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养娃
搜狐 蓝橡树
2021-04-21 07:28

本文作者:Miki粥,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Miki粥(mikizhou520)。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我有个朋友,看到大湾区国际学校蓬蓬勃勃搞建设很眼热,就感慨为什么北京的教育一直都是公立压倒国际,国际化搞得始终都没有人家南方那么洋气。
我说,那是因为帝都公立太强了!要资源有资源,要生源有生源,要名师有名师。在北京搞国际学校,拿什么跟公立拼啊?就说给红花当绿叶,这势单力薄都不够用啊。
他又问,那苏州为什么也咣咣咣建学校啊,是不是那里国际教育特别发达?
我说,这到不是。虽说苏州厉害的学校也有,一个公立苏中一个民办苏州外国语,每年藤校放榜不乏芝加哥大学、康奈尔,但那些用国际学校命名的学校(不含常熟)就不好说了,质量也比较参差,目前没几个冒尖。
朋友就纳闷了,既然质量一般,为啥还能不停盖学校,能有那么多学生去读吗?
我说,南方家长跟北方家长不一样,他们不是很在意孩子读什么学校,有个差不多的学校送进去读就好了,对升学反正也没要求。
他叹了一口气说,为什么北方家长都很鸡血,南方家长(不含魔都)那么佛系呢?
我认真想了一下说,可能因为他们都太有钱了吧。
南方家长VS北方家长
南方家长做生意的人的居多,不是开工厂就是开工厂。个个商海沉浮了数年,凭借运气和实力上岸,获得了钱和地位,以及广泛的社会资源。
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思路跟犹太人异曲同工,那就是重视家庭教育胜过学校教育。
但他们的家庭教育也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种,每天慈眉善目地给孩子讲道理,以身作则给娃树标杆,而是二话不说,直接扔给娃几百万,让他自己去折腾。折腾出了成果就回家好好做个继承者,要是折腾不出成果,就继续给钱,继续折腾…
这批家长思路明确,就是成功全靠实干打拼。所以,与其交学费读个什么名校,还不如交学费自己去体验一把真实的商业社会。
所以,你不要谈什么沃顿商学院读个MBA有多牛逼,在他们的眼里,只要没有经过实战检验,那就不能拍胸脯保证你能接得住家里的产业。
至于名校啊、学历啊、学位什么的,喜欢读、有本事读你就去读,家里不缺你那份学费,读得好孬都跟爹妈没关系,大家都挺忙的,没时间管娃这些闲事儿。
北方的家长就不一样了,成分多知识分子/IT民工/工薪族/职员。
大家都是靠读书找工作奋斗至今。光看职业属性,就知道拿一份死工资,每天按部就班、朝九晚五,数十年如一日的当打工人,满满打工魂。
人生没有跌宕起伏,想要发展、想要在大公司混出个体面,都是走保本型投资,比如学历升级。一般来说,大厂升职的机会跟你的学历成正比:普校本科<985本科<硕士<985硕士<博士<名校博士<哈佛博士<博士后。
一个博士初进大厂,起薪就是普本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还不带分红、期权式绑定。
如果不进大厂进事业单位,职场竞争也很激烈。清北的学生出路不愁,但普本毕业只能在事业单位当司机,要是拿不到个研究生,在北上广深当小学老师都不配。
在这种情况下,北方家长对清北的名校信仰很强烈了,成功上位的人觉得“知识改变命运”,失败的人会觉得“知识能改变下一代的命运”。所以买学区房、拼海淀六小强,义无反顾踏上了鸡娃之路。
所以,不一样的阶层上升通道,决定了南北方家长对教育不同的看法:优质教育对南方家长来说,最多是锦上添花;但对北方家长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养娃技术真的强
现在,好多普通家庭都把孩子当富二代养,物质生活很丰富,想要什么都能有。但有钱人的孩子还真没把自己当富二代。
我朋友说,她认识一对夫妇,开了四个餐厅,天天起早贪黑的搞店搞钱,根本顾不上家里的娃,只请了保姆帮忙照顾。
家仨娃都是自己读书上网课,自己打印自己上课自己打卡,自己学西班牙语、学日语。
知道为啥学日语?因为他们家开了一家日本餐厅,有时候要跟日本人谈进货。
人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孩子一天也从没管过。但娃就是读书好还独立,老大才12岁就能烧一桌子菜。
我朋友感慨,你说人家爹妈干啥了?成功挣下了一份家业,原想这些娃要真不成才,就搞个家族信托也能活,抬头一看才发现,好嘛,人家自己摸爬滚打,要成为餐饮界的继承者。
南方家长通常是不怎么跟小孩讲人生道理、读书重要性的,也没那个时间和耐心去研究什么方法论,一群家长实战派,用自己的奋斗直接给下一代上了一堂生存课。
所以,真不要以为南方国际学校多就是国际教育接受度高,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南方家长对学校就不怎么挑剔,有学校交钱能读就可以了,反正也不指望你能学成啥样。
这才是真正的有钱人,鸡娃先自鸡。把自己的力量壮大了,教育的结果自然可以随缘、可以佛系、可以任性。
不过,你可能还不知道他们对读书这件事能任性到什么程度。
我之前有个南方同事,她叔叔家的女儿在本地国际学校读书,学费一年20万左右吧。
小姑娘成绩还是不错,第一次托福没考好还跑来问我意见,找什么人快速提分。后来二刷成功,申请到了普渡准备准备就去美国读书,结果,她外婆说啥也不让她去。
老太太的意思是,一个小姑娘在家踏踏实实结婚生子享清福就好了,干啥还出国念书吃那么些苦?
