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月十五,正经的中国情人节。

对,不是七夕,七夕是乞巧节,是手工耿的节日。
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官府、大户组织的观灯活动。
这种娱乐活动很花钱也很难得,而且过了十五,天气暖和,大家就要开始耕种劳动了,这算是假日的一个尾巴,所以家长也会允许未嫁人的姑娘出门游玩,这时候的青年男子,就会跑到街上,看看自己喜欢的人有没有出来。
那天有朋友问我,说男生爱认干妹妹正常吗?
先给结论:没事主动认妹妹,非奸即盗。
然后给大家拆解一个认妹妹认出人命的恶男人故事,这个故事是《警世通言》里的《王娇鸾百年长恨》。
二小姐
明英宗天顺年间有个临安卫指挥使名叫王忠,临安就是杭州,卫指挥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副省级干部。
王忠有三个孩子,大儿子王彪,在军中服役,小女儿王娇凤,从小养在外婆家,虽然才十六岁,但是和表兄订了亲,就是这个二女儿王娇鸾,读了经史诗书,是个有才有貌的女孩子。
王娇鸾负责爸爸的来往书信,就像唐伯虎化身华安去给华学士代写书信一样,虽然十八岁了,爸爸却不舍得把她嫁出去,所以她还在家中。
广西有少数民族叛乱,朝廷调王大人的兵去剿,误了集结日期,把他贬官到了河南南阳当千户(五品官)。
脱离了繁华的杭州,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河南,王娇鸾就有点郁郁寡欢,每天就是两个伴儿,一个是丫鬟明霞,一个是继母的姐姐曹姨(嫁给了姓曹的人家,守寡之后生活困难,就被妹妹接过来陪伴女儿了)。
古代的姑娘也有健身器械,一个是风筝,一个是秋千,王娇鸾是武将的女儿,身体还是挺不错的,漂亮姑娘打秋千的时候,那就是一景。
苏东坡有一首《蝶恋花》 ,说的就是路人听见秋千声的感受: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娇鸾在荡秋千——
正在闹热之际,忽见墙缺处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舒头观看,连声喝采。

唐巾大概长这样,因为有点像唐朝皇帝的帽子得名

就像唐太宗的帽子
慌得娇鸾满脸通红,推着曹姨的背,急回香房,侍女也进去了。生见园中无人,逾墙而入,秋千架子尚在,余香仿佛。
这就挺变态的,那只是个健身器材,一定是手汗淋淋,文化人的品味,有时候就是没法理解。
正在凝思,忽见草中一物,拾起看时,乃三尺线绣香罗帕也。
这不是读书人干的事儿,翻墙进来,其实就已经越礼了,还要拿走人家的东西,这叫盗窃。

年轻人多看看罗翔老师,管住自己的手
大家开始谈恋爱的时候,也可以注意一下对方的处事方式,有的人是恨不得把自己有的幸福、幸运、财富分享给对方的;也有的人,是跟对方要钱、要物、要性的。
一会儿,侍女明霞出来找罗帕。
“小娘子,罗帕已入人手,何处寻觅?”
这话说得就不像好人。
正经人肯定是说:“您是找手帕吗?我捡到了,但是我想请您给小姐带封信,您看行不行?”
侍儿抬头见是秀才,便上前万福道:“相公想已检得,乞即见还,感德不尽!”
你看,人家王家虽然是武夫,但家里丫鬟都懂礼貌,这书生的书,也不知道读到哪里去了。
那生道:“此罗帕是何人之物?”
侍儿道:“是小姐的。”
那生道:“既是小姐的东西,还得小姐来讨,方才还他。”
侍儿道:“相公府居何处?”
