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记(五十一)

来源: 2021-08-18 15:11:09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性骚扰往事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1-08-11

 

 

 

 

晚清外交家薛福成(1838-1894),曾经将他从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十七年(1891)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庸庵笔记》,里面记载了有关性骚扰的两宗事。

 

一个男子在路边尿尿,刚好一个女子路过,不料这男子不仅不回避,还一边尿,一边淫笑,用手指着自己的小鸡鸡要给人家看。

 

女子被吓到了,嚎啕大哭。回家后,竟然上吊死了。

 

按照大清律令,凡是调戏妇女、企图诱奸,以致妇女自杀的,要判处“绞监候”。于是,男子被捕,案子被送到了刑部。

 

在当时,大多数官员都认为该男子虽然可恶,但并没有进行手足勾引和语言调戏,因此只是拟了个“缓决”。

 

但是,刑部有个官员却坚持认为,这厮“调戏虽无言语,勾引甚于手足”,于是拟为“情实”。

 

最终,这个在今天看来,或许只是一个性骚扰案例的男子,被判处了死刑。

 

 

▲晚清外交家薛福成。

 

在薛福成的记录中,晚清时期,还有一个更离奇的案例。

 

有一个私塾先生,上课时尿急,于是便到户外一个偏僻的地方小解,无意中一抬头,竟然发现对面有一个少女在窗外眺望。

 

这位先生不禁对着少女笑了一笑,那女孩子马上脸色大变,随即关了窗。

 

貌似没事了。

 

没过多久,外面就吵嚷开了,说是对面有个少女上吊身亡。这私塾先生一听,吓了一跳,说了声:“哎呀,今天错了。”

 

刚好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学生就是这位少女的弟弟。学生跑回家一看,见姐姐莫名其妙上吊自杀,便将老师的怪异言语说了出来。少女的父母听说后觉得很是可疑,立马报官,于是乎,私塾先生被抓。

 

最终,同样也是以“绞监候”罪名,被拟为“情实”被杀。

 

 

 

 

听起来,上面两个男人真是倒霉透了。

 

但是了解古往今来,有关性骚扰的案例后,你就会明白,在清代由于这种事被杀,其实有着偶然之外的必然。

 

性骚扰自古就有,汉代的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实际上记载的就是一个官员“使君”,想要调戏、骚扰女子罗敷的故事: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

 

这使君本来好色轻薄,没想到被罗敷一通奚落,自讨了个没趣,只得悻悻而去。但《陌上桑》的流传,反映了汉代达官贵人对民间女子的调戏、性骚扰并不罕见。

 

 

▲汉代乐府《陌上桑》背后是一起性骚扰事件。

 

如果说这个使君还算识趣,那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洪州(今南昌)刺史、滕王李元婴,可就不仅仅是性骚扰,而是公然的诱奸乃至逼奸了。

 

根据唐人张鷟所撰《朝野佥载》的记载,李元婴好色,经常以王妃的名义,召唤属下官员的妻子进入王府,加以奸污。

 

李元婴手下有个典签官叫崔简,他的妻子郑氏刚到洪州,就被李元婴差人以王妃的名义召唤入府。郑氏已听说滕王的手段,但无奈只能前往。

 

果然,一到王府,李元婴就开始动手动脚。

 

哪知道这郑氏也是个厉害角色,脱下一只鞋子便将李元婴一顿暴打,用手抓得李元婴满脸是血,还大声嚷嚷说:“滕王哪会干这事,你这家伙一定是猖狂的家奴!”

 

打架声音太激烈,王妃闻声而来,郑氏才得以离开王府。

 

李元婴吃了这番亏,又不好对外说,于是有十多天不敢出门视事。

 

倒是郑氏的老公崔简被吓得半死,要去向李元婴请罪。李元婴实在不好说啥,外头这事又传得沸沸扬扬,只得作罢了。

 

好色之徒反被利用的事例,在正史中也很常见,俗称“美人计”。

 

《宋史》记载,北宋的名将种世衡镇守西北时,当地的羌人中,有一个叫慕恩的酋长所属的部落最为强悍。为此,种世衡请来慕恩一起夜饮,并派出一个美女姬妾在一边服侍。

 

酒席进行到后面,种世衡假装有事离开,然后却偷偷在墙壁缝隙中窥探。

 

慕恩喝了酒,就开始调戏起种世衡的美妾。就在这个时候,种世衡突然闯入,慕恩吓了个半死。要知道,这可是在北宋大将的营房中,调戏人家的小老婆。于是慕恩“惭惧请罪”。

 

没想到,种世衡却大笑起来,说,“兄弟你要是喜欢,这位美女就送给你啦!”

