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人民选择了塔利班

来源: 2021-08-17 17:15:07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说说塔利班

难得君 难得读书 Today

Image

Image

文丨难得君
 
最近几天,记者很痛苦。
 
因为塔利班推进的速度,比发新闻的速度还快。
 
在近代历史上,你很难找到和阿富汗一样的例子,几乎没有抵抗,总统副总统就直接跑路,政府军缴械投降,首都沦陷。
 
今天就来简单聊聊这个神奇的国家。
 
01
 
阿富汗的历史
 
个人以为,人类文明史的进化,有两个核心要素:地理、信仰
 
人类现代文明的开端源于海洋国家的大航海时代,人类文明的分野源于人类的不同信仰
 
阿富汗不仅是个内陆国家,还是个多山的国家。
 
Image
上图就是阿富汗的典型地形
 
Image
上图是阿富汗的山地比例
 
山高皇帝远。在人类的蒙昧时代,多山意味着交通困难,交通困难就意味着统治薄弱。
 
甚至连部落之间相互征服,也会因为山地而变得极其困难。
 
解放初期,中国登记的民族一度达到400多个,在西南等山区,过一个山头就是一个民族,各自保留着文化和习俗,甚至有些民族还处于奴隶氏族社会,山地对于统一的难度可见一斑。
 
所以阿富汗这块山地之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统一。
 
直到1747年,也就是乾隆12年,阿富汗才有了开天辟地的第一个统一的杜兰尼王朝
 
 
02
 
阿富汗有多落后?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阿富汗大部分是高寒山区,除了少量的矿产,主要就是靠种低产的农作物。
 
这个经济极度落后的地区,直到1927年,才有了第一张全国发行的纸币。
 
直到今天,阿富汗的人均GDP仅仅只有500美元,和它并处全球最低的就是刚果,莫桑比克这样的国家。这个水平,比鸦片战争前满清的人均600美元GDP还要低。
 
阿富汗没有工业,因为战乱也没有旅游业。农业也完全停留在工业文明之前的水平,基本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
 
能吃饱穿暖对于大多数的阿富汗人来说,已经是人生最大的奢望。
 
贫瘠的土地难以养活人口,但是却盛产一种来钱极快的作物。
 
Image
 
所以,阿富汗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ya片产地。
 
农民靠种ying粟换粮食,塔利班游击队靠ying粟换钱买武器,这是他们共同的生命线。
 
无论国际社会如何努力,至今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你毁掉ying粟地,农民就加入游击队。你给农民化肥,他们转身就卖给塔利班用来制炸弹。
 
 
03
 
阿富汗的信仰
 
塔利班在普什图语和波斯语中,意思就是指“伊斯兰教的学生”,他们就是信奉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分子。
 
在塔利班统治的地区,不允许妇女接受教育,学校只有一种老师就是宗教人士,只有一本书就是《古兰经》。
 
历史上,阿富汗是有人信仰佛教的,大约在5至6世纪时建成的巴米扬大佛,曾经是佛教昌盛的见证,也是人类文化遗产。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时候,还在巴米扬大佛前跪拜过。
 
尽管在中国和全世界的反对和恳求之下,塔利班依旧在2001年3月12日彻底炸掉了巴米扬大佛。
 
Image
 
有个美丽的阿富汗少女叫艾莎,出生于1992年。由于家人杀人,按照部落解决纠纷风俗,她16岁就被送给死者家庭"偿还血债"。
 
这个家庭男性成员全是塔利班分子,艾莎被丈夫暴打虐待,生不如死,最后她逃了出去。2009年艾莎被丈夫强行带回来,并根据塔利班指挥官裁决,割下了她的鼻子和耳朵,然后扔在山坡自生自灭。
 
Image
 
幸运的是,米国人救了她,被“声援阿富汗妇女组织”送去米国治疗,并进行了人造鼻子手术。
 
Image
 
她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让全世界的人震惊。
 
艾莎不过是千万阿富汗女性悲惨命运的缩影。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伊朗女性的文章“脱掉黑面纱后,她们有多美?(可点击回顾)

