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沧海事下卷 (17)

来源: 2021-05-11 18:19:11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大清王朝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为什么会是和中亚的一个小国签订的?

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2021-02-09
 
 
 
12

治理新疆(十二)

晚清沧海事下卷 12

 作者 | 罗马主义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仲尼就是孔子,在整个现代社会到来之前,每一个过去的人都相信,他说的话就是真理,无可置疑。

 

所以古代的人遇到事,第一要务就是想一想,孔子是怎么看的?

 

因此那彦成被道光皇帝派往南疆,调查这次叛乱发生的原因,他的依据自然也就是孔子说的那一套了。

 

那彦成这个人,和长龄有点不一样,他比较有担当,一旦想定了什么事,就立刻动手去做,不太在意别人的意见,甚至有时候,连皇帝的账也不买,换句话说,就是有点刚愎自用。

 

作为乾隆朝名臣阿桂的孙子,他的官宦仕途却起起伏伏,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从嘉庆朝独当一面开始,他就立下过不世的功勋,被万人追捧,不过也因为办事虎头蛇尾,被皇帝一撸到底,最惨的时候,还曾经被充军伊犁。

 

从嘉庆初年开始,也就是乾隆还在当太上皇的时候,那彦成就开始负责解决白莲教起义的问题,后来又负责镇压过天理教起义,主持过在广东剿灭海盗。

 

虽然说这些事,那彦成做的有好有坏,但是他的经历,还是比较丰富的,自然经验也老道,所以说起来,他也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平叛专家了。

 

那么现在那彦成要用孔子说的那一套,来分析新疆的问题,有用吗?找的准病根吗?今天的人听了,估计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

 

不过在那彦成的那个时代,孔子的说法就是真理,因为它在逻辑上是自洽的。

 

你看,按照儒家学说的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好坏,根本要看它是不是合乎礼制,也就是遵不遵守既有的秩序。

 

同时还要看,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是不是达到完美,能不能扮演好,他在这个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按照当时人的想法,如果每一个人都道德高尚,恭谨谦让,皇帝能仁爱天下,当官的能清廉为民,老百姓也懂得遵纪守法,社会按照既有的秩序运行,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运转良好的。

 

相反,如果有人道德沦丧,比如皇帝昏庸无能,当官的贪污腐败,老百姓目无法纪,破坏了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定会出问题。

 

因此,在儒家看来,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根本,就是要维持这个社会,有良好的道德水平。

 

教化全体国人,让他们道德高尚,同时严厉打击那些道德沦丧的家伙,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这一套理论,你就是今天听起来,也会觉得似乎有理,不一定能马上找得出,这种说法,到底哪里不对头,最后竟然让中国落后了!

 

所以新疆既然发生了叛乱,在当时的人看来,那就一定是有人道德出了问题。

 

而那彦成的责任,就是找出来,是谁干了坏事,破坏了这个社会既有的秩序,然后予以纠正,这样,南疆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当然,今天的人会对这些想法嗤之以鼻,不过在当时,谁要是敢怀疑儒家学说的可靠性,那就是在挑战社会的底线,绝对是要挨板砖,被人肉的。

 

别以为只有古人那么矫情,那么不开通,一切都拿道德说事,其实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人一直都是拿道德来衡量一切的。

 

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不就是觉得中国人大部分都是阿Q,道德低下,活得浑浑噩噩,没文化,没知识,会被世界淘汰。

 

所以他必须变成一个牛虻,去扎一下国人麻木的神经,让他们警醒,赶紧去拥抱现代文明,最后成为道德完人,这样中国就有救了。

 

同时代的蒋介石,为什么天天拿曾国藩说事?也是想让军阀们向曾国藩学习,变得道德高尚,不再拥兵自重,而是把军权交给国家,这样社会就大同了!

 

直到共产党在中国出现,告诉大家,一切问题都出在制度上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还可以这么看。

 

共产党说,过去的制度叫做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好的,现在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只有这些制度被实现了,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

 

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学说,受到了当时民众的热烈追捧,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们,都争着前往延安,人心所向,所以共产党最终打败了国民党,根本原因是在于理论创新。

 

可是制度说能够解释一切吗?其实未必!

