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窑洞

来源: 2021-07-24 16:42:5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在人间 | 住窑洞的巩义村民,对抗暴雨四十年

张茜 在人间living 2021-07-23、
 
无论是否有暴雨,东黑石关村的十几户村民,都是容易被遗忘的一群人。
 
郑州西边再往西,途经巩义市区,便是东黑石关村。早先,这里隶属孝义镇,前几年纳入了城市规划,归巩义市杜甫街道办管辖。黄河在北,嵩山在南,但与这座村庄没多大关系。关系密切的是,比邻而上的名为伊洛的河。
 
村庄傍山而建。房屋结构以窑洞为主。吴波和哥哥相继于八十年代在此出生。父母先后打了两孔窑洞。吴波上三年级后,家里终于盖起平房。窑洞和平房组成了院落。“我有了上房顶看天空的机会。”吴波感叹道。
 
2007年,吴波从山村考学出来,后留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母亲在青岛打工,哥哥远在新疆。老家只剩父亲吴宪军一人留守,他说“家里有房子,还需要给乡里乡亲帮忙。我一直没出去打工。”
 
7月20日,郑州暴雨的消息散布后,吴波打开了老家的远程监控视频。
 
58岁的父亲患有晕血的毛病。去年,他在家做饭时,切到了手,见血后倒地,不省人事。躺了不知多久,父亲独自醒过来。发生此事后,哥哥在家里安装了一个监控设备,“防止我爸再出事。”
 
吴波从监控里看到的最新动态是:父亲站在客厅,透过玻璃窗观望着院子里掉落的土和泥。画面戛然而止。“不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吧?”吴波心切地按下手机,尝试联系父亲。但是,电话始终没人接听。
 
有个念头挥之不去,吴波几近崩溃:“不会吧,真的不会吧。”他和哥哥转而联系伯伯家,也即隔壁的邻居。电话还是打不通。哥俩陷入焦急的等待中,只得以“信号塔倒了”安慰彼此。
 
大约等了两小时,再打,电话终于通了。“家里不行了。”只听父亲这么说。
 
连日的强降雨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冲毁了窗户和墙壁。屋里边、窑里面,尽是泥沙,还夹杂着石子。“屋后面的泥浆有1米3高,整个屋子没法住人了。”父亲说。
 
■ 被冲毁的房屋满是泥浆(吴宪军供图,下同)
 
 
那天五点过,吴宪军正在吃酒。他打开水龙头,发现没水。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泥浆滑下来堵住了管子。这预示着,泥石流将奔涌袭来。他赶紧从屋内撤离。
 
每年的七八月,吴宪军和山沟里现住的十几户人家,过得就不安生,提心吊胆的。晚上不能睡着,要关心天气变化,还得细听泥石流的声响。这几天也一样。他没怎么睡觉,一直在听雨的大小,听屋后的动静,盘算着家里的食物怎么储存。
 
“这次可能是有历史记录(降雨量)以来最大的一次。” 近几年,天气变化跟过去不一样,“极端天气特别多,一下雨就是狂风暴雨。”
 
 
去年吴宪军也经历过一次“逃亡”,泥浆大约50公分高。当天,天气预报提示没雨,结果还是下了。他困在窑洞里,跑出去喊救援,给邻居打电话,最后被村民接走。
 
这次,一听天气预报,吴宪军第一时间给充电宝加满了电。“最起码通信要畅通。”
 
比起去年,今年更严重,关键是要人命。“没有生命,还谈什么?”泥石流将山整个剥光,土被水拔起来抽走了。原先山上长着酸枣还有别的树,如今只剩山顶一点绿。
 
房子彻底报废,连同床和各种电器。吴宪军仿佛告别般一一数着家里的物件:“厨房里有燃气灶,还有电磁炉、冰箱;洗澡间有电热水器、吹风机和洗衣机;客厅有一个3P的柜式空调。泥石流砸下来后,空调冲到了客厅中间,看着特别可怕。”
 
当天晚上,吴宪军冒险回了趟家,拿了袋方便面充饥。无处可去,他在野外过了一宿。天亮后,几户人家被孩子接到了县城。余下的十来户,逃到了离家五十米外一个相对安全的仓库里,打地铺避雨。金毛与吴宪军在仓库汇合后,守在门口哪儿也不去。
 
