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对某种国家不讲道理
以色列对某种国家不讲道理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前进在文明的路上
关于伊朗纳坦兹核设施在7月2日爆炸的事件持续发酵,据《纽约时报》7月5日报道,一位中东情报官员透露称,是以色列使用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袭击了位于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沙漠地区的纳坦兹核设施,此前科威特媒体也持此观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一名高级官员也证实,爆炸事件中“使用了炸弹”。
不过,基于该事件的高度敏感性,究竟是以色列战机进入伊朗境内发射导弹,还是炸弹被放置到核设施内引爆,其实还是个疑问。
以色列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甘茨以色列国防部长甘茨在接受采访时称:“每个人都可以无时无刻不在怀疑我们,但我认为那是不对的。”他补充说:“并非伊朗发生的每件事都与我们有关……所有这些系统都很复杂,它们的安全等级很高,我不确定伊朗人总是知道如何维护它们。”显然这符合以色列对军事行动不予置评的习惯。
伊朗原子能组织发言人卡迈勒万迪5日说:“从中期来看,这一事件可能会减缓先进离心机的开发和生产。”他说事故引发的火灾破坏了“精密的测量仪器”,但他强调,在伊核协议下,该中心并未满负荷运转。
纳坦兹核燃料浓缩厂是伊朗主要的铀浓缩场所,大部分位于地下8米左右的地方,是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监测的多个设施之一。2日发生起火爆炸的地点,是该设施新建的离心机装配中心。在爆炸当日该发言人称,该设施“照常运转”,反应堆没有受损,没有人员伤亡。
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与之前那位伊朗的卫生部副部长头天还在辟谣伊朗疫情不严重,隔天就感染病毒的口吻极其类似,也是这种政权习惯于撒谎然后被拆穿真相打脸的通常路数。对于伊朗这种国家,这种口吻就证明了该核设施的确发生了影响其运作的大事。
至于是否是以色列越境对伊朗本土的袭击,暂时还只是国际媒体的报道,伊朗和以色列政府都讳莫如深。首先,伊朗政府之所以不承认,估计是真的已经被以色列的直接轰炸吓尿了(虽然在口头上他们永远是胜利者),其次,如果承认了被打击,不对以色列进行报复,不符合一贯反美反以色列抹平以色列的口炮宣传,在民众面前也等于自认无能,如果不自量力进行报复,以色列可不像美帝那样允许你向着空地放几十枚导弹。事实证明,哪怕哈马斯一枚放烟花似的火箭弹,都会迎来百倍的报复。
两相比较,明明被打不愿承认固然窝囊,但是比承认之硬着头皮对以色列报复要好得多,因为那意味着末日降临。毕竟脸这东西,适时的可以不要,命这玩意儿一次就没了。
以色列不予承认,是不想扩大事态,只想要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至于神棍对伊朗民众如何,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儿,伊朗人41年前自己选择听从神棍的谎言,后果当然得由他们自己承担。
这应该是人类公敌蓬佩奥在5月份以色列联合政府成立之前到访协调打击伊朗计划的一部分。
这宣告了神棍自以为是的我就如此,你奈我何的臆想破灭。以色列的这次行动,不仅仅是给绥靖的欧洲,也是给美帝上了一堂如何解决伊核问题的课。与其几艘航母开赴波斯湾的大张旗鼓,数万大兵陈列中东严阵以待,推特威胁制裁几百遍都没有让伊朗停下拥核的野心和行动,这些劳师动众不如一次行动来的实在。
束缚于神棍根本不会遵守的伊核协议,与其旁敲侧击让伊朗民众跟着受罪的经济制裁,与其坐失良机让伊朗在拥核道路上更进一步成为第二个金家,不如对准核设施进行斩首式轰炸。这种事儿,以色列早在1981年就对伊拉克的核设施干过。
事实上,这对哈梅内伊来说,只不过是小惩大诫,赤果果的告诉神棍:别看俄罗斯被吹得的神乎其神的S-300罩着你,但是在F-35面前,根本就是瞎子聋子。只有这种打击,才能让神棍神棍主动停下拥核的勃勃野心。
数十年来,以色列地处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所在的核心地区,也因此让以色列远比任何民族更加理解恐怖分子的真实心理。那就是,对付流氓,讲道理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让他为自己的恶行付出百倍的代价,来不及庆祝自己所谓的胜利就灰飞烟灭,才会让他们能够与你和平相处。
一直以来,欧美国家都喜欢分析恐怖主义发生的背景,甚至诉诸什么文明冲突,其实这是完全的风马牛不相及。
恐怖分子就是恐怖分子,他们和文明世界没有什么文化文明冲突。如果作恶,直接送他们下地狱就对了。
摧毁萨达姆核武美梦的“巴比伦行动”
