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沧海事下卷 (23)
1864年,没有起义,只有背叛!
新疆沦陷(十一)
作者 | 罗马主义
现在,前线的清军终于腾出了手来,他们能及时的调过来,打败极端穆斯林叛军吗?
=======================================================
为了平定穆斯林叛乱,清政府到底有没有向俄国人借兵?
新疆沦陷(十二)
作者 | 罗马主义
假如真的有一天,世界末日来临,你生活在一个僵尸横行的世界里,你该怎么办?
在1864年,在新疆,每一个不是穆斯林的人,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
就像面对僵尸一样,当一个极端穆斯林分子,出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你无论是哀求,投降,甚至要求改变信仰,那都是没有用的!他们会毫不留情的,用屠刀把你剁成肉块!
你和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沟通的可能,就好像你们两个,不是同一个物种一样,唯一的出路,要么就是逃跑,要么就是起来反抗。
可是在当时的北疆,你无路可逃,所有的地方,只要有极端穆斯林存在的,他们都举起了屠刀,如果你想知道,世界末日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形,那这个时候,就是世界末日的样子。
面对着散落在城市里,田野间,道路上,到处横七竖八的尸体,几乎所有的非穆斯林,都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和绝望之中。
但这只是几乎,并不是所有的人,当大家终于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被屠杀的命运之后,他们中的一些勇敢者,决定拿起武器,和恶魔抗争!
徐学功就是第一个拿起武器的人,他像在新疆北部的许许多多农民一样,祖上都曾经是当年戍守边关的清军,后来因为热爱这块美丽的土地,所以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传宗接代,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徐学功的祖上,是清军的一个把总,大概就是一个排级干部,退役后留在了新疆,也许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徐学功从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在当时,留在新疆,不仅仅是徐学功一家的选择,也是当时很多来到新疆的清军士兵的选择,所以徐学功家住的村子里,大部分的人都是军人的后代。
留下来的原因,无外乎新疆人烟稀少,土地辽阔,物产富饶,而且国家还给予资助,所以远远比回到人口密集,竞争激烈的家乡,讨生活要容易许多。
在早期的新疆,地是无限多的,只要你愿意干,你总能获得让你满意的收获,即使到了1864年,人口密度翻了几番,这里人均拥有的土地,也是内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所以这些人,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新疆人,而且深爱着这片土地,可是现在,宁静的生活却被打破,恶魔从地狱中跑了出来,正露出了獠牙,威胁着所有人的生存。
徐学功住在偏僻的乡下,本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常常几个月,都难得见到一个外乡人。
可是现在,一群又一群逃难的汉人,满人,还有蒙古人,带着一身的血污,还有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来寻求他们的庇护。
善良的老乡们,收留了这些走投无路的难民,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让这些刚刚从噩梦中走出来的人,稍微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但这也只是片刻的喘息而已,恶魔不会放过他们的猎物,他们跟在不断涌入的难民的背后,已经逼近了徐学功他们所住的小村落。
很快,徐学功他们,就听见了从邻村传来的密集的枪炮声,人们的哭喊声,惊叫声,接着又看见了,四处被点燃的熊熊火光,浑身血污,披头散发的人,正惊恐的逃向他们的村庄。
当徐学功和村里的人,聚集在村头,看着这恐怖的一幕的时候,他们知道,下一个就轮到他们了,他们该怎么办呢?