当时我们还替娃忿忿不平过,觉得这都是啥时代了还把孩子困在家里,不出去开开眼界,结果人家小姑娘根本不在意,直接进了自家的企业,从基层做起。现在已经做到了副总,精明强干。不得不佩服外婆有眼光。
超级富二代的人生观
江浙多隐藏富豪,也多潜水的富二代。
前一段时间,我朋友去苏州工厂谈事儿,见识了一群江浙的年轻人,一水都是90后。
这原本是一个朋友介绍朋友的局,很多人之前相互没见过都不认识,刚开始还寒暄两句,觥筹交错了几个回合,摸清了桌面上各自的底细,就立马撇了那些假客套,开始谈如何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共同“搞钱”!
不聊不知道,这帮90后全是富二代,都是自己搞事业,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言语之间,大家聊起创业史,人人都是苦出身,18-20岁开始下海,租过地下室,睡过沙发床,为了完成甲方爸爸的单子熬大把的通宵,努力不输社畜996啊。
有个卖校服的小伙子,更是当年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搞事情,为了推销自己的熊,不仅把江浙沪能接触到的学校跑遍,最后还跑到了新马泰。
更猛的是,读到高二老师抓的紧,耽误卖货,他跟爹妈商量,申请了半学期休学去搞钱。等到大学offer下来的时候,他已经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当时他甚至犹豫了一下自己要不要去美国读书…
问爹妈,爹妈说不管你随便。他最后还是因为“没准有更多商机”这个理由,坐上了去美国的飞机。
我们总觉得所谓教育成功,就是学习好,上个好大学,再找份好工作。但对这些富二代家庭来说,教育的成功是“适应性”,是能够迎合社会变化、积极学习,适应任何挑战和不同的生存环境。
至于学习的场所在哪里,这对爹妈来说都无所谓,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社会,反正没人逼你,你就只能靠“求生欲”摸爬滚打自己爬上岸。上了岸,才算毕了业。
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
意犹未尽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知乎故事 | 用 20 年,从穷苦家庭走入中科院
这是知乎君分享的第 1682 篇小事。
题图:《风雨哈佛路》
如何看待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博士论文致谢?
