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

来源: 2020-09-22 20:34:5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你以为我的日子好过么?”鬼说

 

 

2020年09月02日
 
今天是中元节,根据《道经》中的记载,这是亡灵一年一度获准回到阳间探亲的日子。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人们通过祭祀祖先祈求庇佑。
“鬼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国人大多在童年时代就知道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鬼界大V”,它们在文学作品或民间流传的骇人形象,也成为大众行为约束的最初来源。
 
可是鬼真的都是这个样子吗?
 
在《见鬼》一书中,作者拆解了古代志怪集中的小故事,编述成《鬼世界的九十五条论纲》,在这些文字里,那些原本阴森吓人的大怪小鬼,也变成了各怀心事的憨直模样,会为了蹭吃蹭喝、生老病死而烦恼。 人间居不易, 鬼的日子看起来也好不到哪去。 在相信幽冥的世界里,他们甚至认为人类每天都生活在人鬼杂处的天地间。以下节选的几个章节, 帮助大家淡定面对“百鬼夜行”的今天,如果晚上下了地铁看到上来搭讪的小鬼,也能多几份谈资。
 
01 鬼会生病吗?
 
虽然儒家说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但追求生命的不朽,始终是人类最执着的愿望。抱歉得很,那个世界辜负了他们的期待,因为鬼也是有生老病死的。
 
纪晓岚就认为鬼是会死的,他说:“鬼,人之余气也。气以渐而消,故《左传》称新鬼大,故鬼小。世有见鬼者,而不闻见羲轩以上鬼,消已尽也。”本来《左传》中的新鬼大、故鬼小是指祭祀中地位的高低。到纪晓岚这里就演化成身材的大小,“故鬼小”成了鬼慢慢消散的证据;见不到伏羲、黄帝时期的鬼,也成了鬼会死的证据。在《庸庵笔记》“旧鬼玩月”的故事中,那些上了年纪的故鬼“须眉皓白,而长不满三尺”,说得更加直白了。
 
鬼既然会死,也会生病。而且麻烦的是,由于冥府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生了病还得跨界到阳间来请医生。
 
南朝时杭州一带有位名医徐秋夫,在当地声名显赫。有天晚上,他听到外面半空中有痛苦的呻吟声,出门对着发声处张望,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见,就问:“你是鬼吗?哪里不舒服?是缺衣少食吗?如果生了病,要赶紧治啊!”
 
那位无形的鬼说:“我是东阳人,生前是个科级干部。因为腰痛而死,现在阴间的湖北做小官。不过,虽然做了鬼,这病根还在,苦不堪言。听说您是名医,专门从湖北过来挂个专家门诊的号。”徐大夫说:“可是我连你的鬼影子都看不到,怎么治?”
 
腰痛鬼说:“这好办,您扎个茅草人,扎得精细点,按照真实的穴位扎针就行。扎完针,把茅草人扔到河里就行。”徐大夫照办了,像模像样地在茅草人上扎针,还准备了一些祭品,派人一起扔到河里。当晚,病鬼托梦给他,说徐大夫真是白衣天使,不仅针到病除,还照顾患者的饮食。恨不得在梦里就送面锦旗给他。(《续齐谐记》)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首先,人的病痛是会带到阴间的,即使不致命,其痛苦也毫无差别;其次,给鬼治病可以采用近似巫术的做法,通过给茅草人针灸来治病,遵循的是巫术中的相似律原则。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是在大夫不能去阴间出诊的情况下的处理办法。
 
唐文宗大和五年,湖北天门一带有位名医王超,擅长针灸,号称针神。有一天中午忽然暴病而死,第二天又复活了。王神医说,自己被召到阴间去出诊了。当时有冥吏领着自己到了一座王宫。见一位长者躺在床上,左胳膊上有一个大如杯口的囊肿。长者命王神医诊治。王神医取出针来,挑去囊肿,很轻松地就治好了,然后就被放回还阳。(《酉阳杂俎》续集卷一)
 
这位高官显然比上一位小官的病要轻,但是由于他的级别高,就能够请医生跨界出诊,而无须上门求医。即使在阴间,医疗体制也是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的。
 
无论官位高低,病痛是无法避免的。不过,对鬼来说,有些病患却是由阳间造成的,且不无滑稽。
 
宋真宗年间,枢密使盛度病死,可是四肢还有余温,家人也不敢收殓。过了一天,盛枢密使又活了过来。告诉家人,自己是被勾魂使者误抓的。到了阎王殿,发现该死的是另一位同名者,于是就被放回来了。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太祖、太宗时期的宰相沈义伦,老宰相见到盛度很高兴,说,你回去给我家里人捎句话,我在这边一切都好,就是“颇为汗脚袜所苦”。
 
盛度还阳后,病渐渐好了,就去沈家传话。可是沈家后人无论如何也不明白“汗脚袜”是什么意思。后来在收拾老宰相的灵位时,赫然发现灵牌架子上有一只臭袜子。追问之下,才得知是守灵的老兵无意中把袜子扔在这里,后来忘了拿走,导致那边的老宰相一直受脚臭之苦。(《括异志》卷二“盛枢密”)
 
不仅是鬼,还有那些成精的妖怪,也同样无法摆脱病痛之苦。此类故事甚多,《聊斋志异》卷十三的“二班”,说的就是名医给虎精治病的故事。至于狐狸精,都能给人生孩子了,患上产后抑郁症这样的精神类疾病也是很有可能的。
 
02 鬼如何在人间骗吃骗喝?
 
