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区生活49
2月15日下午,武汉,风雪交加。
抗疫前线,又有好消息传来:经过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武汉火神山医院又有4名患者康复出院。
武昌的王中信先生(化名),就是其中一名出院者。在感染后,他坚持写日记记录就医感受,读来让人动容。
他授权本报发布,希望给更多患者以希望和信心。全文如下:
01 未发出的遗书 “一直存在手机里,没敢发到家庭群里”
人活在人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不幸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这句话一点都不矫情!
我1月25日做的核酸,27日中午,医院电话来了,通知是阳性。当时感觉一下子掉进了深渊。后来住进医院,心里稍微稳了点。
第一件事,测血氧饱和度,只有80多,人也咳得厉害。进病房,护士第一时间安排了吸氧。接着,就是上药,阿比多儿,连花清瘟,注射莫西沙星,常规的手段都上了。病情略有好转,但还是胸闷气短。
就这样扛了三天,继续拍CT,结果还是不乐观,病灶继续在扩大。上个厕所,咳嗽半天。医生说,这是没控制住。

听到这里,心也开始慌了。晚上失眠,生怕自己扛不住,连遗书都写好了,一直存在手机里,没敢发到家庭群里。当时想,进ICU前再发,免得家人过于担心。给自己信心,也给家人信心,坚信能扛过去,但也要做最坏打算。
听说注射免疫球蛋白能增强抵抗力,买了18瓶注射,医生连续三天上了40mg的激素,多管齐下,病情似乎是控制了,期间的两次核酸结果,却还是阳性。这多少让人心里有点崩了。
这些天,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问老婆和10岁的儿子的状况,幸运的事,他们都还好。这也算感染住院期间,最好的消息了。
住院时,我不停在内心给自己打气:外面有大好世界,美好生活,我还这么年轻,一定不能有事。
医生说多吃水果,牛奶和糕点能增加营养,把饭菜当药吃,一定要吃完。我一一照做,心中一直有个念头:我能战胜疾病,早日康复。
02 转院火神山 “小伙子,相信自己,一定会好起来
在武昌医院住院8天,每天要输液,吃药。
医护人员非常尽心,每次打针,我都会说声:谢谢,你们辛苦了!戴着口罩的护士,看不到她的面容,但她每次都会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不用谢!
我告诉她:没有谁是应该的,大过年的,你们应该都是在家团圆,可还冒着生死的风险冲在一线,你们太不容易了。
护士感动之余给我打气:有你这句话,我们的付出都值得。你要加油,早日康复,一定要扛过去!
医院的伙食还不错。每天固定时间有人送上不同的饭菜,荤素搭配,有水果有汤,还有牛奶,保证营养。听护士说,这些营养餐是不同餐饮企业赞助的,心里满是感激:那么多人为了患者在奔忙,我们除了坚定信念,配合治疗,有什么好怕的?
好消息陆续在传来,各大医院不断有人康复出院,最大的年龄有90多岁。各种自愈的信息慢慢多了起来。在医院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增添了几分信心。
2月5日,我突然接到通知,要转院去火神山医院。
没多问缘由,收拾好行李,我和同病房的另一患者,还有别的病房里的人,三人一起上了救护车,沿途40多分钟,我们没有吸氧,也没上设备,就这样一路坐着到了新建成的火神山医院。



来自部队的医护人员接管了我们所在的病区,住进病房,有医生询问了病史和用药,以及身体状况,安顿住下。查房结束,老家湖北的管床医生留下暖心的一句话:小伙子,相信自己,一定会好起来,加油加油。
这一刻,除了感动,还有祝福,我希望所有医护人员都好好的,因为他们是所有患者的坚强后盾,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打针,吃药,一切如旧。
第二天,医生问了我的状况后,就把我的药停了。多番询问,他告诉我这是对症下药,我的相关症状在缓解,就不需要输液,只需按时服药,氧疗静养就好。
2月9日,我拍了CT,结果显示病灶在慢慢吸收。当晚,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结果让人有点兴奋还是其他心理作用,怎么睡都睡不着,感觉喘不过气,又怕睡着了就醒不过来。辗转到三点多,心里终于平静了,睡到7点醒来。
03 白求恩 “我还想在武汉看樱花呢
到了火神山医院,经过几天接触,和医护人员逐渐熟络起来。打听得知,接管我们病区的是一家老八路医院,当年,白求恩医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医院就是白求恩的帮助下建立的。
这群千里驰援的医护人员,有人去过非洲维和援医,有人在北京小汤山阻击过SARS,有人得知武汉疫情后,在55岁即将退休的年岁里,依然毫不畏惧地奔赴火神山。
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部队有部队的风貌。雷厉风行,干事爽脆。除了治病救人,这些24小时奋战在战疫一线的最可爱的人,还是患者的家人,病区的清洁工,病人的心理按摩师……