答主:子卿
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目前在中科院非升即走。从小学起到博士毕业,也花了 20 年时间。
看了这个人的致谢,也颇有感触,也想起了自己博士论文的致谢:
致谢一共 27 行,那年我毕业 27 岁。

我的祖辈和我的降生:木匠布衣代相传,传至今代愁柴米
我曾祖父入赘到我曾祖母家,后来我曾祖母无子嗣,隔壁村有户木匠人家老婆去世了,留下一堆子女丈夫无力抚养,我曾祖母收养了他们的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后来成了我的奶奶。
希望大家不要批评我奶奶的生父,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愿意骨肉分离。
他们当年生活的艰难,可能比电影《何以为家》更甚。
而我的爷爷,年幼时父母双亡,带着自己的妹妹给地主家放牛,他们兄妹俩跟牛吃住在一起,经历的故事跟很多描写那个年代穷苦人的电影所描述的别无二致。
后来我爷爷被我曾祖父母招赘为女婿。
我曾祖父母家是贫下中农,待我爷爷奶奶很好。
我爷爷说,到了我曾祖父母家,不用挨打、能有饭吃有衣穿,他很感激。
是的,这也是我虽然是个文科生,但如此信仰共产主义和工业化、并讨厌民国的原因。
我家也因两代人招赘,受到了邻里的嘲笑、冷眼和欺压(仅仅是嘲笑和冷眼而不欺压你的邻居,已经算好的)。
要知道,那个年代是农业社会,谁家儿子多,谁说话份量就大、就能在农村的存量竞争中占据优势。
而我爸爸,生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也就是我姐。
有很多次跟邻里发生矛盾,我的邻居直接找上门打架,不仅打,而且指着鼻子骂:你家世世代代都得招女婿。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我一家人对我姐姐都很宠,但我爷爷奶奶砸锅卖铁也要生孙子的原因,也因此后来有了我。
我是 92 年 2 月出生的,那时计划生育管的很严,超生要罚款,我当年被罚了 5500 元,什么概念呢,当时一个中学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百元上下。
至于为什么是 5500 这个数字,因为村里超生罚款标准是 5000,但生下来发现是个男孩,就多罚了 500。
而这笔钱是我奶奶大冬天穿着单衣挨家挨户敲门借过来的。
我妈当年生我的时候,遇到了脐带缠脖子,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比不上城市,更比不上现在,这种情况很可能导致难产而死,一尸两命。
一般产妇分娩要尽快生出来,不然即使生出来,孩子也会死,而我是第三天夜里才生出来的(其中具体经历我就不知道了),基本上处于孩子死亡线的边缘。
我出生的时候,没有哭,把家里人吓坏了,然后拍屁股希望我哭出来,结果还是没有。
家人以为我死了,后来我自己哭出来了,然后大家也跟着哭……

父母在我童年成长中塑造了我的底色:慈母密密缝蓑麻,望得他年归锦衣;严父谆谆谈古今,莫失精忠报国心。
我的降生,给我家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不仅是因超生罚款产生的借债,而且我小时候身体不好,三天两头去村里卫生所。
我爸爸做过很多活,有去砖窑厂做过工人,也当过木匠(跟我奶奶的亲兄弟学的),也到建筑队当过工人。
我爸爸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曾经为了一天能多赚 1 块钱的工资,骑自行车到隔壁县的砖窑厂打工,当天往返。
也因此,我童年里并没有多少爸爸的故事,但我的爸爸却在背后支撑起了我的童年。
我自己记忆中,我爸爸回来就意味着我有好吃的。
小时候是一种叫「金刚麒」的面食(镇江或者老家盐城的特产,图片网上有,但现在已经很难买到了),后来我才知道是我爸上晚班砖窑厂给发的晚饭,但我爸舍不得吃,带给了我(和我姐一人一半)。
再后来这种好吃的变成了方便面,后来我才知道,是我爸春节回家路上的伙食,但他把大部分留给了我(和我姐)。
我妈实际上是个残疾人。
她小时候得过脑膜炎,命大活了下来,但眼睛视力非常差,近乎盲人(我高中的时候我妈左眼球失明被摘除,现在右眼只能在五米内能分辨出是我)。
但我妈跟村里其他的母亲不一样,她特别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因此在我和我姐小时候非常重视我们的教育。
一旦我们回到家,她会放下手上所有活,先教我们做完作业,而其他的母亲要么叫孩子去帮忙干活,要么直接不管不问。
我妈虽然只是小学毕业,识字也不多。
但她能在我幼儿园和一年级的时候抓着我的手写最基础的汉字,以及用我和她一共 20 个手指头教我算 20 以内的算术。
现在想想我妈妈眼睛视力如此之差,她为了抓住我的手一起写字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
第二天我早上起床的时候,我妈会把用菜刀(是的,你没看错,是菜刀)削好的几支铅笔小心地包好放在我文具盒里让我上学。