……
1864年7月,俄军虽然和清军停战,但是并没有全部撤走,俄军的前线总指挥迪米德里·诺曼诺韦斯基,害怕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再次抗旨不遵,不愿意签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他们依然保持着对新疆前线的压力。
但是他多虑了,清军此时此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濒临崩溃的边缘,根本没有条件可谈。
由于乌鲁木齐一带,发生了全面的极端穆斯林叛乱,清军没有征收到足够的夏粮,正面临着饥荒的威胁。
不仅仅如此,从1862年开始,由于甘肃和陕西,发生了极端穆斯林叛乱,全面沦陷,所以,从内地向新疆提供饷银的通路被阻断。
因此,到了1864年,清军拖欠新疆士兵的薪饷,人均高达白银两百多两,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驻守新疆士兵的工资,远比内地要高得多,有边远地区补助的成分,这就像今天在西藏工作的内地人,都有特别津贴是一回事。
但是不管怎么说,拖欠这么多工资不发,毕竟严重影响了士气,能拿着白条和俄军打了一年多,已经算觉悟很高了。
再加上,乌鲁木齐一带没有叛乱之前,清军在新疆的粮食,是可以自给自足的,所以虽然拿着白条,但是饭至少还吃得饱,大家抱怨归抱怨,该尽的义务还是要尽的。
可是现在,吃饭都成问题了,所以和俄军停战以后,清军中的骑兵主力部队,比如锡伯营,索伦营之类的,家里都有清朝政府赐给的耕地,因此都急着回家去打理。
另外一些从伊犁附近,农垦兵团调来的汉族士兵,也慌着回家,而且伊犁将军常清,还巴不得他们快点回去,因为把他们留在军队里,府库里剩下的那点粮食,几下就会被他们吃完,到时候他就真的面临大麻烦了。
所以虽然和俄军停战了,可是清军也没人了,而且由于缺乏军粮,他也没有办法发动远征。
毕竟从伊犁到乌鲁木齐,说起来是在一个省之内,但实际有六百多公里的路程,需要将近一个月的行军时间,就是这点儿粮食,他也凑不出来了。
因此,伊犁将军常清,面对着朝廷发来的一个又一个,催促他尽快派兵去平定乌鲁木齐的圣旨,除了长吁短叹,他也无计可施。
于是清朝政府对他彻底失望,命令伊犁参赞大臣明绪,到达伊犁以后,立刻罢免常清,接过他的所有指挥权。
1864年8月,明绪带着两千多人的部队,从塔尔巴哈台赶到了伊犁,接手了常清的职务,担任了临时伊犁将军。
可是他一上任,就发现他接过的,是一个无比烫手的山芋,他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烂摊子,而且是一个即将爆发的火山。
到了这个时候,伊犁一带的极端穆斯林马上就要叛乱,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他在率兵前往伊犁的途中,经过穆斯林村落的时候,对方要么就惊慌失措的全体逃走,要么就全副武装的严阵以待。
开始明绪很纳闷,这是搞什么鬼?可是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对方显然是以为,他们密谋叛乱的消息,已经走漏,他是来带兵镇压的。
明绪为了避免是非,被迫在行军的过程中,尽量回避极端穆斯林村落,实在避不开的,也尽量在黑夜里偷偷摸摸的经过,搞得自己反而像做贼一样。
而且为了稳住伊犁一带的极端穆斯林,他一上任以后,立刻向他们示好,主动把去年企图刺杀伊犁将军常清的那伙人,全都放了,还再三的向穆斯林首领倾诉衷肠,表示决不会把他们和妥得璘索焕章这些极端穆斯林分子,画上等号,希望他们能安分守己。
他这么做有用吗?当然没用!相反,周围极端穆斯林的气焰,正变得越来越嚣张,叛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连明绪自己都知道,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那么他为什么不先下手为强呢?因为他不能这么做,首先这政治不正确,别人虽然在磨刀,可是毕竟还没向你捅过来,你先动手,那就是你的不对!
其次,他就是想动手,也无力动手,饥荒已经在伊犁一带蔓延,他能掌握的,还留在军队里为数不多的士兵,也因为营养不良,一个个饿的面黄肌瘦,有气无力,战斗力堪忧。
周围负责为清军屯垦的极端穆斯林,也已经公开拒绝纳粮交税,他害怕挑起事端,又不敢强行去征,而府库空空如也,他也没钱去买,面对这样一个,要啥啥也没有的局面,假如换做你,你又能怎么办呢?
一边是依然虎视眈眈的俄军,一边是蠢蠢欲动的极端穆斯林,一边又是朝廷一封又一封的催促圣旨,还有乌鲁木齐传来的,包含着血泪的告急文书,伊犁地区的惠远城将军府里,新上任的伊犁将军明绪,发现他正坐在一个,已经被点燃了导火索的炸药桶上,他该怎么办呢?
……
我曾经看到一份资料,把这场极端穆斯林叛乱,描绘成了一场,走投无路的穆斯林,为了自身的生存,拿起了锄头,木棍,剪羊毛的剪刀,和拿着火枪大炮的,企图杀光他们的清军之间,展开的殊死搏斗。
情况真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这只不过是,另外又一个谎言而已,但是这样的场景,确实发生过,只不过角色不是极端穆斯林和清军,而是在为了求生的各族人民,和穷凶极恶的极端穆斯林分子之间!