有几个细节特别打动人。
查房的医护人员,每天进病房时,都是笑呵呵地和病患打招呼。
“今天怎么样,是不是好多了?”
“看你这么年轻,一定能扛过去,要有信心。”
“小伙子,我看你状态不错,一定要保持,多吃些,饭菜要吃完,增强抵抗力。”
“有那些不舒服,告诉我,我们来想办法,解放军来了,给你当后盾,我们都是来为你们加油的,你很快就会康复的!”
……
听着这些暖心的话,在火神山的日子也没那么难熬。
两个病区住了100多号的病人,医护人员本来就很紧张。怎么办?他们说,只能克服,创造条件上啊。
所以,在病房,在走廊,你可以看到,他们都是跑着的姿态。额头满是汗珠,雾气模糊了护目镜,但一见到患者,总是轻声细语,笑脸相迎。
除了治疗,医护人员还承担了送餐和清理垃圾的活儿。每日三餐,准时通过传递间送到病患手中,吃饭过后,他们又会拿着垃圾袋上门清理垃圾,既是医护人员,又是病区的清洁工。很不容易。




他们还是所有病患的家人,打针送药间歇,会和你拉拉家常。“家里人还好吧?”有时多了份盒饭,他们会挨个挨个敲窗询问,要不要再来一份。有时,看到体型高大的患者,他们会硬塞给你,“多吃点,好得快。”还有护士小姐姐说,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我还想在武汉看樱花呢。
04 我出院了 “我走出来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盼望着的好消息终于来了。
2月10日,我在火神山第一次做了核酸检查。第二天傍晚,医生笑眯眯地通知我,阴性。血检结果也比较好,趋向于正常了。也就是说,再做一次核酸如果是阴性的话,我就可以出院了。对我来说,这真是一剂强心剂和救心丸!
当晚,火神山根据安排,在本是两人间的病房里增加了一个床位。这也意味着,接收的病人会越来越多。
我告诉家人:希望自己能早点出院,把宝贵的资源腾给最需要的人。
2月11日晚,医生给我断了氧气,转给新入院病人。“你血氧饱和度差不多正常了,早点断奶,早点适应。”即使心里有点不舍,但我还是配合。没想到,当晚睡得特别香,一夜醒来三次,我都自助测了氧饱,都是正常的97。
第二天一早,护士来取样测核酸,真让人紧张和期待!一定是阴性,我这样告慰自己。
所有的等待都是漫长的,心都是悬着的。
检测结果依然是阴性!
2月15日,拿到出院小结的那一刻,我心里反而平静了。收拾好东西,准备出院,我要回到家人身边了。
20多天的煎熬,终于过去了。走出火神山医院时,我悄悄删掉了手机里的遗书。
鬼门关前走一遭,才明白人间真情的可贵。这些天里,单位领导天天给我加油鼓劲,朋友同事们微信留言问候,同学们想尽一切办法帮我求医问药,这些都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动力。
我想谢谢所有冲锋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正是有了他们的不畏危险、夜以继日的工作,才有了一个个患者康复出院。
我想对所有患者说,相信自己,相信医生,你会和我一样早日康复!
是的,我走出来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阴霾过去,我们所有人都会迎来繁花似锦!
面对新冠病毒,那些在早期不注意个人防护的感染者往往造成了令人悲伤的后果,比如,晋江一确诊患者隐瞒旅行史且多次参加宴席影响3000多人;山东一患者致68名医务人员被隔离,目前4人确诊感染。
同时,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防护方面每一步都做到具体细致,将对他人的影响尽力降低。15日,就有这样一位患者火了,小伙小齐(化名)在被确诊后,包括其父母在内的40多位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目前,所有人都解除了医学观察,无一人被感染,小齐也已治愈出院。

据@新华视点,小齐是陕西安康人,在武汉读书,1月23日自武汉返回安康,1月28日被确诊。在这个过程中,有40多位密切接触者,那么,小齐究竟做了什么让病毒没有肆意传播呢?
小齐介绍,大概在2019年年底,当时在朋友圈看到了武汉新冠肺炎的消息,于是自己就和同学一起囤了一些医用n95口罩,同时让家人买一些酒精以备不时之需,后来感觉(疫情)情况越来越严重,他在学校几乎天天都戴着口罩,即便是去买东西或者餐厅。
到了1月23日,小齐从武汉返回老家,在车上,他全程没有摘口罩,也没有吃饭喝水,更没有跟别人讲话交谈;到了西安,因为没有回安康的车,小齐入住了当地酒店,之后他也没有出去,而是选择一个人待着,次日,当他坐上大巴后,仍旧和前一天一样,戴着口罩,没有吃饭喝水。
到家后,小齐先用酒精对行李箱和手机等物件进行消毒、劝说家里取消了年夜饭,随后到政府进行了报备,之后他便进行了自我隔离——与父母分餐吃饭,待在卧室,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准备工作。
1月28日,小齐被确诊,与其密切接触的父母及大巴上的同车人员共40余人均被医学隔离。
近日,这40多位密切接触者已经全部被解除隔离,无一人被感染,小齐也于2月9日出院。
目前,小齐住在由当地政府安排的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他表示,相信很快就可以回家了。
如此具体到位的个人防护也让不少网友竖起了大拇指,有网友表示,网友:从买口罩、酒精到决定返乡以及之后的每一步都非常谨慎,也正因为这样,才得到了“无一人被感染”的好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