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种!这是拿命拍的

来源: 2021-06-18 20:20:17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带种!这是拿命拍的

朵夫 局外人看电影 2021-06-17
 
 
我们都喜欢听故事,仅是因为,在故事中,我们体验到了自己不曾亲历的经验。
 
更因为,我们还常常能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香港导演许鞍华在1982年的《投奔怒海》,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虽然电影的故事发生在越南,主人公也主要是越南人和日本人。
 
但这部电影,却感动了很多华人。
 
不仅在当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新人和最佳美术几项大奖。
 
而且,还收获了1500万港元票房,创造了当时的纪录。
 
2000年之后,香港电影双周刊评选20世纪香港最佳100部影片,《投奔怒海》也排在了第5名。
 
越南,对我们绝大多数华人来说,应该都很陌生。
 
为什么一部讲述越南故事的电影,会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呢?
 
 
电影的故事,跟随一个叫芥川(林子祥 饰)的日本记者的视角展开。
 
我们都知道,从1955到1975年,越南战争打了整整20年。
 
到了1976,北越和南越终于统一,成立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日本人芥川,是知名的摄影记者,作为国际友人,被邀请到越南,见证这个国家的现状。
 
在刚刚成立的「新经济区」,他见到了活泼、可爱的儿童们,翻身做主人的农民们。
 
 
负责接待他的同志,也热情、周到。
 
看到曾经在战争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如今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芥川真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但很快,他便发现了不对劲。
 
因为,他发觉自己看到的,原来只是接待同志希望他看到的,专门为他安排的场景。
 
在那些安排好的场景里,孩子们是笑容灿烂,无忧无虑。
 
但一到了未经安排的地方,他却发现,孩子们十分孤独,渴望关爱。
 
因为,他们都是战争中的孤儿。
 
 
后来,他才知道,他去到的那些地方,被叫做模范村。
 
是专门建设来给国际友人参观的。
 
芥川知道,要想看到真实的越南,他必须摆脱陪同的安排。
 
于是,他申请了独自出行。
 
 
摆脱陪同人员后,芥川发现了越南人,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街上到处都是吃不饱饭的孩子,等着抢饭店倒掉的食物。
 
一次,在拍街上抢食物的小孩时,芥川认识了琴娘。
 
琴娘看到芥川在拍自己,就朝镜头竖起了中指。
 
 
芥川被这个有自尊,有个性的女孩吸引,便跟她回了家。
 
后来,成了他们一家的朋友。
 
通过琴娘,芥川才真正走进了普通越南人的生活。
 
他们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而且,更让人震惊的是,他们中很多人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人性。
 
在影片中,琴娘和弟弟,听到枪响声就兴奋:
 
「又有钱赚了!」
 
开始,芥川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只要枪响,就是有人又被枪毙了。
 
琴娘和弟弟,就兴奋地跑去,帮一个老头收尸。
 
看看死者嘴里,有没有金牙,可以抠下来,或者值钱的首饰、衣裳,可以拿来卖钱。
 
 
在他们眼里,面前的尸体不是人,而只是一堆可以让他们赚钱的「零件」而已。
 
他们不关心他为什么被枪毙,也不关心他们死后的尊严。
 
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变得这么残忍呢?
 
或许是因为枪毙人的事,发生得太过频繁,让他们早已麻木。
 
或许是因为贫穷导致的饥饿太过窘迫,让他们早就失去了对别人的同情心。
 
在影片中,琴娘分明是一个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琴娘的爸爸在战争中死去,作为家中的老大,她为了照顾弟弟和生病的妈妈,每天外出觅食。
 
她默默攒钱,梦想着有一天可以摆个小摊,养活家人。
 
 
可是当她面对陌生人的尸体时,却完全不能推己及人地想到,这也是别人家的爸爸或哥哥。
 
他们的死去,将给那个家庭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她能想到的,只是我要穷尽一切办法,搞到吃的,搞到钱,让自己的家人活下去。
 
讽刺的是,在新成立的越南,宣扬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为了革命团结一心。
 
但是在底层老百姓中,却可以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把别人当人看。
 
上面越是宣传得冠冕堂皇,底层人民的「互害」越显得残酷。
 
 
 
既然这么穷,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到那个看起来很幸福的「新经济区」去呢?
 
