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姐不必如母

来源: 2021-04-05 20:09:13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长姐不必如母,24岁的姐姐有义务抚养6岁的弟弟吗?

遇言姐 遇言不止 2021-04-05
 
举镜子的女孩 (cover: 张子枫)七点水 - 歌曲合辑

 

做一个不肯为血缘牺牲自我的女性,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绝。

 

——遇言姐

 

 

电影《我的姐姐》从上映就争议不断,豆瓣评分也从7.9一路跌到7.4。

 

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的24岁姐姐,在父母亡故后如何安排6岁的弟弟,自己抚养还是送去领养,构成了全剧最大的矛盾。

 

电影上映后引发了一些负面评论。

 

虽然都是对电影情节不满,但各自站的角度又不一样。

 

网上声音多是指责这部电影是对女性的道德绑架,坚持张子枫饰演的姐姐不该抚养失去双亲的弟弟。

 

网下的声音么,随便问个长辈,他们的反应都跟电影里的七大姑八大舅一样,觉得这个姐姐太绝情了,自己的亲弟弟咋能不管。

 

 

《我的姐姐》的导演殷若昕和编剧游晓颖,都是86年出生的年轻姑娘,也是在中戏读戏剧文学本科时的室友。

 

从两位主创的年龄、教育、成长背景来看,她们不可能去拍一部姐道出来。

 

就像导演和编剧自己说的:“创作不是说拍一个爽剧就完了,我们不是教女性应该怎么生活。我们一直强调支持,而不是支配。告诉女性应该怎么做,是不公平的。”

 

▲《我的姐姐》的导演殷若昕和编剧游晓颖,是在中戏读书时的闺蜜

 

遇言姐周末去看了《我的姐姐》。

 

电影院里80%的观众都是女孩子,时不时可以听到身边传来抽泣声,可见大家对“姐姐”的人生是多么感同身受。

 

遇言姐自己也是姐姐。

 

虽然出生在北京的教师家庭,家中没有明显区别对待儿女,但我仍然对隐性重男轻女环境下,“姐姐”们的生存环境感到深深共情。

 

 

 

 

长姐不必如母,女性可以“反骨”

 

《我的姐姐》,原话题来自2013年时天涯上的一个热帖。

 

这个挑动痛点的疑似写手帖,在遇言姐看来是十分过激的。

 

比如,原帖作者说自己享受独生女的身份,反对父母在自己上大学后生二胎。

 

(遇言姐说,生不生二胎,是父母的权利,子女不该干涉)

 

比如,原帖作者坚决不跟弟弟分享父母的财产,卖掉老家的房子用作自己新房的首付。

 

(遇言姐说,虽然老家的房产在姐姐名下,但道义上遗产应该子女平分)

 

比如,原帖作者眼看1岁的弟弟包了一天的脏尿片,坚决事不关己,由他一身屎尿。

 

(遇言姐说,这个已经属于没人性了,就算是面对捡到的弃婴,也不带这么冷漠的)

 

那篇帖子的最后,作者把弟弟送给一对农村夫妇,并且表示以后不会有任何往来。

 

她自己用卖遗产房的钱付了北京一套公寓的首付,找了不错的老公,过着快乐的日子。

 

她抱怨因为弟弟的存在,非独的自己不能生二胎(当时还没全面开放二胎)。

 

看到这儿,这个原帖已经跟性别议题没有太大关系了,只能说原作者根本就是一个冷血自私的人。

 

 

原文真实性存疑,很可能是写手,遇言姐也就不多评论了。

 

《我的姐姐》对原帖进行了改编。

 

修整后的故事没有那么偏激,姐姐虽刚烈但不失恻隐之心,丝丝缕缕的细节更贴合现实,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是复杂的。

 

一对二胎夫妻因车祸去世,遗下两个并不亲近的子女。

 

24岁的大女儿,6岁的小儿子。

 

