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愛老麥 - 雷健雄

轉載: 香港信報: 副刊.文化: 2009年10月17日

近日此間多份報章提及的一則巴黎消息,是美式快餐連鎖店麥當勞將進駐法國文化殿堂羅浮宮。報道說此事引起法國民眾譁然,擔心這個藝術聖地最終會遭到消費主義和低劣品味食物入侵。不過,從我過去在巴黎的生活體驗,以及法國傳媒的反映,上述論調似與實況不符,報道可能受到英語世界的固有觀念誤導。
奇聞異錄

據麥當勞的宣布,該快餐連鎖店在慶祝進軍法國三十周年之際,決定在羅浮宮的地下入口大堂開設一間新分店。這是個非常當眼之處,自然會引起一些激進人士的反對,愛發牢騷的法國人有此反應,也不足為奇,英國報章正是大量引用這些人的意見,營造一種法國人響起漫天批評的氣氛。但事實上,法國的傳媒一直低調地報道此事,例如《費加羅報》只在經濟版作了寥寥數行文字的陳述;首都暢銷報紙《巴黎人報》亦只報了一欄。權威報章《世界報》雖然報道較長,但重點在於麥當勞在法國開業三十年的故事,而在羅浮宮開分店及引起批評聲音則只在文末用四句話交代。

到了本星期,法國傳媒有關麥當勞進駐羅浮宮的消息才多起來,但主旨不在進駐本身,而是外國報章報道這個消息的新聞。法國人頗意外地發現,外國傳媒都相信他們被麥當勞「入侵」羅浮宮氣瘋了,但大多數法國人其實對此並不覺得有任何情緒牴觸,於是紛紛把這些外國新聞當作奇聞怪錄般報道。

目前被法國人暱稱McDo的麥當勞分店數量共計一千一百三十多間,每天供應超過一百萬份套餐飲食,去年的營業額增長達11%以上,而今年雖受經濟衰退打擊,估計仍可錄得10%的增長。若法國人因為麥當勞是美國文化象徵而拒絕接受,應該一早便採取行動,何須等到今天?此外,香舍麗榭大道上開設的麥當勞分店,據說是全球盈利最高的一間,那裏的張揚程度不比羅浮宮低,也不見法國人有什麼異議。可見民眾譁然之說不太可靠。

記得我還在巴黎生活時,麥當勞便已隨處可見,可說是已成為花都的城市景觀之一。由於它的消費比許多餐廳便宜,頗為符合窮學生的經濟條件,因此我也經常光顧。但巴黎的麥當勞與其他漢堡包快餐店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後者的裝飾一般都是追求前衞先進,但也流於簡陋廉宜,而麥當勞則是講究古典優雅,傾向營造傳統氣氛。按我的理解,麥當勞是同類快餐店中的「老大哥」,因此選擇懷舊及較華麗的情調,感覺上更似傳統的餐廳,藉以顯示與其他快餐店的不同地位。此外,和一些美國學生談起,他們也覺得巴黎的麥當勞與美國的有所不同,人們除了在內進食之外,還會把它當作聚會聊天的地方,不像在美國般匆匆吃完便走,甚至只買外賣,然後跑到其他地方進食。

麥當勞之所以能夠成功打入法國市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高度融入法國社會,尤其支持當地的農產品,所採購的食材中,有八成由當地農民供應。法國農民一向保守排外,但由於麥當勞給他們帶來巨大利益,因此很例外地視之為「自己人」。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在2001年巴黎舉行的每年一度農業展(Salon de l'agriculture)上,麥當勞不單獲接受加入成為參展商之一,而且還受到農業界的普遍歡迎。當地傳媒宣布,麥當勞已全面成為法國農業社會的一員。可能是本地食材特別新鮮吧,因此法國麥當勞的食品質素似乎也較其他地方為高,例如同樣是巨無霸或魚柳包,我覺得在巴黎的食味與口感,明顯地優勝於在本地吃到的,到法國旅遊的朋友不妨一試,以作比較。

一帆風順

最後一提,麥當勞宣傳進軍法國已有三十年歷史,第一家分店是在1979年9月17日於法國東部的斯特拉斯堡開設。但實際上麥當勞在法國的發展遠不只此。早在1972年,一名在美國生活的商人Raymond Dayan從麥當勞取得法國的特許經營權,並在巴黎市郊的Creteil成立首家分店。一年後他再到巴黎香舍麗榭大道開設第二家分店,而到了1977年,巴黎的麥當勞分店數目已達十二家之多。可以說,這家美式快餐連鎖店從一開始便沒有遇過什麼排斥,在法國發展得頗為成功和暢順。

不過,Dayan在每年取得數以千萬法郎計的營業額之餘,卻不知使用了什麼會計方法,向母公司上繳了極少的利潤,令母公司極為不滿,因此向他提出回購在法國的經營權。Dayan當然不願接受,雙方因此展開訴訟,法庭最終在1982年判母公司勝訴,Dayan被迫歸還經營權,正在經營的快餐店也全部改名為O'kitch,而正牌麥當勞則把以往的發展一筆勾銷,只承認在斯特拉斯堡開設首家分店,而且愈開愈多,現在幾乎成了法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有跟帖: 

法国人为啥不爱肯德基涅? -朵公主- 给 朵公主 发送悄悄话 (33 bytes) () 10/19/2009 postreply 13:41:4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