 

慕恩因祸得福,从此便对种世衡忠心耿耿。在种世衡驻守的地域,哪个部落敢反叛,只要差遣慕恩前往讨伐,攻无不克。

 

 

 

 

总体而言,在唐代以前,性骚扰基本还属于无法可治的状态。但到了元代,法律终于上马惩治了。

 

在元代,东汉《陌上桑》中使君的行为,可是犯了性骚扰或猥亵部属罪,这是官吏独有的罪名。元律明确规定,“诸职官因谑部民妻, 致其夫弃妻者, 杖六十七, 罢职,降二等杂职叙”。

 

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 武进县(今江苏常州)一个蒙古官员就因为“将部民妻阿五扯捽戏谑,决六十七,罢现役,降二等杂职内叙用”。

 

由于调戏手下人的妻子,这名蒙古官员不仅被重杖殴打67棍,而且被罢免现役官职,降职二等,只在“杂职”内叙用。可以说,这是古代反性骚扰的难得的进步。

 

 

 ▲元律中有针对性骚扰的处罚规定。

 

而像唐朝李元婴的行为,如果在元代也犯了一种罪——求奸罪。

 

求奸罪,也是针对官吏的独有罪名。元律规定,如果官员用言语、动作等挑逗求奸, 即使未成也构成犯罪:“诸职官求奸未成者, 笞五十七,解见任,杂职叙。”

 

《元典章》记载:,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 年) , 江西瑞昌县达鲁花赤屯屯求娶民妾, 对方不从,乃“扯定求奸”,被拒。事情发生后,达鲁花赤屯屯被判决“甚失牧民之体”,遭重殴57杖,并免官罢职。

 

元代针对性骚扰的重罪,在明代也得到了继承。

 

明朝初年,天下甫定,朱元璋用酷刑来安定社会。明代《大诰》规定,如果在公共场所骚扰女子,手脚不检点的,将被断手斩脚。

 

当时南京城中就有一个案例,一个公子哥当众调戏民间妇女,被报官后,有司判处罚款了事。不料朱元璋大怒,直接判定将这个浪子斩断双手,以儆效尤。

 

 

 

 

当然,乱世之中,性骚扰往往难以得到惩处。

 

民国时期,工厂中的许多女性包身工,经常受到性骚扰,乃至性侵害。

 

美国学者埃米莉·洪尼格在关于民国上海棉纱厂女工的研究中,就发现女工经常被骚扰乃至强奸。

 

一位被访问的纱厂女工说,工头曾经多次强奸她,而这种事情在民国时期的上海纱厂中非常普遍,有些女工由于拒绝工头的性骚扰和性要求,经常遭受打骂:“如果女工屈从工头的要求,就可以得到好活、轻活;如果不从,就会得到重活、脏活,还会丢掉工作。”

 

女性被性骚扰乃至性侵害,本来应该引起公众的同情,但实际上,一旦事情暴露,反而对女性更加不利。

 

美国汉学家贺萧就曾在针对1900-1949年天津女工的研究中发现,女工经常遭受性骚扰和性侵犯。这种骚扰和侵害,不仅来自工头,而且在上下班路上,同厂的男工也经常骚扰她们。此外,女工如果在工作中犯错、偷窃乃至请病假,都时常被工头要挟进行性侵犯。

 

因此,民国时期的上海、天津一带的女工,普遍存在嫁人难的问题。即使结了婚,也常常被婆家人看不起,当时民间就有俗语说:“好男不当兵,好女不做工。”

 

 

▲民国纱厂女工经常遭遇性骚扰乃至性侵害。

 

度过民国的动荡,针对性骚扰,重典重新出现。

 

1979年,新中国首部《刑法》中,专门设立了“流氓罪”:“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破坏公共秩序,情节恶劣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流氓集团的首要分子,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1983年严打期间,当时的著名影星迟志强由于经常跟大家一起跳舞(当时流行跳贴面舞),跟女粉丝搂搂抱抱,被以“流氓罪”判处四年有期徒刑。

