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来源: 2021-07-12 18:12:35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林默 花儿街参考 2021-07-09
花儿街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1
 

 

吴晓波和罗永浩运势的分水岭,是从直播带货那天开始的。

 

2020年6月29日,在目睹了自己的宿敌罗永浩首场直播带货1.1亿后,吴晓波也开启了自己的直播首秀,开局特别高端的那种。

 

 

如果当时,吴晓波能坦然念叨出那套,“我是个精英主义者,就想服务几十万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无用”的台词,相信是没有商家,愿意给他出60万的坑位费的。

 

 

但当时吴晓波力推的是,“淘宝将联合吴晓波频道共同为直播提供亿级流量及曝光”。

 

这场直播首秀持续了五个半小时,商家们入坑非常踊跃。但直播结束后,就有商家站出来跳脚,说自己交了60万的坑位费,最后成交额连5万都不到。其中最惨的是某款奶粉,吴老师只卖掉了15罐。

 

在“商业全知全能的吴老师,你为什么不灵了”的追问下,吴晓波老师亲自下场,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十五罐》。

 

在这篇文章里,吴老师为这场成绩低迷的直播,赋予了新的、更有高度的价值——

 

“直播不应该只有‘全网最低价’,不应该只有一种或两种呈现模式”,一场直播的价值衡量,也不应该只有销售额一个尺度,新生品牌获得的巨大曝光和信任背书,将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势能。

 

吴老师的潜台词是,虽然你们在我的直播场里没卖出去货,但是你们的品牌却犹如二次投胎,重获新生。

 

互联网说了这么多年赋能,但这是第一次,得见一个活人,通过一篇文章,就完成了这个复杂的动作。

 

必须得说,那篇文章还是写的颇有文采调性的。

 

在看到满屏转发《十五罐》时,吴老师和他的门徒们也许还在庆幸,你看,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吴晓波一定没听见,时代已经为他关上了半扇门的声音。

 

 

2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精英主义的售卖者吴晓波,将成为说什么都是错的吴晓波。

 

而以直播还债的罗永浩,已经回归了,说什么都很有道理的罗永浩。

 

过去的一周,同样在节目上留下一堆金句的他,和吴晓波一起挂在热搜上。

 

这些金句如果出自吴晓波名下,必定再次招来一片骂声——

 

比如讲起还债的经历,罗永浩轻松地表示,他制定过一个五年还债计划,其实当时还没有直播这件事儿,但赚钱这事儿,只要他想,就基本没什么难度。

 

 

仿佛不是他赶上了直播,而是直播幸运地撞上了赚钱小天才罗永浩。

 

很想问问罗永浩,还记得那年大明湖畔的子弹短信和电子烟吗?

 

比如讲起自己的老婆有多好,罗永浩举例说,锤子岌岌可危的时候,有一笔几千万的银行贷款,对方的风控负责人要求罗永浩的妻子也签字担保。

 

罗永浩立刻打电话把妻子叫到了签字现场。见妻子有些犹豫,罗永浩手一指“签吧签吧”。于是,妻子同成了这几千万债务的还款义务人。

 

这件事,是罗永浩对妻子高度赞赏的重要论据支撑之一,他评价说“我老婆特别好,我让做,她不会当着别人说不做,虽然她觉得这是不理性的”。

 

 

对这件事,罗永浩给的最终结论是,“家里有一个靠谱的老婆很重要。很多创业者婚姻关系不好,就很容易出问题”。

 

 

听着这些话,我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的东北,丈夫对妻子评价依据是——“我让做,她会不会当着别人说不做”。

 

这些话,也对女性又提出了一条新的参考标准——你是一个靠谱的伴侣吗?看你愿不愿意为老公担保几千万债务了。

 

但你看到有人再度声讨罗永浩吗?

