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儿子的结局

来源: 2020-06-15 19:31:07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朱自清儿子的结局

 

--作者:不详

 

朱自清之子朱迈先曾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解放初期被当做反革命匪特并立即处死刑。

 

001.jpg

朱迈先为前排左三

 

朱迈先系现代文学家、爱国民主人士朱自清先生的长子。一九三六年,年仅十八岁还在读高中的他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朱迈先代表桂北国民党军政人员主动与中共桂林市政府联系,后起义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年仅三十三岁的朱迈先以匪特罪被湖南新宁县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一九八四年朱迈先之妻傅丽卿奔走多年申诉,该法院才承认错判,为死者恢复名誉。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朱自清先生的原配夫人武仲谦病逝于扬州,留下三子三女,最大的儿子叫朱迈先,

 

小名九儿、阿九。朱自清早年的散文《儿女》中曾提到这个让他年纪轻轻就背上蜗牛壳的头生子,说阿九是喜欢读书的孩子。

 

他爱看《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小朋友》等,没有事便捧著书坐着或躺着看,只不喜欢《红楼梦》,

 

说是没味儿。是的,《红楼梦》的味儿,一个十岁的孩子,那里能领略呢?

 

 

 

朱迈先生于一九一八年的九月,那时朱自清还在北京大学读书,实足年龄不满二十岁。

 

初为人父的朱自清在毕业后的头几年里,曾相继受聘于江浙一带的好几所中学,带着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四处奔波,

 

生活十分辛苦。一九二五年八月,经好友俞平伯推荐,朱自清只身前去北京清华学校新增设的大学部任教,将妻儿留在南方。

 

后来,仲谦夫人又带着两个最小的儿女去了北京,将朱迈先兄妹留在扬州祖父母身边。

 

直到一九三三年,朱迈先才被父亲接到北平去念书,这时他已经是个十四岁的大小伙子。

 

朱自清曾在他的散文名篇《给亡妇》中这样提到自己的长子:迈儿长得结实极了,比我高一个头。

 

002.jpg

 

朱迈先进了北平城里的崇德中学,他是班上的高才生。

 

体胖,高大的朱迈先当时负责编辑一个由学生自治会出版的大型刊物《崇德学生》。

 

 

正是在大时代的浪潮冲荡和这样的家庭影响下,早熟的朱迈先迅速成长起来,

 

一九三六年还在读高中的他秘密参加厂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他的同学、崇德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力易周。

 

 

 

加入友军广西起义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决定派一批人南下,朱迈先回到扬州老家。

 

尚未中学毕业的他,就读于他父亲的母校--江苏省立扬州中学。

 

在这里,他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救亡活动和地下党的工作,受命担任地下党支委。

 

当年十月,才十九岁的朱迈先被任命为中共扬州特支书记。

 

十一月,战争形势更加紧迫,他同陈素、江上青等人参加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以下简称江文团),

 

离开扬州,迁往内地宣传抗日。

 

一九三八年,江文团抵达安徽六安,担任该团地下党支书的陈素先后与中共长江局和安徽地下党取得了联系。

 

 

根据当时中共提出的到友军中去,到敌人后方去的工作方针,经长江局批准,江文团集体参加了国民党军队,

 

到广西后重新成立三十一军,隶属十六集团军,在桂林、桂平一带整休。

 

一九三九年该集团军参加桂南会战。

 

一九四O年十月,三十一军收复龙州,即在龙州驻防,朱迈先时任一三一师三九一团上尉。

 

一九四二年一三一师调防南宁,一九四四年参加桂柳会战,与四十六军一七O师共同担任桂林城防守备部队。

 

桂林城失守后,一三一师残部退至东兰县整训,次年初又合并到四十六军,隶属第二方面军。

 

朱迈先被派到国民党新十九师工作,在师长蒋雄手下任政治科中校科长兼政工队长。

 

 

抗战胜利后,蒋雄部队开往海南岛三亚港,朱迈先因病在海军医院住院治疗时,

 

认识了护士傅丽卿,两个飘泊天涯的年轻人产生了感情。

 

与父亲失散了八年的朱迈先,这时才同自云南回北平的朱自清先生联络上,接连收到了寄自清华园的两封家书。

 

爸爸在信中倾诉了对儿子的深切思念,关心他的身体,并询问他是否有了女友,在条件许可时应尽快结束单身生活。

 

 

朱迈先将家书给傅丽卿看,并向她求婚。傅小姐才知道了他的家庭背景,早对这位年轻军官有好感的她答应了他的请求。

 

一九四六年十月,他俩办了婚事,婚后生活十分融洽。

 

一九四八年八月,朱自清先生去世,朱迈先远赴北平奔丧。

 

办完父亲的后事,他经姑父周翕庭介绍到国民党后勤总署组训司任秘书,在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

 

 

一九四九年机关迁广州,后又拟迁重庆,因傅丽卿不愿去重庆,由老上级蒋雄师长介绍,

 