做护士的大女儿安然回家处理后事,被迫与素未谋面的弟弟安子恒共处。

 

亲戚们各怀心思,觉得安然理所应当抚养自己的弟弟,并要求她把遗产房过户到弟弟名下。

 

他们反复说的那句话是:长姐如母。

 

 

 

而沉默但坚毅的安然决绝地表示:“我要养他我这辈子就完了。”

 

要把房子卖掉考研去北京,把弟弟送给条件好的家庭。

 

她的回答直截了当——

 

“我也会有我的生活,我将来要结婚生子,我负担不了你。”

 

 

除了“负担不了”这个现实原因,安然对弟弟的排斥,还来自从小到大,自己因为女性身份而被打压的积怨。

 

独生子女政策让8090后的城市女孩享受了30来年的平等红利。

 

但并不意味着家长们骨子里的重男轻女思想改变了。

 

一旦放开生育政策,一旦有机会查性别,人们还是想要生男孩。

 

安然小时候是独生女,但一出生就遭到嫌弃。

 

为着再要一个生育指标,爸妈让她装小儿麻痹症。

 

倔强的姐姐因为不肯配合演戏,被办公人员识破了父母的伎俩,也招来父亲的一顿暴打。

 

同样的情节在《我爱我家》中也出现过。

 

和平琢磨着生二胎,让圆圆装半身不遂,不料被上门的计生人员撞见没病正常的孩子。

 

这个桥段当年看着好笑,如今想起来很不是滋味。

 

 

高考时,安然报的是北京一所医学院的临床专业,父母私自将志愿改成了省内的护理专业。

 

理由是女孩子没必要读很多书,应该早点出来工作挣钱,留在省内方便照顾娘家。

 

安然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自己挣的。

 

在医院工作的她,眼见一个个拼死都要生男孩的家庭,内心愤恨而厌恶。

 

这更加坚定了她要去北京的想法。

 

 

谁知一场车祸打乱了安然的计划。

 

父母过世后,她又被拽回自己的宿命,不得不面对不熟的弟弟。

 

作为成都城里人,安然的父母还不至于虐待女儿。

 

但是安然一直对父母的爱感到犹疑。

 

在她的潜意识中,父母似乎是关心自己的,但似乎又想要淹死自己。

 

她不确定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否真的存在过。

 

 

 
 

话说,遇言姐见过不少独生女儿,也都有着同样的心理纠结。

 

长大后的她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不得已——因为家中没有男孩,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只好认了。

 

有的父母对女儿说:如果家里有男孩的话,哪还能这样惯着你。

 

有的父母对女儿说:你的堂哥,终归是咱们家的男孩。

 

有的父母对女儿说:一个女孩子,上不了大学就算了。

 

这些一言半语像一根根的毛刺,让女儿对父母的信任打了折扣。

 

更普遍的是,很多生了女儿的家庭,因为默认女方不需要准备婚房,从而没了奋斗目标,导致在地产投资方面错过时机,后来追悔莫及。

 

 

返回来接着说《我的姐姐》这部电影。

 

在安然与弟弟的相处中,她发现弟弟的家庭地位与自己全然不同。

 

弟弟出生就得到了父母最炙热的爱。

 

父亲会打女儿,但从不打儿子。

 

家里的墙上挂满了弟弟的奖状,墙上的全家福里是父母和儿子,父母手机里只有小儿子的照片。

 

而弟弟继承了父亲的价值观,小小年纪张口就是:爸爸说家里的东西都是我的。

 

 

另一种让安然感到窒息,想要逃离原生家庭,逃去大城市的原因,来自亲戚们的女德说教。

 

姑姑见到安然的第一句话是:你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把你的弟弟好好养大!