 

谁会挑剔《真还传》的男主角。

 

 
3
 

 

吴晓波的巅峰时刻,发生在2014年。

 

那一年,“吴晓波频道”上线,此后作为上市主体的“杭州巴九灵”成立,他开始卖课,卖酒,卖年终演讲。

 

 

 

在那个财富代表存在正义,大佬定义人间行为准则,创业就会被高看一眼的年代,吴晓波是商业成功人士和普通人之间的同声传译,不断向人间播撒财富的密码

 

而今日,在直播里重塑辉煌的罗永浩,则多多少少代表了一种反抗资本的胜利。

 

创业时,他无法与资本共谋,在他的单方讲述里,他个人背负的总债务如此之高,也是拜资本的“威逼算计”所赐。

 

 

从直播中翻盘的罗永浩,讲的是一个被资本逼到死角,依然能挺身反抗的人物故事。

 

2020年,在吴晓波的首场直播前二十几天,浙江证监局公示,吴晓波为实际控制人的“杭州巴九灵”进入了上市辅导期。

 

如果能在上市辅导期,在2020年最火的直播带货风口上,证明自己的实力,对上市的助推力和市场的信心不言自明。

 

直播间里的吴晓波是亲善的,做吃播也都是大口且卖力的,是特别重视团结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无用的人”的体验的。

 

 

这种团结,一直持续到,一个多月后,吴晓波的第二次直播。

 

不同于第一次直播铺天盖地的批评声音,第二次直播,连批评都没有了。

 

眼见世界上“大部分无用的人”如此不懂得欣赏自己的知识之美,吴晓波终结了对直播的尝试。

 

今天吴老师对媒体说的那番,被骂上热搜的话,特别大的问题在于,他没有全面地呈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全文应当是这样——“我是个精英主义者,也曾经努力想收割尽可能多的人,但是臣妾做不到啊,后来就干脆只服务那几十万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无用,因为他们不看我的直播”。

 

不同于留下几句恶毒的酸话,退回精英圈的吴晓波,长在时代审美上的罗永浩,正在努力扩大自己的边界。

 

一年前接受GQ采访时,罗永浩说,“自己更大的计划是要‘彻底破圈’。破圈就是粉丝数量五倍、十倍的增长”。而“最好的破圈方式是娱乐脱口秀,场场都是请娱乐明星”。

 

他蹭娱乐明星增长粉丝的路径也经过计算,“(爱豆的)粉丝就会一定的比例很容易就转化成我的粉丝……那么一年录上50期,我觉得我破圈能破五到十倍是没有问题”。

 

罗永浩想破圈去占据的那大批量的粉丝,是他心中的谁呢?

 

 

反正几年前,在锤子手机的发布会上,罗永浩曾哽咽着对自己的铁粉说,

如果有一天我卖了几百几千万台,如果傻X都在我们的手机,你要知道这是给你们做的”。

 

世界是个旋转门,大家轮番进场,又被轮番扔出场外。

 

时代的骗子和傻子,就在轮盘中交换了他们的角色。

 

 

 

======================================================

 

 

吴晓波,别糟蹋精英这个词了

西坡 人间三角 6 days ago

Image

文|西坡

 

因为一句“我觉得大部分人是无用的”,吴晓波翻车了。这不是他第一次翻车,但我估计这一次会摔得比较狠。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容我为吴晓波说两句。

 

昨天「西坡三角地」群里有人甩了篇文章,标题是《吴晓波:我是精英主义者,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大部分人是无用的》。我第一反应是,吴晓波疯了吗?第二反应是,我得去看一下吴晓波的原话,没准是断章取义。

 

于是我找到了财新访谈吴晓波的原始链接,发现确实有一定程度的断章取义。他的话是有上下文的,完整表述是:

 

吴晓波:我觉得人大部分都是无用的,我是个精英主义者,我认为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同时思考那么多问题。

 

不过我今天再去看这个访谈,发现视频已经被财新下架了这就尴尬了。

 

Image

 

不过还好财新网公众号的文章还在。我们可以把这段“作死”发言的前后文搬运过来,给大家感受一下。

 

Image

Image

 

有了上述背景,我们可以隔空跟吴晓波讨论一下“何为精英”这个严肃而重大的话题了。

 

吴晓波是什么身份?百度百科说他是财经作家,南方人物周刊曾经将他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网上经常把他叫做“知识商人”,跟罗振宇并列。

 

大概可以这么说:在写字的人里边,他是最有钱的(之一);在有钱人里边,他是最会写字的(之一)。

 

不过吴晓波从来也不在乎知识分子圈子对他对评价,他只需要将那些评价当作羡慕嫉妒恨的聒噪声。吴晓波说过:

 

以前我认为,企业家和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两个精英集团,知识分子不可能代替企业家赚钱,企业家不可能代替知识分子思考。《激荡》写完以后,我慢慢发现,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家已经是一个阶层,他们有领袖人物出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表达方式。而知识分子的进步远远比不上企业家的进步,一些人躲避商业,不敢正视这帮老板们,有些人甚至反商业。

 

言外之意,在他的评价体系里,知识分子已经不属于精英集团了。或许他还会认为,知识分子不光要正视“这帮老板”,而且应该向老板们学习。

 

不得不承认,有些知识分子是反商业的,但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反商业。吴晓波的表述有意无意偷换了概念。

 

转移话题、偷换概念是他的拿手好戏。比如主持人问,很多人说知识付费是在制造焦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会制造焦虑吗?