 

按照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看法,一个国家的好坏,根本原因就是制度问题,如果是民主制度的国家,那就一定是国富民强,如果是专制制度的国家,那就一定是国破民穷,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们今天的世界上,实行专制制度的只有不到30个国家,剩下的都是实行民主制度的,可是在一百五六十个民主国家里头,只有20多个传统的西方国家,过的有滋有润,至于其他的,那就只能“呵呵”了,这个问题该怎么解释呢?

 

而且即使在这30来个专制国家里头,其实差别也很大。

 

既有富得流油的海湾国家,高度发达的新加坡之类,也有发展迅速的中国,越南,柬埔寨等等,真正过得不好的,也就是金三胖的朝鲜,阿萨德的叙利亚等少数几个国家。

 

如果就比例而言,在今天的国际上,过得不好的民主国家,大概占80%左右,而过得不好的专制国家,大概只有40%左右,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今天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几乎全都是民主国家,即便是我们天天在电视上看到的伊朗和委内瑞拉,所谓的恶棍国家,他们也是民主国家,都是搞民选的,总统真是选出来的。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们民主搞得不够好,搞得不够彻底,所以他们不发达,不能怪民主本身。真是这样吗?

 

因为按照这个逻辑,儒家的人也会说,这个社会之所以没搞好,就是因为这个社会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够高,如果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都足够高了,那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会不好?

 

所以儒生们也可以狡辩说,问题不是出在儒家学说上,问题是出在大家的道德水平不够高上,这个逻辑就同不是民主不好,而是你们没有搞好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读到这里,可能会非常警惕,问我想干什么?很多人的脑子里,也许已经在徘徊着“舔菊”这个字眼。

 

其实这种心态,就像现代文明到来之前,大家听到有人质疑儒家学说,就想给他两耳光一样。

 

我发这番议论的目的,无关褒贬,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个世界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不是单靠一两个理论就能解决的。

 

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承认这个世界还有众多的未知,愿意向前探索。

 

而那彦成来到新疆的时候,他就是踌躇满志,自以为真理在手,能够洞若观火,查明一切,最后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为大清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

 

那么他能吗?他当然不能!因为拿着儒家理论去分析新疆问题,根本就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即使我们今天的人穿越过去,虽然我们的知识更多一些,也不一定就能找准,当时所有问题的根源。

 

因为新疆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是另一个也有相当高度的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挑战,这种情况对于在东亚地区,一直一家独大的中华文明来说,也是第一次遇到。

 

而那彦成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他的视角就更加单一,只知道从道德和礼法出发,去考虑新疆的问题,自然就更不容易一针见血。

 

根据他的价值观,他认为这场叛乱,是由于以下的几个问题造成的:

 

第一,浩罕的统治者道德败坏,贪得无厌,所以会拿和卓家族作为筹码,不断的向大清索取,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借机生事,要挟大清,是这次叛乱发生的主因。

 

对于浩罕这种敢于不尊敬天朝,不遵守朝贡制度,以下犯上的夷狄,必须杀一敬百,对它进行严厉的惩处。

 

那怎么惩处呢?那彦成建议,没收浩罕商人在大清境内的所有货物,房屋田产,将他们驱逐出境,断绝和他们的贸易,让他们知道没有茶叶喝,没有丝绸穿,也挣不到钱的后果。

 

等到他们山穷水尽,活不下去的时候,愿意把和卓家族的人交出来,然后再考虑和他们恢复贸易。

 

第二,整顿南疆的吏治,那彦成根据在内地的经验,想当然的认为,南疆的穆斯林为什么会参与叛乱?肯定是因为当官的贪污腐败,压榨老百姓的结果。

 

于是他就开始调查南疆官员们的腐败行为,不出他所料,果然发现了一大堆问题,什么官官相护,鱼肉百姓,贪赃枉法,内地官场里的毛病,这里全都有,而且还更严重。

 

于是那彦成就开始研究,为什么这里的腐败行为比内地还严重,他马上就发现,这里天高皇帝远,清朝驻喀什的参赞大臣一手遮天,大事小事都他一个人说了算,完全没有一个制约,这样不行。

 

