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
群山中的一场“互联网扶贫实验”:贫与不贫,只隔一座山头

桂西北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大崇村,缓峭绵连的石峰群里,有一个叫龙布屯的洼地。8家贫困户放弃搬迁到县城,继续留在封闭洼地里求生求学。与此同时,随着群山顶上集装箱民宿的建造,一场互联网扶贫发展模式也在悄然尝试中。

小梅花在弄耀村小学读二年级,她每天带着上幼儿园的弟弟妹妹上下学。
8月29号,家在山外的蒙美成,拎着牛肉爬了2个多小时的山,才到达龙布屯的三舅蒙玉明家,这是蒙美成有生以来第三次来,前两次是参加大舅和二舅的葬礼。
桂西北这种高峰丛深,洼地密集的喀斯特地貌,在大崇村很明显。石山合围而成的是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封闭洼地,瑶语把洼地称为弄场,也叫屯,大崇村有32个自然屯。
这里也是广西缺水最严重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布努瑶,开山辟地,收集雨水,在深深的洼地里耕作。

峰丛和洼地的地貌,大崇村各个组分布其中。
蒙美成搭的车只到龙古,从龙古到龙布的3.3公里山路叫“十八弯”,司机不肯再上。
挡住龙布屯与外界联系的石山坡度倾角很大,远远望去,“十八弯”就像是匕首在石头上用力留下的十八道“之”字尖角划痕,没一点圆弧。
路还没硬化,破碎的石灰岩在烈日下有棱有角、热气腾腾、惨白冒烟。在今年十八弯修好之前,屯里的人进出只能靠崎岖的山路。

龙布屯过去进村的路仅有几条羊肠小道,2019年6月开建名为“十八弯”的进村公路。
蒙美成只得徒步盘到峰顶,经过一排正在安装的黄灰相间的集装箱民宿,再向下盘到底部的洼地,龙布屯就到了。
舅妈蒙凤秋喊了多次让她来看新盖的房子。在她印象里,龙布屯的之前的房子或者是木结构或者是泥瓦房,总之都是危房。

龙布屯地处山凹,目前有8户人家没有搬迁。
三舅蒙玉明家在龙布屯入口,新建房一层有160平米,用的都是水泥空心砖,像搭积木一样搭好结构后,直接就住人了。
没有墙面抹灰、批腻子一说,更没家具,睡觉都是床板往砌的墩子上一搁,看着就像烂尾。

龙布屯其中一户人家要靠攀爬一段乱石阶梯进到家里。
一层用的是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的7万元。按照广西的政策,蒙玉明还可以加盖二层部分,他借了4万块钱买好空心砖堆在了大门两侧。
龙布屯再往里,家家都在灰头土脸、奋蹄扬鞭、白天晚上地建房,把这块小小的洼地变成了工地,或者舞台。

龙布屯一户搬迁出去后,因不适应城里的生活,老人返回到屯里,继续种地为生,居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
“他们都不愿意去易地扶贫搬迁的县城集中安置点,搬去土地就没了,在这边还可以种点地养家糊口”,大崇村扶贫第一书记韦程宝说。
“十八弯”道路拓宽通车以后,屯里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建筑材料可以用车拉了,再不用马驮人扛。据说,这条路上曾经有马累得舍身跳崖。

丈夫外出打工,蒙艳桃带着3岁多的儿子蒙保臣在家里做饭。腾讯公司在屯里投入建设的旅游扶贫项目——集装箱客栈,使得蒙艳桃实现就近就业。
蒙美成知道三舅家不搬还有原因,因为孩子们,“搬到城里,怕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要比,人家有好吃的好穿的,自己没有,做父母的就很难过,孩子哭,自己也会哭”。
蒙玉明家16岁的花花、13岁的秀秀、7岁小梅花和10岁的小规成了主要劳动力。

随着通往龙布屯的十八弯道路修通,建筑材料可以通过车辆运到村里,村里大部分人家在都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建新房。
曾经家里有一匹马,后山地里的玉米都是靠马拉,不用孩子们背。后来马卖了,从此玉米要靠孩子们来背,花花100斤,秀秀60斤,小梅花30斤,爸爸可自豪了。
几十个玉米装在编织袋里,袋子用粗麻绳捆好,再勒在额头上背着走。单程1个半小时,走到半路,小梅花感觉脑袋要爆炸了,但仍然咬牙坚持背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她又跟着姐姐们去后山背玉米,连续背了三趟,回来说腰好痛。