 
这些极端宗教分子,就是人类文明之癌,它们是全人类的公敌。
 
Image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我们绝对不是任何人类公敌的朋友。
 
 
04
 
帝国坟场
 
在人类科技不够发达,相互掠夺争抢利益的时代,阿富汗唯一的价值就是地理上所谓的“战略位置”。
 
他处于东亚、中亚、西亚、南亚的交汇点,具有遏制和牵制的作用,英国和俄国、苏联和美国都曾经在这里角力,战争让这个贫穷的国家饱受创伤。
 
二战之后,阿富汗曾经有过短暂的繁荣期。
 
60年代的首都喀布尔,和当时的伊朗一样,你可以看到高楼大厦,咖啡,和美丽自信的小姐姐。
 
Image
 
1979年,随着苏军的入侵,这一切化为了泡影。
 
但现代化的钢铁洪流,最终没能征服那些藏在万大山里的抵抗者。
 
十年战争,阿富汗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苏军付出1.5万人死亡和200亿美金的代价惨淡退场。
 
1989年苏军离开之后,阿富汗陷入军阀割据。
 
1994年,抗苏老兵奥马尔组建的塔利班以800人起家,开始迅速壮大。1996年9月27日,塔利班武装攻占首都喀布尔,并成立了临时政府接管政权。2001年,塔利班建立全国性政权,正式名称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2001年“911”事件后,因为收容本·拉灯,在美军的打击下,塔利班政权垮台,一些残余转入山区打游击战。
 
Image
 
自此,美国深陷阿富汗,十九年来,累计付出超过2400名美军死亡、1万亿美元的高昂代价。
 
2020年,美国与阿富汗签订和平协议,退出阿富汗。
 
Image
 

现代高科技战争中,没有所谓的前方后方,所谓的传统战略纵深,战略缓冲,跳板都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美国用来斩首塔利班几十个老大使用的是“地狱火”dao弹,弹头换成了刀片,可以由无人机携带,远程操控,以每小时1600公里的速度,击中目标汽车,然后,高速旋转的刀片会将汽车内的一切东西切成片状,而汽车外部,除了车顶一个窟窿,没啥损伤。

 

Image

 

 
05
 
文明的历程没有捷径
 
无论是60、70年代的短暂繁荣,还是美国扶持的阿富汗政权,都如同昙花一现。
 
一个没有任何经济基础,没有现代工业,基本都是文盲的国家,本质上还处于人类文明的野蛮和蒙昧时期。
 
无论你输入多么先进的人类文明,它们也接受不了。就如同你给三千年前的古人一部手机,就算你花费时间教会了他使用,但他终究认为你这是“奇淫技巧”不是圣贤之道
 
阿富汗几任所谓的现代政权,从一开始就充斥着低效和腐败
 
公职人员人人贪污受贿,权力越大贪得越多。警察法官只认钱,不认理,连基本的客套都免了,要打官司直接抱钱见法官,谁给的多谁赢。
 
有钱有权的捞够捞足,纷纷将孩子老婆情人送到国外,购置豪宅名车,上贵族学校。
 
一度被民众和世界寄予厚望的加尼总统上台,照样的贪婪,他的家人建立国家垄断企业,依靠权力疯狂捞金。
 
底层民众被层层搜刮,苦不堪言。
 
Image
 
塔利班的确极端,但是他们如同洪秀全、李自成一样,贴近最底层的民众,他们提出的口号迎合了底层民众的需求:铲除军阀、重建国家、反对腐败、恢复商业。
 
在塔利班早期,这支穷人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深得阿富汗平民的支持。
 
然而,上台之后的塔利班,严酷的执行原教旨主义很内行,但是管理一个国家依旧是外行。
 
塔利班1996年到2001年执政的五年里,军阀搞不定,内部派系纷争,经济倒退,阿富汗陷入极度贫困。
 
一个国家大部分的民众,始终挣扎在死亡线上,既没有书读,更没有精力思考未来,其实和原始人没有区别。
 
他们就会越变越愚昧,越变越残暴。
 
当喀布尔被塔利班攻占的时候,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精英们,拼命逃亡,喀布尔机跑道上,他们追着即将滑行起飞的美军C-17运输机奔跑攀爬,令人心酸。
 
