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故事
知乎故事 | 那些老来子们过得好吗?
这是知乎君分享的第 1350 篇小事。
题图:《遗愿清单》
老来得子的孩子们过的好吗?
知友:萧溪
我可以说,大多数人,没有一个人的父亲比我父亲年龄大。
甚至爷爷的年龄比我父亲年龄大的,也没有几个。
我父亲身份证是 1912 年,但我记得我小时候曾在户口本还是一个什么证件上,看到过他生于宣统三年。
因为他比我母亲大 20 多岁,不排除他有意隐瞒年龄——但要隐瞒的话为啥不隐瞒多一点呢?
所以,算 1912 年吧。
我最大的哥哥(同父异母),四五年前死于 70 周岁,他有两个孩子,小儿子都比我大三岁,读小学时他总是保护我,不准别人欺侮他叔叔。
我生于 1975 年。稍微懂事起,就开始努力打拼,只为在父母有生之年能看到我有点成绩,来得及回报他们,让他们可以放心离开。
好在父亲身体奇好,80 多岁了还能下地干壮年人才能做的农活。
2004 年,我在北京置房娶妻,隔年,我有了孩子。人生有了阶段性成果,于是接了父母与表哥表嫂来京小住。
新装修的房子宽敞而又亮堂,妻子漂亮贤惠,儿子乖巧伶俐。
父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在京住了约一个月。闲时我租车带他们玩遍了所有著名景点。
上八达岭长城时,我搀扶着父亲,小心翼翼,一直跟他爬到最高点。
一路上,我不时回忆我 16 岁那年他在湖南岳阳街头护着我过马路的情形。
长城上空万里晴空,一如当年的岳阳上空。
不同的是,我长大了,而父亲老了。
我从来没有跟他说过,我那一次扶他,是为了找一个机会重温 10 多年前的感觉,同时也算一种报答。
也没有告诉过他,后来很多年我努力奔跑,只是一心想赶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前,做出一点小小的成绩,让给他得以安心。
记得在我 16 岁的那年,初三中考成绩下来,成绩不错。
他带我去 300 里外岳阳的哥哥家玩。对没有出过远门的我来说,岳阳是一个大城市,车水马龙。
过大马路时,他紧紧地攥住我的手,左顾右盼,小心翼翼,时而加快速度拉着我,时而用力拉住我停下脚步。
自有记忆起,父亲永远是威严的,我们父子之家从未握过手、牵过手,这次他攥住我的手过马路,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他手掌的粗糙、温暖。我上有哥哥姐姐 6 个,我是老七,属于父亲老年得子。
我 16 岁,而他80岁了。应该是我保护她,而不是他保护我。
他如老母鸡护小鸡一样可笑的姿态,让正在发育、自以为是男子汉的我扭捏之余略有感动。
2005 年的我很幸运,我跑赢了。虽未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
2009 年,父亲突然感觉胸闷。我在北京,当即电话雇请老家一个熟悉的面包车司机送父亲去医院检查。
他腿脚还比较灵便,一个人可以一路小跑上面包车。一周后,心脏大动脉破裂……
至今,我还会梦到他。
梦到我在风雪中放学回家,刚推开门,他就一把扯了稻草烧起大火,把冻得哆嗦的我拉倒火塘边:「烤烤火,烤烤火,稻草火驱寒的。」
梦到在老屋里,我对他说:「您少去地里刨弄了。」
他大声回答:「听不见。」
我大声说:「您别去地里干活了!」
他指着耳朵大声说:「耳聋听不清。」
我于是小声嘟哝:「爹,明天我要回北京了。」
这时他立马就能听见,「你不是说要初九吗……」
梦到在弯弯山路上,他把我送了又送。
我过得还好,没大富大贵,但内心丰盈。
如果有来生,爸爸,我愿当您的爸爸。
知乎故事:和平的分手是怎样一种体验?
知友:Justin Lee
上上周刚办完离婚。
晚上她给我打电话说,自己睡觉还是有点害怕,害怕衣柜里有可怕的东西,我安慰了很久,像以前那样哄她,说里面都被你的衣服挂满了啊,鬼在里面岂不被压成纸片人吗?