那生道:“小生姓周名廷章,苏州府吴江县人。父亲为本学司教,随任在此,与尊府只一墙之隔。”
周生也是南方人,苏州来的,爸爸来这里做官,说是“本学司教”,河南南阳是州治所在,后面他爸升了县令,应该是县学教谕而不是府学训导。
侍儿道:“贵公子又是近邻,失瞻了。妾当禀知小姐,奉命相求。”
廷章道:“敢闻小姐及小娘子大名?”
侍儿道:“小姐名娇鸾,主人之爱女。妾乃贴身侍婢明霞也。”
廷章道:“小生有小诗一章,相烦致于小姐,即以罗帕奉还。”
书生这种物种,就是欺负讲理懂礼的人。
明霞要是有点武家气概,直接说让大少爷去揍周公子,就没这种乱七八糟的后续了。
廷章去不多时,携诗而至。桃花笺叠成方胜。
明霞接诗在手,问:“罗帕何在?”
廷章笑道:“罗帕乃至宝,得之非易,岂可轻还?小娘子且将此诗送与小姐看了,待小姐回音,小生方可奉璧。”
秋千都要闻的家伙,这罗帕还不得放在枕头边嗅一晚上?
诗为媒
王娇鸾这边回去,也是小鹿乱撞。
口中不语,心下踌躇道:“好个俊俏郎君!若嫁得此人,也不枉聪明一世。”
动了这个心思之后,看什么都觉得他有道理。
明霞将桃花笺递与小姐。娇鸾见了这方胜,已有三分之喜,拆开看时,乃七言绝句一首:
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教付有情郎。殷勤寄取相思句,拟作红丝入洞房。
这首诗嘛……真不怎么样……
别苛求了,要知道三言二拍收录的故事,就是那个时候说书人在市井中说的故事,没读书的人也要能听懂,所以里面的诗句也深不得。
王娇鸾一看:“好啊,你一个秀才,就这个水平,看我的!”
妾身一点玉无瑕,生自侯门将相家。
静里有亲同对月,闲中无事独看花。
碧梧只许来奇凤,翠竹那容入老鸦。
寄语异乡孤另客,莫将心事乱如麻。
我这个良家女子,家里门第也不错,我规规矩矩一个女孩子,在自己家后院里玩,你如果是平庸之辈,就不要来打我的主意了。

其实姑娘的意思是:会写诗你就多写点,最好出本书,我好买你的。
https://res.wx.qq.com/product_ma ... fO0uyHBMQF-Jf");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bottom;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Ad
掌控关系
作者:熊太行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6 ... 0UKDoT43MsA/0"); background-size: contain;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height: 14px !important;">当当
两个人都是江南人,都是跟着父亲来河南的,应该能有不少的亲近感。

钟美美老师说得好“挺大姑娘挺大小伙子了!”
但是更重要的,“我和你,男和女,都逃不过爱情。”
廷章袖中出金簪一根道:“这微物奉小娘子,权表寸敬,多多致意小姐。”
这个过程当中,两个人还是以礼相待的,王娇鸾经常鼓励周廷章,说要把精力放在学习和考试上,考上了功名,还怕不能在一起吗?
端午节到了。王大人在家里摆酒欢宴,于是明霞没法送信,周生于是托了第二个人:卫卒孙九。
孙九是王大人的部下,也经常在周家做活儿,周生给了他二百文钱吃酒,让他帮忙送信。
要知道我们中国人有个特别好的传统,就是爱给人介绍对象。
虽然王婆那样拉皮条的被人唾弃,但是一个小姐一个书生,大家其实都没那么反感,孙九也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
信送过去,就放在了王娇鸾的书桌上,这个时候,曹姨过来了。
曹姨走进香房,看见了诗稿,大惊道:“娇娘既有西厢之约,可无东道之主?此事如何瞒我?”
曹姨别看是继母的妹妹,很疼王娇鸾,希望这个孩子好,所以她不是杀到王大人那里告状,而是要知道实情。
娇鸾含羞答道:“虽有吟咏往来,实无他事,非敢瞒姨娘也。”
曹姨道:“周生江南秀士,门户相当,何不教他遣媒说合,成就百年姻缘,岂不美乎?”