因为明白人都晓得,那些宣传的「新经济区」的好,都是表演出来给外人看的。
 
真正到「新经济区」去的,只有那些被抓起来的「坏分子」。
 
「坏分子」不够「用」了,他们就去街上抓壮丁。
 
只要是年轻力壮的男人,就会被打晕,装上车,送到「新经济区」。
 
 
所以,尽管很少人去过「新经济区」,但大家就是不愿意去。
 
后来,芥川才知道,那些被抓去「新经济区」的男人,都是去人肉「排雷」的。
 
越战期间,在越南领土上,留下了太多地雷。
 
那时,又没有足够的技术,可以用机器人或其他方式排雷。
 
但为了发展经济,又必须开发足够的土地。
 
怎么办呢?
 
上面想出一个办法,让那些「坏分子」去「排雷」。
 
 
这些「坏分子」,要不就是以前帮过美军的「越奸」。
 
要不就是以前和「南越」政权有关系的「反革命」。
 
牺牲他们,来为新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有什么不可呢?
 
再说了,没有「一小部分人」的牺牲,怎么会有更多数人的幸福的未来呢?
 
所以,正如电影中一位年轻的小革命说的:
 
「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定要抛弃小资产阶级的滥情。」
 
 
只是这样的未来,对那些「一小部分人」来说,就是地狱了。
 
这样牺牲少部分人,成就大多数人的想法,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
 
甚至,许多人还会赞美这种牺牲精神。
 
只是许多人在赞美时,往往把自己当成了要实现美好未来的大多数。
 
而从没有想过,自己也有可能是被牺牲的「一小部分」。
 
更没想过,如果自己就是那「一小部分」,该怎么办。
 
在越南统一之后,先后有300多万人选择了逃离。
 
其中相当一部分,逃到了邻近的香港。
 
这也是为什么,香港人会关注到发生在越南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当年越南人生活的残酷、困窘。
 
更在电影中,看到一些复杂的人物形象。
 
比如,那个干了一辈子革命,却发现自己最终成了革命对立面的阮主任。
 
 
他同情穷人和「坏分子」的遭遇。
 
在他的手下担心芥川拍的照片,不利于越南的国际形象时。
 
他却力保芥川自由拍摄的权利。
 
这是一个在乱世中,仍然保持着人情味和清醒的头脑的官员。
 
 
在当时严酷的斗争中,他陷入了自我怀疑,他说:
 
「越南的革命成功了,我自己的革命却失败了。」
 
 
 
曾留学法国的他,尊重个人的自由,相信人道主义。
 
不喜欢那些斗志昂扬、你死我活的斗争。
 
然而,他的这些清醒和人情味,却被那些年轻的革命者们,批判成了「小资产阶级的滥情」,并最终把他自己送入了地狱。
 
在凡事都讲站队,讲斗争的环境下,任何对「敌对」立场的同情,都被当成了政治上的不正确。
 
在电影最后,他被手下「斗倒」,发配到「新经济区」当大队长。
 
临走前,他对芥川说「你才是我的真正的同志」。
 
电影中,还有一个酒吧女老板的故事,同样充满象征意义。
 
她是中国人,开始被法国人包养,后来做了美国人的情人,最后,在这个新的国家,成为了某些领导的「情妇」。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国家,她只有保持沉默,放弃尊严和人格,才能勉强活下去。
 
 
而那些想要自由地活着的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投奔怒海」,坐船逃离。
 
电影中,刘德华饰演的祖明,正是这样一个青年。
 
他原来是美军的翻译,在新社会中,被打成「坏分子」送到「新经济区」。
 
好不容易筹钱,买通了大队长,上了偷渡的船,却被赶来的警察活活射杀。
 
 
而作为外来者的芥川,原本是这个社会的旁观者。
 
但因为对琴娘姐弟俩的关心,却越来越深陷其中。
 
最终,为了帮助琴娘逃离,命丧火海。
 
 
虽然身为女性导演,但在许鞍华的电影中,我们很少看到纯粹女性的视角。
 
她很少把焦点放在男女的感情上。
 
相反,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但与许多男性导演不同的是,她的「家国情怀」又不是宏大叙事的,而是落在实处的,细腻的、有层次的。
 
 
她拍的常常是大时代中,落在小人物身上的那一粒「灰」。
 
比如《投奔怒海》中,每个人身上的想要逃离,却又无法逃离的命运。
 
很多人会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很多隐喻,把它当成一部政治电影。
 
但许鞍华说,这只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
 
的确,我们不必过度联想。
 
那些关于人性的故事,其实发生在哪里,并无所谓。
 
在任何把人当成实现目的的手段, 把人分成「敌我」两个阵营的地方,人的生存权利和尊严,都有可能被剥夺。
 
这就是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