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猪拱白菜,小心用力过猛的人

来源: 2021-06-04 20:59:26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张是之:土猪拱白菜,小心用力过猛的人

 
文丨张是之
 
乡下土猪要拱城里白菜,这恐怕要成为今年的一个互联网新梗。
 
这句话出自一段演讲视频,演讲者是衡水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
 
大概看了下视频,主要观点是:
 
衡水中学的学生都是非常有斗志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来自于穷人家庭,努力读书是为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衡水中学的学生被人诟病为考试机器,这个学生不认同,并对此作出反驳。
 
如果外界看不起衡水中学的学生,那么他宁愿把自己当作「一只乡下土猪」,也要去「拱城市里白菜」。
 
整段演讲时长为10分钟,在第7分半钟左右,张锡峰说自己和别人开玩笑,「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的白菜。」
正是这段「土猪拱白菜」的自损和比喻,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讨论。
 
因为猪拱白菜的原意是说,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白菜,却让猪给拱了浪费了。
 
后来这个意思被广泛引申为,好女孩却被渣男骗走,鲜花插牛粪的意思。
 
猪拱白菜的原意和引申都很明确,衡水中学的学生不可能连这个都不知道。
 
当然在他当时的语境下,「白菜」指的并不是特指女性,可能是指某些农村没有,只有城市里特有的资源。
 
客观讲,这位同学的演讲没有故意的恶意,更多的是一种愤愤的发奋。
 
但正是这种没有恶意的表达,却恰恰折射出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因为在骨子里,他所认同的这种努力和竞争,是去争去抢,而不是合作与共赢。
 
在网上看到他的另外一个演讲中,有着类似的表达。
 
付出你的时间,赌上你的尊严,拿出你的全部!
 
尽管生活,它会剥夺你的所爱,践踏你的尊严,把你踩在脚下遍体鳞伤。
也许生活真的践踏和剥夺了某些人的尊严,但我不认为一个衡水中学的高三学生,承受了多大尊严上的损失,以及需要赌上他的尊严。
 
有这样的表达,只能说是演讲技巧的需要。
 
而这种激情澎湃、声嘶力竭、PUA 式的演讲,最需要这样的技巧。
 
如果仅仅是演讲技巧的需要,那倒还好,问题不是太大。
 
但如果说的多了,听的多了,说的人信了,听的人也信了,为了取得成功,真的不惜要赌上尊严,这是我们教育所期望的结果吗?
 
这是我们应该传承和推广的价值观吗?
 
要赌上尊严才能取得成功,核心问题仍然是,眼睛看到的是资源的分配,是结果的不公,而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去和别人基于平等的交换。
 
用力过猛、价值偏颇,这是我对这个孩子和这种演讲的判断。
 
而用力过猛的后果之一便是,假如将来遭遇一点挫折和失败,他真的就会认为自己的尊严受到了践踏。
 
在演讲中,这位同学谈到了自己出身普通,从小在河北一个小镇长大,教育资源极其匮乏。
 
来到城里后,却发现自己格格不入,分不清我方和对方球门,同学有私家汽车接送,自己只能走回家。
 
走过红绿灯,一个人,低着头,心里却翻江倒海。
 
为了改变,必须奋斗!
 
奋斗的人值得尊重,但不应因为奋斗而产生愤恨。
 
这个很火的节目嘉宾评论说,整个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内心是光明的,看到的就是光明;
内心是阴暗的,看到的就是阴暗。
 
我觉得这个评论,恰恰应该送给这位演讲的同学。
 
2021年6月2日
 
文章来源于“张是之”微信公众号
 
 
 
 
===============================================================
 

质疑自比“土猪”的学生演讲,要反思超级中学办学模式

 
“我就是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要去拱城市里的白菜......”近日,河北衡水中学17岁高三学生张锡峰在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节目上发表的一场演讲引发争议。在这场题为《小小的世界大大的你》的演讲中,他的这句“玩笑话”,遭不少网友质疑,也有不少网友力挺,认为他是有感而发,表述的是他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信念,并没有什么不妥当。
 
这场演讲引发的争议,可以说,就是对“衡中模式”为代表的超级中学模式的争议。在我国社会的舆论场上,对超级中学模式,有不少人反对,也有很多人支持。反对者认为,超级中学是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也导致基础教育严重内卷。而支持者则认为,把学生的所有潜能都激发出来,考出高的分数,进入更好的大学,尤其是让农村孩子能改变命运,何错之有?
 
