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鬼故事歌功颂德,是一大发明

来源: 2021-08-21 08:57:36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利用鬼故事歌功颂德,是一大发明

余少镭 现代聊斋余少镭 2020-09-05
Image
【纵做鬼,难翻墙】35×35cm 水墨|河夫作品(原作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鬼月,说好要天天讲鬼故事的,没忍住,前面还是讲了两个比鬼更可怕的人故事。今天还大家一个重口的,来自袁枚的《子不语》,够胆的来看看:

 

浙江余姚人章大立,康熙三年中举,后来在家办私学。一天,他家突然闹鬼了,青天白日的,章大立突然大叫一声,双手掐住自己喉咙,越掐越紧,接着又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把他推倒,两手高举,紧紧合在一起,像被绳索捆住一样,呼吸困难,脸憋得通红。

 

家人都吓坏了,还没反应过来,便听得他先用女声说:“我是荷花儿。”然后又变男声:“我是王奎。”都是北京口音,明显是被一男一女俩北京鬼上身了。

 

一般来说,鬼上身都是为了报仇,章家人赶紧问,你们什么仇什么怨?

 

男女双声道同口异声,讲了一件曲折离奇的三世冤情:

 

原来,章大立前世姓翁,也叫大立,是明隆庆年间的刑部侍郎,在位期间,冤杀了荷花儿和王奎。

 

那时候,荷花儿和王奎在给一个叫周世臣的锦衣卫指挥当婢仆,一天晚上,有贼入室抢劫,周世臣反抗被杀,荷、王赶紧报案,官府派一个姓张的把总来破案,怀疑他们通奸谋害主人,双双解送刑部。

 

在刑部,这对男女受不了酷刑,主审官要他们招什么就招什么。当时负责此案的刑部郎中潘志伊阅卷时觉得证据不足,对案情有疑问,拖了很久都没判。

 

后来翁大立当刑部侍郎,另派两个叫王三锡和徐一忠的郎中重审。王徐二人为了迎合上司,就立刻判了通奸谋杀罪。潘志伊觉得这样太草率,但争不过他们,翁大立又在催结案,于是,荷花儿和王奎就被从重从快实施凌迟,千刀万剐。

 

没想到,两年后真凶被抓,全北京才知道,荷、王确实很冤。皇帝得知此事,大怒之下,撤了翁大立的官,把徐、王二人也降了职。

 

讲完这事,两鬼说:“请问,我们屈打成招被凌迟,这么天大的冤情,是撤职就能抵消的吗?不找他索命找谁?”

 

章家人问,那怎么不去找王徐二人报仇?

 

鬼答:“那两人作恶更多,但一个已经变成猪,一个永坠无间地狱,该报的都报了。只是,翁大立前世有好官声,又一直居高位,我们迟迟未能报仇。现在这位章大立,是他第三次转世,命中的福气用得差不多了。而且,明朝政治黑暗,气数将尽,阴间鬼官也都是昏庸之辈,我们多次上诉都不理,还不让我们出京。本朝以法治国,清平盛世,阴间鬼官也洗心革面,依法办事,我们才能来报仇。”

 

章大立家人听到这里,扑通跪下去,说求求你们了积点阴德吧,我们请高僧来超度你们还不行吗?

 

鬼答:“真有罪的,死后才需要高僧超度,但我们是无辜的。超度的目的,不过是让我们早点投胎为人,但我们就是再投胎,遇到这个大立,也是要报仇的。所以每次阴司喊我们去轮回,我们都不肯去。现在报完这仇,我们就去轮回了。”

 

鬼话刚说完,家人便眼睁睁看着,章大立拿起桌上一把小刀,自己割自己的肉,一片片掉在地上,一边割,一边还发出男女混双的声音:“我叫你凌迟我们,我叫你凌迟我们!”

