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悟空的老师
孙悟空的师傅到底是谁呢?当然是菩提老祖了,那么菩提老祖又是谁呢?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只在书的前两回中出场过,此后便杳无踪迹。加之无门无派,不僧不道,法力高强,预知未来,更显其神秘莫测。
要知道《西游记》的重要人物都是有出处,有来历的,有石头变的,有天蓬元帅贬谪凡尘的,有如来佛坐下弟子进入轮回的,连那些数不清的妖怪都是有来历的,或者是坐骑,或者是玩具,或者是侍童等等等等。
可偏偏这须菩提老祖没有来历,也没有去向。我们只知道他住在一个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地方。
这可是一个重要线索。
有人说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两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洞就是天,说明菩提住在天上灵山。而如来住的地方恰好叫做“天竺灵山”,于是乎,菩提就与佛祖联系起来了,或说师兄弟,或说师徒。
但是,在第八十五回,悟空提到了《多心经》的四句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也就是说,灵山未必是实指而只在心中。
事实上灵台方寸山没有这么复杂,方寸为灵台,为神明之舍,为心。同样,斜月三星洞也是一个心字。
灵台是一个穴位,靠近心脏。但它最重要的意义是心,这一心字,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
那么,这样说来孙悟空没有师傅,是师心自用,自我开悟而成仙了道的。
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要知道在明朝,道学最精微处均指向“内心”。在儒为心学,在佛为心经,在道为内丹。
儒家自古就有内圣外王之说,这心性儒学就是内圣一脉。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说的就是心中自有天地万物,不假外求,只需反身向内心处诚心求取。这一门学问经两宋发展,到王守仁龙场悟道,至臻大成。人己内外,天人关窍,在灵台方寸之间一时打通,心外无物,人心即天理,人心处自有圣明,致良知即可,又何须外求明师。
相传,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最高明的佛法只在这心领神会之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只传心学,遂有了禅宗一脉。心即佛,只向内心处即可成佛,又何必外假于泥塑木雕。
道士们修炼长生术也有内外丹两道法门。外丹如老君的八卦炉,假于炉火铅汞之物,而内丹返观内照,重视的是身心修炼,同样不假于物。
心学也罢,禅宗也罢,讲究的是资质和根器,最忌外求于物。外物熏染迷失本心,则难得道。那么孙悟空是否真的是自悟呢?
话说猴王寻仙途中偶遇樵夫,得知仙踪,便要樵夫带路:
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樵夫的话实际颇有禅机,猴王叫樵夫指引,樵夫却叫猴王自去。心性之学如何能够让人指引,唯有反求诸己。为了让人反归内心,禅宗的做法是斩断外求之路,逼得你不得不内向求道,这叫棒喝。樵夫先说猴子甚不变通,再说还不省,最后叫他自去自去,这不啻一记棒喝。
那么,这猴子根器如何?又是否悟得?我们再看后文:
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
祖师先疑猴子的诚意,才知道猴王漂洋过海,历十数余年,可谓心诚志坚。
祖师再问猴子姓氏,猴子却误以为是问心性,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看起来是无性,这不恼不嗔却是真性,源出天然。
如此看来,石猴其性天真,其心诚明,这正是上好根器,绝佳资质。那么,石猴何以能够禀赋诚明天真之心性呢?因为石猴吸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禀赋天然。心性如此,自然了悟天道。
所以,《西游记》第一回的回目是: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实有所指,深意在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