她笑着说你就知道骗我,骗了我四年现在还在骗我,我说对,我就是个骗子。
然后她说这周末要去脱毛,还要再做一下眉毛,我说你别再把眉峰弄得那么粗了,她说好。
她又说同事张罗着去黄河徒步,要买一双新运动鞋了,我说我前一阵还在网上看过,有几款我觉得挺合适回头链接发给你。她撒娇,不,就要你给我买,我说行,那我直接给你买。
就这样聊了很多,跟之前还在一张床上时睡觉前聊天一样。
我心里很难受,很难受。
我们经历了吵架、摔砸、说狠话、分居、和好、又吵架、冷战、又和好,最后走到了和平分手。
直到离婚。
现在牵绊着我们的只剩下不舍了。
这种不舍很绝望。
我仍然能在她身上获取到温暖与关怀,她仍然能得到我的温柔与呵护,但我们就带着这样的余温走向了感情的绝路。
还有比这更绝望的吗。
我还爱她吗?我觉得不爱了,她让我失望了一次又一次,但我打心眼里希望她好,虽然只能接受为此就要离开的现实。
她真的不爱我了,我了解她,她的语言,态度,眼神,我太懂她了,她不爱我了。
我们不争吵了,也不指责了,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彼此最后的好感,虽然不久之后就会消失。
四年来养成的习惯和依赖会被改变,被克服。不舍与不甘会被其他情绪替代。
但这个过程真的太痛苦太痛苦,什么叫不死也被剥层皮?我感受到了。
我希望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永不分开。
为什么看起来还关心却一定要分开?或既然分开了为什么还留有温存?
我想了想,我觉得是这样的。
我们从认识到结婚两年,从结婚到离婚四年多一点。
结婚前,我们同居了差不多一年,从同居开始,我相信我们都已经坚定不移的把心放进肚子里的准备好了走入婚姻,我确定,那时的我和她都坚信我们肯定会携手一辈子,我们是天底下最合适的两个人,任谁离婚都不会轮到我们。
后来结婚也顺顺利利,双方家庭家长也没有任何意见。
但是现在回想,我发现我们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合适。
我们的三观还是有大大小小的些许不同,这在婚前其实已经有所体现,但我们都选择不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谁也不会想到这些问题能发展成后来的矛盾点与爆发点。
我们也都属于那种面子薄又害怕争执的性格,所以很多矛盾其实是在心里生根发芽了,但面对美好的生活,谁也没有勇气和胆量把事情挑明或把矛盾深化到本质上而去直面的解决,因为那可能面临着更凶恶的矛盾与争吵。
其实结婚后我们都变了,如果说婚前的我们是迎着朝阳携手奔跑的阳光男女,婚后的我们慢慢变成了烈日下躲在阴凉里一身臭汗的油腻夫妻,都有了一点认命后的得过且过。
从此,她开始嫌弃我不够上进贪玩怠惰,我开始指责她不做家务又懒又馋。
但我们都觉得这是安全的,我们被围在婚姻的围栏里,我们觉得任谁怎么折腾,围栏都不会倒塌。
于是,我们不再像婚前那样把争吵停止在点到即止,我们开始在自认安全的范围内将问题刨根问底,把矛盾一层又一层的剥开,反正不会离婚,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大家都把问题解决解决。
但这就是这个悲伤结局的开端,当问题一点点的挖到本质上,绕开了彼此曾经的让步和妥协后,发现原来对方居然是这样的人。
于是接下来就是更猛烈的指责与批判,我们都想改变对方,都想让对方改变想法,但是一个人的核心哪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呢。
然后就是不停的失望与抗拒,你不改我为什么要改,既然你行你素那么我行我素,然后冷战,然后和好,再争吵,再冷战,再和好,每次和好我们好像都更小心一些,看起来改变了一些。
但这一切的代价都是感情,有些改变只是看起来 ,和好也只是无奈的让步。
如果我们都能在矛盾中不那么争强好胜,那真正的改变也许真的有可能。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开始想到离婚这个想法上的,但我知道,当她哭泣时我开始厌烦,当她示好时我开始麻木,当她决绝时我开始不再阻拦时,她已经开始在真正意义上离我远去了。
经历过这些后,我们都对婚姻都有些失望,日子还过着,但共同的目标已经慢慢失去。
我妈说,如果你们再多处两年或者有个孩子,你们可能也没那么容易离。
是的,对感情失望后,为了孩子,为了曾经更长时间高昂的感情投入,也许可以继续得过且过,但没有了感情的压舱物,婚姻这艘巨轮其实也很脆弱。
我们都还年轻,也许我们都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吧。当这个想法开始出现时,离婚已经不可逆转了。
但感情是真实存在的,曾经的幸福也是发自内心的,与恋爱不同,我们从决定结婚起像两颗各自坚硬的树木,纠缠着融入着长在了一起,无数枝条缠绕着,互相托扶着。
但毫无保留的结果就是无路可退,我们在感情上除了彼此并无其他托付,当最坚硬的核心开始碰撞并发现怎么也无法融合后,我们只能选择从对方身上慢慢抽离。
但枝条太多,抽离太疼。
离婚前我曾问她,我们还能做朋友吗?我们还能联系吧?