于是那彦成就建议,以后新疆驻喀什的参赞大臣,必须纳入伊犁将军的管理,做得好做得坏,伊犁将军也必须承担责任,要互相约束,不能脱离监察部门的视线。

 

而且那彦成通过实地走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南疆的官员没有考核制度,特别是对民族干部,基本上没有什么约束,完全是放任自流,所以这帮人的表现就特别差,搞坏干群关系的主要是他们。

 

于是那彦成就建议,把南疆的民族干部也纳入考核范围,不能一味的强调维护民族团结,让南疆的民族干部,变成了老虎屁股摸不得,必须一视同仁,纳入国家的统一管理。

 

第三点,他认为这次穆斯林叛乱,中亚的游牧部落也掺和进来的重要原因,是清军在初期打击张格尔叛乱的时候,没有仔细甄别,哪些人是张格尔的附庸,哪些人只是跟着看热闹的,全都让大家挨了飞刀,结果导致矛盾被激化。

 

所以那彦成提出的补救办法是,对中亚的游牧部落进行平反,落实政策,该补发工资就补发工资,该提拔职务的就提拔职务,总之,把大家都团结起来,站到浩罕的对立面去。

 

当那彦成把自己的调查报告,还有整改方案上奏给道光皇帝以后,道光皇帝赞不绝口。

 

因为那彦成的这些结论,也符合道光皇帝的价值观,让他能够理解,所以他觉得,那彦成找到了问题的根本。

 

而且更让道光皇帝高兴的是,那彦成还向道光皇帝保证,如果照着他说的这些去办,那么浩罕必然经济崩溃,就会交出和卓家族,就可以彻底绝了后患。

 

而且通过整顿吏治,新疆官场的风气,自然为之一新,老百姓必能安居乐业,再也不会追随和卓叛乱。

 

如果能做到这一切,南疆根本就用不着长龄所说的八千军队,刚开始的时候,最多只需要六千人,随着大家的道德水平越来越高,最后只需要两三千人就够了。

 

那么,那彦成真的找到了问题的根由吗?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吗?最终能解决新疆的问题吗?

 

可惜的是,这份看起来很美的方案,根本就是异想天开的,也是绝对不可能落实的。

 

首先他完全忽视了宗教问题,浩罕根本就不可能交出和卓家族,因为浩罕的统治者,他们是以伊斯兰教立国的,如果他们交出了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他们就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

 

其次,断绝贸易,不给浩罕提供茶叶和大黄,确实会让他们经济困难,生活不便,但是远远不至于让他们活不下去,所以,他们还是有实力进行反击的。

 

 

 

再者,整顿官场秩序确实是一件好事,利国利民,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可是这不是新疆穆斯林参加叛乱的根本原因,极端宗教情绪,再加上阿訇的煽动,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但是,那彦成在这一点上什么也没有做。

 

这就好像今天的有些西方人,跑到落后的非洲去给当地人说,你们一人一票搞选举,你们的国家立刻就会发达了。

 

选举好不好?当然好!可是他们最重要的问题,是吃不饱肚子,挣不着钱!不告诉他们如何发展,光教他们投票,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当然不能,所以非洲依然是全球最穷最乱的地方。

 

那彦成的这些提案,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你说他的方案好不好?当然好,可是找对了方向嘛?一个都没有!

 

事态的发展,很快就偏离了那彦成的预期。

 

由于他的对外政策过分强硬,没有考虑到清朝的国力,早已今不如昔,没有能力支持后续手段,所以,当浩罕被经济封锁,逼得狗急跳墙,决定反戈一击,挑起战争的时候,清政府顿时傻眼了。

 

朝廷按照那彦成的方案,治理南疆两年以后,浩罕因为多次向清朝请求重开贸易,都被那彦成拒绝,所以决定豁出去了。

 

他们以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另一个孙子,张格尔的哥哥玉素甫之名,蛊惑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发动圣战,再次入侵南疆。

 

 

 

清军驻南疆的部队,由于寡不敌众,被浩罕击败,南疆四城再次落入了浩罕和白山派之手。

 

虽然在这两年里,那彦成改革南疆吏治,确实让南疆的官场气象一新,可是在阿訇的煽动下,穆斯林完全无视这些变化,该反照样反。

 