 

吴晓波回答:

 

第一个制造焦虑的人叫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那不是一个巨大的焦虑吗?苏格拉底在爱琴海边说人为什么要活着,那不是一个巨大的焦虑吗?人不想这件事情,可以活得像畜生一样。所以,那不是个好问题。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中国现在有很多不是好问题。

 

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孔子和苏格拉底泉下有知,一定会骂人的。地球人都知道你吴晓波每年买一套房了,能不能放过孔子和苏格拉底?

 

知识付费行业存在普遍性的制造焦虑问题,通常来说,就是喜欢使用“你不买我课就要被时代抛弃”的话术。这里说的制造焦虑,是渲染物质层面的贫富差距,而忽略精神意义上的成长。

 

吴晓波有没有使用这种话术,大家去他公号一看便知。

 

Image

 

一边自诩精英,一边又时时刻刻把“拒绝屌丝文化”挂在嘴边,不知道这是什么操作。

真正有知识有自信的富裕群体,会整天跟“屌丝”比钱包吗?

 

反正如果是我,是绝对不会把“屌丝”这个词写在公众号简介里的,我也讨厌这个词,我觉得它是普通人的自我精神矮化。但我绝不会把它当成靶子。

 

吴晓波既然拉了孔子这个大旗,那么孔子是如何看待贫富议题的?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还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的意思是,只要是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如果致富过程不合乎于道,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到了吴晓波这里,“少数派精英”与“大多数无用之人”之间,似乎金钱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吴晓波遇到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大概是要嘲笑他不敢正视老板的。

 

今年以来,我也在拥抱商业文明,学着做生意。我也赞同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阶层,对商业仍然相对隔膜与拒斥。但是我坚决反对吴晓波之流对“精英”的狭隘定义与滥用。

 

真正败坏精英这个词的,恰恰是这些伪装成精英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请容许我再当一次复读机:

 

一个社会的败坏,往往是从精英把责任都推给「庸众」开始的。一个社会的改善,则要从精英主动承担责任做起。

 

只谈财富不谈责任的,都是伪精英。

 

关于精英的定义,我赞同埃德蒙·伯克提出的“自然贵族”。伯克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由自然贵族统治的社会。

 

自然贵族是与世袭贵族相对的,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君子”“士”。他们的“特权”不是来自于血统,而是来自于知识、传统、荣誉、责任感与美德。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有“特权”,更有相应的义务。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真正的精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德鲁克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卡尔·波兰尼是《大转型》一书的作者,两人相识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时波兰尼担任一家杂志社的副总编。德鲁克在回忆录《旁观者》写了下面这个故事。

 

德鲁克去波兰尼家做客,却吃到了“一生吃过的最难以下咽的食物”,只有一些存放已久、几乎没有削皮、半生不熟的马铃薯,连人造奶油都没有。波兰尼的妻子、女儿、丈母娘,甚至当着德鲁克的面吵了起来,她们嫌波兰尼赚的钱太少。

 

德鲁克知道波兰尼收入不菲,于是好奇地发问:“我无意中看到波兰尼博士那张支票上的金额。有了那么一笔钱,不是可以过得挺好的吗?”

 

结果波兰尼家人沉默了,然后异口同声地说:“真是好主意!把支票上的钱都用在自己身上!这种事我们可没干过。”

 

德鲁克结结巴巴地说,“大部分的人不都是这样的吗?”波兰尼夫人严正地说:“我们可不属于’大部分的人’”。

 

事实真相是,当时维也纳到处都是匈牙利难民,波兰尼的薪水全部都用来救助贫苦的匈牙利人,波兰尼兼职挣的外块才是一家人的生活费。

 

所有以精英自诩或者准备以精英自诩的人,都不妨读一下这个故事。反正至少目前的我,是远远配不上这个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