她冷淡地说,别了吧,没必要。
但离婚后第三天凌晨,她打电话来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沉默的抽泣时,我的心疼得像被放在铁板上煎烤。
我希望她大哭一场,骂我一顿,歇斯底里的发泄一下,但我知道她的眼泪早在之前就已经流干了,她的情绪早已宣泄光了,剩下的只有疼。
我们没有办法,我们为了彼此,为了婚姻改变了太多,无论干什么,无论走到哪,都是她的影子。
当我看着只有孤零零一个的牙刷时,当我去超市走过零食区时,当我一个人过马路手心空荡荡的时候,我无比的想她。
我们曾经毫无保留的付出变成了此刻的钻心疼痛。
不想写了,祝你们幸福。
知乎故事 | 男生认为女同事坐自己车后排是不礼貌的行为吗?
这是知乎君分享的第 1349 篇小事。
题图:《西虹市首富》
男生认为女同事坐自己车后排是不礼貌的行为吗?
知友:创造者
会。
我作为一个男生,就个人而言,遇到过女生坐后排的情况,会觉得非常受侮辱。
在我看来,平辈甚至晚辈坐在后座,就等于把我当作司机,相当不礼貌。
而乘坐人是女性,更给我被提防被不信任的感觉,让我十分不悦。
人与生俱来有领地意识,位置问题在任何环境都是敏感问题,车内空间也不例外。坐车时选择位置,很敏感,不过也很明确简单,相比酒席排座次,一点不微妙。
我的经验是,被他人接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般平辈/平级接送还是坐在副驾比较好,如果接送的长辈领导,肯定对方是坐后座的,表明自己为对方服务的立场。也有位尊者特地坐副驾的情况,表现自己平易近人的立场。
我耳闻亲历过一些关于坐车礼仪的坑,如下:
1. 大学老师年轻时出国访学,外国学者开车送他去学校,大学老师一屁股坐在后座,外国学者就教育这个老师:「你坐后座简直把我当司机」该老师遂坐在副驾位置。
2. 在学校的时候,接一个大学老师,那老师坐在副驾后面(一般位尊者都会选择坐在驾驶座的对角位置),我当时把副驾调得很后,看到这情况,赶忙调回去,连忙道不是。
3. 一次请多人吃饭,回去就我一辆车,多两人,当时交往的女友嘴上说要走回去,我没留,真让别人坐副驾了,后来女友好好发了一阵脾气。
总之,在某些情况下,前排/后座的位置关系无意间映射了「内/外」「尊卑」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
纵然很多小型车的副驾一般都比后座舒适度高,但一般位尊者都愿意坐在后座,与驾驶员进行空间区隔。
纵然知道副驾最为危险,亲友也愿意坐在前排,以表现对驾驶人劳动的尊重。
转引国内一些出版物对于坐车礼仪的相关叙述吧:
1. 郭宗昌主编. 文明礼仪读本[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08,pp.60-61.

2. 丁栋轩主编. 大学生礼仪规范教程[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07,p.64.
3. 徐磊著. 职场蚂蚁 Boss的思维你get到了吗?[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08.
当然礼仪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东西,有人说:「副驾乃女主人之专座,别的女性坐会引起嫌疑」,这样的观念也为一些人所接受。
我稍微搜了一下,大概看到和」副驾女主人专座论「有关的两条新闻。
一条为2020年台湾三立新闻网的报道:《女同事搭便車坐副駕!女友理智秒斷線 網看傻:是國際禮儀》
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是车主的女友发现其他女性拉了东西在车主座驾副座上,十分不满。
一条为 2017 年 8 月 10 日都市快报的整版文章:《你的副驾驶座是不是老婆或女友的专座?开车的和坐车的争论激烈》(其源头应该是 2017 年 8 月初的微博文章)
这两条新闻的主要内容亦为车主的女友不满其他女性坐在汽车副驾,不过这条新闻里,车主女友和其他女性是同时乘坐车主座驾的。
总之,「副驾女主人专座论」可以看成一种网络文化加上传统媒体推波助澜的产物。
这里可以看出话语媒体的无聊:从 2017 年开始炒,一直炒到现在 2020 年自媒体还在炒冷饭,也可以学术一点说,从这个案例得以看出当代华语亚文化的生成过程。
综上所述,「副驾女主人专座论」可以归于一种亚文化,「前卑后尊」论则可以看作一种更加古老且普世的「国际礼仪」,两种观念都各有其理。
既然礼仪文化是不断生成发展的,如果采用一个审慎的视角去发掘两种观念背后的文化土壤与历史语境,则可以得到更多有趣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