金毛其实是吴宪军喂养的一只黄色的京巴狗,平时在后院活动。暴雨前,吴宪军观察到雨没有停止的迹象,便把金毛抱到了房前,“那边有路,它还能跑。”要是金毛还在后院,整个院子被砸后,它将埋于泥浆中。“它幸运,我也幸运。”
 
■ 在仓库避雨的村民
 
停电断水,信号时有时无。吴宪军等村民无聊地躲在空旷的仓库里。雨势减小后,村里派人送了些吃的。早上提供包子和米汤,中午煮的面条,还发了矿泉水。吴宪军总算安顿下来。
 
自救后,吴宪军像往常一样,趁着雨天上山疏通管道。村里的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零零散散的;还有一些集中起来外包给了开发商。土地是别人的,山上遇到洪水,灾害也不大,没人愿意配合山下的人维护排水管道。“再上去泄洪,人家不愿意。”唯有雨天,师出有名。
 
以往历次遇险,吴宪军等村民总是各自使出最大的力气,将灾难降到最低,没想过靠政府。“但这次清理也不行,泥里夹着石子,很难弄。”
 
山体滑坡是遗留问题,并非偶然。自1982年以来,吴宪军等十几户,一直被泥石流困扰着。
 
那一年,河南洪涝灾害频发,东黑石关村陷入危机,“淹死了几个人”。从此以后,山沟里的人陆续迁出。“但我们村的领导,一代接着一代不解决问题。”吴宪军说。
 
与吴宪军关系老好的邻居牛国红说:“过去我们遵循政策,把房建在荒山薄地,靠土山建。每次下雨,我们提心吊胆,打伞在外等雨停。几十年都是这样。
 
 
吴波回忆,在他小时候,大概九几年,村庄也发过一次大水。伊洛河涨潮,淹了村里唯一的道路及河边村民的房子。洪水泡塌了地基。“村民都想往高处走,可是宅基地的置换手续比较复杂,不是想去哪儿建就能去哪儿的。”
 
1990年左右修地铁,占了一部分村民的宅基地;2008年左右修高速公路,又占了一部分村民的宅基地。完整的村庄渐渐被瓦解。失去宅基地的村民先后被安置到了比较高的地方,当地人称“岭上”。吴宪军所在的山沟,也即第一生产队,由于宅基地未被占用,“想搬也搬不走”。
 
政府在岭上辟了些地,建了一批新的宅基地,也投资盖了安置房。拆迁的村民不是有了新的宅基地,便是搬进了安置房。命运弄人,安置房占用的土地,正是一队曾经的农用地。随着村庄的人口越来越少,土地被村委会集中起来,统一承包给私人种果树或开发别的项目。
 
 
2020年1月14日,河南省政府确定巩义市为“全省农村宅基地和农民自建住房规范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市”。2021年2月4日,巩义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巩义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提到“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安全管理。慎重考虑宅基地选址安全。”“妥善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对历史形成的各类宅基地问题进行系统排查,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处置办法。”
 
村里的人,大部分搬到了岭上。山沟里剩下的十几户,受灾最严重。“我们应该移走,但他们说政策不允许。原先是乡村改造,起地自己盖平房。后来提新农村建设,但我们这儿一直没解决。”
 
完整的东黑石关村消失了一大半。施工挖土,生态失衡,山开始松动。山沟成了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区。一队部分村民搬出来,到县城买了房;搬不走的,守着窑洞干等政策落实。
 
山沟里的房子,早就不适合居住。巩义市政府在2020年5月12日下发了红头文件《巩义市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原有住房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需要异地新建或在原址翻建的”,可申请建房;第九条写明“不得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选址建房”。
 
去年,吴宪军联合了十几户村民,向村委会申请“异地安置”,请求上级部门在岭上批块新的宅基地,让他们搬离危险地带,可是没等到批复,却等来了更大的暴雨。
 
吴宪军在十里地外的县城做工程监理,项目跟农村改造有关。他说:“周边的村庄都比我们搞得好。附近好多村子盖小区,村庄整体搬迁,但我们这儿不知咋回事,安置不了。”迟迟等不来搬迁,十几户人家扎在山沟里自生自灭。
 
 
 
■ 泥石流袭击后的窑洞口
 
一个月挣3000块,吴宪军的收入在村里属于中等水平。修路时,他家的耕地被占。“还要出去买吃的。”在家门口,他开垦了几平米的荒地,种点应季的小菜,还有玉米、豆子等粮食;秋天就种些白菜、萝卜。“在外面买得少点,收入有限”。
 