得到了第一个长辈的祝福,虽然曹姨说了不算,但王娇鸾的心里舒服多了。
遂假托父亲周司教之意,央赵学究往王千户处求这头亲事。
是周司教瞧不起武官么?应该不是,他是八品官,人家王千户虽然降职了,千户也是五品官,虽然文官比武官受尊重,这个家世也可以了。
周廷章就是一个不愿意负责,没有担当的人,他开口跟父亲说,父亲难免要问:“你们怎么认识的。”那时候就要说翻墙看见的了。
最多是丢点脸,被老爹骂一顿,这亲,十有八九还是要提。
王千户亦重周生才貌。但娇鸾是爱女,况且精通文墨,自己年老,一应卫中文书笔札,都靠着女儿相帮,少他不得,不忍弃之于他乡,以此迟疑未许。
王千户的困难是现实困难,但是因为他有儿子,所以没有必要招上门女婿,周生如果跟家里明说,可以到王千户的衙门里工作一段,顺便读书。
痴念已从空里散,好诗惟向梦中吟。此生但作干兄妹,直待来生了寸心。
读诗至末联“此生但作干兄妹”,忽然想起一计道:“当初张珙、申纯皆因兄妹得就私情,王夫人与我同姓,何不拜之为姑?便可通家往来,于中取事矣!”
张拱,就是《西厢记》里的张生,因为救了崔家,本来说要把莺莺嫁给他,但老妇人悔婚,就逼着女儿认了个哥。
申纯是《娇红记》里的男主角,他本来就是娇娘的表哥,人家的兄妹,要么出于无奈,要么是实在亲戚,都不是周廷章这样玩弄心机的故事。
周司教如果真的知道儿子求亲过,一定不会开这个口了。
王翁道:“彼此通家,就在家下吃些见成茶饭,不烦馈送。”
廷章道:“虽承王翁盛意,非亲非故,难以打搅。孩儿欲备一礼,拜认王夫人为姑。姑侄一家,庶乎有名。”
周司教是糊涂之人,只要讨些小便宜,道:“任从我儿行事。”
廷章又央人通了王翁夫妇,择个吉日,备下彩段书仪,写个表侄的名刺,上门认亲,极其卑逊,极其亲热。
人家不乐意,你应该慢慢说服,慢慢争取,去骗人家就不对了。
王翁是个武人,只好奉承,遂请入中堂,教奶奶都相见了。连曹姨也认做姨娘,娇鸾是表妹,一时都请见礼。王翁设宴后堂,权当会亲。
兄妹归兄妹,王家的门禁还是有的,周廷章读书,王娇鸾在自己屋里,根本见不到面。

其时王翁夫妇俱在,不好交言。只说得一声保重,出了房门,对王翁道:"表妹之疾,是抑郁所致。常须于宽敞之地散步陶情,更使女伴劝慰,开其郁抱,自当勿药。"
王家就一个花园,如果王娇鸾去了,就可能碰见周廷章,于是王家安排让曹姨拿着钥匙,每次王娇鸾有曹姨陪着,就没有问题了。
二人可以相见,但是想要更亲密,恐怕要过曹姨这一关。
娇鸾目视曹姨,低低向生道:“锁钥在彼,兄自求之。”
终于在一个夜晚,周廷章去闺房见了王娇鸾,就把王娇鸾往床上抱。
“妾本贞姬,君非荡子。只因有才有貌,所以相爱相怜。妾既私君,终当守君之节;君若弃妾,岂不负妾之诚?必矢明神,誓同白首,若还苟合,有死不从。”
王娇鸾退了一步,这也是古代女孩子的最后一步了,她们最后只能靠神仙来主持公道。
“可写合同婚书四纸。将一纸焚于天地,以告鬼神;一纸留于吾手,以为媒证;你二人各执一纸,为他日合卺之验。女若负男,疾雷震死;男若负女,乱箭亡身。再受阴府之愆,永堕酆都之狱。”
生与鸾听曹姨说得痛切,各各欢喜。遂依曹姨所说,写成婚书誓约。先拜天地,后谢曹姨。
这么糊涂的人都当了大老爷,大明王朝的前途真是暗淡啊。
周建章不愿意跟着父亲去四川,他恋着王娇鸾呢,干柴热火食髓知味,谁能分得开新好上的男女?