玉素甫振臂一呼,南疆的阿訇们立刻跟着起哄,穆斯林们又好了伤疤忘了痛,把张格尔当年如何奴役他们的事情,忘个精光,拿起武器,又站在了穆斯林极端分子的一边。

 

南疆再次陷入了混乱,道光皇帝无奈,只有派长龄和杨芳,重新从北方各地,调集军队,准备再次从阿克苏南下平叛。

 

已经七十好几的杨遇春,也紧急被派往西北,募集军队,随时准备入疆作战,以防不测。

 

当清军终于准备好了,浩浩荡荡的再次南下的时候,浩罕侵略者和穆斯林叛军们,也想出了新的应对之招。

 

他们知道硬碰硬的,是打不过清军的,所以就玩起了打了就跑的战术,不和清军正面交锋。

 

清军长途跋涉,千里行军,好不容易才赶到了喀什,结果对方却早就脚底抹油,全都溜回了中亚。

 

清廷几万大军,不可能在南疆常驻,一看敌人已经跑了,只有班师。

 

可是前脚刚走,后脚对方又来骚扰了,于是清军又紧急杀回,对方却又溜得无影无踪了。

 

浩罕的这一招,实在是狠,准确的打在了清廷的软肋上!

 

道光皇帝被逼疯了,朝廷也扛不住了,清军这么来来去去的瞎转悠,每一次都是几百万两的白银往外撒,再多来几次,朝廷就干脆只能宣布破产了。

 

朝野上下全都火了,大家都被浩罕这个小王八蛋,气的快疯了,前线的将领请求再从内地增兵数万,兵分两路,直接进攻浩罕国,彻底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道光皇帝也被激怒了,卷起了袖子,准备大干一场,让浩罕知道大清的厉害,于是就组织朝臣,开始研究作战方案。

 

可是讨论来讨论去,结果却很让人泄气!

 

清军有没有可能打赢?当然有,在军事上,清军对浩罕军队有压倒优势,只要对方应战,清军就一定能打赢。

 

可是如果对方不应战怎么办?那就只有攻击对方的腹地,逼着对方不得不决战,但是要达到中亚腹地,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

 

北路从伊犁出兵,要走一千多公里,南路从喀什出兵,要走六百多公里,才能达到浩罕腹地,沿途都是高山,草原,沙漠,戈壁,大片大片的无人区,这粮食到底该怎么运过去?

 

于是道光皇帝组织兵部户部算账,算完了以后,大家全都灰头土脸,至少要几十万头牲口,上百万的民工支援才可以,在新疆,当时荒蛮的塞外之地,到哪儿去找那么多牲口和民工?

 

至于花费,怎么算也要二三千万两白银,这就是大家全体不吃不喝了,也凑不出这笔钱来呀!

 

得出了最终的结论,所有的大臣,不由的都摆出了一副苦瓜脸,看着道光,而道光皇帝的脸上,痛苦的都要拧出了水。

 

道光皇帝虽然心里怒火中烧,把牙齿咬了又咬,可是无情的事实,却始终让他“雄”不起来!

 

最后,道光皇帝冷静了下来,终于无奈的问手下的大臣:“如果我们同意浩罕的条件,重新通商,要花多少钱?”

 

手下的大臣想了想,回答说:“一两百万两吧!”道光听罢,一声长叹,无奈的挥了挥手:“就这么办吧”。

 

 

 

虽然最后认怂了,但是道光皇帝心里还是窝着一股火,觉得必须找一个替罪羊,他想起了那彦成,觉得这一切都是他惹的祸,于是将他一撸到底,撤职查办。

 

不过那彦成其实也挺冤的,他已经很尽力了,在那个年代,派谁去都是一回事,一个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认知只有这个水平,那彦成已经算是佼佼者,其他人去,只会比他搞得更差。

 

大清于是决定和浩罕和谈,重开贸易,不料浩罕却蹬鼻子上脸,条件越提越苛刻,不仅仅要赔偿他们之前的损失,对他们的商队免税,而且他们还要求,有权征其他中亚商队的税。

 

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有领事裁判权,在南疆发生的中亚各国之间的商务纠纷,全部由浩罕来决定,大清官员不得插手。

 

在大清的土地上不但要征其他中亚商人的税,还要私设公堂,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可是浩罕说了,如果大清不同意这些条件,那大家就继续打下去!它赌清廷不敢跟它耗!