而且拿着火枪,架着大炮的,其实是妥得璘派去,企图杀光异教徒的极端穆斯林分子,并不是传说中的清军。
他们拿着俄国人支援的燧发枪,滑膛炮,以及从清军军火库里抢来的火绳枪和威远炮,正气势汹汹的逼向了徐学功的村落。
而徐学功他们,这些真正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为了求生,这个时候,也只有奋起反抗,在他们的手里,其实拿的才是锄头,镰刀,斧头,木棍,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仗是怎么打的?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徐学功他们打赢了!我们只知道,几十名从来都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在自己的家门口,用最简单的农具,消灭了上百名武装到了牙齿的极端穆斯林分子。
之所以他们能取得胜利,也许是因为,他们都是军人的后代,所以在他们的血管里,依然流淌着,充满了勇气的血液;也许是因为,他们是为了生存而战,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儿老小,那些流落到自己村落里的难民而战,所以自然会置之死地而后生。
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正义女神的眷顾,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事实上极端穆斯林分子,一向是色厉内荏的,他们对待手无寸铁的无辜者,从来都是残忍至极的,可是当他们真正上了战场的时候,通常又是不堪一击的。
看看我们前面讲的新疆的历史,你就会知道,极端穆斯林分子,在战场上遇到真正的勇士的时候,他们就是一群彻头彻尾的脓包,只要敢拿起武器,除非是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战败的通常都是极端穆斯林。
因为这一幕,不仅仅发生在徐学功这里,而且在新疆的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只要走投无路的各族群众,敢拿起武器,就能打败极端穆斯林分子。
就在这个最黑暗的时刻,有很多勇士站了出来,他们自发的带领父老乡亲,为了自己的生存,开始和穆斯林极端分子作战。
在阜康有王者彦,在济木萨有孔才,在奇台有李恒秀,在昌吉有李德兴,在玛纳斯有赵兴体,在呼图壁有高四……
这些人在政府崩溃了以后,在四面被穆斯林极端分子包围,长达十多年没有援军的情况下,靠着自发组织起来的民团,一边生产,一边战斗,他们是真正的勇者。
面对着这种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处境,他们中的有一些人,甚至居然熬过了这个漫长的凛冬,就像在生化危机中,所展示的世界末日里,那些幸存者之城一样,他们最后活了下来,保存下了文明的火种,看到了新疆的春天。
……
在这场极端穆斯林的叛乱中,没有旁观者,也没有幸免者。
最初,蒙古人觉得这场暴乱和他们无关,他们以为,这是极端穆斯林分子和清政府之间的冲突,但是不久他们就发现,极端穆斯林的屠刀是无差别杀人的,他们很快也成了受害者。
当库尔勒的极端穆斯林发动暴乱的时候,游牧的蒙古人,本来是站在旁边看热闹的,可是穆斯林极端分子的屠刀,迅速就挥向了他们。
由于事发突然,蒙古人没有心理准备,看别人打架,结果自己挨了板砖,不计其数的土尔扈特和和硕特蒙古人,纷纷倒在了叛乱穆斯林的刀下。
当不计其数的蒙古包被烧毁,成群的牛羊被极端穆斯林抢走,蒙古人才发现,这不光是汉人和满人的事,和他们也有关,这是一场人类和恶魔之间的战争。
在此之前,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伊里奇,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筹集了一千多名蒙古士兵,剩下的蒙古人都东推西推,不想参加原定的那场,平定库车的战役。
毕竟谁都知道,打仗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而且他们都觉得,出征只是为清政府尽义务,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徭役吧。
所以他们当然能推就推,实在推不了,就应付了事,毕竟在他们看来,这和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利益冲突。
可是很快,当库车的极端穆斯林开始发动东征,库尔勒附近的城市,极端穆斯林纷纷发动了叛乱,开始了无差别的杀人的时候,蒙古人的鲜血,迅速就流满了大地,他们这才知道,什么叫做同呼吸,共命运,他们这才发现,他们不能袖手旁观!
于是蒙古人这次无需动员,也无需催促,他们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牧民,全都挽起了弓箭,骑上了战马,怀着满腔的愤怒,同仇敌忾,去帮助清朝政府,保卫喀喇沙尔。
土尔扈特汗布彦乌勒伊图,把今天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里,所有能跨得上战马的男人,总计两万多人,都集结到了喀喇沙尔附近,去抵挡六万名极端穆斯林分子的进攻。

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清朝政府而战,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而战,他绝不能让极端穆斯林分子,进入草原,那里有他们的妻儿老小,他绝不能让他们暴露在,这群丧心病狂的暴徒面前。
战斗在开都河附近爆发,装备和人数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蒙古人,面对着六万名装备了大炮和火枪的穆斯林极端分子,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没有什么花招,也没有什么技巧,甚至都没有什么战术,一方就像魔戒里的半兽人军队,纯粹是为了杀戮而杀戮,另一方则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在苦苦的挣扎。
战斗打得极端激烈,从早上一直打到了夜幕降临,整个战场上,炮声震天,枪声如雨,箭如飞蝗。
双方你来我往,互相冲击,金铁相撞,变成了纯粹意志力的较量,最后,为了生存而战的蒙古人,终于渐渐占了上风。
在夜幕即将降临的时候,他们终于打败了极端穆斯林分子,战场上留下了七千多具极端穆斯林分子的尸体,极端穆斯林全线崩溃,向西夺路而逃。
但是蒙古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数千名蒙古人战死,元气大伤,被迫后退。
不久之后,穆斯林极端分子又卷土重来,四处屠杀落单的蒙古游牧家庭,蒙古人被迫把妻儿老小,全都藏到山里去,然后死死地守住几个山口,尽量不要让大股的极端穆斯林暴徒,突入草原。
这一幕的场景,和魔戒第2部里,希汗王被迫退到山谷里,抵御半兽人的大军,简直就是如出一辙。
这场极端穆斯林和蒙古人之间的战斗,让我们更看明白了,这场“穆斯林起义”的真相,那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反人类的大屠杀。
如果说极端穆斯林和清政府之间的战斗,还可以美化成反对清朝政府的暴政的话,那么进攻草原,屠杀蒙古人,又该怎么粉饰呢?草原上的牧羊人,什么时候又压迫了极端穆斯林呢?