至于为什么用菜刀削几根铅笔,因为一是担心我用小刀削铅笔浪费时间、伤到手,二是我家买不起那种手摇式的卷笔刀。
而我,也因此比同学的成绩更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也因此更加爱学习。
这就好比做生意最难的是第一桶金,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一开始让他优秀,当他获得了「第一桶金」后,后续就会是滚雪球一样的良性发展。
后续我妈花在我和我姐学习上的精力就更多了,比如为了让我和我姐读好一点的初中,送礼让我们转学。
(我村里人认为孩子读完初中出去打工就行了,干嘛要花钱转学呢;而且小学老师也不愿意放掉这俩经常拿第一的孩子)
比如为了交够初中住校伙食的 120 斤米(我小时候不仅要交伙食费,还要交米)以及来看我,自己推着自行车,把米绑在自行车后面,推车往返 15 公里,而我妈的体重,只有 90 多斤。
我妈其实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是个特别严格的人(我爸也是),他们教训我的次数多得数不清,但也是到了现在,我才深刻明白他们为我付出了什么。
另外就是,其实我家里经常受人欺负,因为一家人都太老实,而且穷、弱。
但我父母和家人,尽量让我不接触这些,只让我们好好读书,给家里争光。
包括我的家庭历史,以及为了我出生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我读了大学,我妈才慢慢告诉我的。
我想,如果我早一些知道这些,恐怕对社会和人性的看法会变得阴暗一些、眼中不会充满那么多光芒和希望。

还有就是,从小到大,我受过学校和国家很多恩惠,他们给我发过很多奖助学金,甚至我上大学的第一学期生活费和学费,也是我们老家的一家报业集团(市党委的机关报)资助的,这对我家简直是雪中送炭。
我爸也是个喜欢关注时政的人,虽然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他这么多年影响下来,外加国家对我的恩惠,我也特别爱国。
如果不是这些,我很可能会跟我村里的小伙伴那样,读完初中就去打工去了。
他们其实才是一个农村孩子正常的样子,而我,只是小概率事件罢了。

摸索未来人生的大学生涯:就是致谢里后面很多行了
我姐和我分别在 2007 年和 2010 年经过了葛军大神出题的高考之后,来到了大学。
虽然都是发挥失常,但我姐毕竟更胜一筹,在中国石油大学读的会计,而我只是去南京林业大学读农林经济管理(我没有黑母校的意思/捂脸)。
小学中学毕竟都有章法可循,我们按部就班就行。
可是,到了大学,我们却无所适从,因为我们周围没有人读过大学。
所以,我们当年填报志愿的时候,就跟刘强东家里人认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毕业了都是当官的一样,选择了特别利于就业的专业。
比如我当年认为农林经济管理可能毕业后是做城市绿化管理之类的,后来我才明白,农林经济管理压根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优势……
迷茫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
比如我在大一的时候泡过网吧(夜不归宿的那种)、一次性参加过好多社团,最后大一上学期高等数学 62 分(其实卷面成绩可能在 55-59 之间,是数学老师平时成绩给高点最后给拉上来的)和平均学分绩点 2.67。(满分 4.5,3.0 是评优的门槛,超过 3.5 基本是学霸了)
这彻底打击了我,我问我自己,说好的「我高考考砸了呢?」
我的自尊心不允许我堕落,然后我果断退出了所有的社团,也不再去网吧。
依靠第二学期的努力,我学年的平均学分绩点上升到 3.3 左右,班级排名第三,也顺利评优并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此后我又拿了 2 次国家励志奖学金,算是大满贯吧。
在本科时候,在班主任的熏陶下,我发现我慢慢喜欢上了做学术研究,虽然那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只能算是很朴素的喜欢吧。
后来我大三暑假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并一个人在七月底至八月初花了 15 天做了 110 份问卷,最后用 probit 模型做了一个实证论文。
其实一开始我的想法有点功利。
我平均学分绩点排名专业第四(以前一直是第一或者第二,但后来有俩外院转专业的学霸直接霸占了前两名……),第一二名都是 3.8+,第三名 3.66,我 3.64。
我想保研,但我们专业往年只有 3 个名额(1 个科学型硕士,2 个专业型硕士)。
我看到学院规定发表论文可以在保研的时候加分,而且还加不少,就有了调研写论文的事。
然后 8 月份我写完,发给了我们学院的副院长(浏览网页觉得那个老师很厉害的样子)。然后那个老师联系到了我,说一个本科生能写成这样已经很难能可贵了,说如果能通过保研,一定收我。