Image
 
有些民族,可以跨越历史的发展阶段,从野蛮直接进入现代文明。
 
而有些民族,注定了在文明之路上前进两步就会倒退三步。
 
或许这就是信仰的作用,或许这是人类基因的隐秘缺陷。
 
有人说,这类国家的人是不配拥有自由和幸福的。
 
我觉得这样的话太残忍,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一人都是孱弱的,生活在这种地方的平民,就算几代人的努力,也未必能改变现状,能逃的就赶紧逃吧!逃不掉的,祝你们平安!
 

但无论如何,这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能拯救一个民族的,只有靠自己!

 
作者简介:难得君,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温情大叔,985硕士,曾任企业高管,大学教师。为防走散,关注微博@我是难得君。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可以收藏这两个链接:难得君原创精选难得先生原创精选

 

 

======================================================

 

 

一位阿富汗改革派国王的悲剧命运 | 腾讯新闻短史记

陈慕谭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1-08-17
 
作者丨陈慕谭
编辑吴酉仁
 

说一段阿富汗近百年前的改革史

 

1919年2月,阿富汗国王哈比布拉汗在一次打猎中遭人暗杀。继位者,是他27岁的儿子阿曼努拉汗(Amanullah Khan)。

 

哈比布拉汗在世时,已对阿富汗进行了一些现代化改革。如废除了一些严厉的刑法,修筑公路和水电站,引进电话技术,建立现代医疗机构,效仿欧洲创办了一些现代化学校。

 

这些措施,让阿富汗为数有限的城市精英得以接触到了近现代文明,他的儿子阿曼努拉便是其中之一。阿曼努拉有一位家庭教师名叫马赫迈德·塔尔齐,原本是一位流亡知识分子。哈布拉比汗出台政策宽容流亡者后,塔尔齐回国创办了呼吁改革的《火炬》杂志,不断发表文章希望阿富汗效仿土耳其和日本,实施现代化改革。塔尔齐也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开设了女校,还办有一份女性杂志《Ashad-el-Naswan》,由他的女儿沙赫巴鲁·索罗亚等人负责运营。

 

索罗亚后来成了阿曼努拉的王后。

 

阿曼努拉汗上台后,以土耳其改革家凯末尔为榜样,试图将阿富汗变成一个独立且现代化的国家。独立问题的主要障碍是英国。1919年夏天的第三次英阿战争实现了这个目标,英国明确承认阿富汗“正式自由并在内外事务中拥有独立”。同时,阿富汗还与苏俄、土耳其、法国、意大利等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 阿富汗国王阿曼努拉

 

国家获得完全独立,让阿曼努拉的国内声望达到了最高点。现代化改革趁势启动。司法方面,出台了阿富汗的首部宪法,该宪法废除了许多传统酷刑,削弱了宗教法官的权力(独立的法院系统和法律体系),提出要保障妇女权益,取消奴隶制度与强迫劳作制度。财政方面,首次引入了国家预算制度与官僚征税制度,有了统一货币阿富汗尼。教育方面,首次引入了义务教育,不管是游牧民还是定居民,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均需接受教育。有了法语、德语与英语学院,有了女校,也有了同时招收男女生的学校。所有学校都要教授世俗课程与职业课程。国王希望这些学生将来可以去欧美留学深造,再将欧美的技术与文化带回阿富汗。

 

扼要来说,这场现代化改革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变传统的部落酋长制为现代官僚科层制。第二个目的是削弱宗教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增加阿富汗社会的世俗化程度。

 

