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工业崛起背后

来源: 2020-10-30 21:00:38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转帖]苏联工业崛起背后

 

苏联工业崛起背后:外部力量为主导,78%的技术援助源于美、德

    苏联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借助西方的力量,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位的工业强国。

    但是这场师承资本主义的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也给苏联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有人将苏联的解体也归咎于于它。

    那么,苏联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一、起点——双方的需求1.帝俄的遗留

    俄罗斯帝国也进行过工业革命,大约的起始时间是19世纪30年代—80年代,跨越约50年的时间,这次工业革命具有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发展大工业、国家干预高速推进的特点。

    帝俄的工业革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虽然19世纪初就生产出了第一台蒸汽机和织布机,但是较高的生产成本严重影响了机器的推广,直到19世纪30年代,纺织业逐渐进入工业化,才倒逼帝俄的装备制造业开始创新发展,开始迈出工业革命的步伐。

    经过这场工业革命,帝俄的装备制造业、冶金业、煤炭业和石油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受贸易发展的影响,还修建了大量的铁路,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了。

    然而,此时的帝俄仍然是一个发展不充分的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工业"国家。

    2.苏联的危机

    十月革命之后,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此时的世界形势并不容乐观。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发展不平衡的危机中,他们企图通过发起一次新的世界大战来缓解国内矛盾,并瞄准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在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的挑唆下,英德法等国结成了反苏联盟;

    反苏联盟在中东铁路的冲突中,企图利用中国的力量打击苏联;

    法国外交部长倡导建立欧洲联邦同盟,美国也开始散发支持欧盟成立的方法备忘录,很显然美国并没有发给苏联,因为这个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与苏联对抗。

    于是此时的苏联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么坐以待毙,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下走向灭亡,要么限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集全国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外敌对抗。

    

    3.西方的灾难

    1929-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

    在这场危机的影响下,他们的工厂大量的破产倒闭,国民生产总值不增反降,工业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额也普遍下降,失业率飙升。

    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原本秩序井然的西方社会发生变化,各国国内的社会情况变得非常复杂。

    各种政治势力都企图在混乱中扩大自己的利益,导致各国局势的不稳定,而经济的下滑又加剧了一战战争债务的矛盾。

    各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展开对市场和原料的争夺战。

    这样一来,国际格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本的平衡被打破了。

    面对经济危机引起的新情况和新矛盾,当时的世界大国美国在稳定国内情势的同时,还需要缓和与其他国家日趋紧张的关系,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的外交策略,决定与苏联建立正常化关系。

    而英国、德国也开始改变对苏联的看法,相继与苏联恢复邦交,着手修复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推进——互相的利用1.苏联的主动引进

    斯大林时期,随着苏联经济的全面恢复和西方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出现,双方的关系得到缓和,苏联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20亿卢布的贷款,并以签订技术援助协议的方式引进他们的先进设备。

    只1929年,苏联就签订了七十多个技术援助协议,其中与美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签订的协议数量占78%。

    这些协议的签订促进了苏联骨干企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发展。

    

    十月革命胜利后,原本领导武装斗争的革命干部们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缺少经济建设的管理经验使他们无法促进工业化进程的顺利开展。

    针对农民对机器运行掌握不到位,主管经济发展的干部对技术漠视,对工业化进程造成严重阻碍的情况,苏联领导人逐渐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直接招聘外国技术人员壮大科研队伍,对科技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斯大林又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派遣人员到国外企业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渐扭转了国内企业管理落后的局面。

    2.西方的被动输出

    经济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受重创,他们迫切需要向国外寻求销售市场、输出商品,尤其是此时的德国,作为一战后与苏联同时受到西方排斥的国家,德国开始与苏联搞好关系,向苏联提供了三亿马克的机器设备。

    而后美国也与苏联建交,有1700余家公司与苏联签订供货合同。据统计,1930年,苏联执行的103个技术援助协议中,约有84个是和德国、美国签订的。

    由于经济危机使西方经济空前萧条,大量的技术人员在本国失业,无奈之下只能前往苏联寻找出路。

    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籍专家有379人,1932年,外籍专家有达到了2万余人,这些专家主要来自于德国、美国、英国等。

    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德国,人数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其次是美国,约有1700余人。

    经济危机发生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苏联采取金融封锁策略,几乎阻断了苏联吸收外资的道路。

    危机发生后,英国率先对苏联实行信用保证制度。

    德国向苏联提供了利率仅为6%的5年期财政贷款,意大利、瑞典、丹麦、挪威也都提供了国家担保的贷款,这为苏联工业化的进程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影响——一把双刃剑苏联工业化进程慢慢地将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让社会主义经济占据绝对优势,逐步脱离对西方国家的依赖。

    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工业的进程异常迅速,农业的发展却逐步处于了落后状态,这也对以后的社会变化留下了隐患。

    苏联在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重工业的发展就实现了240%的增长,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下降了18%、美国下降了42%,从这一明显的对比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成果是巨大的,它完成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大推动了重工业,尤其是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工业门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它的现代化建筑工业建立了雏形、煤炭工业、焦炭工业、石油产业、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农机制造业都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工业体系门类齐全,只靠国内生产的机器设备就已经可以满足自身需求,彻底摆脱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依赖。

    苏联在工业化发展推进中,出现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问题。重工业的增速一度达到21%,轻工业紧随其后,增速为14%,而农业增速仅仅为2%,这种产业结构的畸形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虽然,苏联的工业化进程采取了计划发展,为了高速的发展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发展类型毕竟还是粗放型,片面的强调数据增长、设备的保养储存不当、生产的工业产品质量不高,这些都致使当时的投入远远大于产出,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总之,苏联政府抓住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采取了积极政策,从西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大大增强了国力,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虽然苏联于1991年解体,但是它的核心国家俄罗斯至今仍然是世界强国之一,可见苏联工业化进程的积极影响。

    而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得到的最大"帮助"来自于德国和美国。

    这个时期的巨大发展,为二战期间苏联有效地抵御住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并取得最终胜利,以及战后直至目前的美苏(美俄)争霸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敌到友又到敌,也不能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