后来我们专业第二名放弃保研,她要考南大硕士(二战成功了),我加上面试成绩后排名第二(原本学分绩点第二的那位同学排名第三)。刚好赶上学院加大了对我们专业的支持(我们专业一直是学院的王牌专业),学术型硕士名额调整为 2 个(专业型减为 1 个)。然后我就顺利成了我博导的弟子,也是他第一个博士。
我博导对我做了非常细的学术规划。虽然囿于整体国内环境,博导有自身的缺点(比如为了学生拿奖学金催促发论文有一定的功利性,以及自身学术视野和能力的不足,往往陷入虽然严格但实际教不了什么),但瑕不掩瑜,他是个非常好的育人者,对于人生规划、对于科学研究、对于学院发展,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行动,对于学生也非常慷慨,愿意为学生创造一切条件。
他让我明白:做科学研究是为了把人类的知识边界拓宽,哪怕是一点点,也足以告慰自己;做科学研究无法让自己变得大富大贵,也不要为了大富大贵而做科学研究,有的住、有的吃、有的穿就行了(我博导和我现在课题组组长都是不讲究吃穿,吃食堂也很开心,衣服就没见换过几套),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有贡献、甚至运气好一些,能够在未来对社会做出一点点价值,都是很开心的事。
(至于后续的学术研究经历,零零碎碎地都在我之前的两个回答里。)
2016 年,正当我博一的时候,我妈妈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伴随骨转移(3 年后发现是假阳性,因此癌症的分期从晚期调整为中早期),当年我在我家陪我妈半年,我几乎已经做好了休学陪我妈甚至放弃读博的准备。
那时候我妈跟我说:「儿啊,如果我真的没救了,你就回学校,该干嘛干嘛,妈妈这辈子没给你赚钱,反倒经常住院,我不能再耽误你了。」
我博导跟我的同门给我凑了 1 万块钱(其中我博导给了 8000),并且跟我说,学校的事务他们帮忙解决,你是学术好苗子,千万别放弃。
也许是真的一念之差下的坚持吧,我在 2016 年年底在北京的一次比赛上遇到了我女友,她跟我一样,也是苦孩子出身,也热爱科学研究。我们今年拍了婚纱照,很快也会有我们的房子和家庭。
2019 年我毕业的谢师宴上,我问我博导,当初想当他学生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最后选择了我,我博导哈哈一笑说:
因为我也是苦孩子出身,我 1997 年从陕西老家来学院求职的时候,也是带着自己写论文(当年是手写的)找当时的正院长,那个老院长问了当年我问你的那个问题:「这都是你自己写的么」然后就说写的不错。我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加之你小子确实不错,我才选中了你。
所以,有时候我回头想想,一个苦孩子得有多不容易,他们的命运弱得像芦苇,一点点风浪就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甚至折断他们。我比大部分人幸运,而我,也需要接着向上,做我该做的科学研究,如果可以,我也希望发出一点光照亮哪怕一个人也好。
哦对,至于为什么我要说自己是木匠家庭,因为我自己也是误打误撞进了林业类院校,研究木制品碳循环问题,也算是我的子承父业和家国情怀吧。
写的很杂,还请见谅。
以上。
=========================================================
文章来源: LULU画报
于 2021-04-21 01:57:31
前两天,《飞天小女警》真人剧定妆冲上热搜。
《飞天小女警》说的是三个神奇力量的小女警花花、泡泡、毛毛,惩善罚恶,打击罪犯,拯救世界的故事。
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
三个飞天小女警人物大眼睛的形象,参考了美国著名画家玛格丽特的画作《大眼睛》。
玛格丽特是一个传奇人物,她一生经历三次婚姻,被第二任丈夫关在小黑屋10年,差一点被折磨至死,最后她勇敢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故事要从她的31岁开始说起,这是她的第一段婚姻,她在这段婚姻里生活得很不幸福,所以她带着女儿离开了家。
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男人是女人的依靠,没有女人会愿意主动离开自己的丈夫。玛格丽特是个例外,她不仅离开了丈夫,还带走了孩子。
离开丈夫后,她没有适合的工作,没有钱,要养活自己和女儿很困难。
玛格丽特只会画画,为了养家糊口,她开始在街头卖画。
玛格丽特不善言辞,不会推销,她摆画的地方显得格外冷清,好不容易有一个客人过去找她画画,她标价2美元的画,还被客人砍到了1美元。
与她的冷清场面不同,隔壁沃尔特卖画现场很热闹,他擅长和顾客聊天,知道她们的兴趣点在什么地方,他利用顾客的心理,把一幅平平无奇的画卖到35美元。
沃尔特对玛格丽特说:“你的画不应该只值这么一点钱,它应该值更高的价格。”
两个人因为共同的爱好很快就熟悉了起来,后来的约会更是顺理成章。