……
1864年10月,中俄终于签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向俄国割让了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与此同时,已经被俄国人武装起来的极端穆斯林叛军,就在协议签订的同时,在伊犁爆发了叛乱。
伊犁将军明绪,现在无钱无粮,仅有的军队,被饥饿所笼罩,已经陷入了半瘫痪的状态,他该怎么应对呢?
伊犁将军明绪,现在有一种穷途末路的感觉。
就在明绪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突然灵光一现,开了一个巨大无比的脑洞,能不能向俄罗斯借兵,来平定极端穆斯林的叛乱呢?
他的这个想法,虽然看起来,似乎是无厘头到了极点,简直就是病急乱投医,可是这也不是无中生有的,没有先例的,因为清朝政府在此之前,已经这样做过。
1860年,第2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军队把清政府打得大败,还放火烧了圆明园,双方看起来不共戴天。
可是到了1862年,情况就风云突变,英军帮助李鸿章守住了上海,法军帮助左宗棠收复了浙江,南方的战局,就是靠外国人的帮助,才挽回的。
那么既然江南可以这么做,西域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伊犁将军明绪紧急上书朝廷,报告了他面临的种种困境,指出单凭一己之力,已经无法挽回危局。
他请求总理衙门立刻和俄国人联系,不管是出钱也好,给什么优惠条件也好,务必请他们派兵帮忙,平定极端穆斯林叛乱,不然新疆就守不住了!
这封奏章,立刻绕道蒙古,被800里加急送到了北京,那么朝廷会答应他的要求吗?
==========================================================
清代的极端宗教恐怖分子,到底会不会在清真寺内杀人?
新疆沦陷(十三)
作者 | 罗马主义
新任伊犁将军明绪向清政府请求,向俄国借兵一事,清政府会怎么决策呢?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清政府立刻就答应了,而且还跑上跑下的,想尽快促成这件事。
因为这有成功的先例,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因为靠向英国人或者法国人借兵,才获得了军事优势,因此才能在对太平军的战争中,大获全胜,所以,对于向外国人借兵,大家已经没有什么思想障碍了。
可能有人就会奇怪了?难道清政府就不知道,俄国人一直在暗中勾结极端穆斯林,帮助他们叛乱吗?
清政府当然知道,但是他们并不在意,因为在国际政治中,利益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利益所在,所有的国家,翻脸都比脱裤子还快。
来自英国的传教士,甚至包括英国驻上海的领事,早期都是支持太平天国的,可是等清政府和英国签订条约,向他们开放口岸以后,他们的立场,立刻就发生了变化。
原因很简单,这些协议都是和清政府签的,如果清政府垮了,那么这些协议,也就变成了一张废纸。
所以他们之前和清政府打仗,同时暗中支持太平军,都是为了逼清政府签订协议,等到协议签订以后,太平军自然也就没有用了,英法又转而帮助清政府,确保协议能顺利履行。
因此虽然看起来,这些国家无情无义,两面三刀,但是国际政治就是这么玩的,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就像当年,中越本来是同盟,为了共同的战略利益,一起抗击美国,号称是血浓于水的关系,看起来双方绝对不可能翻脸。
可是由于越战结束,越南更多的倒向了苏联,又开始入侵柬埔寨,谋求成为地区霸主以后,双方的利益,不再一致。
中国为了抵御苏联的威胁,已经加入美国领导的阵营,而越南则变成了苏联死心塌地的盟友,所以双方瞬间就翻脸。
因此才有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一来是遏制苏联势力在东南亚的扩展,二来是向西方阵营交一个投名状,道理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北京的恭亲王,找到了俄国驻华公使,希望俄国人能帮助在新疆的清军,他也非常的理直气壮,理由也很简单,你这协议是和大清政府签的,如果大清丢了新疆,你那就是一张废纸,所以帮不帮忙,你自己看着办!