阿曼努拉是一位很有表演欲的君王。他喜欢巡视全国,喜欢向普通民众发表公开演说。他常常在演说里畅想阿富汗的美好未来,可以自己造枪炮,可以自己造汽车,可以自己造飞机,可以拥有自己的电力系统,可以拥有自己的公路网络……他深信要想做到这些,便须让所有的阿富汗孩子都接受教育,让所有的阿富汗女性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美籍阿富汗历史学家塔米姆·安萨利评价说,阿曼努拉与王后索罗亚的自我定位,是“以启蒙先驱自居”。

 

遗憾的是,除了少部分见识过外部世界的城市精英,1920年代的阿富汗民众并不喜欢国王的这种启蒙。国王颁布的新法律,内中提到“宗教信仰自由”,让神职人员深感不满;内中将童婚定义为犯罪,将男方向女方支付彩礼视为陋俗,然后规定了彩礼上限,让许多寄望于通过嫁女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的民众深感不满;内中允许女性外出不必再穿罩袍,且禁止男性在此事上强迫女性,则让许多丈夫深感不满(最让他们讨厌的,是国王还到处讲话,倡导每个男性都只应该拥有一名妻子)。法律只是新政一隅。其他领域的改革引发的底层反应,大体也是如此。

 

 

♦ 王后索罗亚

 

简言之,阿曼努拉的改革,触犯了阿富汗的整个传统社会,“威胁到了在阿富汗大部分地区构成政府、社会和法律生活框架的宗教和部落领导人的权力”。这种触犯,很快便于1924年在阿富汗的霍斯特地区引起了叛乱。阿曼努拉花了九个月的时间来平息这场暴动,然后不得不将自己的改革政策往回收缩,尤其是关于女性权利的部分。

 

1927年,或许是觉得阿富汗国内的局势已经大体稳定,阿曼努拉与王后索罗亚决定接受英国的邀请出访欧洲。该年11月29日,临出发时,阿曼努拉在新建成的皇宫前,面向约12000名阿富汗民众,以公开演讲的方式解释了这次出访的必要性。阿曼努拉说:

 

“旅行是欧洲国家的内阁建议的。当然,你们所在的有思想的群体应该更清楚我的目的,是考察科学的进步,并与外国建立友好关系,让世界更加了解阿富汗,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很难在世界上独自存活,必须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成为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今天的欧洲,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中心。当然,我们也不差,我认为我们神圣的宗教在诚信道德方面是最好的,我们不需要在这方面模仿任何人。但是,关于物质文明的进步,我们必须向先进国家学习。”

 

演讲围绕着如何建设一个伟大的阿富汗展开,相当有感染力,阿曼努拉和与会者数次落下了眼泪。然后,出访团启程前往印度,从孟买登上轮船,先后访问了埃及、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英国、比利时、波兰、苏联、土耳其、伊朗等国。

 

 

♦ 阿曼努拉欧洲之旅的大致路线图

 

欧化的衣着与不俗的谈吐,让阿曼努拉夫妇受到了沿途各国舆论的好评。他在阿富汗实施的改革,也让许多欧洲国家对他刮目相看。英国牛津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均授予了他名誉博士学位。柏林大学的授予理由是:“他是一个进步的、有思想且爱好和平的阿富汗国王,理应获得人类现代化方面的博士学位和教授职位”。法国人盛赞阿曼努拉向世界敞开阿富汗的大门,并将阿富汗学生派往国外留学。他们将阿曼努拉比喻为阿富汗的拿破仑,说他“作为客人来到法国,便应该睡在拿破仑当年睡过的床上”。

 

阿曼努拉当然不会真的去睡卢浮宫里那张拿破仑睡过的床。但他利用自己的好形象,为阿富汗争取到了颇多外交支持。除了与一大批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还从德国、土耳其等国获得了经济与技术方面的援助。

 

但在阿富汗国内,国王的旅行却引起了民众的严重不满。在反对者的刻意运作下,国王夫妇成了挑战“民族价值观”的无耻之徒:

 

“一张张王后的露肩照片,在阿富汗的山区传播开来。满脸胡须、戴着头巾的老男人目瞪口呆地盯着这些照片,美丽的王后半裸着身子和外国男人坐在一起,还露出了半张脸!薄纱下的半张脸也是若隐若现,如此招摇,显然是为了撩拨那些浪荡的看客。她甚至大大方方伸出手去,供人抚摸和亲吻!她的丈夫居然对此熟视无睹!国王心里到底在想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如何能够容忍妻子如此丢脸卖乖?阿曼努拉到底是国王还是皮条客?”

