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透说
智游世间
《阅微草堂笔记》讲,有一只狗见一猪便狂吠,见别的猪则不然。而这只猪见这只狗也是很怒,见其它狗则不然。
六朝志公一次参加婚礼,用天眼观察新娘曾经是新郎的奶奶,而庆贺所敲的鼓是新郎爷爷转生驴子的皮所做的,
岳父岳母前生分别是猪和羊。于是志公留下一偈:
“孙子娶祖母,子打父皮鼓。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众人来祝贺,我看都是苦。”
两个曾经有仇的,这生也倾向于相聚报仇。明清笔记中大量故事,述说两个人前生的恩仇如何在这生得到还报。
曾经的恩爱情仇,跨越了生命的界限,继续发挥着作用。
由于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看不到曾经的故事,便把这莫名而来的喜恶称作缘分。
比如有的人生下来就对音乐、歌唱或武术有着爱好和特长,就可能是上个生命周期带来的余势。
历史上也有的人生下来就是神童,大家认为神乎其神,后来大多泯然众人。很多人说是不学习不长进的结果。
其实不是。这是因为他转生来的时候,带有一部分上一生的记忆和能力,这个能力相当于成年人水平。
年幼人具有成人水平自然要超出同龄人,而惊到世人。
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他与别人的能力差越来越小,长到成人时就与人无异了。
就不会有力量把人系缚在三界。否则自己就制造了留在三界的缘分。因此小乘佛教要求了缘。
大乘佛教要人结缘,也就是广结善缘,帮助度化众生,这样就能不断地和众生聚到一起,来利益众生和度化众生。
因此他与众生的关系是利益众生,摄受众生。
佛经中常见描述,大菩萨各携带多少亿万眷属,在宇宙中遨游参加法会。
在娑婆世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都与众生缘分很深,
所以经常以各种身份出现,或指点迷津,或救苦救难。
比如张三对李四有一种恩缘,假如下一生两个人到了不同的生存场所,成为不同的生命,这段缘分就会搁置。
直到下次两个人碰到一起才会了结曾经的缘分。
同时,缘分也不是绝对只要产生就一定要了结,因为不同的缘分力量密度不同,更大的力量会冲破小密度的力量。
比如与佛结的缘分是更大密度的力量,它可以冲破世俗的缘分,而使世俗的缘分不一定形成事实来了结。
佛经中讲念阿弥陀佛一声可了多少劫生死业障,如果说那些生死业障必须得了,
可能在你了那些生死业障的过程中,又作下了新的生死业障的缘,
这些新的生死业障的缘可能又把人拖进另一个80亿劫生死业障中,
那么在那个80亿劫生死业障中又会造新的80亿劫生死业障。
如果这样推衍下去,就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
所以,与佛结的缘是密度更大的力量,可以终止密度低的力量把人推到无限的轮回幻梦中去。
缘可以断,也可以续。缘可以不断地持续。
想了缘者就不要再结缘,想结缘者就不担心攀缘,想长久保持缘分者就不断用心去维持。
一切都可通过心力的运作得以实现。想与佛结缘者就学习佛的经典,心底经常想着佛陀。
了解缘的生成、运作规律,生命可获得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