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粥,相当于已经被咀嚼水溶后的食物,进入到胃,胃因为靠近心脏,心脏的热量会透过横膈膜,这个热会第一次加热水,这部分水很稀,直接透过胃壁的血管进入血液,热气上升, 进入肺,之后随着呼吸作用进入毛孔四肢百骸,于是,出汗了,这个过程就是第一个转换状态,五行当中的土生金,土,生金肺,生的是水液的变化,所以我们常见一种情况,很冷的时候,一口热粥下去,瞬间周身都暖了,如果里面有胡椒,葱白,大蒜,辛辣发散强壮阳气的东西,人就开始觉得脑门上有汗,这个汗并非真的血液里的,而是食物里内压更替出来的,这个心脏的火加热胃,这个过程就是第一个火生土的过程,移热,转移能量,这时候因为心脏是搏动的,心脏跳动会产生内压,这个压力通过横隔膜挤压脾脏,解剖学上脾脏里面都是疏松组织血管,里面汇集的是血液, 因为收到心脏的压力,扩张,所以脾脏会动,同时因为呼吸作用,这个压力被放大,随着呼吸,脾脏的血液被挤压出去,进入肝脏,因为脾脏和胃是邻居,而人体内是真空的,脾脏变小,胃就变大,胃就开始蠕动,当肺收缩排气,空间变小,肝的血重新回去,脾脏又变大了,挤压胃又变小了,于是胃完成一次蠕动,所以为什么运动员跑步大消耗结束会饿?因为强烈的肺舒张加速了胃的消的动作,“消化”的消,把食物磨损代谢,胃里没东西就会咕噜咕噜叫,这就是饿,接着讲那坨粥,
粥的水分蒸化,变成个干饭团,然后接着往下,进入十二指肠,这时候胆囊里肝代谢的垃圾,毒素,在心跳作用下喷出来, 因为胆上面有一个大血管直接连到心包外面,当心脏搏动,挑动一次,心脏会压迫外面心包膜的“水箱”,这个压强会传导到这跟血管,挤压胆囊,就像挤牙膏,把胆汁喷出来,所以心脏搏动一次,胆囊收缩一次, 这些收纳的肝的毒素所谓胆汁是有腐蚀性的,所以可以帮助消化肉质纤维,也包括植物纤维,在充分混合后进入小肠,这时候盲肠开始发挥功能,盲肠的主要作用是消化毛发,硬壳,比如螃蟹,虾的壳子,还有动物的毛, 在这里会被有温度的活性酶分解,再次吸收利用,同时大部分食物主体在小肠,因为主动脉存在的原因,心脏的高温可以百分百转移进入小肠周围的血管,在高温下,食物和菌群共同作用,分解,营养进入血液,多余的残渣继续旅行, 进入大肠,这里,胆汁混合进入小肠的过程,实现了第一次木生火的过程,木是胆,火是小肠,木的腐蚀转化性在小肠的高温内得以充分完成,残渣继续旅行,进入大肠,大肠在小肠的上面,就像一个锅,小肠和丹田的热火在那烧煮大肠里的渣滓,把水分第二次蒸发出来,最后随着肠道蠕动,出现了!但是这只是完成了能量的第一步粗循环,
接下来,能量精微转换的过程开始,食物的有用的部分以水溶液,水蒸气,营养物等等不管什么形式,都可以叫“炁”,以半蒸化的形式参与到内循环,胃里面的水之前说过,会走毛孔和肺直接出去,然而消化道里的能量养分,在小肠吸收后,会进入到脾脏,这时候第二次五行转换出现,火生土,大部分血液内的营养物质在这里被分配,有用的轻的部分直接通过血管分配到各个精微部分,没用的东西会留下,随着呼吸作用被推动到肝脏,在脾脏里的样子就像石油的提炼过程,高温的大炉子焖烧,让油品分化,精华的部分往上走,进入到肺,去营养肺,这时候又出现了五行,土生金,营养收纳吸收,传递营养的水分因为呼吸的冷空气而冷凝,进入到肾脏和膀胱,这里要注意,我说的是肾脏和膀胱,因为并不是肾脏收拢所有的水气,就像不是所有的雨水都会汇集进入河流一样,还有一部分直接进入到地下,也就是地下水,多余的水会进入膀胱?不是多余,实际上算随机的,进入膀胱, 这时候,脾脏的分离作用,让血液里中层的营养,进入肾脏,这部分就比较糟糕,所以肾脏要过滤下,这就变成了一个相克的动作,土克水,脾土克肾水,因为脾脏给多少营养肾脏才能得到多少,而不是像肝脏,这一部分过滤后,过滤的水会再次进入肝脏去养肝,于是水生木出现了,肾水的水汽营养去养了肝脏,同时,脾脏里最糟糕的营养血进入肝脏,肝里面都是疏松的纤维组织,这个组织会像过滤网过滤这个渣子,这部分过滤的好的营养会进入静脉血,随着血液回流进入心脏,同时脏的部分汇集进入胆囊,这个随静脉进入心脏的过程,就是第二个木生火,肝木生心,同一时间,肺里降下的水汽落入膀胱,加上肾脏过滤的渣子混合,这种尿属于比较粗的尿,但是怕浪费呀,于是人体自动提纯,因为膀胱在小肠和气海前面,这个热依然很高,膀胱里的尿液很大一部分是以半气态大地形势存在的,400CC的尿....