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的六大层次
阴阳的六大层次
夬仙
本文是接着上面一篇文章所写《医者真的不能自医吗?》
有不少人反应我的文章写的有点乱,各种题材都有;但也有个别明白人反馈:表面看很乱,前后不搭,其实,我的所有文章都在讲一个主题——阴阳。只不过我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阴阳;这叫形散而神不散。先自夸一下,哈哈!
当然,我的文章除了大量的讲阴阳外,还有一些灵异事件。
总结起来就四个字:阴阳、灵异。
既然我已经从各种角度解读了阴阳,那今天就讲的更深,直接写核心吧!
夬仙常遇到一类人,为了显示自己牛,就先甩出一个问题:“什么是阴阳”?
其结果是,无论怎么回答,对方一定会说:“错”;
有些人会补一句:“你不懂阴阳”,然后飘然而去;
有些人会阐述自己的阴阳理论,认为那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后来,再遇到此类人,我都懒得回答,把皮球踢给他:“那你说什么是阴阳?”
关于这个问题,分享一下夬仙对《道德经》的领悟;
从古至今,无数先贤和当今学者、修行者对《道德经》做过注释,而各人注释的又不一样;很多朋友就懵了,不知道该读谁的版本。而我作为一个修道之人,认为只有修道人注解的才对,一度瞧不起那些所谓的学者教授注解的,认为他们根本不懂道。
但是,某一天,我突然领悟:《道德经》是讲宇宙大道,宇宙的规律,天地间一切事物都在此规律中,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认知范围,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读《道德经》,都在道中,也就说,他们都是对的。搬砖者,可以从搬砖的角度去理解《道德经》;当官者,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商人,可以从经商的角度去解读;修行者,可以从修行的角度去解读……
不管从什么角度去解读《道德经》,都能获得巨大的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伟大之处。
从此后,我不再瞧不起谁谁谁注解的《道德经》了,认为他们说的都对,都值得我去学习。
而上面我遇到的那类人,对阴阳的理解跟我曾经对《道德经》的理解一样,盲人摸象,还狭隘的停留在某一个角度;只要别人不是从他们认为的角度去理解阴阳,他们就认为人家是错的;还整天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的!高傲得很。
一个人的境界不同,对阴阳的理解就不同;今天,我就将阴阳分成六个层次来阐述;
因为水平有限,暂时只能分出这么六层;大家将就着看吧。
第一层:狭隘的阴阳
就是上面所说的,狭隘的只从一个角度理解阴阳之人,虽然他们理解的也对,但毕竟是盲人摸象,不得全面;这类人还拽得很,以为自己掌握了阴阳的真谛,四处显摆并否定别人;
第二层:中医的阴阳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上面这段话,是古人对宇宙产生过程的描述;告诉我们是如何从最初的无极状态发展到如今的浩瀚宇宙。
越往前,越接近宇宙根本,离道越近,境界越高,也越简单,大道至简嘛!
越往后,离道越远,越复杂,境界越低;尤其是万物里,最容易使人因贪求物欲,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以至不能脱离生死,常沉苦海,失其真道;也即佛教所说的落入轮回之苦。
四象分布四方,其中心为中央土,即组成了五行;
一阴一阳之谓道,处处有阴阳。中医的阴阳层次,停留在五行和万物;即上面第一段的“四象”和“万物”。
中医认为,只要阴阳平衡,人就能不生病,所以在治病过程中,坚持以“平衡阴阳”为指导思想,阴虚了滋阴,阳虚了补阳;寒盛则以热平之,热盛则以寒清之。理论虽好,但现实中,没有几个人的病是单纯的按照中医理论来生的,不可能就是单纯的阴虚或阳虚;单纯的寒或热;总是各种情况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辩证;如我曾遇到一个8岁的小女孩有心脏病,因为心热,她们当地的名医开以寒性之药泄其心热,吃了很久都没有效果;为什么呢?原来她的心外面包着厚厚的一层热气,里面内核却是凉的,此为火包冰,实质是寒气所致,只不过寒极生热,医生以为是热而用寒药。我对她父母说:“如果继续吃那药,会越吃越重”。小女孩父母也挺信我的,不再吃药,如今挺健康的。
所以中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可让他们一实践就手足无措,与书上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果一个中医对阴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水平的上限不会很高。好中医是越来越少了!
第三层:哲学的阴阳
位于四象、八卦、万物之中,比中医的阴阳要全面得多。
所有正面的、积极的、明亮的、运动的、外散的、暖的为阳;
所有负面的、消极的、黑暗的、安静的、内收的、冷的为阴。
但又处处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还有几个阴阳转化的原则: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极而阳,阳极而阴;
所以,在为人处世时,要适可而止,千万别做到极致,否则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亢龙有悔;
当人极度喜悦时,其实是以哭来表现;当人极度悲伤时,是以笑来表现;当人极度愚蠢时,处处表现出自己很聪明;当人极度聪明时,在别人看来是很傻的,此为大智若愚;如《道德经》云:“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道德经》中还有:“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物壮则老……”这些皆是在讲阴阳之道。
要明白此层次的阴阳,至少得学过易经。可惜很多中医连易经都没学过,水平又怎么可能高得上去呢!