 

在出狱后接受媒体采访中,迟志强提到,当时与他一起被关进监狱的囚犯中,“一个偷看女厕所,判了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另一个,强行搂抱了一个女青年,叫猥亵,判了4年。”

 

 

▲青年时期的迟志强,因为“流氓罪”被判刑四年。

 

1987年出狱后,迟志强的《铁窗泪》唱遍了大江南北。

 

铁窗泪迟志强;张秀艳 - 铁窗泪

 

铁门啊铁窗啊铁锁链

手扶着铁窗我望外边

外边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何日重返我的家园

条条锁链锁住了我

……

不要只是悔和恨

洗心革面重做人

 

1997年,《刑法》修订,将原来的“流氓罪”取消,分解成了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猥亵儿童罪、聚众淫乱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等罪。

 

但如今,针对职场上性骚扰乃至性侵害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全文完。感谢阅读~

 

 

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李银河:《性学入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
(荷兰)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商务印书馆,2007年

(美)埃米莉·洪尼格:《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

 

 

隋炀帝既然是昏君,为什么死也要坚持将大运河修好

九鱼亭 历史D学堂 2021-08-16
 
 
作者:九鱼亭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7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分钟
 
 
 
在隋炀帝杨广身上有着诸多问题,比如刚愎自用,比如猜忌多疑,他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不喜欢接受旁人的建议,但是,真理往往站在少数人一边,也正是由于杨广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才给盛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炀帝在位时期,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比如营建东都、两巡塞北、修缮长城、修大运河等等,在后世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压垮隋朝的那几座大山,可是对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人的一生能做很多事,是非对错都会有,即便是隋文帝、唐太宗也做过很多错事,所以,隋炀帝头上那顶昏君的帽子,也要辩证地去看。
 
隋朝大运河是当时最大的工程,工程量之巨大,消耗人力物力之多,是亘古未见的,那么为何杨广要坚持将大运河修好呢?
 
 
 
上图_ 隋唐大运河
 
 
 
  • 隋朝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于隋朝大运河,有这么一句评语“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全长四千多里,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朝对南北军事、政治的控制,而且便利了全国的物资运输,对当时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隋朝的关陇集团极为强大,甚至会掣肘皇权和整个国家,为了制衡关陇贵族,国家战略就需要向东,向南北扩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隋炀帝大力发展科举,也希望克制关陇集团,将皇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上图_ 汴渠也称汴河又名通济渠,中国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
 
 
 
杨广曾在扬州长期驻守,对南方的物资水平和经济发展有很深的了解,而当时主要的汴渠都是东西走向,南北缺少一条重要的水路,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车马运输的效率可想而知,而要解决政治核心的粮食问题,必须有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
 
洛阳将权力中心向东扩张,可要控制南北,仍十分困难,粮食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所以通济渠、邗沟的作用就在于此,不仅可以加大对南方的控制,还可以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保证政治核心的稳定运转。
 
由此可见,杨广对于营建大运河这个工程,在进行很深入的思考,这不是一个拍脑门的决策,每一条河渠的制定都有长远的考虑。
 
 
 
上图_ 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
 
 
 
隋朝享国37年,时间太短,在杨广看来,要想国祚绵长,大运河是十分必要的,或许他考虑的是大隋的安危,但大运河给唐宋的裨益更大。
 
安史之乱爆发后,黄河以北混乱不堪,唐玄宗南逃,唐肃宗来灵武即位,要想平定叛军,就需要巨量的钱粮,这些粮食,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央,倘若没有运河运输,那么唐朝的国祚有可能就止于安史之乱了。
 
史料记载“发运司岁供京师米,以六百万石为额。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荆湖北路三十五万石;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通羡余,岁入六百二十万石。”
 
到了北宋,每年通过运河运往京城的粮食,多达620万石,大运河给宋朝做出的贡献,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唐朝、五代,乃至宋朝都要感谢隋炀帝的这条大运河,为后世做出这么大的贡献,难道杨广真的是一位昏君吗?
 
