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宗教文化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甚于国家和地方的法律规范。
(一)早婚制 伊斯兰教规定男满12岁、女满9岁即成人,并要承担起成人对宗教所负的各种义务,同时也就有了 结婚的权力。美国学者约瑟夫·布雷多克在他所著的《婚床——世界婚俗》一书中也指出,伊斯兰 教认为女孩子天生屠弱,无力保护自己,早早出嫁可以避免婚前失贞。于是,维吾尔族普遍流行“ 一帽子打不倒就结婚”的习俗,假如女孩在月经初潮前还未选定婆家,本人和家庭都将承受很大的 社会压力。尽管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婚姻法》的补充规定允许少数民族的法定结婚 年龄比汉族提前两岁,早婚现象在维吾尔族聚居区已有所控制但仍未杜绝。1990年第四次全国 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维吾尔族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在全国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中为最低,仅19. 4岁(包括城市)。据1984年对墨玉县110名14岁以下少女的调查统计,未婚者仅占34 .5%(刘小治等,1987);对喀什莎车县阿热勒乡萨瓦拉村的实地考察发现,当地早婚现象 普遍,男性初婚最低年龄为14岁,女性为12岁,20岁及以上结婚者仅占样本总数的1/2强 。一些农户靠吃返销粮勉强维持温饱,早早让姑娘出嫁,无疑是减轻家庭经济压力的一条捷径(张 立红,1988)。我们对和田市法院离婚案和巴什拉斯奎村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即使是1990年以后不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的初婚女性仍占25%(男性为8%)。国外不少研究都证实早婚将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导致青少年失学、高失业率、低收入、高生育 率、婚姻满意度低以及高离婚率(埃尔伍德·卡尔森,1979;罗伯特·舍恩,1975;克里 斯汀·A·穆尔等,1981;加里·R·李,1977)。我们在和田农村对当事人的访谈也表 明,十四五岁的未成年女孩对婚姻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心理准备,往往难以适应婚后多重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夫妻关系发生危机。其中一些女性的痛苦经历无疑折射出早婚的风险:“我与他是由我们的老师(老师是男方的叔叔)介绍,也是由双方父母去办的结婚登记,当时我才1 3岁、男方16岁。婚后我不愿与男方发生性关系,4个月后就分了手。一年后邻居又给我介绍一 位20岁的拖拉机手,我年纪还小,仍不习惯过性生活,第十三天又跑回了娘家”(农民,高小,27岁)。“我14岁进婆家时,丈夫有4个弟弟、两个妹妹,婆婆每天骂着指使我干活。我早上6点起来打扫 院子、做三顿饭,可自己却吃不上好的。上、下午还要去地里拔草,而婆婆只是拣拣菜。……我曾向丈夫诉说劳务重,受不了,但丈夫说,你既然已过了门不干也得干”(农民,高小,26岁)。“我和他是同学,平时在一起玩得比较融洽,父母就去为我们办了结婚证。当时我才12岁、男方1 4岁,对办结婚证的事也不知道。婆婆认为既然已结了婚我就不应该再上学,但我不愿意,闹着回 家。不到一年,家里又为我们办了离婚手续。实际上我天天与婆婆一起睡,根本就没有与丈夫同居过”(农民,高小,38岁)。(二)父母定婚制 早婚制往往与父母定婚制相辅相成,十几岁的孩子大多从中小学校回到家里从事农业劳动,对两性关 系博槽懂懂,选择配偶无疑要依赖和听从父母的意见,父母也视为子女完婚为教义和道义上的责任 和义务。而生产方式的相对单一和封闭、社会流动极少也限制了青年男女的自由交往。加上社会对 女子婚前与异性交往的鄙视,使青年男女的异性交往更为拘谨。我们所访问的40多位被访者的第 一次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我们在访谈时希望了解当事人对未婚夫(妻)的具体印象或当初为什么选择他(她),但得到的回答则大多为:“父母说他好,挺老实的,当时我年龄太小,根本不懂,只好听父母的”(农民,文盲,43岁)。 “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男方不好,不愿意,但男方家长反复做我的工作,并骗我说,只要我嫁过去,他们可以介绍我去工厂当工人”(农民,文盲,22岁)。 “他是我表哥,自小在一起长大,但我从来不喜欢他,而父亲说他好,会做买卖,有钱”(农民,初中,23岁)。 “我们是近邻,他的父母故世后,其他邻居劝说我们俩一块儿过。我以前对他没有什么印象,但自己家也穷,父母给定了亲,我也就答应了”(农民,初中,23岁)。 “父亲是男方父亲(学校校长)的秘书,担心不答应他家的提亲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加上认为他父母、兄弟全是职工,今后我的生活会好,就让我嫁给他”(个体裁缝,初中,29岁)。 “邻村的男青年托了四五个人来提亲。我们以前也认识,互相打打招呼,但没有什么印象。父母说他懂事,我想反正都认识,也就同意了。订婚半个月后就结婚了”(饭店打工,高小,22岁)。“虽然是同一小队的,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话,我甚至没有注意过对方。父母说他老实,第一次见面时双方互有好感,心想既然结了婚就好好过吧”(农民,高小,27岁)。 “父母的朋友来为他们的儿子提亲,我父母不好意思回绝,我说我还小,再说双方不认识,也反抗过 。但男方父母催得紧,我父母怕伤了朋友感情,面子上过不去,硬让我结婚。我当初年纪还小不太懂事,只好同意了”(丝绸厂工人,初中,19岁)。 以上被访者大部分为女性,她们在初婚时大多年幼无知,对未婚夫不甚了解,面临包办婚姻既被动又 无奈。由于择偶方式以男方家庭主动提亲的多,加上女方父母择婿往往更看重男方的经济条件和老 实可靠,她们一般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从男性的回答看,他们的婚姻似乎自主成分相对多一些,出于无奈或不满意的少一些:“我们有点亲戚关系,但原先也不认识。
穆斯林,伊斯兰教的习俗?
本帖于 2010-08-25 09:31:4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