 

长姐如母,长嫂如母,这是前现代社会的伦理共识。

 

姑姑本人也是一个自我牺牲的姐姐。

 

年轻时考上师范俄语系的姑姑,要为考上中专的安然爸爸让路。因为安然的奶奶说:“当然要紧着弟弟。”

 

跑去俄罗斯做生意的姑姑,因为娘家一声召唤,就要跑回来帮弟弟带孩子。因为安然的奶奶说:“你不照顾弟弟谁照顾。”

 

从小就被灌输长姐要多担待的思想,姑姑认为女性的奉献是理所当然的,照顾弟弟是姐姐们与生俱来的责任。

 

当姑姑对自己带大的侄女安然言传身教,让她把房子让给“以后要立门户”的弟弟时,一个群体意识的受害者,变成群体意识的维护者,这个角色是令人同情的。

 

 

 

而对于安然这样的90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来说,她有能力构建独立的认知。

 

在电影中,安然反复地说:我要成为我自己,我要为自己而活。”

 

现代女性对命运的把控,对环境的敏感,不仅仅是针对原生家庭。

 

相处了5年的医生男友,除了安于现状没大毛病。

 

但安然感受到男友的妈宝气质后,尤其是听到未来婆婆那句“我家孙子很金贵的, 婴儿床都准备好了”,最终选择分手。

 

 
 
 

 

 

即便安然最后决定抚养弟弟,也不是因为“长姐如母”的古训。

 

就像导演说的——

 

“安然是一个强者,她不会像姑妈那样走老路。因为新的和旧的,已经不再在一个套子里了。”

 

 

 

 

在家庭中地位高,在社会上地位低

造就了底层男性的悲剧

 

拍摄一个“反骨”姐姐的主题,看得出剧组是小心翼翼的。

 

我们都知道,在性别这个议题上,现实比电影残忍。

 

《我的姐姐》电影背景是编剧游晓颖的老家成都。

 

但其实,成都远算不上性别问题的重灾区。

 

90后人口性别比例最失衡的省份是江西,男女比例达到120.8:100,全国农村3000万剩男已经是无解的问题。

 

感谢大时代让底层女孩也有重建三观的能力, 也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在知乎上,在豆瓣上,很多姐姐们诉说自己如何努力去到大城市,宁可去电子厂打工,过自由的单身生活,也不要回乡嫁给令人厌恶的农村妈宝男,收夫家的彩礼补贴娘家,帮弟弟攒钱买房娶媳妇。

 

 

在知乎上,一个包邮地区的85后农村女孩用上万字记录下了自己家中两姐一弟(其实是三姐一弟,  三女儿被送人了)的生活,获得了1800条留言。

 

长篇触目惊心的文字中包括——

 

女孩子只要生下来了,且不缺吃穿地养大了,在农村里就不算重男轻女。

 

从5岁起干农活做家务带弟弟,农村的姐姐们都是这样生活的。男孩有不用做家务活的特权,谁家的男孩会当女孩使唤呢?

 

过节家里煮三个鸡蛋。两个姐姐分一个,弟弟自己吃两个,他还觉得委屈,觉得另外一个鸡蛋也该是自己的。

 

两个姐姐一个高二辍学,一个自己力争报了个中专。

 

弟弟上的是县里的私立,母亲还租了个房子陪读。

 

如今辍学打工的姐姐年薪10万,过着远离原生家庭的单身生活,但是老家的亲戚默认她的所有财产要留给侄子。

 

更可悲的是举全家之力养育的儿子,独享了全部的偏爱,花光了家里的资源,学啥啥不会,干啥啥不成,自私又无能,毫无责任感。

 

而且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占到了什么便宜,对于自己踩着姐姐得到的一切理所当然。

 

而父母和弟弟都认为家里对三个孩子很公平,两个姐姐要和弟弟一起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

 

 

 

《我的姐姐》中,留了一丝人性的温暖,后半段的弟弟很可爱。

 

但在真实的世界中,一个被重男轻女家庭养育出的男孩八成是眼高手低的失败者。

 

遇言姐自己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家庭。

 