1973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油价从每桶3.0美元上涨到10.7美元,西方国家为了石油,纷纷和伊拉克等产油国改善关系。借着国际关系改善的大环境,伊拉克拟定了以埃及死神“欧西瑞斯”为名的核武器计划,通过外交谈判,葡萄牙、巴西、尼日利亚、西德提供铀矿石、法国帮助建造核反应堆、意大利负责建设钚分离和铀提取工厂和技术培训。
萨达姆高调宣称伊拉克要成为“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阿拉伯国家”,以抗衡以色列。1979年,法国开始在巴格达市郊的艾他维塔镇建造一座40兆瓦的轻水式核反应堆(实际功率70兆瓦)塔姆兹-1号与一座小型实验堆塔姆兹-2号。
以色列情报部门认为:伊拉克核武计划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如果核反应堆临界成功,伊拉克可能在1年内生产出足够组装1枚核弹所需要的钚。为阻止伊拉克核计划,以色列外交部门进行了艰苦的斡旋,但以色列拿不出比伊拉克更大的外交好处。
外交努力失败,该特工行动了。1979年4月6日凌晨3点多,以色列特工在法国塞恩镇仓库炸毁即将交货的核反应堆核心部件。不过萨达姆有钱好办事,法国再提供一套设备,并在次年宣布向伊拉克出口浓缩铀,保证在1981年底前让核反应堆运转起来。
1980年6月13日深夜,埃及籍的伊拉克核专家马什哈德在旅馆房间内被特工刺杀。8月7号,向伊拉克提供钚分离技术的意大利公司SNIA公司办公室遭到了炸弹袭击,两名伊拉克工程师死亡。一位参与核计划的电气工程师拉希德在日内瓦突然身患重病,10天后死去。6个月后,另一位工程师拉苏尔在法国的一个宴会上中毒身亡。
虽然情报部门竭尽全力,可是这类零敲碎打的暗杀行动作用有限,不能阻止伊拉克核计划,以色列领导人又寄希望于借刀杀人计。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原则,以色列向伊朗提供了伊拉克核计划相关情报。
9月30日,2架伊朗F-4鬼怪式战斗机群超低空飞临奥斯拉克反应堆建设工地进行轰炸,投放了12枚MK82减速炸弹。2枚MK82炸弹击中反应堆壳体,但是被弹开了。袭击造成的破坏效果非常有限,被吓跑的法国工程队也被重金礼遇诱惑回来。11月,受损建筑修复。借刀杀人计也失败了,以色列只能自己动手。
为实施这次军事行动,以色列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训练。最高大本营制定了代号“巴比伦行动”的计划,抽调了 14架当时以军装备的最先进飞机,计6架F—15、8架F—16,精心挑选了24名第一流的飞行员,由参加过1967年、1970年和1973年几次阿以战争的一名上校担任指挥员,组成行动突击队。
1981年6月7日下午,以色列空军的14架战斗机编队飞离基地,首先沿沙特-约旦边境超低空飞行,利用两国雷达警戒范围的空隙躲避两国雷达。这14架战机在飞行过程中都保持无线电静默互不联系,只是在飞越几个预定区域时,由领队向基地发出暗语“黄沙丘”,表示一切顺利。
由于以色列飞机来得如此突然,以至担任守卫的伊拉克军方竟茫然不知所措,在核反应堆周围部署的数10门高炮和萨姆-6地对空导弹,完全没有做出反应,附近机场驻扎的歼击机部队也没有准备起飞。以色列突击机群从天而来,如入无人之境,在F-15型战斗机警戒掩护下,由担任攻击任务的8架F-16战机,由西向东进入战区,因为这样既可使飞行员视线清楚,又使伊拉克地面防空部队因阳光刺眼无法瞄准拦截以军飞机。
随后,按预先分工以军飞机从不同角度实施轰炸,有的作俯冲投弹,使炸弹垂直贯穿核反应堆主建筑顶层厚达数米的“安全桶”水泥盖板;有的水平投弹,让炸弹斜穿较薄的主建筑墙壁,有的则向核反应堆四周投弹,以破坏其地下部分。由于投弹精确,以军火箭助推炸弹威力巨大,在短短的2分钟内,反应堆的主建筑及设备均遭彻底破坏,同时,还摧毁了位于地下4米的核燃料-“钚”的后处理工厂。
据当时在现场目睹轰炸过程的法国专家说:“炸弹几乎一米不差地落在反应堆主建筑上,主建筑全部倒塌,水泥顶盖全部被掀掉,反应堆完全遭破坏。”
这就是以色列军方蓄谋已久的“巴比伦”行动,该行动取得“完全的成功”。彻底摧毁伊拉克的核能力,并使得伊拉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恢复核能力,以军14架飞机编队飞行长途奔袭,精确投弹命中目标,往返二千多千米,顺利安全返航。而伊拉克的歼击机根本未及起飞迎战,此次战斗旗开得胜,引得举世关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各国军队教科书上的经典战例。
在攻击结束后,塔姆兹1号反应堆的残骸内,留下来了10具伊拉克安全部队士兵的尸体,还有1名法国专家身亡。整个核反应堆彻底报销,再无重建可能。
虽然伊拉克后来与法国再次磋商建立反应堆事宜,而法国人也同意继续建造反应堆,但是并没有实质进展。最终,法国人在1984年彻底取消了反应堆的建造计划。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塔姆兹1号反应堆附属的其他核设施被多国联军彻底摧毁,伊拉克的核计划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