但是这招对俄国人有用吗?
当俄国人听到了清政府的请求以后,他们也很犹豫,万一新疆沦陷到极端穆斯林手里,他们还真不知道,该找谁去落实这份协议!
虽然他们之前极力的扶持极端穆斯林叛军,可是目的是为了侵占中国的领土,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了,这帮人自然也就没有用了。
但是问题是,俄国人衡量再三以后,发现自己真不能帮这个忙。
首先是有心无力,因为他们的军队主力,这时候已经全部调往了浩罕前线,开始了南征中亚三国的战争,所以他们无力来搅这趟浑水。
其次,俄国人和英法不同,俄国人侵占大清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中亚三国,现在这块土地已经拿到了,至少短时间内,极端穆斯林叛军还构不成威胁,所以对他们来说,帮助大清政府,能为他们带来的利益有限。
因为英法要的是和大清政府进行通商,所以中国越早恢复和平,越符合他们的商业利益,而俄国人要的是中国的土地,方便南侵,乱点说不定是个机会。
所以思量再三以后,他们婉拒了大清政府的请求。
不过清朝政府并没有死心,恭亲王在北京多次向俄罗斯驻华大使施压,指出俄国若不出兵相助的话,这个条约将来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废纸。
同时他还以利相诱,表示如果俄军愿意出兵的话,将来必有酬谢,酬谢多少,大家可以谈。
这个消息被传回俄罗斯以后,有些俄国人动了心思,主张可以给清政府适当的援助,借机向清政府讹一笔大钱。
不过最先有这个想法的,似乎并不是俄罗斯的高层,而是俄罗斯的前线驻军。
所以他们派出了官员,于1865年2月18日,前往伊犁进行考察,和清朝政府的官员,探讨出兵的可能性。
新任伊犁将军明绪,在惠远城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他在随后的谈判中,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请俄国政府派数千俄军前来助战,价格好商量。
第二,请俄国人向伊犁提供粮食和白银,同时从俄国大量购入武器装备,一切费用,都由北京加倍偿还。
第三,请俄国人帮助伊犁和北京之间,进行文书的传递,大清政府照价付费。
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伊犁一带的极端穆斯林,已经全面叛乱,伊犁的粮饷也完全断绝,和北京之间的文书联系,也是时断时通,情况已是万分危急,那么俄国人愿意看在金钱的份上,拉清政府一把吗?
……
自从1864年10月13日,宁远城的阿齐木伯克阿卜杜勒和掌教阿訇赛尔丁,伙同新教阿訇马万信,双方联合发动叛乱以后,很快就攻下了宁远城。
明绪派领队大臣托克托纳,率领二千多绿营军队,携带30门大炮,前去救援宁远城。
本来这次行动,清军是很有希望的,虽然看起来,清军的兵力不多,但是火力却非常的强大,占有绝对优势,正常情况下,极端穆斯林叛军绝不是对手。
可是双方一接战,大家熟悉的一幕又上演了,绿营中的极端穆斯林士兵再次临阵叛变,清军又被背后捅了刀子,几乎全军覆没,而且更重要的是,火炮也全部丢失。
到了这个时候,明绪终于明白了,再也不能搞什么政治正确了,极端穆斯林士兵是坚决不能用了,于是他把各城的官兵,全部换成了满人、汉人和蒙古人,这才算勉强稳住了阵脚。
与此同时,他派人迅速的去招回了,前段时间因为饥荒,已经回家种地的锡伯营和索伦营骑兵,由领队大臣荣全代领,在1864年10月20日,和正在赶往惠远城的叛军,发生了一场遭遇战。
清军依靠锡伯营和索伦营的重甲弓骑兵,用传统的战术,两翼包抄,终于打败了极端穆斯林叛军,夺回了数门大炮,暂时止住了敌军的嚣张势头。
而且在随后的战斗中,清军还从极端穆斯林那里,缴获了不少粮食,饥荒也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但是胜利只是昙花一现,由于叛军中,有大量的原清军中的极端穆斯林士兵和军官参加,这些人同样战斗经验丰富。
所以虽然这次失利了,但是很快,叛乱极端穆斯林就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重整了部队,又恢复了战斗力,部队的作战指挥,也逐步由这些人掌握。
再加上,他们有俄国人之前提供的武器,以及上次战役中缴获的大炮,武器装备已经和清军半斤八两,战场组织也相差不多。
于是战场上,迅速就出现了一场,清军打“清军”的奇观,极端穆斯林的阵营中,有大量穿着清军号服的前极端穆斯林士兵助战,双方知根知底,不分高下,很快就变成旗鼓相当,互有胜负了。