脱险后,吴宪军终于有时间跟儿子通话。“自个儿孩子我不想跟他说。”但是吴波不放心,非要父亲拍下家里受灾的情况。收到照片后,他十分难受,没想到家被毁了,“原本可以避免的。”
 
这个夏天,吴宪军遇到了“靠自身能力解决不了的事”,才向儿子坦露宅基地和2020年自己遭遇泥石流的事。一直掉土,掉啊掉,全往家里灌。去年,父亲花了好几天时间,清理完家中的泥土。但今年,他们回不去了。
 
“还是儿子不够强,没让他敢依靠。”近两天得知真相的吴波打算在县城给父母买套房子,但长远的计划解决不了眼下的居住问题。他建议父亲去另一个村的舅舅家暂住。吴宪军却说,自己必须守在村里,“拖了四十年,我看他们解不解决。”
 
对农民来说,宅基地是非常重要的资产。人一旦离开,事情解决起来便尤为拖沓,甚或停滞。何况此时,村庄的主干道已被阻断,要想离开,父亲得从院子后面上山,走小路绕到北沟,从那边出去。“他只能待在那儿,守着自己破败的家。”吴波无奈地说。
 
在山沟里,一下雨,泥水就往下淌;稍微下得大点,泥石流便暴发。“去年要是村里配合,把我们清出来,我就不用担心。”吴宪军有些气愤。别人羡慕他住着冬暖夏凉的窑洞。但他的苦恼,谁懂呢?“年年这样,咱老百姓没法活。”
 
东黑石关村新上任的支部书记兼村长孙文功称,今年山沟里的十几户的院子已成危房,符合相关政策,村里肯定会安置。二期安置房正在建中。
 
目前,吴宪军等人,尚未逃出山沟,也没脱离险境。雨仍时断时续地下着。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吴波为化名。

 

 

 

 

============================================================

 

郑州的水和电还没有完全恢复,但生活总要继续

中国人的一天2021-07-23

 

7月22日傍晚6点,郑州兴荣街百福街交叉口水果店正常营业,还免费供水供电。摄影/李世杰

暴雨突袭后的7月22日一早,郑州的雨终于停了。午后的某一刻,甚至还能享受到短暂的阳光照射。猫咪从床底钻出,窗外响起知了声,走出家门,积水已退却。这座千年古城,挺了过来。

吴帅龙接起电话的时候,嗓音有些沙哑,从20号晚上开始处理客人的住宿问题,一直到现在,他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

郑州的雨停了,7月22日一早,他就开车去巡店了。有几个店出现了漏水情况,“往常民宿出现漏水事件,相邻的业主难免脾气暴躁,互相指责,但今天去处理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理解,很宽容。” 吴帅龙觉得,经过这个事儿,大家心态都有转变,其实河南人一点也不矫情。

 

7月22日晚7点,郑州中州大道车流胜于往常。摄影/李世杰

他经营的民宿在郑州有50多家分店,总共200多个房间,散布在郑州的各个区。通常情况下,雨天的订单不会太多。可那天晚上不到8点,民宿80%的房源都被预定了。晚上9点多,有客人打来电话说,订不到房间,希望能在酒店公共区域坐着休息一下。吴帅龙居家办公在郑州的东边,地势较高,那时对暴雨的感知并不强烈。直到有第二个求助电话、第三个电话..…

当晚一条信息在网上疯传:郑州一民宿老板,把遍布郑州50多家分店的公共区域拿出来,给回不了家的人……紧接着吴帅龙和员工的4部手机、5个微信号开始响个不停,平均电话两三秒一个,吴帅龙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唏嘘不已:雨下下停停,通讯信号越来越差,有的客人打进电话才说了两分钟就中断了。

 

一天一夜,吴帅龙接了数百个求助电话。当事人供图

从21日晚上9点开始,吴帅龙正式发消息“不再接受线下预定付费房间,所有的房间都拿出来免费给客户接待”。

他从2014年开始做民宿,最初只是舍不得与大学好友们的情谊,想给朋友们在郑州提供一个随时能落脚的窝。而经过这场暴雨,他打算投入更多精力继续扩张店面,“这样,我下次就能帮到更多人了。”

7月22日早晨一睁眼,冯莹莹第一件事先看天气预报:郑州多云,23到28度。悬着的心慢慢放下来,在郑州生活了12年,她从未见过像前两天那样的大雨。

 

7月20日下午,郑州的暴雨。摄影/冯莹莹

7月20日,莹莹因为肠胃不适在家休息,外面下着雨,猫咪一直在床底下趴着,怎么叫也不出来。她后来想,会不会小动物对于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真的比人类更敏感一些?