借口说河南的教育质量好,同学都在这里,赖了一年左右,就住在王家。
终于有一天,周建章在邸报上看到了自己父亲生病、辞官回乡的消息。
想要回苏州老家探望父亲,又舍不得王娇鸾,到最后,王娇鸾知道了,劝他说:
“夫妻之间的爱,就像海一样深,但是父子之间的感情,就连天也比不上。你如果爱我而不去看父亲,你失去了做儿子的道义,我这个做媳妇的,也失去了妇道了呀。”
曹姨说得也好:“你在这里一晌贪欢,不是为一生一世打算的,你不如回家去看望父母,回去聊到婚姻大事,赶紧回来娶娇鸾。”
娇鸾教曹姨竟将公子欲归之情,对王翁说了。此日正是端阳,王翁治酒与廷章送行,且致厚赆。廷章义不容已,只得收拾行李。
王家的人真好啊,从老头子到小姑娘,到亲戚,都是深明大义的。
“给你和魏同知(副市长)家女儿议了亲,正要接你回来完婚。”
但是别忘了,周廷章是天底下第一个会算计的人,捡个手帕都要讹人的家伙,他去打探魏家的女儿如何了。
魏氏过门,夫妻恩爱,如鱼似水,竟不知王娇鸾为何人矣:但知今日新妆好,不顾情人望眼穿。
白日凄凉,黄昏寂寞,灯前有影相亲,帐底无人共语。每遇春花秋月,不觉梦断魂劳。捱过一年,杳无音信。
这一天明霞问王娇鸾,要不要给姐夫寄信,说木匠孙九说了,临安有人来下公文,会路过吴江。
王娇鸾即时修书一封,曲叙别离之意,嘱他早至南阳,同归故里,践婚姻之约,成终始之交。
那时候没有商业邮局,送信的客人到了吴江,在长桥上打听周家,正好遇到了周廷章。
知娇鸾书信,怕他到彼知其再娶之事,遂上前作揖通名,邀往酒馆三杯,拆开书看了。
这人好像还知道羞臊,但是接下来这一下,就没有人性了。
就于酒家借纸笔,匆匆写下回书,推说父病未痊,方侍医药,所以有误佳期;不久即图会面,无劳注想。书后又写:“路次借笔不备,希谅!”张客收了回书,不一日,回到南阳,付孙九回复鸾小姐。
明明自己已经负心了,明说倒也罢了,撒了一个又一个的谎,千方百计地糊弄所有人。
过了三四个月,依旧杳然无闻。娇鸾对曹姨道:“周郎之言欺我耳!”
曹姨也慌了,作为唯一一个知道这事的长辈,她的心理压力也很大。
王千户要给女儿安排婚事,王娇鸾不答应,婚书上写得清楚,她不愿意背誓,这样就又等了三年。
她仍然痴痴地守着那一纸只有神仙保护,没有父母祝福的婚书。
"闻说周郎已婚他族,此信未知真假。然三年不来,其心肠亦改变矣,但不得一实信,吾心终不死。"
曹姨道:“何不央孙九亲往吴江一遭,多与他些盘费。若周郎无他更变,使他等候同来,岂不美乎?”
