!”说完,摇身一变,青面獠牙,状甚可怖,瞬间蒸发。阮瞻备受打击,无话可说。

 

《晋书》是正史,也会记载这类荒诞的事,可见,阮瞻的无鬼论多么不受欢迎。如果是我,倒不会受打击,因为我20年前把家安置在广州最大的公墓附近,就是等着这一天,有个鬼上门来教训我,可惜,鬼让我太失望了。

 

扯远了,说回纪晓岚。他把那个不信鬼的儒师说得哑口无言之后,话风一转,“然余犹有所疑者”,我心中还是有疑问。

 

疑问什么?按朱熹的理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死了气就散了,回归天地。朱熹的弟子叶贺孙说,“气”这种东西,“如鱼在水,外面水便是肚里水,鳜鱼肚里水,与鲤鱼肚里水,只是一般”,也就是说,天地之间的“气”,是浑然一体,不分你我的。

 

但祭祀祖先,也是圣人制定的大礼,为了证明祭祀的必要性,圣人说,先人之气,跟子孙之气能互相感应,受祭的时候,先人之气就凝聚成形,祭礼完毕,仍旧散入虚无。

 

问题是,这“气”散了之后,是跟天地的元气混合为一体,还是只掺杂进元气之中?

 

如果是前者,就像江河入海,共为一水,汪洋大海之中,长江、黄河、淮河等水怎么可能还各归各的?同理,先人之气既已混入天地元气,怎么还可能独立析出,跟自己的孙子沟通?

 

如果是后者,先人之气只是掺杂于元气之中,那就像飞尘四散,不知分解为几万亿独立个体,如游丝乱飞,天涯万里,等到子孙要祭奠了,才星星点点,复合为一,你不觉得这很扯吗?所谓“聚是一团火,散是万点灰”,如何还能再有凝聚力?

 

退一步说,真的能再聚,这“气”就应该是有知觉的,否则怎么去跟子孙沟通。可是,知觉的前提是有“心”,心,则必须以“身”为所附,那就还是一个鬼。但问题又来了:气未聚之前,亿万微尘,若无知觉,怎么得知子孙要祭奠了?若都有知觉,那就是亿万个鬼,可能吗?

 

问了自己诸多问题之后,纪晓岚也不得不承认,“此诚非末学所知也”,算了,脑壳想破了也想不出个所以然,这是普通人不能触及的问题,就这样吧。

 

虽然,纪晓岚最后对有鬼无鬼不置可否,但从他这些思考不难看出,他对鬼的存在还是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在他之前的另一个大文人,也当过太子侍读的熊伯龙,在这态度上就旗帜鲜明了:无鬼就是无鬼。

 

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熊伯龙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无何集》,其中专门有《人死无鬼六篇》,从各个角度论证了鬼存在的不可能。比如:

 

 
 

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通俗易懂,相信初中文化以上的都能理解,我就不翻了。还有: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廷,填塞巷路,不宜徒见一两人也。

 
 

 

这个更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如果人死后真的变成鬼,几千年来,鬼数以亿计,我们生存的空间,早就被鬼填满了,怎么可能。

 

再来:

 

 
 

夫见鬼者,言祠庙中有鬼,又言古坟中有鬼,又言鬼处阴间。既居阴间之地,胡为又居坟墓祠堂?岂鬼能分身耶?盖圣贤所谓鬼者,阴之灵,天地之阴气,岂真有披发狞狰者哉?

 
 

 

没完:

 

 
 

死果为鬼,则人人愿为鬼,不愿为人也。生而夭寿不齐,或骨肉离散,亲朋分别。死则父子聚首,夫妻同偕,且前见古人,后遇来者,比人世之乐相悬万万,又何必畏死耶?人死,当贺而歌之,何必哀耶?

 
 

 

这一段,还真是戳中我泪点了。我之所以那么想见鬼,就是为了让自己不怕死;不怕死了,便不会再像今天这样匍匐活着。更重要的是,今生等不到的光明,死后终将照亮我,如此,则死而何憾?

 

就像陆游所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含笑九泉,那才是真正的“纵做鬼,也幸福”。

 

所以,你若问我,写鬼这么多年,你到底信不信有鬼?

 

我也只能这么回答:真心希望有

 


 

时间有限,写到这里,距离地狱关门只剩下不到一个时辰,太多的话想说,但也只能戛然而止了,因为我希望,这一篇,能让更多兄弟在回去之前看到,然后,通过种种途径来告诉我:你放心,会有那么一天。

 

这个月确实写累了,明天又要上路,我也想歇一歇,希望能歇个头七吧。朋友们,七日后见,想我了,可以烧shǎng给我,我会收到你们的鼓励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