 

谣言也随之而来。阿曼努拉得到了德国的援助,要在阿富汗建设一家肥皂厂。此举在阿富汗被传成国王要将国内的老者集体处决,用他们的尸体熬蜡来制造肥皂,然后卖给外国人。

 

 

♦ 阿曼努拉的西服装束

 

与满腹疑虑的国内舆论不同,出访团在欧洲见到了发达的基础设施与丰赡的物质生活,见到了强大的军队和武器,还见到了规模宏大的高等院校与繁荣的文化市场。不少随行官员认为他们见识到了何谓天堂。阿曼努拉的改革立场也因此行得到了巩固。刚刚回到国内,他便连续五天发表演说,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计划。包括建立第一届阿富汗国会、改革军队、建立大学等。在海外饱受刺激又深受鼓舞的国王,甚至下令要求首都喀布尔的民众(包括进入首都的访客)改穿西服,放弃头巾和面纱。作为对丈夫的支持,索罗亚王后在公开场合扯掉了自己的面纱。此外,国王还决定变更阿富汗的国旗,原因是他在欧洲见到的三色国旗都是非宗教性质的。阿曼努拉认为这意味着进步。

 

国王寄望于通过重启改革,将阿富汗变成一个现代化强国。民间舆论却将重启改革一事,当成了佐证关于国王的种种谣言的事实性证据。国王已被视为阿富汗王国的叛徒,许多人说他其实已经皈依了罗马天主教(否则他为什么要更改国旗呢?)。阿曼努拉的办法是抓捕谣言的传播者,民间的回应是由部落领袖和宗教领袖不断掀起武装暴动。叛军们联合为一体,要求废除所有的改革措施,恢复女性穿罩袍的传统,将派往欧洲留学的女性集体召回,不许政府再干预婚姻事务,取消所有新式法律,要求国王与王后离婚,要求将塔尔齐驱逐出阿富汗……

 

当阿曼努拉致力于派遣政府军四处灭火而政府军又不断叛变时,1928年底,一批约有数百人规模的暴动者,在长期从事盗匪活动的前军官沙考(Bachey Saqao)的率领下,突然袭击了首都喀布尔。沙考敢于如此冒险,是因为他们从国王身边的眼线处获悉首都已无军队保卫。

 

 

♦ 逼迫阿曼努拉退位的沙考

 

1929年初,穷途末路的阿曼努拉选择放弃王位,流亡海外。沙考对阿富汗的统治只维系了九个月,便被赶下了国王的宝座(迄今也鲜少有人愿意承认他曾是国王),据说他们在闯入王宫时,曾误将夜壶当成盛汤的器具。沙考倒台后,阿曼努拉没有得到复位的机会,因为没有政治势力愿意支持他。贵族、地主、宗教领袖与部落酋长们拥立了新国王穆罕默德·纳第尔·沙阿。

 

1960年,流亡多年的阿曼努拉在苏黎世悄然去世。该新闻几乎未在阿富汗国内形成任何影响。人们早已忘了这位三十年前的国王。

 

阿曼努拉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抛弃自己的统治基础的过程。哈比布拉汗被杀后,阿曼努拉能够被拥戴为新国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得到了宗教领袖和部落领袖们的支持。但他的改革却既要削夺部落领袖的利益,也要限制宗教领袖的权力。出访土耳其时,土耳其政要曾建议阿曼努拉先建设一支完全忠诚于他的军队,然后再慢慢推行改革。阿曼努拉接受了该建议,但那支完全忠诚于他的军队并未真正打造出来。改革获得了城市知识分子与女性的支持,但这些人的力量太小,远不足以构成政治力量。