就像是在碎玻璃碴上起舞,不是不怕疼,只不过是一点妄念,想要把它踩得碎一些罢了。
孙九领书,夜宿晓行,直至吴江廷陵桥下。犹恐传递不的,直候周廷章面送。
廷章一见孙九,满脸通红,不问寒温,取书纳于袖中,竟进去了。
有些人永远都是拖着,直到最后一刻,这种人特别可恶。
少顷教家童出来回复道:“相公娶魏同知家小姐,今已二年。南阳路远,不能复来矣。回书难写,仗你代言。这幅香罗帕乃初会鸾姐之物,并合同婚书一纸,央你送还,以绝其念。本欲留你一饭,诚恐老爹盘问嗔怪。白银五钱权充路费,下次更不劳往返。”
孙九闻言大怒,掷银于地不受,走出大门,骂道:“似你短行薄情之人,禽兽不如!可怜负了鸾小姐一片真心,皇天断然不佑你!”
孙九是个军户,做木匠活,社会下层,但是对善恶一节,比这官宦之子、读书之人要拎得清。
说罢,大哭而去。路人争问其故,孙老儿数一数二的逢人告诉。自此周廷章无行之名,播于吴江,为衣冠所不齿。
孙九回来,跟王娇鸾说了周生的负心,王娇鸾倒是淡定。
信写完了,还要派孙九去送,但孙九咬牙切齿,再也不肯见这个恶人了。
娇鸾看文书里面有一宗乃勾本卫逃军者,其军乃吴江县人,鸾心生一计,乃取从前倡和之词,并今日《绝命诗》及《长恨歌》汇成一帙,合同婚书二纸,置于帙内,总作一封,入于官文书内,封筒上填写:"南阳卫掌印千户王投下直隶苏州府吴江县当堂开拆",打发公差去了。
沐浴更衣,哄明露出去烹茶,关了房门,用杌子填足,先将白练挂于梁上,取原日香罗帕,向咽喉扣住,接连白练,打个死结,蹬开杌子,两脚悬空,煞时间三魂漂渺,七魄幽沉。刚年二十一岁。
这封公文,直接投到了吴江县,正好落到了下县来巡视的都察院樊大人手里。
樊公将诗歌及婚书反复详味,深惜娇鸾之才,而恨周廷章之薄幸。
樊公喝教重责五十收监。行文到南阳卫查娇鸾曾否自缢。
周生这样的为人,就算是王娇鸾还活着,樊公估计也不会要她嫁给周生了,这个程序,就是看看怎么给周廷章定罪。
樊公乃于监中吊取周廷章到察院堂上,樊公骂道:"调戏职官家子女,一罪也;停妻再娶,二罪也;因奸致死,三罪也。婚书上说:'男若负女,万箭亡身。'我今没有箭射你,用乱捧打杀你,以为薄幸男子之戒。"喝教合堂皂快齐举竹批乱打。
在三言二拍的世界里,其实比周廷章坏的人很多,比如金玉奴棒打的薄情郎,是准备害死她的。
但是周廷章特别惹人厌恶,所有人都想他死,这是为什么?
因为周廷章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负任何责任,他一直都在欺负人,而且专挑对他好的、懂道理的好姑娘来欺负。
追求的时候千般誓愿,那么多人帮他,负心的时候,他打所有人的脸。
多少人因为他真诚的态度帮他,最后反而伤害了身边的人。
周廷章们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在和任何人的关系里,都是一个索取者,他见到一个人,就开始吸血,从明霞、王娇鸾、曹姨、王千户夫妇、魏大人甚至孙九,都忍不住要去咬一口占点便宜,他不拿别人当人,只拿人家当目标,只有欲望,并无真情。
这种人,就是不能留的,有一个青天大老爷打死他,是吴江县、全苏州和全大明的福气,也是一个童话。
现实中的周廷章啊,往往会继续光鲜下去,寻找着下一个目标。
如果有个人让你觉得不舒服,那就跳出来好好琢磨,这个人是不是像周廷章这样的情感勒索者吧,躲开这种人,就能少很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