某天,玛格丽特收到前夫的信件,前夫说玛格丽特是单身母亲,无法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想要要回孩子,如果她不同意就去法院起诉她。
沃尔特听到这个消息,当场就向玛格丽特求婚,他向玛格丽特承诺,会照顾她和孩子一辈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玛格丽特以为遇到真爱,答应了他的求婚,却没有想到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向她靠近。
他们的婚姻很仓促,从认识到结婚,一共有过两次约会。
结婚后甜蜜幸福的时刻很少,玛格丽特呆在阁楼的时间越来越长。
现实不会像童话一样只展示美好的一面,它会将人本来的面目,一一暴露在人们的面前。
沃尔特确实是一个营销天才,他很懂得借势营销,利用媒体曝光玛格丽特的画,在媒体的炒作下,玛格丽特的画大受追捧。
画出名了,真正的画家玛格丽特却成了隐形人。
丈夫哄骗她在画上写上他们共用的姓名,对外宣称这些画是他自己画的,对于玛格丽特的署名权只字未提,玛格丽特对此一无所知,她一直被蒙在鼓里,只是虚假的面纱总会有被揭开的一天。
有一天,沃尔特着急要玛格丽特的新画,就让她把画送过来。
她收拾打扮了一番,满心欢喜地去给丈夫送画,却发现丈夫在顾客面前吹嘘这些画是他自己画的,丝毫没有提过玛格丽特是这些画真正的作者。
当玛格丽特质问他为什么要冒用自己的名字,不告诉大家真相时。
沃尔特狡辩道:“顾客能够亲眼看到画家本人,会对画更感兴趣,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想买画,我们才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
玛格丽特反驳他:“大家想见画家本人,我可以从画室出来,是你不想让我出来,才冒名说是你画的。”
沃尔特的阴谋诡计被玛格丽特识破,他无话可说。
回到画室玛格丽特想在画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却遭到拒绝,沃尔特说:“现在全部人都知道我是这些画的作者,谁会相信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人。”
他还威胁玛格丽特说:“现在你说出去是犯了诈骗罪,会被关进监狱,没有人可以照顾你的女儿。”
孩子是她唯一的软肋,为了孩子,她选择妥协。
玛格丽特被关进了画室,继续为沃尔特画画。
她在画室不小心发现沃尔特之前画的风景画,都是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厚厚的水粉掩盖了那个真画家的名字。
玛格丽特对丈夫彻底失望,她没有想到丈夫是一个骗子,一个自称是画家的人,从来没有画过一幅画。
她质问丈夫,丈夫依然还在说谎话,一个人说的谎话越多,就越卑劣,但是沃尔特丝毫不在意这些。
沃尔特警告玛格丽特,你要是告诉别人 ,我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爱最伤害人地方在于,你最爱的人在你最无防备的时候,狠狠地给了你一刀。
玛格丽特被囚禁在画室十年,她没有朋友,也陪伴不了女儿,她遭受精神虐待却不敢离开,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不敢轻易离开这个圈子。
直到有一天,沃尔特让她忍无可忍了。
那是一天夜里,沃尔特回家突然朝玛格丽特发酒疯,吓得玛格丽特带女儿躲进了画室,沃尔特丧心病狂朝画室里扔火柴,他们逃出了画室,连夜开车带女儿跑到了夏威夷。
玛格丽特到夏威夷后,沃尔特依然对她穷追不舍,然而她只想离婚,最后沃尔特说,离婚可以,但你要继续给我画画。
因为玛格丽特的画非常值钱,他不可能放弃她这棵摇钱树。
这个男人丧心病狂到不顾一切,他根本不会在意是否伤害到玛格丽特,他只想得到他想要的一切。玛格丽特无法再忍受他的欺压,在女儿和朋友的鼓励下,她将沃尔特告上法庭。
最后她胜诉了,恢复了名誉,也拥有了自己作品的署名权。
沃尔特不接受法庭的宣判结果,他不肯接受自己的失败,坚持自己才是真正的画家,此后他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2000年去世。沃尔特这一辈子,从来就没有画过自己的一幅作品,他是一个骗子,最可悲的是他连自己都骗。
幸运的是玛格丽特经历了前半生的痛苦折磨,在人生的下半场获得了幸福,她找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并且再次结婚。
玛格丽特在夏威夷生活了很多年后,搬回了旧金山,她每天坚持画画,不断出版自己的作品。

早年的生活坎坷,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被关在画室很多年,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人生的最后,她还是迎来了不一样的人生局面。
她用画笔,画出了自己精彩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