而与此同时,由于这帮人对清军的软肋一清二楚,他们干出了更狠的一招,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极端穆斯林叛军在伊犁一带进行了大屠杀,把伊犁百里之内,除了极端穆斯林以外,杀的空无一人,汉满蒙的普通百姓,纷纷向更北的外蒙方向逃跑。

这一结果,直接导致驻守伊犁的清军,彻底断绝了后备兵力来源,也失去了最后的粮食支撑。
同时极端穆斯林叛军也知道,清军中最能打的是锡伯营和索伦营,在战场上,他们总是被这两支部队压制住,不过,打不过不要紧,他们可以玩阴的,这些昔日的战友,他们知道怎么来对付他们。
他们派人袭扰锡伯营和索伦营的驻地,去找他们老婆孩子的麻烦,导致这些部队必须分兵回去防守家园,保护妻儿老小,这一招正中要害,使清军再也无法集中起像样的兵力。
到了1865年1月初,清军已经无力出击,被迫困守孤城,到了1865年1月12日,在惠远城和惠宁城之间的巴彦岱城,被极端穆斯林叛军数万围攻。
很快南门被敌军炮火轰开,领队大臣穆克登额率领全城百姓,和攻入城内的极端穆斯林叛军,巷战了三天三夜,最后不敌,自杀殉国,全城百姓,尽遭荼毒。
极端穆斯林叛军在攻城之前,宣传说只杀清军,不杀百姓,可是进了城以后,不分男女,不分老幼,见人就杀,全城最终无人幸免。
接着情况变得更加危急,原来在中国境内游牧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哈萨克人,这时也加入了叛乱。
这些人本来是受到俄国人的压迫,被迫逃到清朝境内,受到清朝政府的庇护,可是现在却忘恩负义,反戈一击,开始进攻清军。
于是数万极端穆斯林叛军合兵一处,开始围攻伊犁将军明绪所在地的惠远城,这时城内只剩下不足3000守军,能战之人不足一半。
可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如果城破以后,没人能够侥幸逃脱一死,所以大家全都拼死奋战,凭借着城高墙厚,最后挫败了极端穆斯林叛军的进攻,于是极端穆斯林叛军主力,暂时转往攻击其他地方。
就在这个间隙,俄国官员索特纳克,穿过极端穆斯林叛军的防线,来到了伊犁城。
由于俄国人和极端穆斯林叛军之间,都是老熟人了,又是昔日的战斗伙伴,所以,虽然惠远城周围战火纷飞,但是他们却来去自由。
俄国官员带来的信件,其实是俄国的驻防军长官,亚纳拉尔私下所写,表示愿意出兵相助,但是要等双方政府批准。
而且这个特使,虽然名义上是俄罗斯的官方代表,但实际上,很可能只是代表着,留守前线的俄军将领。
从一些资料来看,当时在伊犁前线的俄罗斯驻防军,他们很想成为清朝的雇佣军,借机发一笔大财。
但是明绪并不了解对方的底细,以为是在和俄国政府谈判,双方刚开始谈的不错,俄国特使甚至同意,在获得莫斯科批准之前,就提前借兵,不过当他听说,钱要从北京拿以后,立刻就失去了兴趣。
很显然,这帮人是想干私活,但是如果通过北京拿钱,那都会落到沙皇的腰包里头,他们可是一个子都分不到,没人会干赔本买卖。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明绪给对方许了多大的数字,但是无论这个数字有多大,对于前线的俄军士兵来说,都等于零。
至于向俄国政府借钱,让俄国人帮着送信之类的事情,更不是前线的俄军将领,愿意关心的事情了。
所以虽然明绪费尽了口舌,好酒好饭的款待对方,但是对方酒饱饭足之后,抹抹嘴巴,提着礼物,随便应付了几句,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了,从此再无下文。
再后来,伊犁将军明绪,越来越撑不下去了,还曾经派领队大臣荣全到俄国去,再次和俄国人商谈借兵之事。
不过后来的商谈,都已经变成政府更高层面的事情了,而俄国政府经过反复考虑之后,觉得虽然借兵给清朝政府,可能能从清朝政府那里捞个几百万两白银,但是远远不如,向南攻下中亚三国的利益更大,从此就开始推脱清朝政府的请求。
向俄国借兵之事,就此成了泡影,而且就在这段时间里,其实在清朝政府内部,有很多人,也是不赞成这么做的。
甚至就连慈禧太后,也对这个想法,持保留态度,她和很多大臣都担心,俄国人可不是好缠的鬼,它要真来,也未必是件好事,将来很可能会请神容易送神难。
他们认为俄国人和英国人法国人不同,英法只是想挣钱,要和我们做生意,并没有领土野心,所以向他们借兵,无非就是花些银子。
可是俄国人和我们打仗,就是要的土地,你让他们进入新疆帮我们打仗,这就好像是把羊送给了老虎的嘴边,你还想把它拿得回来吗?