 

最后,章大立肉尽血干而死。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这就是一篇报应爽文。

 

但这故事不完全是编的。《明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一》是十几个人的合传,里面就有翁大立,也有潘志伊。据载,翁大立确是一代名臣,兴修水利有功于民。不过,翁大立传最后也明明白白写着,他确实办过这么一个冤案,也因此被皇帝撤职。原文两百多字,抄一下,不看可跳过:

 

先是,隆庆末,有锦衣指挥周世臣者,外戚庆云侯裔也。家贫无妻,独与婢荷花儿居。盗入其室,杀世臣去。把总张国维入捕盗,惟荷花儿及仆王奎在,遂谓二人奸弑其主。狱成,刑部郎中潘志伊疑之,久不决。及大立以侍郎署部事,愤荷花儿弑主,趣(促)志伊速决。志伊终疑之,乃委郎中王三锡、徐一忠同谳。竟无所平反,置极刑。逾数年,获真盗。都人竞称荷花儿冤,流闻禁中。帝大怒,欲重谴大立等。会给事中周良寅、萧彦复劾之,乃追夺大立职,调一忠、三锡于外。志伊时已知九江府,亦谪知陈州。

 

案情经过,跟《子不语》所写基本一致。不过,这里提到翁大立为什么要催着尽快结案,有一个关键字:“愤荷花儿弑主”里面的“愤”——看到奴婢竟然敢弑主,翁大立怒了。也就是说,翁大立内心已认定,这事就是荷花儿跟王奎干的。

 

当时翁大立可是刑部侍郎,相当于现在司法部副部长,郎中潘志伊以及王徐等三人,都是他下面的厅级干部,怎么敢违逆他。

 

一句以前常听的话,叫“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其实,更多时候是官愤。

 

所以,说翁大立对此冤案负最大责任,没毛病。

 

只是,此案毕竟只是翁大立一生的一个污点,传记功过几几开,对此案语焉不详,一个“愤”字,还是不足以解释翁大立这样的“好官”为什么会犯浑。

 

再搜相关史料,《万历野获篇》对此案也有记载,比《明史》详细。

 

《万历野获篇》是明代沈德符写的三十卷笔记集,记载了从明初到万历末年的朝野故事。虽然不是正史,但沈德符写作态度严谨,耳闻目睹,都会认真考究,所记的事很多都能跟正史互相印证,成了研究明史的重要一手资料。

 

《万历野获篇》卷十八《冤狱》,详细记载了荷花儿案的来龙去脉。

 

被杀的周世臣,其实是明皇室外戚身份,祖上也曾权倾一时。到了嘉靖年间,明世宗整饬外戚,周家中落,传到周世臣这一代,只能在锦衣卫当个“带俸指挥”,有工资没实权,住北京东城小巷,死了老婆后再也娶不起,只好把原来的婢女荷花儿纳了,家中只有一仆人王奎,负责门户安全等杂务,只是没住在一起。

 

案情发生于隆庆六年九月十一。那天晚上,周世臣跟荷花儿正在关门,突然几个贼拿着斧头闯进来,荷花儿吓得赶紧躲在隐秘角落里,周世臣寡不敌众,被乱斧砍死,贼人在家中搜得一百五十两银子卷走。

 

贼走后,荷花儿见主人已死,家中还剩一些碎银子,就拿着去找王奎。她第一时间没报案,估计是吓坏了,或者心想男人已死,得再找依靠什么的。

 

但就因为她这一举动,害死了三个人。

 

当时恰逢隆庆帝刚死,还没正式举行国葬,全北京戒严。所以,当周世臣邻居报案时,锦衣卫不敢怠慢,列为大案要案。你想,戒严期间皇亲国戚被杀,这政治影响能不大吗?破案压力能不山大吗?

 

锦衣卫指挥张国维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发现婢仆都不在,追到王奎家,看到荷花儿手上拿着钱正在哭。好巧不巧,这时王奎邻居、屠夫卢锦来找王奎讨猪肉钱,一见官兵,不知发生了什么,吓尿了,第一反应就是躲进王奎床底下,被张国维发现了。

 

你说你来讨债的,躲床底下干嘛,此情此景,能不怀疑这三人有问题吗?