 

面对着浩罕这个无赖,道光皇帝是彻底没招了,最后只是有气无力的要求,浩罕必须承认大清是大哥,这是大清的底线,算是多少挽回了点面子,留下了一块遮羞布吧!

 

浩罕一想,嘴巴上吃点亏无所谓,反正实惠都占着了,于是就同意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此出炉了。

 

那么这个不平等条约,能为大清迎来和平吗?想得美!虽然浩罕的统治者,他们的目的只是想在大清的身上挖油水,可是伊斯兰教上层,他们却想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下一场战争又迫在眉睫了!

 

=================================================

 

为什么大清无力征服中亚,而俄罗斯人却能办到?

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2021-02-12
 
 
 
12

治理新疆(十三)

晚清沧海事下卷 12

 作者 | 罗马主义

 
 
看见大清治理新疆这么难,被财政负担压的直不起腰来,有人忍不住会想,俄国人后来为什么又能蚕食了中亚?
 
俄国人后来能拿下中亚,靠的是铁路和棉花,实际上在1830年的这个时候,它比大清还不如,已经70多年了,它还没有彻底搞定哈萨克人。
 
在我们前面讲,乾隆收复新疆的时候,大家应该有印象,俄国人就已经在哈萨克草原上活动了,可是现在都几代人过去了,北极熊就像冬眠了一样,忘了它在中亚草原上的猎物。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和大清一样,打不动。人少了打不过中亚穆斯林国家,人多了经济负担不起。
 
自从彼得大帝开始,征服中亚,打到印度洋,获得出海口,就是俄罗斯的国策,也是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但是中亚的现实,只能让他们望洋兴叹。
 
因为中亚的穆斯林国家,和西伯利亚的落后渔猎部落不同,不是一支几百人的探险队,就能把对方打垮的。
 
实际上俄罗斯在这段时间里,两次派出数千人的大军,都被中亚的穆斯林国家击败,这让它知道,打开一条通道,前往印度洋,远远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仅仅如此,俄罗斯人发现,和中亚的贸易也是非常的鸡肋,由于路途遥远,运费昂贵,俄罗斯人卖到这里的东西,只能是利润丰厚,小而精的奢侈品,比如名贵的皮毛之类。
 
这就注定了,这个生意不可能很大。
 
而俄罗斯人当时在哈萨克周围修了一系列的堡垒,又努力的向这里移民,花出去的却是真金白银。
 
收益和支出完全不成比例,所以俄罗斯人不是不想染指中亚,而是有心无力。
 
那么,后来俄罗斯人为什么又厉害了呢?原因很简单,1837年,俄罗斯人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很快就发现这东西的好处,于是开始到处修路。
 
30年以后,俄罗斯人把铁路修到了中亚附近,这个时候他们才开始了征服中亚的行动,因为有了铁路,后勤一下变得非常便宜,俄罗斯人就可以负担得起了。
 
你想想,清军和俄罗斯人一样,当时军事上对中亚游牧民族,都有碾压优势,问题不是打不打的赢的问题,而是出在后勤上。
 
为了平定张格尔叛乱,又为了阻挡浩罕的入侵,清朝政府,一来一去就花了2000万两白银。
 
钱都花在哪里去了?运输上面,靠人拉肩扛,畜力运输,来往几千公里,为大军提供补给,豆腐都盘成了肉价钱,开销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可是如果有了铁路以后,运费一下子就降到原来的几十分之一,试想一下,如果大清有一条铁路到阿克苏,从此向新疆用兵,就易如反掌。
 
从内地一次出动几万人,火车运输时间,最多只需要一周,花费不超过100万两白银,而不再是人拉马拽时代的二三千万两白银,那大清也负担得起进攻浩罕的战争,随时都可以把中亚纳入囊中。
 
所以俄罗斯人后来进攻中亚的战争,拜托铁路的发明,开支比大清小了一个数量级。
 
而且因为有了铁路,俄罗斯人也就愿意移民到中亚了,因为原来是要花几个月的时间,走几千公里,完全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旅行,除了冒险家,普通人根本就不愿意来。现在坐火车几天就到了,这是完全不同的。
 