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这些人还是更有远见一些,不过在当时,主政的恭亲王实在也是无计可施,不得不出此下策。
因为除了向俄国人借兵,他还做了很多其他的努力,但都无疾而终。
首先,他命令当时的代理陕甘总督都灵阿,尽快的攻下宁夏,平定西北极端穆斯林叛乱,然后带兵进入新疆。
但是读过我们前面故事的读者都知道,都灵阿是一个无能之辈,把多隆阿开创的大好局面给葬送了,在宁夏被马化龙给挡住了。
随后恭亲王又寄希望于杨岳斌和穆图善,可是这两个人连自保都成问题,哪里有能力分兵到新疆。
唯一恭亲王真正调动了的,只有今天外蒙古的愘尔愘部落,他们出动了两万人,前去乌鲁木齐解围。
不过外蒙古人到了这个时候,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天生的战士了,已经退化成虚弱不堪的小绵羊。
而让他们退去野性的,恰好是清政府自己。自从乾隆朝开始,清朝政府花了上百年的时间,努力的让勇猛好战的外蒙古人,变成性格柔弱的守法良民。
他们花了大量的金钱,在外蒙古一带,修建了数量众多的喇嘛庙,首先在思想上,把外蒙古人都搞成那种,心地善良,走路恐伤蝼蚁命的唐僧。
其次,除了和清政府有血亲关系的内蒙古人以外,清朝政府对外蒙古的部落,在军事上也大力限制,平时没事的时候,基本上不让他们舞刀弄剑,更不准搞什么军事演习。
所以上百年来,他们已经远离了战争,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早已和他们嗜血的祖宗们,完全不是同一类人了,他们已经从草原上最凶猛的狼,变成了现在最温顺的羊。
即便是后来,为了阻止太平军北伐的时候,清政府哪怕是看起来,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只从绝对可靠的内蒙古征召军队,轻易不动外蒙古人,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害怕他们恢复了血性,将来不好驾驭。
好了,现在从内地,根本就不可能调动军队前往新疆,而内蒙古的军队,正在僧格林沁的率领下,和捻军作战,唯一能调动的部队,就只有外蒙古人了,那么他们能行吗?
当然不行,他们和在新疆经常参加征战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准噶尔蒙古人,和硕特蒙古人,甚至和僧格林沁麾下的内蒙古人,完全都不是同一个概念。
虽然他们的马依然骑得很好,箭依然射的不错,但是内心,早已脆弱的如玻璃一般,已经经受不起,战场上腥风血雨的洗礼。
当2万多名,没有任何战争经验的外蒙古人,浩浩荡荡的从外蒙古赶往乌鲁木齐的时候,在古城附近,他们与妥得璘的军队相遇了。
妥得璘的军队,一个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又由从前清军中,战斗经验最丰富的极端穆斯林将领率领,武器也是以火器为主,方方面面都远远优于这些,早已变成了顺民的蒙古牧人。

所以战斗毫无悬念,双方甚至还没有面对面的交手,极端穆斯林叛军只是进行了几轮凶猛的炮击和密集的火枪射击以后,这些已经变成了绵羊的愘尔愘部落的牧民,立刻吓得魂飞魄散,全线崩溃,跑了个精光。
看着这帮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如此让人大跌眼镜的表现,清朝政府除了一声叹息,也无计可施。
就在这个时候,清朝政府最后的希望,从塔尔巴哈台派兵援救伊犁和乌鲁木齐的想法,也彻底破灭了,因为塔尔巴哈台也出事了。
伊犁告急,乌鲁木齐沦陷以后,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奉当时的伊犁将军常清之令,准备调集2000名土尔扈特蒙古兵,厄鲁特和察哈尔人,南下支援伊犁。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妥得璘属下的乌鲁木齐叛军,有一股军队,袭扰了塔尔巴哈台和乌鲁木齐之间的兵站,导致锡霖被迫派他们去防守,手中再也没有多余的部队。
紧接着,塔尔巴哈台附近的极端穆斯林开始骚动,锡霖请绿营中的极端穆斯林将领米庆,掌教阿訇石金斗,前去说服,暂时算稳住了局面。
当然,作为回报,这两个人再次得到了升官嘉奖,就连掌教阿訇石金斗,现在都混到了5品顶戴。