农历七月十五,佛教有盂兰盆会,道教为中元节,都是为那个世界的成员办的饕餮盛宴。《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仙。”可见,至少在南北朝时期,佛道对此已基本达成一致了。
 
不过,一顿大餐不能代替日常的饮食,祖先鬼还好,有子孙后代经常祭拜,得享血食。但对很多孤魂野鬼来说,一年中只有这一天有机会大吃一顿,其余时间要么饿着,要么到处打秋风。虽然鬼的抗饥能力相当强,可是四处觅食也是必需的功课。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各色的饭馆周围逡巡,与阳间的人类争食。比如,早上早点铺笼屉里热气腾腾的馒头、肉包、豆包,可能会引来饿鬼。只不过,饿鬼抢包子吃,吃法与人不同,他们享用的是“馨香”,也就是食物的香味。刚揭开笼屉时,如果看见包子自行扭动,而且一边动一边逐渐缩小,那一定是饿鬼来了。一个如碗大的肉包,顷刻间会变得像核桃那么小,而且吃起来像咀嚼面筋,包子的“精华尽去”。破解之法也有,在揭开笼屉的同时用红笔在包子上点一下就行,不过,如果只有一人点,那还是“不能胜群鬼之抢也”。(《子不语》卷二十二)
 
有文化的鬼则会更精细一些,只不过,文化程度却成了硬伤。清代有一秀才,赶考途中在河南陈留的一个村子借宿。傍晚时分,在村外散步,忽然遇到一人跟他打招呼。那人张口就说:我是汉代的蔡邕,已死去多年了(蔡邕为陈留人)。不过您别害怕,我不会害您的,只是想请您帮个忙。我的墓虽然在这里,但后人早已失散,“享祀多缺”。以我的身份,怎么瞧得上村里那些俗人呢?不愿像其他没教养的饿鬼那样求食,所以只能饥一顿、饱一顿的。我看阁下这么有学问、气质,所以冒昧打扰,希望“明日赐一野祭”。 秀才没想到竟然遇到大名鼎鼎的蔡邕,喜出望外,满口答应。两人就攀谈起来,秀才问起汉末的那些史事,那位解说一番,可是听上去都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那些故事。秀才有点怀疑了,再问对方的生平,更加有趣了,基本是高明《琵琶记》的情节,比如自己中了状元,被牛丞相逼婚,然后如何与原配妻子团圆之类。
 
秀才听到这里,心里清楚得很了,笑着对那位说:我手里的钱也不多,实在无力给你弄顿大餐,不过有一句话想叮嘱你,此后要想假冒蔡邕,还是先读读《汉书》《三国志》《蔡中郎集》,免得露馅,这样“于求食之道更近耳”。那位假冒的鬼听得面红耳赤,“跃起现鬼形去”。(《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四)
 
不管怎么说,这位冒牌鬼还知道剑走偏锋,选了很多人不太了解的蔡邕。在很多扶乩的故事中,有些冒牌鬼的口气更大,只会打油诗的也敢说自己是李白,分不清丘处机和吴承恩的,也敢说自己写了《西游记》。
 
无论人还是鬼,骗吃骗喝也要更敬业一点才好。
 
03 人鬼混杂的情况,至少在唐代就很普遍了
 
由于人鬼在形质上的差异,人很难长期在冥界生活,而鬼却能很好地融入人类社会。按照这个逻辑推演,混迹于阳间人类社会的鬼应该非常多。事实上,我们周围的鬼确实很多。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有鬼君引用过很多次的掠剩使的故事中,鬼是这么说的:“凡市人卖贩利息,皆有常数,过数得之为掠剩,吾得而掠有之。今人间如吾辈甚多。”(《稽神录》卷三“僧珉楚”)
 
“今人间如吾辈甚多”,已说明人鬼混杂的情况,至少在唐代就很普遍了。当然,这里说的混居于人类之中的鬼,其实是长期出差的掠剩使,严格说来,还不能算是移民。到了宋代,市民社会的发达,大批的鬼迁居阳间,人鬼杂处的局面蔚为可观:
 