蒙玉明的女儿蒙鲜秀(右)帮助邻居家修地基。
小规的任务是放羊,他五岁的时候看别人放羊,被山羊踢落的石头砸断右手小手指和大腿。因为粉碎严重小手指被截掉。
小规喜欢用玩具望远镜看垭口的天空,亮闪闪的飞机像蚊子一样掠过月亮,一天有十几架。

蒙建规在山上看羊,6岁的时候,他放羊时被山上一块滚落的巨石砸成重伤,大腿骨折,右手小拇指被碾碎。
花花因为年龄较大,经常被爸爸妈妈要求一起上山顶做工挣钱,给集装箱挖地基、回填地基、修客栈的主干道,她性格隐忍,心里不想去,嘴里也说不出来。
秀秀看着她上山,直掉眼泪。 秀秀,每天要做饭、洗碗、喂猪和做农活,她伶俐善沟通,会“不经意”地抱怨爸爸妈妈让她们做太多活。
如果有人问她,以后还想留在村里吗?她会很坚定地说,“谁想留在这里,我嫁也要嫁出去”。

暑期大部分时间白天处于高温,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超过40度,村里家家户户都在顶着烈日和炎热赶建房屋。
蒙玉明也不是什么活都不干。秀秀说自己才两三岁的时候,爸爸得了病,“一年365天,有300天要住在医院的那种,好像是内脏里的一个器官枯萎了。小裙子还偷吃他的药,头发都吃黄了”。
现在,那个器官是不是彻底复苏了,只有天知道。
县内务工、卖些羊、鸡,在外打工的大女儿不定期打来1500块钱构成了蒙玉明全家收入,每年4万元左右。除此以外,他不相信还有什么其他可靠的赚钱方式。

蒙玉明和女儿儿子在一起。
龙布洼地上方的峰顶,一个巴掌大的“天池”四季有水,周围群山浩浩荡荡,沸腾又宁谧。腾讯针对大崇村的帮扶项目——集装箱客栈和水柜,正在热情如火地建设中。
屯里人和外面的人,只有通过场景打造和产品消费才能建立起联系,腾讯的思路,以“龙布日出”为品牌,融合大崇村特色农业与文旅,把互联网+扶贫做起来。

腾讯打造的旅游扶贫项目,集装箱客栈的环境改造正在进行中,预计9月初基本完成。
当魔方一样的9个黄灰色集装箱从“十八弯”吊上来的时候,秀秀跑去问腾讯“为村”创始人陈圆圆,山顶变成景区了要不要收门票,会不会把通往她家门口的路也修起来?
因为腾讯基金会花了30万拓宽了十八个转弯,秀秀曾经从这个山头游荡到那个山头,她说“风景看起来都一般”,但她想邀请同学来看民宿,那里面有洗脸台、空调、热水器。

腾讯打造的旅游扶贫项目集装箱客栈逐步完工,不久就可以接待游客。
但蒙玉明天生觉得,城里人、农村人,各人有各人的自由。
对于即将扑过来的“小鹅”,他本能抵触,即使之前答应接待了,之后也要反悔:为什么要住到我家?我不想被打扰。虽然你们说了每天会按多少标准给我付钱,我不信你们真给。

腾讯公司在龙布屯开展了“小鹅爱乡村”的暑期扶贫公益项目,带领城里的孩子到龙布屯和村里的孩子互动。
小鹅还是来了——这是群10-13岁的城市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腾讯的员工,被父母安排利用暑期来做扶贫实践,与龙布屯的8户人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整个8月的4个星期,有4批小鹅共23人,20个志愿者先后空降过龙布屯。负责集装箱客栈建设的李晓月、张晶戏说,真有鹅爸在吃玉米糊的时候直担心,有了上顿没下顿。

从深圳来的朵朵给小裙子展示自己编织的蝴蝶结。这是她来到龙布屯后学会的手工。
第一批小鹅来的时候,花花和秀秀只对住在她们家的陈圆圆说过一句话,“吃饭了”,说过这句话她俩就进自己屋了,“等我们吃完了,他们才会出来吃”。
住了半月后,她俩开始变成话痨,且花花最爱看小鹅领队崔雪萍发的短视频,秀秀每次看到雪萍用电脑工作都很羡慕,觉得城里来的人各个都很优秀。