由于之前极端穆斯林将领米庆和掌教阿訇石金斗,曾经揭发了极端穆斯林叛军和俄罗斯人之间的勾结,这次又稳住了极端穆斯林闹事,所以锡霖对他们两个人,非常的信任。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个人其实是墙头草,特别是伊犁告急,乌鲁木齐陷落以后,这两个人的立场,实际上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当他们发现内地的援军无望,向俄罗斯借兵无果,外蒙古的军队又不堪一击以后,他们觉得大清政府这条船,很可能会沉。
因此,虽然塔尔巴哈台大臣锡霖,对他们依然无比信任,但是他们自己,已经决定换种活法,另外上一条船。
他们开始暗中和极端穆斯林极端分子秘密联络,准备在塔尔巴哈台发动叛乱。
1865年的春节,当塔尔巴哈台的满汉人等,都在高高兴兴的过春节之时,一个叫苏玉德的极端极端穆斯林分子,纠集了200多人,悄悄地潜入了清军的军火库。
由于这天正好是初一,大部分的清军将领和士兵,都不在军营内,留下的人,也喝得酩酊大醉。
于是这200人突然一涌而入,杀死了守卫军械库的士兵,抢走了大量的军械。
当锡霖得知了消息,慌忙带人来追的时候,已经有一半的军火,被极端穆斯林极端分子运走,人也逃得无影无踪了。
这件事可能的后果,实在是太严重了。事情发生了以后,锡霖赶紧找来了米庆和石金斗,让他们先别忙着过年,立刻去追查,到底是那群极端穆斯林干的这件事。
于此同时,他也命令其他士兵,停止休假,立刻回营,赶紧做好准备,防范极端穆斯林再次偷袭。
很快,米庆和石金斗就带回了消息,初三这天,他们告诉锡霖说,他们已经找到了,是哪些人干的,而且这些人,现在已经在他们的说服教育下,全都悔过了,愿意把武器交出。
但是他们害怕被追究责任,所以想听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的一个亲口保证,绝不秋后算账,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会立刻把武器全部交出,而且保证不会作出,任何再次叛逆的行为。
锡霖听到了这个说法以后,有点犹豫,因为双方约定会面的地方,是一个城外的清真寺里。
虽然按照米庆和石金斗的说法,之所以约在清真寺里,是为了双方的安全,因为极端穆斯林绝不会在清真寺里杀人,因为那相当于亵渎先知,是伊斯兰教义绝对禁止的,所以锡霖不必担心。
同时这两个人还强调,极端穆斯林只相信,锡霖在他们神庙里的发誓赌咒,这样他们才觉得,保证是可靠的。
锡霖犹豫了半天,但是考虑到,现在塔尔巴哈台城内,只剩下了一千多名守军,绝对经受不起一场叛乱的折腾,所以最终他决定,为了平息一场可能发生的极端穆斯林叛乱,这个险值得冒。
于是他就留下了领队大臣武隆额留守城内,自己带着博勒果素等几个官员,还有几十名士兵前往。
可是他忘了一句话,叫做“极端穆斯林的饭吃得,话听不得!”不仅仅是他,很多人都在这句话上栽了跟头。
当他们赶到清真寺以后,一群极端穆斯林跪在寺内,装作痛哭流涕的样子,表示愿意悔改,锡霖看到了这个场景,不由得有点放松了警惕,就和他们一起进入了寺内。
当然,这也怪不了他,在整个新疆的极端穆斯林叛乱中,极端穆斯林绝对可以算得上,世界上最好的演员,金鸡奖,金马奖,甚至奥斯卡金像奖,对他们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即使今天最好的演员,演技和他们也不在一个境界上,前一分钟还能对你笑,后一分钟就能背后对你捅刀子,这对他们来说,简直不算什么难事。
所以当锡霖他们,走进寺内以后,一支长矛突然从窗户外,捅向了锡霖,博勒果素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长矛,折成了两段。
然后他恰好回头看见了米庆,只见对方正在掏枪,然后他全都明白了,立刻扑了过去,用半截长矛连刺米庆数下,口中大骂他忘恩负义。
虽然米庆被当场刺到,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几十只枪管也伸进了窗户,更多的长矛也在往里面捅,包括锡霖在内的所有清朝官员,全部被当场杀害。
鲜血染红了清真寺内的礼拜堂,没有什么地方,是极端穆斯林不能杀人的!
与此同时,上万早已埋伏好的极端穆斯林,已经开始围攻塔尔巴哈台城,武隆额和他手下的一千余名士兵,能守得住塔尔巴哈台吗?
就在整个新疆北部,全部陷入动乱的同时,新疆的中部和南部,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