 

此外,占阿富汗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也对改革持有强烈的敌意。这种敌意不仅仅源于改革破坏了他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生活——父母难以再从女儿出嫁中获得高额彩礼,男性也不再拥有对女性的绝对支配权;也与改革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有直接关系。当时驻阿富汗的苏联特使拉斯科林科夫(Raskolinkov)便敏锐地注意到,搞基建要钱,办教育要钱,设工厂要钱,改革军队要钱,新成立的政府部门也需要运营经费,为了维持新政,阿曼努拉政府有许多加税政策,这些政策普遍引起了底层农民的不满——当时80%的财政收入来自农村。1927年中央财政部门遭到三十名农民的袭击,便有这方面的原因。

 

为阿曼努拉作传的瓦西姆·拉贾,曾在传记的末尾如此感慨道:“统治者有时候无法理解他治下民众的心理。……阿曼努拉是一个性格温和、有感染力、相信理性胜过武力之人。但阿富汗人都是些生活在部落里的文盲,被枪炮文化所笼罩。阿曼努拉最大的错误,便是想要以理性为基础来治理这些人。他在喀布尔需要有一支铁军,这样他的改革计划就能在强大的常备军的支持下严格推进,也可以轻松平息叛乱。他错误地认为这个野蛮民族会接受那个时代最开明的思想和计划。对尚处于中世纪的阿富汗来说,拥有像阿曼努拉这样致力于现代化的改革者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悲哀的是,阿富汗整个民族都在反对这位想要给阿富汗带来好处的伟人。”

 

拉贾还说,许多当代历史学家和记者试图对阿曼努拉的倒台做出解释。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看明白阿富汗那种基于部落忠诚度的内部社会结构。对那些尚处在中世纪、讨厌一切现代化的顽固的阿富汗人而言,阿曼努拉才是那个奇怪的人。自从孤独的阿曼努拉被其他势力联合击败,“阿富汗此后便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来源:腾讯新闻)

 

 
①塔米姆·安萨利:《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②沙伊斯塔·瓦哈卜,巴里·扬格曼著;杨军,马旭俊译:《阿富汗史》,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
③马晋强编著:《阿富汗今昔》,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④Jawan Shir:Nationalism in Afghanistan: Colonial knowledge, education, symbols, and the World Tour of Amanullah Khan, 1901-1929

⑤MD. Waseem Raja:A Political Biography of King Amanullah Khan,1999.

 

 

=============================================================================

 

昨天,我和所有的阿富汗朋友都失去了联系

小世儿 世界说 2021-08-16

 

8月15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陷落之际,我试图联系之前身在阿富汗的朋友们,但他们全都掉了线。

 

身在赫拉特的哈菲兹-迈赫迪因为当地手机信号站被塔利班炸掉,已经两三周没了消息,而在首都喀布尔生活的伊卜拉希米甚至把之前发给我那些嘲讽塔利班和宗教极端主义的语音全都撤回了。

 

也许他们正在前往喀布尔机场逃难的路上,也许他们无处可逃只能留下,从而不得不抹去自己过往反塔利班的言论。

 

● 首都逃难的人 / 视频截图

 

又在Ins和脸书上翻了翻当年在德黑兰读书时留下的阿富汗同学录,发现拉苏里已经移民到澳大利亚生活工作,便发消息问候他。

 

拉苏里是一名极具艺术天赋的工程师,嗓音清脆高昂。记得当年在伊朗一起火车旅行时,无聊时他随口唱了首阿富汗民歌《石头花》,整个车厢的旅客都为之震撼,一名宗教神职人员甚至要出高价请他到清真寺当聚礼诵经人。

 

可这时他的语音却疲惫沙哑。他透露,自己很多家人还留在阿富汗,而塔利班只允许外国人撤离,他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现在“剖心泣血、肝肠俱焚”(原话是“我的眼泪哭成了鲜血,我的肝宛如被放在火上烤”),也没有心情再去思考国家未来这种宏大问题。他唯一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发帖子,问问有没有伊朗家庭愿意收留阿富汗难民做佣人。

 

“伊朗现在是阿富汗人最容易到达的地方,先离开阿富汗,再做长远计划,去西方。”拉苏里这样为自己的亲戚盘算着。

 

国家沦陷,究竟怪谁?

