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语
@当年秦淮月
?历史的沧桑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
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
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
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不知弘一法师当时是何感受,写下了这经典之作,所以世上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张晨初艺术空间
王石总比我们先行一步:我们上山下乡时,他参军入伍;我们下海经商,他让万科回归国企;我们计算高尔夫球杆数,他攀登珠穆朗玛峰;我们担心捐款太少,他呼吁员工只捐十元;我们忙于赚钱,他净身出户了;我们刚幻想和70后有绯闻,他已在80后的土地上准备播2010后的龙种。
双普合一
@文史_海*****
舍不得倒吃剩的饭菜,因为我们的记忆中,常年的饥饿和因为一毛钱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印象太深刻。年轻时,见过为了一斤豆子悬梁自尽的,见过为了把家里的饭省给孩子吃,自己出去偷邻居家剩饭被抓,打断一条腿的……年轻人,你们今天的好日子,是他们用忍饥挨饿,一身伤痕换来的!别动不动就看不起老人们的某些“陋习”,他们今天这么做,只是在舔舐当年的创伤,决不是吝啬!
冯学荣说
许多中国人生孩子是出于三个动机:1、帮我耕田;2、为我生孙子;3、给我养老。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叫什么?这叫[蓄奴]。
有的孩子一生过得并不幸福,做父母的丝毫不觉得内疚,而且还说:
无论你幸福不幸福,你都欠我的,你都需要无条件孝敬我、对我千依百顺。
这就是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的丑恶嘴脸。评——孝道,孝道,孝为名,道为实。
@口袋野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严打让人记忆深刻,在这场司法风暴第一战役中,法院判处861000人,其中判处死刑的 24000人,“这是1950年镇反运动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打击。”在83严打中,一个典型罪名为流氓罪。流氓罪因其罪名的庞杂和模糊,被法律界称为“口袋罪”。著名的案件有朱国华案和陈小蒙、胡晓阳案等。这些案的主犯均为高干子弟,都以流氓罪被判处死刑。
从我个人经历讲,这个在当时可能确实有必要,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
严打主要的问题是量刑畸重,冤枉的真是极少。
当时的社会治安很乱,城市无业者多,当时叫待业青年,但也不都是毕业没分配工作的,出狱的、返城的和离开其它管教场所的(当时有少年管教所好像叫工读学校)也不少,整天游手好闲,聚众斗殴,恶性案件不少,很多学生放学不敢出校门,女工下夜班不敢出厂门。而且当年信息不发达,有点事情就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严打把大部分这类人都弄到监狱里去了,声势浩大让剩下的也不敢为非作歹,社会风气确实好了至少四五年。后来有些陆续出狱了,几乎没有改邪归正的,若干年后的黑势力头目也都是当年进去过的,所以是判重了还是判轻了其实也不好讲。
@陆弃
这些动物无私的爱,让人感觉特别的温暖。虽然它们的种族不同,生活的条件不同,但都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爱是无私的!亲情是没有种族界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