还有人认为,“衡中模式”盛行的根源,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如果河北考北大清华的名额能增加,北清录取率能和北京一样,就不会有“衡中模式”了。换言之,要批评“衡中模式”,先增加北大清华的招生名额再说。
 
这似乎就堵住了质疑者的嘴,但选择某种教育模式,与升学名额、竞争并无直接关系。近年来,“衡中模式”就走出河北,向其他省蔓延,还曾计划在浙江落地,但遭到浙江教育部门的反对。哪怕北大清华把所有招生名额都投放给河北一个省,如果不转变教育思维,还会有围绕升学的激烈竞争,全省考生会为抢这几千个名额而“厮杀”。
 
必须搞清楚一个基本事实,在当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之下,某一年度高校在一个省的招生计划是基本固定的,不会因考生考得很好而增加,也不会因考生考得很差而减少,除非线上考生不足,高校才会调整招生计划。也就是说,如果北大清华在一省招200人,学生没日没夜学习,早上5点就起床,晚上要学到深夜,最终还是200人上北大清华,学生不那么投入学习,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200人上北大清华。一省范围内激烈的竞争,并不会带来升学的增量,增加的不过是“内卷”。这名学生自比是“土猪”,如果都是“土猪”的话,就是“土猪间”的激烈竞争,最终看哪个获得这些名额。
 
对地方政府部门来说,是选择不那么刺激应试竞争的方式办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发展;还是选择刺激应试竞争的方式,就反映出不同的理念。比如,在江苏,每年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分布在全省的50多所高中,这些高中并没有搞“打鸡血式”的应试教育,而且,江苏省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明确规定所有高中都不得跨地区招生,由此实现全省范围的高中相对均衡发展,每个县均有办得很好的县中。而在河北,每年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集中在10几所学校,面对超级高中的抢生源大战,县中日益没落,升学竞争也日益白热化。
 
或有人说,这和地方经济发展程度有关,河北很多考生要通过高考“改命”,所以高考竞争会很激烈。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争夺高考名额,采取哪种教育模式很重要,激烈的竞争并不会带来名额的增加。而且,超级高中模式,都被粉饰为给农村孩子、贫困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其实质是减少农村孩子的机会,在超级高中就读的学生有多少农村生?适合农村生的教育模式,不是办好每一所县中,在本县就能接受好的教育吗?
 
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还以为自己能进超级高中学习是“幸运”。而为了强化超级高中的“竞争优势”,学校就会对学生进行“成功学”励志教育,基本套路就是强调省际差距、城乡对立,强调“逆天改命”、高呼要做“人上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目前是“下等人”,瞧不起自己的“出身”,充满愤怒情绪,再把愤怒转为学习的动力。
 
学生自比“土猪”,不就是觉得自己卑微吗?要拱城市白菜,不就是要做“人上人”吗?在“成功学”教育中,有爱乡土的教育吗?有尊重和尊严教育吗?对于学生来说,即便从“成功学”教育中获益,那也是短暂的,比如取得高考成功,可高考之后呢?自己的人生发展坐标、人生价值在哪里?而对于更多学生来说,是不能通过高考考进名校“改命”的,那他们是不是就一辈子就是“土猪”呢?
 
需要明确指出,“成功学”盛行的基础教育,必定走错了方向。这本质是功利的。“成功学”成就的是某几所学校的升学政绩,而受影响的是整个地区的教育生态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对此进行反思,基础教育生态还会进一步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