下午三点多,雷声滚滚,雨势突然加强。紧接着,小区业主微信群里通知说小区楼下的地铁口暂时关闭,没过多久电也停了。她急忙给丈夫发微信,让他下班时一定注意安全。

暴雨一夜未停,手机信号断断续续,网上的新闻触目惊心。

 

7月21日下午,很多居民在排队取水。摄影/冯莹莹

21日,依旧停电,小区里开始集中供水了。傍晚,物业发紧急通知,让业主将停放在车库里的车开出来,但小区里所有的高位都已停满。夫妻两人只能冒着雨出去找车位。一出小区,行道树横躺在地上,有的井盖旁写着“危险”两个大字,路两边的商户全部关闭,平时熟悉的街道变得格外陌生。

 

7月21日下午4点,京广路隧道大量汽车被淹,等待施救。摄影/王涛

暴雨又下了一夜,早上终于来电了,她和老公忍不住瞬间欢呼。没过多久,雨也停了,水断断续续来了一阵。猫咪终于愿意从床底下钻出来吃食了,窗外还响起了熟悉的知了声。

 

7月22日下午5点,北龙湖湿地公园,水退去露出滩涂地。摄影/李世杰

“我心里突然有种从未有过的知足感”,莹莹说,“平时从不操心的水电,这两天成了名副其实的奢侈品,也成了所有人最大的盼望。”她打算等天气转晴后,和丈夫一起在市内转转,重新看看恢复元气后的城市。

暴雨过后的第二天,家中供水还没恢复,为了解决午饭,李世杰和家人去了郑东新区的一个商场。

商场里人头济济,热闹程度和周末别无二致。市区内的供电还未完全恢复,因此商场里特别设置了公益充电点,有人充电,有人纳凉,还有人只是来逛逛,排解一下这几日积攒的郁闷情绪。

 

7月22日下午6点15分,郑东新区商场内聚集了很多充电、纳凉的人。摄影/李世杰

午饭后,李世杰带着孩子去了商场不远处的北龙湖湿地公园。这是一个人工挖掘的巨大湖泊,他很好奇经过这两天的暴雨,湖水有没有溢出。结果一进园才发现,很多市民都携家带口地出来玩了。有的带着小孩扎帐篷纳凉,有的在湖边钓鱼,平静地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7月22日下午5点,因为水域广生态好,雨后鱼情也好,很多人来北龙湖湿地公园钓鱼。摄影/李世杰

但是道路积水依然严重,三环路大部分淹了,绕城高速路上也有多处积水。

回家途中,李世杰不得不把车开上了拥挤的中州大道。这条纵贯南北的主干道早晚高峰必堵车,而前两天的暴雨更是让很多轿车被迫滞留在了高桥上。一路上,很多来回奔波的拖车在进行道路清障。

 

7月22日下午5点半,三全路中州大道交叉口,因暴雨滞留的轿车正在被清理。摄影/李世杰

回家的路上,李世杰路过超市门前,看见一小姑娘和一大叔在公益卖矿泉水,平时一瓶2块一瓶,今天改卖1块2毛5,大叔说自己帮不上啥忙,就拉些水便宜赔本卖,方便周边的邻居。

 

7月22日晚7点半,兴荣街百福街交叉口超市附近的矿泉水摊位很吸引人。摄影/李世杰

晚上10点,物业通知恢复供水,一种愉悦感涌上心头,生活终于能一步步回到正轨了。李世杰打心眼里期待着,那种傍晚溜达、街边撸串的夏日生活,能快点回来。他相信,河南很快就能挺过来。

 

7月22日下午5点20分,三全路中州大道交叉口,路面原有的10厘米左右积水已渐渐褪去。摄影/李世杰

第3939

撰文 | 庞玉红

摄影 | 李世杰 王涛 冯莹莹

编辑 | 佳琪 夏天

出品 | 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