第四层:道医的阴阳
位于两仪部分,两仪即阴阳,已经超越五行八卦万物,步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层面,那就简单多了;根本无需再理会五行虚实,也就没有了五行辩证的麻烦和可能出现的辩证错误。
所有对身体有益的气,归为阳气;
所有对身体有害的气,归为阴气;
中医的阴阳为:不管是阴盛还是阳盛,只要打破了阴阳平衡,人就会生病;
道医的阴阳为:只有阴盛才会生病,阳则越盛越好。
就相当于将世界上的所有恶人归为阴,所有善人归为阳;善人当然是越多越好。
在调理过程中不追求阴阳平衡,而是坚持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为指导思想。道医认为,中医的调理方式不究竟;本来一个病人,身体里的气就已经很浑浊了,再通过药物往里面加气去平衡阴阳,即使平衡后,病也好了,但实际体内的气会更浑浊。中药都是有偏性的,用其偏性去拉平衡,以偏纠偏。
比如一个人上火,以苦寒之气去平衡,而寒凉之气不可能全部去平衡火,会有一部分气去到其他一些本来就寒气重的部位,加重该部位的寒气。即使是被平衡的部位,若原来的火为8,寒为7,总数为15;以1的寒去平衡后,火为8,寒也为8,总数为16,则体内的气更浑浊了。相当于河南一带的黄河堤坝与河床的关系一样,暂时平衡,但隐患仍然在。
所以,站在中医的角度,认为西医治标不治本;而站在道医的角度,认为中医也治标不治本。
真正的健康,应该是身体内的气干净、清纯才对。
损有余,此有余就是所有阴浊之气;补不足,是补能为我所用的阳清之气,先天之气。
虽然中医认为先天之气不能补,只可以补后天之气;站在中医的角度是对的,因为中医靠草药来补气,草药乃二手中介,里面所含之气皆为后天之气。(经常看夬仙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为何草药是二手中介)
而道医可以跳过草药这个二道贩子,直接向人体补充先天之气;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买家少花钱,卖家多卖钱。
虚也不再分什么阴虚阳虚,无论阴虚阳虚都是虚,为什么会虚呢?体内阴太盛而堵得太厉害,以至自身阳气上升受阻,犹如阴天的太阳被乌云遮住一样;驱散乌云,阳光自然就有了。将体内阴浊之气除去,阳气自然上升,这叫降阴升阳。
第五层:修道的阴阳
有人曾问过夬仙一个问题:“道家追求纯阳,可是按阴阳理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纯阳反而不是好事了?”
能问出此问题,说明是个喜欢动脑子的人,但他的认识只停留在第三层的“哲学的阴阳”;如果夬仙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第三层次,那还真被他给问住了。
作为修道的阴阳,远高于哲学的阴阳,为两仪部分;
此阴阳与道医一样:益我者为阳,害我者为阴;好人为阳,坏人为阴,有谁会嫌弃好人多的?如果全世界都是好人,那就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了!
这里不怕极致,就怕你做不到极致。
所以,“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极而阳,阳极而阴”这些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此。
道医的阴阳,主要停留在气的层面;而修道,还上升到神的层面。此神非彼神,不是平常人们烧香膜拜的那些神,而是人生三宝“精气神”中的神,即身内之神;直白的说,就是有思维的一种气,气的升级版,也可称为灵。
虽然也是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基础理念;但更根据《道德经》中“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作核心;“损”,即减去,修行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减去身上所有影响自己的阴性之气、阴性之灵等一切害我之物;包括所有病气、情绪、心结、不好的习性、贪嗔痴、业力、冤亲债主、三尸九虫、自带阴神系统等。当把那些全部减完后,余下都为阳,即“去阴存阳”,从坤到乾,最终达到纯阳。
阳主上升,阴主下降;想要往上升,需得纯阳。
第六层:超越阴阳
超越了两仪,已到太极和无极部分;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里的道为无极;一为太极,先天一气;二为阴阳;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即为一、太极;无,即为道、无极。
修道是一个后天返先天的过程,从这个虚幻迷乱的万物回归到一,再归入道,回到原点。
要返先天,必须超越二,超越阴阳,回归一,合其道,方能成大道。
超越了阴阳,则不再有阴阳。
因果业力都在阴阳之中;那么,只要超越阴阳,则宇宙中的一切因果业力都不再对自己产生任何影响,真正的做到命运完全由自己掌握、主宰,不再受制于天,不受制于任何神佛、上帝,我命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