朵朵和龙布屯的孩子相处得非常融洽,相互也学习了很多技能。但信任没办法全部建立起来。
陈圆圆想租蒙玉明家的二层做农家乐餐厅,但最后以蒙玉明的大女儿不同意作罢。
在蒙玉明的观念中,二楼晒玉米更重要,那是全家的口粮。 最后一个“小鹅”朵朵要走的时候,对着屯里小孩嗫嚅出一句:我祝大家都考100分。
小朋友们像群太阳底下乱飞的蜜蜂,嗡嗡嗡嗡不置一词。轮到屯里孩子谈感想,一般只会说我很开心。

回到了家,小裙子趴在地上和家里的小狗玩耍。
“你们搞的客栈没人来住,我们挣不到钱,搞这么漂亮有什么用?”陈圆圆知道屯里人心里的想法和小心思。跟村民打交道,陈圆圆感觉他们有精明的一面,也有迟钝的一面。
所以,不能让利益在没有规则前就出现在他们面前,建立规则最重要。

腾讯为村创始人、扶贫工作组负责人陈圆圆在龙布屯,召集了大崇村17个屯的村组长,向他们介绍腾讯旅游扶贫项目股权分配等事宜,引起了各个组织的强烈共鸣。
她要让大家知道,项目虽然在龙布屯,收益却是整个大崇村。
9月1日,陈圆圆请大崇村村委书记韦荣成通知17个队的队长开会。她讲解了腾讯扶贫项目与大崇村是什么关系;项目在龙布屯怎么运作;合作社和农户会有怎样的收益;腾讯基金会捐赠的200万拆成8万股的股份分配方案,合作社与村民利润分红比例,以及130万天使轮融资方案。
现在的分配方案里,每户的原始股数量是定额,这就意味着生孩子越多,家庭成员个人的股份就会稀释变少,陈圆圆说,农民们自然就懂了,少才是多,多就是没有。

腾讯扶贫工作组把龙布屯唯一的老宅子保留下来,准备打造成旅游项目的瑶族特色的博物馆。
陈圆圆说,这份龙布日出股份分配方案的出台很烧脑,她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把利益分化,让利益均沾,这样大家就有共同维护的意识,另外,就是监督,腾讯基金会要求同股不同权,互相牵制,股份是你的,但是决策权在我们这里。
客栈建好后会交给大崇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是村书记韦荣成,合作社四五年前就注册了,一直没有启用,现在就用合作社来经营客栈。

龙布屯大部分孩子都已上学,只有少部分没有到上学年龄的孩子。
韦荣成接着说,腾讯打造旅游景点,给群众增加收入的同时解决了就近就业的问题。
200万如果直接就进了合作社,跟村民关系不大;还有那些直接白给东西的,我们也不要,那是看不起我们,我们有手有脚,可以自己创造财富和收入。

8月31日,开学第一天,5点多钟,天蒙蒙亮,蒙鲜秀就带着弟弟妹妹坐在门前,等候其他家庭的学生,一起下山上学。
在陈圆圆的规划里,龙布屯还会建一个养殖厂。
她告诉村民多养多种多照顾,提高品质,然后卖给我们农家乐,成一点规模了,我们就往外做包装,前店后厂,客栈是商店、农家乐也是商店,这样每个屯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产品通过“龙布日出”这个窗口售卖出去。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每户分红也高。

6岁的小裙子在大约5公里外属于另一个乡的弄耀村幼儿园上大班,上学是下坡路,大部分是山路,其它是水泥路面,徒步行程大约一个小时。
陈圆圆把项目推进看作是集体经济和集体意识串联的一个过程,房子不重要,来多少客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大家的集体意识觉醒了,都为集体的事情出谋划策,自己的利益也得到了增长。
会后,各队的队长讨论得非常积极,蒙玉明也表示想领养蜜蜂,因为看似比较省事。不过陈圆圆提醒他,每天都得打开蜂箱,检查里面有没有蚂蜂、蟑螂还有新出生的小蜂王,因为它们会把蜂群打散或者带跑。
从洼地种地到峰丛建民宿,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更是屯里的人的内心……

蒙玉明到了幼儿园,带小裙子和弟弟一起报名。
摄影&撰文 | 陈杰 刘旻
编辑 | 匡匡
联合出品 | 腾讯新闻 腾讯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