 

张国维据此认定,荷花儿勾结奸夫谋杀男主。严刑之下,屠夫卢锦先招了,说你们说我干过什么我都认。而周世臣的宗亲来认尸,一看这情景,也认定荷花儿勾结奸夫杀主,罪该碎尸万段。

 

Image

【不招难过关35×35cm |河作品(原作已在微店上架)

 

案子到了刑部,侍郎翁大立先入为主,再加上先帝停棺未葬,这案子要是不赶紧结了,京城民心会更加不稳,所以他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催促手下赶紧结案。

 

就这样,荷花儿、王奎、卢锦三人被判通奸谋杀,公开凌迟。

 

后来,真凶的暴露也颇有戏剧性。杀周世臣的贼头朱国臣,看到有人替死,得意忘形,继续犯案。没想到,他平时对手下两个盲妓太变态,她们受不了,就把他杀周世臣等犯罪事实故意外泄(一说是编成歌唱出来)

 

这时候,距离荷花儿三人被冤杀已两年。

 

风声传到官府那里,因为涉及有组织黑社会案,兵部发兵擒拿,一送刑部,朱国臣也就什么都认了,真相大白。

 

原来,朱国臣做贼心虚,曾经在京城中遇见周世臣,周世臣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他就认定周世臣已怀疑上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案情一公布,全北京轰动,都说办案官员草菅人命,若没个说法,怎么向百姓交代。刑部尚书严恭肃去请示首辅张居正,张居正教他说,一定要将实情禀告皇帝,不得有一丝隐瞒,而且,首犯绝不能轻易放过。

 

万历皇帝一听此案,怒了,要求刑部从重从快处理。结果,张国维被流放到蛮荒之地,翁大立被削职,三位刑部郎中全部降职外调。

 

官员处理了,舆论还没平息,都说这是罚酒三杯。所以,过了两百年,都改朝换代了,袁枚还编排了这样的报应故事,让翁大第三次转世还自个儿把自个儿千刀万剐。

 
 

但这么报应,又引发更大疑问。

 

阴间之间的报应原则,一般都是,生前犯了什么罪,死后在地狱里也会受到相应惩罚。但只要熬到可以投胎转世,也就证明,前世罪孽已清零,12分从头算起。所以,就算章大立真是翁大立第三次转世,他在此案中该负的罪责,包括几世记忆,也在三次奈何桥三碗孟婆汤的作用下洗干净了。

 

由这样一个叫“章大立”的肉身,来为前前世那个“翁大立”犯下的罪责背锅,公平吗?

 

著名作家袁枚,怎么会写这样一个烂俗的故事?

 

读细点就不难发现,袁枚编这故事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意淫报应。

 

记不记得,故事中,鬼说他们为什么等到现在才来报仇,有这么一句话:

 

“且明季朝纲不整,气数将绝,阴司鬼神亦多昏聩。我等屡诉不准,不许出京,岂若当今大清之世,冥司阴官,亦洗心革面耶!”

 

明朝政治黑暗,阴间鬼神也跟着昏庸无能,所以我们上方受阻,也不能出京报仇;当今清平盛世,阴间的鬼官,也洗心革面以法治鬼,我们才有报仇机会。

 

言下之意就是,欣逢盛世,纵做鬼,也幸福。

 

这话是通过鬼之口说出来的,比人更有说服力。可见,用鬼话来歌功颂德,是袁枚的一大发明。

 

袁枚出生于1716年,这一年,距离1645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已过去71年。清兵入关之后,江南是抗清最坚决的主战场,也因此,成了被满清铁骑蹂躏的重灾区。

 

袁枚的祖居地浙江慈溪,曾出过抗清名将王翊,明亡之后,跟着黄宗羲在江南坚持抗清达五年之久,最后兵败被俘,英勇不屈,被割断喉管,头颅挂在宁波城头示众。

 

这些,袁枚也许不知道,袁枚可以真不知道,袁枚也可以装不知道。毕竟,71年时间,足以让所有人忘了屠城之痛,安心给新朝当臣民。

 

要求袁枚像他老乡王翊一样抗清,或者要求他像黄宗羲一样拒不仕清,当然也是苛求,用很多人熟悉的话来说,这是道德绑架,逼人当烈士。

 

但是,在抗清最惨烈的江南长大的文人,编一个烂俗的鬼故事,也不忘植入对本朝的歌功颂德,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明末确实是政治黑暗,但“大清”就那么清吗?别的不说,就在袁枚编这些鬼故事的同时,单乾隆一朝,就发生了超过130宗的文字狱,47宗“案犯”被判死刑,其中有不少也是被凌迟的。

 

所以,套用一句话说:若含沙射影不自由,则歌功颂德无意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