而俄罗斯人最终能够在中亚立住脚,靠的却是另外一样东西,棉花!大家都知道,大清在新疆是纯支出,完全没有收入,即使不打仗,也是压在国家财政上的一块大石头。
 
而俄罗斯人动手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工业革命的第一个成果,就是纺织业革命,20多年以后,俄罗斯开办了大量的纺织工厂,需要大量的棉花。
 
所以当俄罗斯人在那个时候,拿下中亚以后,又开始在中亚推广种植棉花,而这些棉花,又通过铁路,源源不断的送往俄国西部的工厂。
 
这个举措不仅仅支持了本国的工业革命,解决了原料问题,而且在财政上是纯粹的净收入,所以它在中亚的统治,不仅仅能自给自足,而且还能上交中央,这和大清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亚最后能变成俄国人的土地,根本原因还是科技进步,而在这一切到来之前,它其实做的还不如大清好,所以从某方面来说,决定历史的,更多的还是科技。
 
因此我前面一篇文章,为什么要吐槽认知问题呢?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很多时候,政治手段也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一个万能药,如果科技没到那个水平,随便你怎么做,一样也干不好。
 
所以要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源,我们现在的认知还远远不够,因此最好要抱有开放的心态。
 
我们再回到1830年左右,就是浩罕再次入侵新疆,逼的大清签下不平等条约的那一刻,那么既然大清和俄罗斯,当时在中亚都是入不敷出,自然就会有人获得了好处,那这个人是谁呢?当然就是浩罕。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浩罕已经发展到了它的国力巅峰,它之所以能崛起,完全要拜大清和俄罗斯所赐。
 
浩罕实际上是大清收复新疆之前不久,才成立的一个中亚小国,本来它绝无做大的可能,因为当时中亚地区的老大是准噶尔汗国,排第二的是哈萨克汗国。
 
这两个汗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体量,都远远超过了浩罕,如果他们两个还在的话,浩罕不要说企图出头了,被他们灭掉,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可是清俄两个外来的力量,改变了中亚的政治形态,大清王朝消灭了准噶尔汗国,俄罗斯在不断的肢解哈萨克汗国,把哈萨克人分割成了一大堆小部落,正在逐个吞并。所以忽然之间,在中亚形成了权力真空。
 
在中亚草原上,历来都是越向北的游牧民族,战力越强,越向南的游牧民族,战力越弱,而浩罕这个时候,突然变成了最北的游牧民族国家,所以自然也就变成了战力最强的国家。
 
不仅仅如此,更让它感到幸运的是,大清王朝和俄罗斯人,为了维持在这里的军事存在,都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促进了当地的贸易发展,而浩罕所在的费尔干纳谷地,恰好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所以自然获益最大。
 
有了钱,又没有了竞争对手,浩罕如果要是做不大的话,那反而成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不要以为这个时候,浩罕只是把大清搞的没脾气,俄罗斯人也被浩罕逼到了墙角。
 
俄罗斯人本来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哈萨克人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独立部落,正准备逐个吞并的时候,没想到浩罕人却打上了门,开始强迫哈萨克人向他们称臣纳贡,把俄罗斯人煮熟的鸭子抢了。
 
在俄罗斯人的势力范围内,和北极熊抢饭吃,浩罕也算是胆大包天了,可是俄罗斯人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忍了。
 
不仅仅如此,他们还要求向大清境内的哈萨克游牧部落征税,简直是猖狂到了极点,不过这也是他们最后的辉煌了,他们大概想不到,正在英伦三岛上,开着火车和马车赛跑的斯蒂芬森,最后要了他们的命。
 
但是大清不是俄罗斯,它错过了工业革命,它在新疆的玩法,同几千年前的汉武帝,唐太宗没什么两样,所以一旦国力下降,注定就要陷入内外交困的境界。
 
更要命的是,道光皇帝没有理解,他和浩罕签订的这个条约里,有一个要命的约定,直接导致了下一场穆斯林叛乱的爆发。
 
道光皇帝本来以为,浩罕人要求,他们有权利解决,他们和其他中亚民族之间的商业纠纷,不是一个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可是他没有想到,这个条款,却导致清政府在南疆的控制权旁落。
 
