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者语

来源: 2019-12-11 22:31:21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陈全林

 

签卜

 

读《叶圣陶和他的家人》,一本好书,可以成为传记文学作品的范本。

书里写了一个故事,叶圣陶和妻子胡墨林,于1917年在西湖东的月老祠求签,胡墨林求得一签,没告诉叶圣陶签文,

她当时未怀孕。求签不久,胡墨林怀孕了。1918年4月24日,胡墨林生下长子叶至善。

她才告诉叶圣陶,当时的签文是“惟熊惟罴,男子之祥”。果然生了一个男孩。

这男孩长大后,成了著名作家、编辑。

 

求签之卜,非常神奇。1936年春,作家郁达夫在福州天王庙也曾求签,占卜到的内容是“鸠占凤巢”:

寒风阵阵雨潇潇,千里行人去路遥。

不是有家归未得,鸣鸠已占凤凰巢。

 

结果郁达夫的妻子王映霞跟一位许姓军官有了私情,与郁达夫缘此离婚了,果如签占,郁达夫为此写过《毁家诗纪》。

书里也写过叶圣陶在抗战时期于武汉大学教书,和苏雪林是同事,叶圣陶力挺鲁迅,而苏雪林大肆批判鲁迅。

为此,叶圣陶和苏雪林就不往来了。著名女作家苏雪林为何那么恶毒地攻击鲁迅,至今无人能解。

在去兰州开会时,我和董先生在路上还探讨过这个问题。

攻击鲁迅的文人中,苏雪林最恶毒。不可思议。

 

 

 

思考中医

 

与一位研究生谈及中医的问题。我的思考是这样的:

中医的问题,目前还是小农经济时代的基本状态,个体、独立、零散、守着基础的方剂和经典,几千年来大致如此。

但这也是传承的一部分。目前只是比小农经济时代略好一点,有了科研院所,有了产业集团,有了专业医院,

有了教学机构,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中医的基本状态,还没有走向你所说的那种科技与大产业的发展。

 

中医的问题,全是国家的问题,一是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有问题,民国到解放后,国家层面一度要废除中医,

即便当代,也有不少人叫嚣要废除中医。而国家层面的管理者,几乎是外行管理中医,对中医本身缺乏清醒的认识,

我们的中医教育体系就跟着会出问题。比如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中医的独立发展空间,

结果培养出来的很多医生,中医不行,西医也不行。

还有,对民间中医师的限制,没有医师证就不许行医,而考试制度又不利于民间中医的发展,

可真正的中医高手恰恰在民间。更重要的是中医教育上,

脱离了对中医基础哲学思想如《周易》、道学的研究、应用,使目前的中医只停留在简单的医药医方与简单的诊治上,

而缺乏哲学与思想的深度,也即使当代中医缺乏了灵魂——形而上道的道。

 

还有,经费的支持、学术与科研的支持。我以前与“中医司令”吕炳奎先生交往过,知道国家给中医的经费少得可怜,

而对西医的经费非常多,中西医科研经费相比,中医连一点零头都不够。

打个比喻,国家给西医的经费是一个亿的话,给中医的经费就不到一百元。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异。

 

不是中医不行,而是当代从管理者、教学者、科研者,真正懂中医、懂真正中医的人很少,那么,中医怎么发展?

中医的很多精微的道理,神妙的境界,如扁鹊、张仲景、淳于意、华佗这样的大师的境界的中医,为何当代没有?

当代中医也不相信史料里记载的他们神话般的故事是真实的。

对这些中医的精微、神妙,中医的“道”,当代医家并不懂得,当代中医教育连《黄帝内经》都是选修一部分。

如果每一个中医师不是非常精通、熟悉《黄帝内经》,又如何真正理解中医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