女孩很小就知道自己一无所有,连块宅基地都分不到,于是很努力地为走出去而打拼,读书、工作都甩男孩一条街。

 

弟弟从小占据全部家庭资源,到了社会上没人再惯着他了。没有学识技能,又不肯卖体力,最后变成吸烟打牌的底层巨婴, 如同电影中泡在麻将馆的舅舅。

 

在家庭中的地位高,在社会上的地位低,在家庭中无耻攫取,在社会上无能为力,也就造就了底层男性的悲剧。

 

 

看完《我的姐姐》,遇言姐只觉得——

 

虽然这部电影讲的是女性故事,但最应该了解这个议题的观众,是男性。

 

在东亚的男权社会中,但凡是有姐弟的家庭,弟弟多少都在剥削姐姐的基础上,享受了性别优惠。

 

在这种文化中,“姐姐”是一道绵延几代的伤疤,每个家庭都欠姐姐一个道歉。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贵姐是十几岁就在纱厂打工供两个弟弟读书的港式姐姐。

 

 

《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的母亲是放弃了做老师的梦想在工厂踩缝纫机供养兄弟的韩国姐姐。

 

 

如今,这些被牺牲掉的姐姐们还被安上了一个侮辱性的外号——扶弟魔。

 

金智英出生在两姐一弟的家庭中,虽然没有虐待女儿,但家中最好的东西是属于弟弟的,就连买面包也要迁就弟弟的口味。

 

而弟弟作为受益者,完全感受不到不公,在长大后才懂得反思,并对姐姐们心怀内疚。

 

 

到了安然这里,她无愧地对弟弟说出:我的生命不只有你一个人,我不能再为你牺牲更多了。

 

 

做一个不肯为血缘牺牲自我的女性,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绝。

 

拍摄一个“不孝“、”不义”、“不从”,敢于切断亲情绑架狠心放下母性属性拒绝含辛茹苦的姐姐,是女性才会想到的视角。

 

《我的姐姐》把这些约定俗成,但对女性并不公平的陈规,拿出来重新审视,是有价值的尝试。

 

《我的姐姐》最后以姐姐和弟弟一起踢球而结束,留下开放式的结局。

 

但就如导演说的,安然是一个新女性,不会走姑妈的老路。

 

然而遇言姐仍然认为,应该有更多的男性来看看这部电影。

 

上至认为女性地位比男人高的高晓松式高知,下至把彩礼问题归咎于女性拜金的普通男性,更应该做出一些思考,更应该做出一点改变。

 

可事实是,观影中被触动抽泣的全是女性。

 

而在现实中,更很少有男性肯承认,生而为男,自己欠姐姐一句抱歉。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

 

 

它将会刷爆你的朋友圈

朵夫 局外人看电影 2021-04-01

 

 
 
很少有一部国产片,像《我的姐姐》这样,上映之前,许多观众就对它的结局产生了具有强烈偏向性的期待。
 
在豆瓣短评中,很多看过预告片的观众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希望最后不要是大团圆结局——姐姐为了照顾弟弟,牺牲自我的追求。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反映了观众们看腻了家庭片,不管矛盾多么激烈,最后总是大团圆的俗套剧情。
 
而且,它也反映了现实中:
 
大家都受够了,女性总是成为要做出牺牲的那一个。
 
为了弟弟读书,姐姐主动放弃学业;为了照顾家庭,妻子牺牲事业……
 
所以,大家才这么期待《我的姐姐》能给出不同的答案。
 
 
这是一部聚焦女性困境,讲述在家庭羁绊和个人追求的矛盾中,女性如何抉择的电影。
 
故事开头的设定很简单:
 
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已经大学毕业,在医院当护士。
 
突然,意外来临,父母因为车祸双双去世,留下一个只有6岁的弟弟。
 
摆在姐姐面前的,是一个具有伦理困境的选择:
 
是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考研到北京,当医生?
 