 

 

自从苏联入侵阿富汗以来,伊朗就是阿富汗难民的主要流入地,如今在伊阿富汗难民人数已经超过八十万。据伊朗移民部官员8月15日透露,伊朗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为阿富汗政权倒台后可能会出现的难民潮做准备,如今伊阿边境秩序暂时正常。

 

不过,定居在伊朗的阿富汗难民们面对国家世俗政府的陷落却并不淡定。8月14日和15日,先后有过千名阿富汗难民在德黑兰巴基斯坦驻伊朗使馆和马什哈德巴基斯坦领事馆前示威,高喊“塔利班去死”、“我们不要伊斯兰酋长国”等口号,数名妇女捶胸哭嚎,痛泣自己失去了祖国。

 

● 签证办理处人潮涌动 / 网络

 

身在世界各地的其他海外阿富汗人也在网络上表达了同样的意见:近日来,几乎所有能用英语积极发声的阿富汗人都转发了带有“制裁巴基斯坦”标签的推特。

 

对于很多阿富汗人来说,塔利班掌权是巴基斯坦对阿富汗发动的一次政变,因为20年前塔利班掌权时巴基斯坦就是塔利班资金来源地之一,而塔利班被美国打垮后,巴基斯坦又为主要的塔利班成员提供了庇护,并为在阿塔利班提供后勤支持,使得后者面对美国屡次围剿而不灭,最终面对常年高额战争开支,美国耐心耗尽,选择了离开。

 

对巴基斯坦庇护塔利班的指控也并非全无来由。巴基斯坦前军情处哈米德-古尔将军在2014年承认,巴基斯坦曾经用911后美国对巴的反恐援助来资助塔利班:“历史被书写时,会提到巴基斯坦军情处依靠美国的帮助打败了(入侵阿富汗的)苏联,然后还要再加一句,军情处依靠美国的帮助打败了美国。”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方面也对塔利班上台反应积极。巴环境变化部部长瓦奇尔在塔利班夺取喀布尔后,在推特上发文宣称在印度国庆日塔利班夺权是“给印度的一个礼物...印度只能在悲伤和泪水中度过国庆了”,而阿富汗人民为塔利班上台“普天同庆”。对此,一名阿富汗人用涌向机场逃难的人潮回复这位部长,“这就是你说的普天同庆?”

 

● 巴基斯坦环境变化部部长瓦奇尔的推文详情 / 推特截图

 

不过,这次对塔利班示好的邻国不仅有东边的巴基斯坦,还有西边的邻居伊朗。从今年初起,伊朗似乎就放下了90年代马扎里沙里夫领馆官员被塔利班屠杀的前嫌,向塔利班频频示好。

 

这次在伊阿富汗难民反塔利班示威后,伊朗政府没收了示威难民的护照,伊朗议长加里巴夫还给议员群发信息,要他们不得发表对塔利班负面言论,而伊朗众多国营和私营媒体也收到了伊斯兰文化指导部的指示,不得用“野蛮”、“极端”等词汇形容塔利班。

 

● 阿富汗人奔向喀布尔机场航站楼 / 视频截图

 

伊朗女记者扎赫拉认为,尽管存在什叶派和逊尼派的教派分歧,伊朗政权其实十分嫉羡塔利班的宗教统治,因为伊朗经过上世纪巴列维家族五十余年的铁腕世俗统治(巴列维一世甚至用阿訇的脸来擦鞋底),社会结构和民众整体文化已经开明世俗,宗教领袖霍梅尼夺权后一度也想执行塔利班式的极端宗教统治,但面对已经不可逆转的社会变革,只能接受现实,允许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外出工作。