南宋高干史忞离休后,回故乡临安盐桥定居(今杭州市下城区庆春路中河北路口的庆余亭)。他带着下属一起逛街,见到一个卖烤鸭的人竟是自己旧日雇用的厨子王立,不过这厨子在史忞做官时就死了,下葬都一年了。王立看见旧主,连忙上前请安,并端上一只烤鸭。史忞问:你身为鬼魂,怎么能光天化日之下在帝都乱窜?王立说:我这不算什么,如今临安城中,十分之三都是鬼(“以十分言之,三分皆我辈也”)。或扮成官员,或扮和尚、道士,或扮商贩,或扮失足妇女,每天与人来往,和平相处。
 
史忞又问:你这烤鸭是真的吗?
王立说:当然是真鸭,就在农贸市场买的,每天买十只活鸭,天不亮到作坊里就着炉火烤熟,然后卖掉。
天天如此,尚可糊口。不过,白天好过,晚上难熬。没地方住,只能睡在屠户的肉案下面,有时还要被狗追着到处逃。
史忞感慨不已,给了他两贯钱,让他找个安身之处。此后,王立常常给他送烤鸭。
 
时间久了,史忞觉得有点不对劲,我一大活人,每天跟鬼来往,莫不是将不久于人世?
王立就跟他说,您不用担心,您家里孩子的奶妈就是鬼。说着拿出两个小石子,“乞以淬火中,当知立言不妄”。
史忞不大相信,因为这个奶妈在他家已经生活了三十年,现在是六十多岁的老太了。
回到家后,他假装开玩笑地对老太说,外人传说你不是人,是鬼?老太大怒:是啊,六十多了,也该做鬼了。
虽然恼怒,却没有畏惧之色。正好有仆人在一旁熨衣服,史忞试着将小石子扔到熨斗的炭火里,果然就见老太的脸色变了,
身体像逐渐气化一样越来越淡,“如水墨中影”,然后就消散在空气中。(《夷坚丁志》卷四“王立爊鸭”)
 
 
这个故事对人鬼混居的生活描述得很细致,至少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他们的确是来自冥界的移民,并非出差公干。
二、他们遵循阳间的生活秩序,即使生活不如意,也不随意使用法力,入乡随俗,就像吴太伯来到吴越要断发文身一样。
三、他们可以长期在阳间生活而不被发现。
四、他们身份的暴露,往往是因为被同类说破。
 
不过,最令人震惊的是,杭州城中鬼的比例竟然高达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南宋时的杭州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生活便利,工作机会多,群鬼汇集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下面一个南宋的故事还是发生在杭州。
 
南宋孝宗年间,河北人王武功,在湖北武昌一带做官。他雇了一个十几岁的小仆人,名叫山童,这孩子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后来,王武功生了个儿子,又雇了贾氏为奶妈。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山童忽然不告而别,怎么也找不着了。当年冬天,王武功调任临安,在钱塘江边遇到了山童。山童请他到茶馆叙话,王武功说,你在我家里做得好好的,我待你也不薄,怎么不说一声就走了呢?山童说:不敢向您隐瞒,我其实是鬼,原本在您家里做事很安心。
 
可是您雇的奶妈贾氏也是鬼,她怕我泄露她的身份,对我百般构陷,我只能避开。您将来对她要提防着点。说着就告辞离开。王武功半信半疑地回到家中,正跟夫人说起此事,贾氏抱着孩子进来,向主人夸耀自己带孩子带得好,“以儿肥腴夸为己功”。王武功把孩子交给夫人抱着,转脸笑着对贾氏说,山童说你是鬼,这是真的吗?贾氏拍掌大骂:官人怎么能相信那个小王八蛋的话?一边骂一边走到厨房,众人跟着进来,只见贾氏如烟气一般,瞬间就消散了。(《夷坚志补》卷十六“王武功山童”)
 
这个故事中,虽然山童曾暗示贾氏可能对孩子不利,但多半是构陷,因为在山童离开的那段时间,孩子并未有什么异常,
反而养得肥肥胖胖的。很可能是鬼魂之间的矛盾导致互相揭发。两个故事都表明,鬼魂的身份被说破后,就立刻消散。
 
 
这种鬼移民到阳间,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情况,志怪作品中称作“生身活鬼”。
“生身活鬼”一般并无恶意,像《聊斋志异》卷八中的“吕无病”,甚至是贤妻的典范。
《夷坚志补》卷十六的女鬼“蔡五十三姐”,嫁为人妻之后,生了一男一女,自己掏钱让游手好闲的丈夫做生意,生活富裕。
可是遇到一个道士,运用法术说破她的身份,导致她“寂寞灭无迹”。
 
可以猜测一下,很可能在阴律的规定中,鬼移民到阳间是绝对的禁忌。
因为只要被说破,他们基本是以尸骨无存的方式湮灭,而在关于鬼的形质的记载中,身体的发散、消逝,往往意味着鬼的死亡。
也就是说,他们在阳间“寂寞灭无迹”,也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可以回到冥界,而是触发了阴律中的死刑判决。
而这一结局带来的遗憾是,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说明自己移民阳间的原因,他们是鬼魂史上的“失踪者”,随风而逝了。
 
本文节选自《见鬼》
作者: 有鬼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