因为浩罕人一旦有了处理纠纷权这个尚方宝剑,自然会让其他的中亚商人对他们俯首称臣,而所有的外国商人,都对浩罕言听计从的话,本地的商人,要想同外国人做生意,也只有唯浩罕的马首是瞻。
 
这样一来,浩罕政府无形之间,就有能力控制在南疆六城的所有穆斯林商人了,赢得他们的效忠,这些人全都成了浩罕在大清境内的第五纵队。
 
而且浩罕派来管理商业的,并不是商人,而是浩罕的官员,他们还有另外一个使命,就是寻找时机,吞并南疆。
 
乾隆在位的时候,南疆四城的驻军不到两千人,主要靠的不是军事实力,而是威信。
 
那个时候,浩罕也经常发杂音,可是乾隆的回信都是这样的:“小子,你是不是活腻了?你觉得你的头比准噶尔人的头还硬吗?”
 
一般到了这个时候,浩罕也就闭嘴了,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了,清军为了抓捕大小和卓,一直追到了阿富汗,所以他们相信,乾隆会真的下狠手。
 
可是这次浩罕入侵了大清,最后道光皇帝也没敢前来报复,所以他们一点都不怕大清了,他们现在想的就是,如何在大清的肥腿上,再多刮一点油。
 
之所以没有立刻动手,一来是通过签订了合约,他们暂时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二来是清政府,现在在南疆,已经驻军超过了一万多人,而且在原来的南疆维吾尔城市之外,又单独修建了专供军事用途的满城,不让当地人进出,所以也没有机会下手。
 
而且清政府这个时候,把指挥中心也从白山派居多的喀什城,迁到了黑山派居多的叶尔羌,避免陷入容易叛乱的白山派穆斯林的包围之中。
 
道光皇帝本来想少花一点钱,解决新疆问题,可是折腾了半天,现在的支出是原来的几倍,大清王朝在新疆,越来越撑不下去了。
 
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在这种技术条件下,他们已经创造了奇迹!
 
相比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汉唐,大清在西域呆的时间,已经非常的长了,按照历史的本来规律,剩下的也就该是谢幕演出了。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大清居然又撑过了一次危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清的经济,实在是撑不住上万军队,继续驻扎在南疆了,道光皇帝就开始消减在南疆的驻军。
 
而与此同时,浩罕也出了问题,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游牧部落,浩罕虽然在军事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它并不擅长统治。
 
他们的治国方略,很简单,就是伊斯兰教法,一个极端残暴的统治方式。
 
它的核心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你的一切都是真主给的,所以实际上都不是你的!而我是真主的代言人,所以我就能拿走你的一切!”
 
因此到了1840年左右,虽然他们的地盘已经扩大到最大,但是所有的矛盾也来了一个总爆发,中亚的其他游牧部落,也开始纷纷起义,反抗浩罕的残酷掠夺。
 
为了镇压这些起义,浩罕的军事实力迅速被消弱,因此导致在和中亚邻国的一场战争中,浩罕的统治者战败被杀,于是内部迅速进入了争权夺利的斗争。
 
经过一番血腥的较量,有一个叫做胡达雅尔的家伙,终于在内乱中脱颖而出,变成了浩罕的新统治者,这时候,按照草原上的惯例,他必须向众人证明,他有资格担任这个职务。
 
而与此同时,道光皇帝正在消减驻扎在南疆的兵力,以求减轻经济负担。
 
这个消息,迅速被驻扎在南疆的浩罕官员们,传到了新统治者的耳中,于是他就想借这个机会,一举拿下南疆。
 
按照惯例,浩罕不会直接出兵,而是依旧打着和卓家族的名义,进攻南疆,而被派在南疆的浩罕官员,则负责发动当地的穆斯林叛乱,作为内应。
 
1847年,战争的阴影再次笼罩了新疆,而这个时候的清军,战力已经今非昔比,由于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鸦片被大量贩入了中国,大部分士兵由于吸食鸦片,已经变得手无缚鸡之力,面对浩罕即将发动的进攻,他们能抵挡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