 

“遗憾的是,阿富汗历史上没有出现巴列维一世这样的强人,而美国作为外国势力,也没有能力和精力深入阿富汗社会基层促成改变。”说起这些,扎赫拉似乎为伊朗的历史感到庆幸。

 

“埋怨美国的阿富汗不会成长”

 

 

塔利班夺权后,阿富汗全国女性的未来命运,如今已比其他同样惊恐的民众更早地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第三大城市赫拉特被占领后,在校的女大学生被劝返,而在南部坎大哈,塔利班向征税一样挨家挨户敲门,索要少女给组织成员婚配。喀布尔沦陷后,街头有女性内容的广告牌被涂抹,还有留着大胡子的男人向女大学生比划着四个手指挑衅,表示自己马上又可以娶四个老婆了。

 

● 当地时间2021年8月15日,阿富汗喀布尔,塔利班发布消息称,其已控制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总统府 / 人民视觉

 

在伊朗定居的阿富汗女歌手索拉雅对阿富汗总统加尼临阵脱逃极为愤怒,“你有堆积成山的武器和数以十万计的士兵,哪怕稍微抵抗一下,也可能从塔利班获得政治让步,不至于让他们像现在这样随心所欲地建立中世纪宗教统治。”索拉雅的姐姐侯赛尼目前被困在喀布尔无法脱身,她也跟身在澳大利亚的拉苏里一样心急如焚。

 

在索拉雅看来,与20年前相比,如今的塔利班在公共场合的言辞更加狡诈圆滑,本身也更加阴险。

 

“他们说要尊重法律,死刑石刑要由法官决定,他们还说不会伤及普通阿富汗人,在伊斯兰框架内让女生受教育,“索拉雅一一引述塔利班夺权后发布会的言辞,“可他们尊重的法律是什么法律?是7世纪的伊斯兰法;他们的法官是什么人?最极端保守的萨拉菲派,那种用石头砸死自由恋爱男女的狂热分子;他们会让女性接受什么教育?不是现代科学知识,而是宗教说教,教导女生牺牲自己的事业和未来去生育,制造跟他们(塔利班)一样的人。”

 

而对于美军匆匆离去丢下阿富汗不管,生活在瑞典的阿富汗翻译家阿卜杜拉却并没有对美国表现出怨恨:“他们已经呆了20年,够有耐心的了。20年前能够替阿富汗人赶走塔利班,美国人已经做了他们能做的了。”

 

他把塔利班再度夺权的责任归在阿富汗政治精英的头上。在阿卜杜拉看来,阿富汗族群复杂,而每个族群的政治精英通过故意挑起对其他族群的矛盾和敌意,迫使本族群民众除了跟族群领袖利益捆绑别无他途,结果族群领袖们各个都成了为霸一方的军阀,肆无忌惮地掠夺族群成员利益。

 

● 塔利班闯入阿富汗将军家里 / 推特账户@Joyce_Karam

 

“很多前线行伍士兵面对塔利班弃战而逃,不是因为支持塔利班,而是对现有政权领导人失望,觉得不值得为他们卖命。”阿卜杜拉解释说,“美国在的时候,这帮腐败的政客靠着美军提供的安全保障,只会捞钱,没有一丝改善国家的欲望,现在美国走了,他们却抱怨美国背信弃义,而不思考自己的错误,这种态度下,国家不会有任何成长。”

 

阿卜杜拉有时会遇到一些所谓“反帝反殖”的左翼知识分子,认为塔利班是在争取民族和文化独立,应给予支持。每当遇到这种言语,平时一向喜欢嬉笑怒骂的阿卜杜拉倒也不生气,只是要这些文化人去塔利班控制区“体验下生活”再做评论。

 

不过,他自己依然十分悲伤:“我们挥霍了国家现代化的机会,而且挥霍了20年”。(责编 / 张希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