朱迈先去蒋雄任专员的广西桂北第八专署任秘书。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朱迈先代表桂北国民党军政人员向中共的桂林市政府联系起义,获得成功。

 

朱迈先随桂北军区司令周祖晃等七千余人在桂北接受和平改编。

 

是年底,朱迈先进入广西军政大学学习,一九五O年结业后,分配至桂林松坡中学任教。

 

 

 

 

时代蜕变中的人生悲剧

 

一九五O年十二月镇反运动中,蒋雄被捕,同时也逮捕了朱迈先,后被押送至蒋雄家乡湖南新宁县。

 

次年十一月,新宁县法庭以匪特罪判处朱迈先死刑并立即执行。

 

朱迈先当年三十三岁,去世之时,距毛泽东褒扬他父亲一身重病,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那篇名文《别了,司徒雷登》,已发表了两年零三个月。

 

 

朱迈先身后,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两男一女三个幼小的孩子,生活艰难、处境困顿可想而知。

 

朱迈先被捕后,傅丽卿曾向朱自清遗孀陈竹隐夫人求助,每月工资只有六十元、膝下也有三个儿女需要抚养的婆母,

 

立即寄三十元给儿媳救急,此后一年中也按月寄二十或三十元来,并劝慰她放宽心胸,抚育好子女,

 

直到傅丽卿在广西省立医院找到了工作,才停止接济。

 

003.jpg

朱自清与后妻陈竹隐,在陈竹隐的帮助下,朱迈先的遗孀与其幼子得以捱过艰难之日

 

 

 

傅丽卿坚信丈夫是无辜的。在朱迈先死后的三十余年里,她多方申诉,为他平反而奔走。

 

直到一九八四年,新宁县法院才认真复查旧案,承认一九五一年的判决书纯属错判,恢复朱迈先起义人员的名誉,

 

澄清事实真相。八十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傅丽卿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媳妇,千里迢迢去北京探亲,

 

这是她同朱迈先结婚后三十六年第一次跨进朱家门。她无比激动地拜见思念已久的婆母和弟妹们,

 

孩子和媳妇也叩见奶奶叔叔和姑姑,朱自清的家属们才实现了真正的大团圆。

 

 

在北京西郊的福安公墓里,傅丽卿带领孩子们在刻着故国立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字样的黑色墓碑前长跪不起。

 

她含着热泪向公公的亡灵献花与默悼:敬爱的父亲,长媳丽卿同孙儿寿康、寿嵩及孙媳佩玲给父亲、爷爷吊祭来了。

 

您的长子朱迈先没有玷辱您的令名,他的冤案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的吹拂下得到昭雪了。

 

请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安息吧,也指望您老的在天之灵保佑您的子孙后代平安长寿。

 

 

 

另一位知情者的纪念

 

本文前引孙道临先生的回忆文章,无独有偶,二OO一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罗筠筠著《李德伦传》一书中,

 

同为演艺界名流的黄宗江先生所写之序,也以激赏的口气和沉重的语调,

 

提到了我们那一代走在前面的少年先锋朱迈先的名字和遭遇。序中的原话是:

 

我们生在五四前后,长在一二·,是那样充满了痛苦与希望交织交响的时代。

 

阅李传(指《李德伦传》),我找见了多少少年时候的同窗密友。

 

传载,抗日战争起,地下组织暴露,孙以亮(孙道临)被捕,陶声垂(娄平)出走天津转赴冀东打游击,

 

在天津时曾给德伦一信要他也去天津,急匆间却未留下天津地址(其实陶就在我家,由我十三岁的小妹宗英接待)。

 

其后德伦赴上海才认识了我。这些是我这次阅李传才知其详的。我所以当时未参与而又同途同归是另一传的事了。

 

 

感天下之大又小,只能释为共同的时代命运使然。………

 

在这天下之小中我很想提一笔我们的少年伙伴朱迈先(朱自清长子),他可以说是我们之中最成熟、最先进的一个,

 

在全国解放前夕带动国民党一个师起义,自己竟亡于自己人手。这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一件冤案了,无处可纪可祭,

 

聊附此数语,以志少年时的伙伴,并寄我们这些幸存者的追思。我们那一代走在前面的少年先锋如李德伦,

 

多是把救亡放在生命以及视如生命的艺术之前的,并寻找追随党领导,这是客主观均属必然的。

 

 

同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名校崇德中学毕业生,黄宗江对少年先锋最成熟、最先进而又蒙冤而逝的朱迈先,

 

发出了无处可纪可祭的感慨。

 

 

笔者以为其中的历史教训是非常惨痛的,因此就自己所能搜求到的史料,辑录成这篇远未周详的文字,

 

以引起海内外更多有心人和知情人的注意。笔者认为,对朱迈先的追思和纪念,

 

并非仅仅是这位年轻的革命者和殉难者家属及亲友之间的事,也是广大熟悉和爱戴朱自清先生文字与人格的读者,

 

所应该拥有的知情权

 

 

转自《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