如果是液态,这个重量会压迫尿道产生尿意,但是气态的就不会,膀胱和气球一样悬浮在下腹部,向上升的力量让尿不会洒出来,所以人才能憋尿,如果膀胱温度低,冷了,就会变成失禁,自己什么时候尿了都不知道,
正是因为这个“球”是热气,会有气压,所以小便会以喷射的形式出来,这个,就是水克火,膀胱的水吸纳克制小肠的火,但是没完,气球是飘的,膀胱表面有很多褶皱,但是在充气的时候,膀胱的褶皱舒张开,在内部有很多想毛孔一样的小孔,这些小孔的一个目的就和肾透析一样,让干净,轻的水汽再次透过吸收往上走,这个样子在大地看就是地面的升华现象,水分被直接气化变成水蒸气,这个润养的过程的水因为是气,又带着丹田的能量,大部分进入到经络,少部分再次上升,润养面部还有肺,脏腑,之后再次降下进入肾脏,二次透析,这样,五脏的生克变化在人体才算基本完成, 而在天地之间,心脏如果是太阳,肺就是大气层,云雾,用来疏导能量,替心脏散热,而脾,就是大地,分化蕴藏各种营养基石,肾脏,疏导水汽流转,肝脏,生发解毒,就像森林,肾脏就像表面的山川河流,脾脏就是脚下的土地,分毫不差,而这当中有一个纽带,关键点,就是三焦,也就是所有能量运转的巡行路线,通道,这东西就是肌肉和肌肉之间,皮肤和肌肉之间,骨头和肌肉之间,骨头和筋之间的缝隙,被能量水液充斥的部分,解剖学看不到这部分有水汽,因为解剖的是死人,只能看到坏死的淋巴系统,而实际里面充斥着能量,而且严密的包裹每一根血管,
所谓中医的三焦,就是经络缝隙,能量流转的空间,在天地之间就是“风”,就是转换的状态,这时候因为一年之四季,一月之四季,一天之四季天地阳气于阳气的变化,人的身体内能量也会周流运转不息,形成体内小循环,所谓生长收藏,在人体也是如此,当明白了机关关窍,人体就简单了,药物,针灸,手法,不过是改变某一个部分的状态, 四季的变化在人体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冬天运动量大的话,不会出汗,会小便多,因为天地肃杀,阳气回缩,而是因为大自然寒冷,热胀冷缩,心脏的能量是恒定的,这时候相对夏天,能量就不足以支撑全身,所以秋冬总觉得天高,云淡风清,也是这个原因,冬天云彩少,因为上面寒,下面冷,这时候本来水汽可以随自然恒温变成汗出去,因为体表冷,出不去,这部分水汽就会回到皮肤和肌肉之间,西医所谓淋巴,中医说的三焦,古医说的经络腠里,汇聚回到膀胱,肾的循环,变成多的小便尿出去,这就是冬夏人体的差异,人体内的四季的一角, 当肉体的基础,在脑海里形成基本的能量循环架构,五行就不再神秘,身体犹如山河。见山是我,见水是我,是我不是我,其实还是我。我描述到现在,只描述了肉身十二地支“阴”的状态,但是已经完成了后世医,对治病的基本需要,当下几乎所有肉身的疾病只要把握时机都可以解决,但是“阳”的部分,就是改造肉体修行的部分,跟六淫八风有关,这些在“医心方”里可窥一二,也就是我要假托所讲的书。在我们看,学会控制阳气,营养循环的关窍,人体肉身部分几乎没有秘密,其实不用死记我说的,找个内脏挂图,按我说的过程,走一下就明白了,然后看看探索频道,自然,旅旅游,中医就学会了,古代师父带徒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的路上,因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不是书本,这才叫“生活”,天地生我,活在天地 ,
能明白这些,后面的路才能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