还是为了抚养弟弟,放弃自己的追求?
 
刚开始,姐姐的选择是很坚决的:
 
拒绝抚养弟弟,为他找一个寄养家庭,然后,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
 
 
因为,逃离这个城市和父母,一直是她的执念。
 
从小,父母就对没生出一个儿子,耿耿于怀。
 
爸爸甚至试图让她假装残疾,来生一个二胎。
 
 
还因为她不小心漏馅,暴打了她一顿。
 
 
终于等到开放二胎,父母就生了一个弟弟。
 
从此,她在家里越来越不受关注。父母的手机里,永远只有弟弟的照片。
 
高考填志愿,她原本填报了北京的学校和临床医学专业。
 
但父母为了让她离家近,更好地照顾弟弟,偷偷帮她改成了成都本地学校的护理专业。
 
这些“操作”,以及背后的观念,对我们来说,都太过熟悉了。
 
尽管“女儿也是传后人”的理念宣传了这么多年,但在许多人心里,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所以,在电影里,考到北京,是姐姐摆脱家庭束缚,追求自我最好的方式。
 
但这个她离家之后才出生,面都没见过几次的弟弟,现在却成了她梦想最大的阻碍。
 
 
所有的亲戚,都觉得抚养弟弟,是她理所当然的责任。
 
连那个本来最该理解她的姑妈,也坚决反对她。
 
在这个电影里,除了姐姐,姑妈是最有意思的女性角色。
 
她和姐姐仿佛是一对镜像,展现了两代女性在面对性别不平等时,做出的不同选择。
 
姑妈是上一辈女性的典型,为了家庭,总是一次次地牺牲自我。
 
上学时,为了弟弟,她放弃学业。
 
工作以后,又为了照顾弟弟刚出生的女儿,放弃去俄罗斯做生意的梦想。
 
 
原本,这些牺牲是在家庭的要求下,被动做出的。
 
但长年以往,她把这套“女性就该为家庭牺牲自我”的观念逐渐内化,变成了自己的“信仰”。
 
而后,再把这个“信仰”传递给下一代女性。
 
在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太多这样的女性形象了。
 
她们本来也是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但长年的“驯化”,把她们塑造成了这套体制和观念的拥护者。
 
到头来,我们发现,“迫害”女性的,往往就是同为受害者的女性。
 
正如电影里,当初要求姑妈辍学,照顾弟弟的,也正是她的母亲。
 
这样代代相传,男尊女卑的观念屹立不倒。
 
Image
 
但是,这样的传统,却在现代社会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电影中的姐姐,正是一个勇敢的反抗者。
 
这样的勇敢,让她看上去,显得有一点无情。
 
因为在她眼中,弟弟就像是给她带来伤害的那个家庭的化身。
 
正因为他是弟弟,父母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
 
而现在,弟弟又成了阻碍她实现梦想的绊脚石。
 
所以,一开始,她对弟弟显得过于冷酷。
 
 
这部电影难得的地方在于,虽然它讲述的是女性对自身困境的反抗。
 
但它并没有因此把人物标签化,也没有被题绑架,像那些所谓“大女主”的爽片那样,一路反抗到底。
 
相反的,它讲述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故事。
 
电影细腻地刻画了人物之间情感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姐弟之间“从无到有”的感情,真实而感人。
 
开始时,姐姐只想着摆脱弟弟,弟弟也讨厌姐姐,还冲她吐口水。
 
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姐弟间慢慢产生了感情。
 
一次弟弟受伤,姐姐焦急地送他去医院。回家路上,弟弟撒娇,让姐姐背他。
 
第一次亲密的肢体接触,成了姐弟之间打破坚冰的时刻。
 
原本充满怨气的姐姐,终于发现,这个弟弟,原来只是一个还需要人照顾的孩子而已。
 
在这样一个孩子面前,有哪一个姐姐能不产生怜爱之心呢?
 