 
 
上图_ 隋朝疆域
 
 
 
  • 南方军事形势的需要

 
在隋统一之前,南北处于长时间对峙状态,南北双方战争不断,而互相的矛盾也愈发尖锐,固然之后隋朝覆灭了陈朝,统一了南北,但在意识形态和思想上,南北远没有一致。
 
江南地区,从东晋以来,刑罚并不严苛,而江南世家大族凌驾于寒门庶族之上,平定陈朝之后,当然要按照隋朝的规矩来,法令有所改变,隋朝重臣苏威撰写了《五教》,令江南百姓熟读。
 
一方面,隋朝的管控,令江南百姓很不是适应,另一方面,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因为陈朝的覆灭、隋朝的接管,也会面临大洗牌的局面,很多人纷纷起事,反对隋朝统治。
 
 
 
上图_ 隋灭陈之战
 
 
 
史料记载“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曰:更能使侬诵《五教》邪!”
 
婺州人汪文进、越州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纷纷起兵造反,大的规模几万人,小的规模几千人,有的还自立为王,设置官署,很多隋朝官员惨遭屠戮。隋文帝只得下令,派杨素为行军总管前去平叛。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很难解决,而屡次派兵镇压也并非长久之计。为稳定南方,北方就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平叛,而大运河便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隋朝大运河,可以大量南方输送官员和军队和物资,不仅加强了对南方的军事控制,还可以促进南北双方的交流。
 
随着时间流逝,江南才会逐步适应隋朝的统治,而随着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的修建,加速了南北融合的过程,也让统一的思想再度深入人心。
 
 
 
上图_ 隋唐运河及漕运
 
 
 
  • 北方军事行动的需要

 
开皇初年,高句丽对隋朝还是比较恭顺的,每年都会来朝贡,可是从隋灭南陈之后,高句丽畏惧隋朝会攻打他,便积草屯粮、训练军队,准备防御作战。
 
当时,高句丽的国王名叫朱汤,为了避免开战,隋文帝曾给朱汤写了一封信,劝其继续归顺,朱汤表示歉意,不久之后,朱汤去世,朱元即位为高句丽国王。
 
朱元和他父亲不同,即位不久,就率一万骑兵入侵辽西,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也就此破裂,随后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前去平叛,可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上图_ 杨谅(575年~605年),本名杨杰,字德章
 
 
 
史料记载“高祖闻而大怒,命汉王谅为元帅,总水陆讨之,下诏黜其爵位。时馈运不继,六军乏食,师出临渝关,复遇疾疫,王师不振。”
 
杨谅率军平叛,还没有接战,就出现了几个问题,那就是物资补给不够,出了临渝关,又碰到了瘟疫,可谓出师不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况且高句丽路途遥远,必定需要大量的物资、粮食,运输物资是个大问题,想必对于这一点,杨广是清楚的。
 
在杨谅出兵后,高句丽有所收敛,但在隋炀帝即位后,高句丽再次断绝了朝贡,随即双方关系再度破裂,以至于隋炀帝开始征伐高句丽。
 
公元612年,隋朝和高句丽开战,而在公元608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永济渠,时间也是对得上,永济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北方用兵,调用物资、装备、粮食,有了这条河,征伐高句丽的战争才能开启。
 
当然了,除了高句丽,突厥、高昌等国家也是要提防的,有了永济渠,便可以加强北方边境的掌控,保证国家的安全。
 
 
 

 

上图_ 隋朝东都洛阳平面图
 
 
 
 
  • 隋炀帝杨广太着急了

 
隋炀帝的计划是好的,执行的效率也很高,但问题在于他太着急了。之所以,隋炀帝可以同一时间,搞这么多大工程,主要在于其雄厚的国力,如果换成一个羸弱的国家,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可是,国力再强也是有限度的,无限制的滥用民力,加重赋税,终究还是会受到反噬的。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营建东都洛阳,耗时十个月,每月用工两百万人次。605年,通济渠、邗沟相继开工,608年,开始修建永济渠,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运河。
 
612年都614年,三次大规模征伐高句丽,即便浩大工程密度如此之高,大运河还是修建完成了,而高句丽也差点被攻灭,如果没有杨玄感叛乱,高句丽可能在隋炀帝时期就被攻下来了,不会推迟到唐高宗时期。
 
总而言之,杨广的计划很好,但实施太着急了,如果他能将时间拉得足够长,将工程规模控制好,杨广绝对不会背负昏君之名。
 
参考资料:《梦溪笔谈》、《隋书•卷四》、《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七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