至于父母的偏心和重男轻女,又何尝是弟弟的错呢?
 
 
电影中,姐弟之间日常暖心的互动,也十分动人。
 
 
弟弟睡着时,姐姐不经意地摸起了他的眉毛,因为她发现,原来他们长得很像。
 
而姐姐睡着时,弟弟也做了同样的动作。
 
和男朋友吵架时,情急之下,姐姐也冲他吐了口水。
 
这些骨子里的相似之处,是姐姐不能摆脱,也无需摆脱的。
 
而弟弟对她的依恋,更让她越来越不能轻易离开。
 
这也让她的反抗和抉择,变得更加艰难。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让这部关注女性困境的电影,显得不够纯粹,不够立场鲜明。
 
但我想,正是因为电影有把姐姐塑造成一个从一而终的“斗士”。
 
而是细腻地刻画了姐姐因为爱的羁绊而产生的纠结,才让电影所要突出的女性困境,显得更加真实而复杂。
 
因为,现实生活从来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要么反抗,要么屈服。
 
每一个具体的决定,往往都参杂着各式各样理念与情感的纠葛。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张子枫的演技,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在片中,她从开始的反抗者,到最后逐渐与自我和解,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前后情感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
 
从张子枫的表演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些情感的张力。
 
而且,同时与朱媛媛(饰演姑妈)这样的老戏骨,和片中的弟弟这样的小演员搭戏,都显得游刃有余,真是不简单。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更难得的地方是,它没有为了合理化女性的反抗,或是讨好女性观众,而故意丑化男性的形象。
 
相反,电影还花了相当多篇幅,塑造了一个非常立体,让人又爱又恨的男性——肖央饰演的舅舅。
 
虽然他好赌、贪财,一开始就盘算着分外甥女的赔偿款、卖房款。
 
但他又是一个让人恨不起来的角色,而且,还有一点可爱。
 
为了接近和前妻生的女儿,他可以放下面子,混在一堆老头老太太中跳舞。
 
 
他也总能和外甥女像个朋友一样地喝酒聊天,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成年人看待。
 
而不是像那些长辈一样,总是用一大堆说教,来试图安排她的生活。
 
说到这,真得佩服一下编剧游晓颖的笔力。
 
在她的笔下,没有一个标签化的角色,全是那些非常世俗,又让人觉得非常可信的人物形象。
 
而正是通过舅舅这个角色,这部电影对性别不平等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变得更加深刻。
 
它让我们看到了,性别不平等并不是简单的男女对立。
 
实际上,不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有可能成为男女不平等的牺牲品。
 
片中的舅舅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因为家人从小到大无条件的溺爱,导致他最终一无所长,一事无成。
 
 
顺便一提,肖央在这个电影中的表现也是浑然天成。
 
把这个看上去混不吝,但情感内敛,本性善良的舅舅,演得活灵活现。
 
 
电影里,经历了种种纠结,姑妈终于被姐姐说服,鼓励她走出自己的路。
 
但为了成全姐姐去北京的梦想,弟弟竟然主动找到了合适的寄养家庭。
 
可是,对方却有一个条件:以后姐姐再也不能见弟弟了。
 
姐姐最后会如何选择?
 
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而是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或许有观众会觉得这是一个缺憾,希望导演给出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结局。
 
也许,也有观众会希望,姐姐能反抗到底,拒绝抚养弟弟。
 
但导演没有选其中任何一种,而是给观众留下了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拥有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完全可能得到不一样的感受
 
而且,我们关注女性困境,希望女性获得更多平等的权益,不正是希望每个女性都能拥有自由做出选择的权利吗?
 
不论片中的姐姐会怎么选,不论现实中千千万万的女性,在面对类似的处境时会怎么选,都应该得到尊重与支持。
 
所以,我认为,对这部片来说,不提供答案的结局,恰恰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